×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写三个有难度的四字成语并解释其出处典故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5 14:49:31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哪些?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安不忘危、出奇制胜、白驹过隙、当局者迷、走为上计、因材施教、相知恨晚、唯利是图、人弃我取、蓬生麻中。

1、安不忘危
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书《周易》关于吉凶祸福有深刻的论述,特别在治国方面的解释是相当深刻。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应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告诫当政者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动乱的可能性。“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最安全的状态演变为最危险的状态。
2、出奇制胜
春秋时期,燕昭王派大将乐毅攻齐。五年便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最后只剩下即墨。赫赫有名的齐国人田单足智多谋,对兵法也是了如指掌。最初他在齐国临淄当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乐毅攻入齐国时,他让家人把车轴两端突出部分锯掉,在轴头包上铁皮,安平被燕军攻破后齐人争先恐后逃亡,许多车子轴头被撞断,唯有田单家的车子由于经过改装,他们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即墨大夫守军推举田单为将军领导即墨的抗燕。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的职务,将乐毅调回国。乐毅被无缘无故撤职后,燕军士气一落千丈。田单接二连三地派人混进燕军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致使齐军的士气高涨,而燕军的斗志则越来越松懈。此时田单在晚上叫人把数千条牛集成群,将牛的尾马点着火,派五千精兵跟在牛的后面。燕军被突如其来的牛群吓坏了,他们像惊弓之鸟一样手足无措地四散而逃,跟在牛群后面的齐军趁乱将燕军杀得一败涂地。田单奋起直追,将七十多座城池悉数夺回,在田单的拥护下襄王被立为齐军,田单也被封为安平君。

3、白驹过隙
春秋时期,孔子专程去向德高望重的老子请教关于“至道”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道:“你想问道的学问,就必须先斋戒,把心里的杂念去掉,专心致志,洗涤身心才能够听得进去。现在我给你粗略的说一说道的内容。”接着老子推心置腹地对孔子说:“人活在天地之间,时间是非常短的,就像是白色的骏马一闪而过,世间的事总是千变万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来都是在变化,这本来就是常态不足为奇。但是人们对于死却感到十分悲伤,因为他们被生死的观念思维所束缚。如果能够将死看成身体埋在地下而精神升华至天空成为无形的东西,那就是从有形归于无形,便不会感到悲哀了。道是不可以多求问的,最重要的是心神领会,当你真正懂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奥秘。”孔子听了以后向老子表示感谢,并回去通过深思熟虑,真正悟出了道理。
4、当局者迷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学者元澹撰写过三十多篇《魏典》,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大臣魏光上书给唐玄宗提出把魏征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唐玄宗非常赞同,他让元澹等人进行校阅并加上注解。经过元澹等人废寝忘食的工作完成了这个任务。此时右丞相张却提出异议,他说西汉戴圣的《礼记》用了上千年,东汉时郑玄也加过注解,改用魏征的修订本不是多此一举吗?玄宗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改变主意。元澹为此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释疑》的文章来表明本子要改换的观点。其中客人先问:“《礼记》这部作品,是戴圣编写郑玄加注的好还是魏征修订的好?”主人回答道:“戴圣编著的本子从西汉就开始用,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正是因为这样魏征才重新进行整理,只是没想到有部分墨守成规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客人听后赞不绝口地称道:“是呀,这好像是下棋一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走为上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今急遣一人,先与他弟兄说知。”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晁盖道:“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正是:无道之时多有盗,英雄进退两俱难。只因秀士居山寨,买盗犹然似买官。
6、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个。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开诚布公地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对父母的冷暖病痛从来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才称得上孝;孟懿子是鲁国的达官贵人,一直以来对“周礼”就视而不见,常有违犯周礼的僭(jiàn)越行为,孔子就跟他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礼,才称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时对父母生活还是很关注,孔子就对他们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蔼可亲,必恭必敬便是孝。同是一个“孝”,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7、相知恨晚
西汉时期,吴楚等七王举兵叛乱,汉景帝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为大将军,还赏赐给他很多的钱财。窦婴把皇帝赐的钱物放在走廊上,将士们路过走廊时可以按自已的支出取用,自己却分文不取。战乱平定之后,窦婴被封为武其侯,后来还当过丞相,当时位高权重,许多达官贵人们都想投到他门下,因此阿其所好用尽所有办法巴结他,当时可谓门庭若市。平定七王之乱时灌夫曾经带着数十个骑兵冲入吴王营中杀敌数十人,战功赫赫有名,灌夫平时为人刚正不阿,对阿谀奉承的事情深恶痛绝,但他对贫穷没有身份的人却保持着尊重。窦太后死后窦婴的权力渐渐削弱,过去趋炎附势的那些人渐渐的开始疏远窦婴,但灌夫对窦婴的态度还是跟往常一样,两人相处时经常表示相知太晚。灌夫后来因为窦婴没有受到势利小人的尊重而打抱不平,得罪武安侯田蚡最终招到杀身之祸。
8、唯利是图
春秋时期,秦恒公与晋厉公双方签订了友好盟约,约定双方今后保持和平相处的政策,不做任何伤害对方利益的事情。可是没想到,盟约墨迹未干,秦桓公就派人到狄国和楚国游说,并且乐此不疲地怂恿它们出兵攻打晋国。晋厉公派特使吕相到秦国去抗议。吕相推心置腹地对秦桓公说:“你们秦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国,可是为什么从来都是背信弃义?你一方面与晋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却对楚国说,支持它侵犯晋国的行动。世人应该怎么理解你们的政策?”秦桓公妄自尊大地回答道:“这很好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只要对秦国有好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视无不见。”吕相吃惊地指出:“你们的做法真是骇人听闻,这难道不是唯利是图吗?”秦桓公说:“你概括得很淮确,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唯利是图的政策。”吕相开诚布公地质问道:“你们就不怕别国跟你们断交吗?’秦桓公说:“那就悉听尊便吧。”不久以后,晋、秦便开始绝交了,之后两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战争。

9、人弃我取
战国时期,魏国国相李悝在国内鼓励农民多多益善地种粮食,并实行“平籴”法,丰年时国家平价收粮食,荒年时再以平价卖粮食。洛阳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富商名叫白圭,他从李悝的政策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想出了一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赚钱理论。他的做法是:别人如果因为过量生产低价销售,他就多收购,当别人高价要买的时侯,他便卖出。白圭是这样操作的:当粮食丰收时大量上市的时侯价格便宜他就买进并囤起来;此时正好是蚕丝、漆价格好的时侯,他在这时侯把囤积的蚕丝跟漆高价卖出去。到了蚕丝出产的时侯蚕丝价格便宜了他又低价收进,而此时粮食的价格又上涨了,他这时又在高价卖出粮食。白圭乐此不疲地通过这样低买高卖的手法,他的财富也迅速地增长了。

10、蓬生麻中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传位给8岁的刘弗陵,即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汉武帝的五儿子刘胥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野心不小,见昭帝年少无知,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刘胥请来女巫诅咒昭帝。那女巫装神弄鬼,碰巧昭帝命不长,活了21岁就死了,刘胥兴高采烈地等着继位。不料霍光等决定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恼羞成怒,命女巫诅咒刘贺。刘贺听说要立他为帝,就滥用职权强抢民女,甚至国丧期间吃喝玩乐。于是霍光采取措施将他驱逐出宫,他只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去。刘胥以为这回可以轮到他了。不料霍光等又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刘胥一方面命女巫诅咒宣帝,一方面与楚王刘延寿暗中勾结,阴谋篡位夺权。后来东窗事发刘延寿畏罪自杀,刘胥则被免去死罪。刘胥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如惊弓之鸟,将女巫及知情二十余人毒死。刘胥杀人灭口的消息传开后,宣帝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刘胥知道天网恢恢,索性在王府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命宠姬穿着霓裳羽衣来献舞陪饮,直到天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便上吊自杀。

10个"烧脑"难懂的成语

  导语: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我们在不断创造和吸收一些成语知识的同时, 有一些成语也渐渐的被人们所疏远,今天我整理了十个烧脑难懂的成语,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鳌 掷 鲸 吞

  [áo zhì jīng tūn]

  【解释】: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亦作“鳌掷鲸呿”。

  【出自】: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龙浮马负之图,已曾抉奥运会;鳌掷鲸吞之句,无不深研。”

  【近义词】: 鳌掷鲸呿

  拔 茅 连 茹

  [bá máo lián rú]

  【解释】: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出自】:《周易·泰》:“拔茅茹以其汇。”

  稗 耳 贩 目

  [bài ěr fàn mù]

  【解释】:比喻见闻浅薄﹐如商贩之买货卖货。

  【出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蚌 病 成 珠

  [bàng bìng chéng zhū]

  【解释】: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近义词】: 蚌病生珠

  陂 湖 禀 量

  [bēi hú bǐng liáng]

  【解释】:比喻度量宽广恢弘。

  【出自】:《后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近义词】:宽宏大量

  贝 阙 珠 宫

  [bèi què zhū gōng]

  【解释】: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近义词】: 金碧辉煌

  被 发 左 衽

  [pī fà zuǒ rèn]

  【解释】: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出自】:《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近义词】:披发左衽

  鼻 垩 挥 斤

  [bí è huī jīn]

  【解释】: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出自】: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近义词】:成风尽垩

  波 流 茅 靡

  [bō liú máo mǐ]

  【解释】:随波逐流,随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趋势而行。

  【出自】:《明史·赵炳然传》:“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近义词】: 随波逐流

不常见成语典故及解释

  汉语成语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结晶,分析其构造特点及平仄格式可以了解成语的语言特点,挖掘蕴含其中的婚恋文化,使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成语的文化魅力。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不常见成语典故及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常见成语典故及解释篇一:倚门倚闾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逃走,逃到了营城,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因不见齐王,只得回家。
  母亲见了,问: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道:“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会倚在家门口等。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再去打听齐王下落。
   【解释】 闾:古代里巷的门。原意 父母对外出的子女盼望和怀念之情 。现指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不常见成语典故及解释篇二:小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解释】 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幼年聪明懂事,长大后不一定成才。
  不常见成语典故及解释篇三:见猎心喜   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 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程颐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 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 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 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 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 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忽然回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回家去。
   【解释】 比喻旧习难忘,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不常见成语典故及解释篇四:博而不精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解释】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一些比较难见的成语,最好有典故和解释

1、蹑蹻檐簦
发音 niè juē dàn dēng
释义 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蹻,草履也.簦,长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谓之簦.”
2、群雌粥粥
发音 qún cí yù yù
释义 原形容鸟儿相和而鸣.后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声音嘈杂.
出处 唐·韩愈《琴操·雉朝飞》:“当东而西,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
3、走马章台
发音 zǒu mǎ zhāng tái
释义 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为妓院的代称.原指骑马经过章台.后指涉足妓间.
出处 《汉书·张敞传》:“然倘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
示例 我不曾流水出天台,你怎么走马到章台.(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
4、作舍道边
发音 zuò shě dào biān
释义 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5、鞭驽策蹇
发音 biān nú cè jiǎn
释义 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出处 明·张居正《纂修书成辞恩命疏》:“盖五年于兹,而今始克就,鞭驽策蹇,宁靡寸劳

十个著名的成语典故

十个著名的成语典故如下: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思考何为真实,他做了个梦,梦中自己是一只蝴蝶,蝴蝶也梦见自己是一只庄周。后因用此比喻醒来即是梦,梦境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
3、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后用来讥讽人无能。
4、风声鹤唳:听到风声鹤叫,都怀疑是敌兵来了;形容极其惊恐疑惧。
5、羊续悬鱼: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素知下属们生活奢侈,便悬鱼于庭以拒贿赂。后作为官清廉的典故。
6、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
7、伯牙绝弦:比喻知音丧尽之后的孤寂无欢;也用来悼念逝去知己之友。
8、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9、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10、守株待兔:比喻固守旧有经验,不知变通。
11、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12、背水一战:比喻毫无退路,非胜不可。
13、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行为。
14、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15、惊弓之鸟:比喻受到惊吓后心有余悸的人。

罕见成语及解释最少十个

濯足濯缨
zhuó zú zhuó yīng
成语典故: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童山濯濯
tóng shān zhuó zhuó
成语典故: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头童齿豁
tóu tóng chǐ huò
成语典故: 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不劣方头
bù liè fāng tóu
成语典故: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螽斯衍庆
zhōng sī yǎn qìng
成语典故: 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
暮虢朝虞
mù guó zhāo yú
成语典故: 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克绍箕裘
kè shào jī qiú
成语典故: 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沉潜刚克
chén qián gāng kè
成语典故: 沉潜:深沉不露;刚克:以刚强见胜。形容深沉不露,内蕴刚强。
沉痼自若
chén gù zì ruò
成语典故: 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恫疑虚喝
dòng yí xū hè
成语典故: 虚张声势,恐吓威胁。
【至纤至悉】:意思是极其精细周全。
【师心自用】:原指心神领会。后只相信自己。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福善祸淫】: 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佶屈聱牙】: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
【疾首蹙额】: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焚林而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存亡绝续】:事物处在生存或灭亡、断绝或延续的关键时刻。形容局势万分危急。
【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先意承志】: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狐凭鼠伏】:像狐狸、老鼠一样凭借掩体潜伏着。凭,依据。“狐”与“鼠”,“凭”与“伏”分别互文。

写三个有难度的四字成语并解释其出处典故


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1.完璧归赵
出处:《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典故: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都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2.围魏救赵
出处: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典故:
精简版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 邯郸,双方战守年余, 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 生命力。
3.纸上谈兵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典故: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史上另一位赵括:出现在春秋时代“下宫之难”中,是赵朔的弟弟。在这次赵氏家族的劫难中被诛杀。

一些比较难见的成语,最好有典故和解释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不落窠臼:不落老套子,有所创新。
曲高和寡: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阳春白雪: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竭泽而渔: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
百药之长。
问道于盲: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出处 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奴颜婢膝:出自唐·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 意思是形容人奴才相十足,低三下四、拍马讨好、卑鄙无耻。

搜集一些难理解或者难懂的的成语~

肝肠寸断
痛不欲生
痛心疾首
心如刀绞
心痛如割
最佳答案【鳌掷鲸吞】: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
【拔茅连茹】:比喻递相推荐引进。语出《易·泰》:“拔茅茹以其汇。”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朱熹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
【稗耳贩目】:比喻见闻浅薄,如商贩之买货卖货。
【蚌病成珠】:《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蛖之病而我之利。”?尨,同“蚌”。后遂以“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尨,同“蚌”。后遂以“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陂湖禀量】:语出《后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后因以“陂湖禀量”比喻度量宽广恢弘。
【贝阙珠宫】:指用紫贝明珠装饰的龙宫水府。亦喻指瑶台仙境或帝王宫阙。
【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亦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装束。亦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
【鼻垩挥斤】: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波流茅靡】:随波逐流,随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趋势而行。
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 白驹:原指白色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形容时间流逝迅速。(《庄子·知北游》)
【百代过客】bǎi dài guò kè 比喻光阴。指时间永远流逝。(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尺璧非宝】chǐ bì fēi bǎo 璧:中间有孔的扁圆形玉器。也泛指美玉。意思是说不应当看重珍宝,而应当珍惜时间。(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寸阴是惜】cùn yīn shì jīng 是:文言助词,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将宾语提前。一寸光阴那样极短的时间也应当爱惜。表示时间非常宝贵。(《晋书·陶侃传》)
【华不再扬】huá bù zài yáng 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晋·陆机《短歌行》)
【急景流年】jí jǐng liú nián 时光急促,岁月如流。形容光阴易逝。(宋·晏殊《珠玉词·蝶恋花》)
【时不我与】shí bù wǒ yǚ 时间不等待我了。(《论语·阳货》)
【铜壶滴漏】tóng hú dī lòu 铜壶:指漏壶,古代的一种计时器。漏壶里的水在有节奏地滴落。警示时光正在流逝。(唐·权德舆《中书宿斋有寄》)
【驻景挥戈】zhù jǐng huī gē 驻:停留。景:同“影”,日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长柄。用长戈使太阳停止运行。比喻珍惜时间,想留住逝去的光阴。(《淮南子·览冥训》)
妙笔生花
(一)铁杵磨针(tiě chǔ mó zhēn)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wén jī qǐ wǔ )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máng rén mō xiàng)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yà miáo zhù zhǎng )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àn tú suǒ jì )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