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三叶虫化石那么值钱
- 2、三叶虫化石值钱吗
- 3、三叶虫是什么化石?
- 4、三叶虫化石的品种
- 5、三叶虫化石怎么处理
- 6、三叶虫化石详细资料大全
- 7、为什么三叶虫的化石都这么便宜 几亿年的东西都不值很多钱么
- 8、燕子石三叶虫化石放在哪里好
- 9、三叶虫化石是什么时代的
- 10、三叶虫灭绝了没有,三叶虫的化石有多大?
为什么三叶虫化石那么值钱
三叶虫化石值钱是因为三叶虫化石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又与其他化石不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的化石,不易保存,多以石蜡作保护层。此外,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扩展资料: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
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
得看东西,三叶虫化石种类繁多,凡事物稀为贵,大部分比较常见也就几十到几百不等,稀有品种也有几千到十几万不等,三叶虫化石价值,大致定为,品种,品相,大小,还有一款是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三叶虫玉化石,三叶虫玉化石是由无数只三叶虫成千上万只囤积形成的玉石,简称:三叶虫玉,有机宝石,稀有程度远低于钻石
三叶虫化石有1000多种,大部分都是常见的不值钱,个别稀有的很难找到,不懂不要在这里瞎讲三叶虫化石值钱
这种东西到处都是不值钱,
三叶虫化石值钱是因为三叶虫化石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又与其他化石不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的化石,不易保存,多以石蜡作保护层。此外,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扩展资料: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
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
三叶虫化石值钱吗
三叶虫化石不值钱。
三叶虫化石有1000多种,大部分都是常见的不值钱,不过如果是完整的,价值比较高。另外,个体越大越值钱,几厘米大的小三叶虫就是非常完美的。如果是碎片或是部分的话,价格就非常低了。基本没有什么价值。
此外化石的价值用钱来衡量是不明智的。许多生物化石也不是因为它是什么种类而显得珍贵,而是因为它为科学的贡献价值有多大。比如说一块普通的植株化石市场上也就十块二十块的,而闻名于世的“辽宁古果”,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我国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形成环境
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现代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在英属哥伦比亚、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
三叶虫是什么化石?
三叶虫化石在喜马雅山山巅,这表示那儿曾是浅海底,后来板块相撞后,地形抬升,形成了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
三叶虫纲,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
三叶虫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
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
发展现状
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三叶虫的石头的年代。
三叶虫是最早的、获得广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为止每年还有新的物种被发现。一些印第安人部落认识到三叶虫是水生动物,他们称三叶虫为石头里的小水虫。
三叶虫化石的品种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我国对三叶虫化石的观赏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齐国就用蝙蝠石(三叶虫化石的一种)制砚。到宋、明、清代时,众多藏家争相把玩,三叶虫化石被誉为“多福石”“鸿福石”。相关价值:三叶虫化石除直接收藏,还可进行再加工。在保持化石完整的基础上,可通过镶、嵌、雕、刻、镂等工艺做成茶盘、砚台、屏风等化石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叶虫化石怎么处理
三叶虫化石是寒武纪奥陶纪的岩层,绝大多数都是比较坚硬的。一般情况只要注意一下保存的环境即可,不必刻意采取特殊措施。对于有一些容易风化或者三叶虫容易剥落的化石。专业人士的方法是涂上化石保护液。化石保护液是由丙酮和清漆等配置的,对于没有特别研究意义的三叶虫化石,涂上清漆就可以了。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动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从太古宙(34亿年前)至全新世(1万年前)之间都有化石出现。
三叶虫化石详细资料大全
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灭绝于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252Ma)。
沂蒙山区的三叶虫化石分布亦很广,费县、平邑县等地均有发现,但多发现于 *** 的山体中,显燥,不易保存,多以石蜡作保护层。发现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又因这里的三叶虫化石与其他地方不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三叶虫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三叶虫化石 拉丁学名 :trilobite 别称 :蝙蝠石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三叶虫纲Trilobita 分布区域 :远古海洋从浅海到深海非常广 用途 :制砚 中国主要产地 :泰安大汶口,莱芜 体长 :1cm~1m 时间 :寒武纪 距今年代 :5.7亿年 现状,形成环境,品种,相关历史,历史记载,评论,特大化石, 现状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 形成环境 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现代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在英属哥伦比亚、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品种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 相关历史 历史记载 燕子石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即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明曹昭《格古要论》也有详细记述。燕子石的特点是:色泽古雅、姿质温润、虫体如燕;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它是人类的万卷书,记录大自然的沧桑变迁,耐人寻味。 三叶虫化石 关于燕子石我想来点小补充,不是考证,只能称是“戏说”或“外传”:春秋时代《阙子》一书记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性,草匮,缇巾一袭,客见之,侥而掩口,卢胡而笔,曰:此燕石也,与瓦瓷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唐 李贤 注《后汉书》引《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俛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谨。” 评论 且不说该“愚人”爱石之举与当时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单就“燕石”来说,是否可以假设就是现代的“燕子石”呢?因燕子石在山东分布很广,而《阙子》记载这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是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齐国国都)西北,虽然东晋文字家郭璞(276-324)《山海经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多溢口,富矿藏)。那么,“宋之愚人”又怎能在远离燕山的山东得此燕石呢?是什么人带到山东来的呢?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说明当时的赏石之风已经非一般之滥觞了。这个总是在此我不做考证,只是提一下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恰当的发现和说法。尖于梧台,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仅供参考:文献记载,梧台是当时齐国的“国宾馆”,是齐王议事、会客和游乐的地方,也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公元前517年,孔子在此耳闻目睹了齐国韶乐的演奏盛况,陶醉神迷于音乐中而“三月不知肉味”,并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舜时的乐曲,舜是东夷人,也是如今鲁东南人的祖先,韶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是磐石击打出来的。孔子爱石是否与此有点关系呢? 特大化石 一块距今4.5亿年的特大“三叶虫”化石,上面竟嵌有50多只三叶虫,这块化石昨在镇江贡吉康老人家中“露脸”,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这块“三叶虫”化石,长81.1厘米,宽41厘米,厚3厘米,重30余公斤。化石板上嵌著50余只“三叶虫”,虫的身躯、翅膀清晰可见。据省地质研究所一位地质专家称,“三叶虫”属海里游移和漂浮动物,开始出现于早寒武纪世,古生代末全部灭绝,其化石是划分地质时代的主要标准,在地质博物馆里或许能见到,而为个人收藏却少有,尤其像这样特大型“三叶虫”化石,在国内并不多见。 贡老先生告诉记者,这块古生物化石,是他90年代初从山东一位农民手中征得的,已尘封家中10多年。
为什么三叶虫的化石都这么便宜 几亿年的东西都不值很多钱么
一件东西是否值钱,年岁只是一个很小的考虑方面,更重要的是多少。就跟古玩一样的,像是汉朝的五铢钱,存世无数,几块钱一个;而当代的长城币,却价值几十至几十万。
三叶虫的价格,体现在种类、品相、大小等方面,稀有、好品相、大虫子,本身就存世少,才会贵,一些常见种当然便宜了。从十几块钱至十几万的都有。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三叶虫图鉴”。
三叶虫的化石并不便宜,而是其价格因种类、品相、大小等因素而异。一些稀有的、品相好的、大型的化石会价值更高。然而,总体来说,三叶虫的化石价格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三叶虫是已灭绝的物种,其化石数量相对丰富,存世较多,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
2. 三叶虫的化石在地球历史中属于较为古老的时期,其研究价值相对较低,因此其价格相对较低。
3. 相对于其他珍稀化石或艺术品而言,三叶虫的化石价格仍然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三叶虫的化石都便宜,具体价格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三叶虫化石都便宜,价格因种类、品相、大小等因素而异。对于想要收藏三叶虫化石的爱好者,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燕子石三叶虫化石放在哪里好
三叶虫化石做成的兰亭序属于文房工艺艺术品是比较适合放在办公室的。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至奥陶纪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
燕子石三叶虫化石可以放在家里储存,在风水上并没有什么避讳。建议找个专门装的盒子装起来,可以用保鲜膜保存,防止水分丢失,一般专业的人是涂上化石保护液之类的,密封存放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晒,湿度相对稳定即可。主要是周围环境和它本来的环境围岩差别不易过大,否则会保存不当。
三叶虫化石是什么时代的
说起三叶虫,相信大家都会有听说过,不论是学没学过古生物学的人,都会有听说。三叶虫这种生物是一种诞生在极其古老的寒武纪时期的生物,而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当年它们的昔日辉煌了。因为三叶虫这个生物已经灭绝了有2亿5000万年的历史了。
1、起源
在寒武纪的海洋中,有许多奇奇怪怪的生物,这些五亿年前的物种们一个个都仿佛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演化史上堪称是脑洞大开。然而有一支名为莱德利基虫的节肢动物却在当时的海洋中演化出来哪怕在现代看来也是颇具美感与实用性的外表。
△莱德利基虫化石
它的身体有头、胸、尾三个部分组成,在身体中间有一个轴隆起,沿着这个轴向两侧延伸出外骨骼和附肢,形成了左中右三叶,而这也是三叶虫名字的由来。而莱德利基虫也正是所有三叶虫的始祖类群。
△三叶虫身体构造
除此之外,莱德利基虫还演化出来眼睛这种器官,而眼睛在寒武纪时期的海洋中几乎就是天顶星般的黑科技,大家都在海洋中摸爬滚打的时候,眼睛的出现就像打破黑暗中的一缕光。再配合上坚硬无比的盔甲以及多对附肢带来的强大的游泳能力。莱德利基虫为此后的三叶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莱德利基虫化石
2、兴盛
随着时间到了寒武纪中期,三叶虫的老祖宗莱德利基虫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而接下来的三叶虫家族接过了它们手中的接力棒,依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装备在寒武纪的海洋中蓬勃发展,几乎把寒武纪变成了三叶虫的时代。
接下来出现的球接子类,褶颊虫类,栉虫类和耸棒头虫类缔造了三叶虫家族的黄金时代。它们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种类,有的发展出了流线型的体型和发达的浆状肢,这让它们能够在海中快速的游动和远洋漂流;有的则背上了更加厚重的装甲,在泥沙中挖掘爬行;有的这利用娇小的体型在海藻与海绵中穿行,捡食浮游生物和动物尸体;而有的甚至占着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棘刺,开始向着顶级掠食者的位置发起挑战……这些种类繁多的三叶虫瞬间抢占了海洋中的各种生态位。
△耸棒头虫Dorypyge swasii
当时的海洋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三叶虫,无论是冰冷漆黑的海沟还是温暖明亮的大陆架,处处都能找到是三叶虫的身影。到了交配的时候,就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三叶虫聚集在一起,通过体外受精,于是大量的三叶虫受精卵随着洋流飘到各地,开始了新的一轮征程。
△三叶虫幼虫成长过程的各个形态
就像现代浆足类幼体的增节生长一样,三叶虫的幼虫也需要经历复杂的变态发育过程。它们每成长到一个阶段就需要脱一次壳,而每次蜕壳就会增加一个胸节或是尾节,最后形成独特的头盖和尾甲,全身硬化,最终变为成虫。从现代全世界各地挖掘出了三叶虫的化石也间接证明了它们曾经的辉煌。
△球接子化石
3、没落
似乎是因为过早的将技能点全部用完了,过早的将技能点全部点在了肉装上似乎让三叶虫失去了演化的潜能。随着奥陶纪海洋中出现了各种层出不穷的掠食者和竞争对手,而三叶虫却无力改变早已定型的身体结构,渐渐的走向了没落。
△镜眼虫目的Walliserops trifurcatus
随着凶猛的螯肢动物作为恐怖之源的蜘蛛到底从哪里来?浅谈螯肢动物进化史和巨型角石的崛起,三叶虫除了让自己的盔甲更厚,长出更多的尖刺外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而有些三叶虫试图采用更大的体型来对抗这些凶猛的掠食者,于是出现了体长超过70厘米的霸王等称虫和Uralichashispanicus。
△Uralichas hispanicus
然而体型的增大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而要获得更多的食物那就不得不和这些掠食者们正面刚。然而叠最厚的甲意味着要挨最痛的打,不得已这些三叶虫只能退缩到这些巨型房角石游不到的浅海区才能苟延残喘,靠着吃腐肉勉强维持生活。
而依靠着吃浮游生物的球接子也因为介形纲和鳃足纲甲壳动物的正面冲击,再也不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成为了继莱德利基虫后第二个灭绝的三叶虫类群。
△球接子化石
并且随着海洋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动物也开始加入到吃有机残渣的行列中来,笨重且行动缓慢的三叶虫最终难以和这些甲壳类,鲎和小型的板足鲎,环节动物,棘皮动物,原始的甲胄鱼类等竞争,在奥陶纪的海洋中渐渐沦为了一种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4、消亡
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叶虫在奥陶纪末又经历了一次大洗礼,在这场大灭绝事件中种类直接消亡了一半以上。这些幸存下来的三叶虫在志留纪的大复苏中却并没有任何起色,各种螯肢类、甲壳类和无颌鱼类无情的抢占着它们的生存空间。
顽强的三叶虫一直苟到了泥盆纪,直到有颌鱼类、鹦鹉螺、板足鲎等掠食者们纷至沓来,它们那一身曾经引以为傲的装甲再也不能保护它们,这些掠食者们都吧这些结构原始、行动笨重的三叶虫视作美食。
这个曾经兴盛的古老家族,在顽强的鸣颤了1亿年后,最终在二叠纪的大灭绝中永远的消失了,而三叶虫坚持了2.7亿年的故事到这里也最终拉下帷幕。
三叶虫灭绝了没有,三叶虫的化石有多大?
三叶虫已经灭绝了,在远古生物演化过程中,三叶虫曾经在地球上分布非常广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当时间进入到2.4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后,三叶虫却彻底灭绝了,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它们继续进化的脚步?前不久,一种全新的三叶虫化石被发现,似乎为三叶虫的消失之谜,找到了答案。
什么是三叶虫?
什么是三叶虫呢?它是一种非常远古的节肢动物代表,根据资料显示,早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地球的海洋中就已经出现三叶虫了。
三叶虫的身体特征是头部、胸部和尾部,都被明显分隔开,而且身上还披着“厚厚的盔甲”。研究者表示,三叶虫曾经是地球上进化最成功的生物之一,因为三叶虫在地球上生存演化了3亿多年的时间,演化出1万多个新物种。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叶虫也不断演化出全新的“技能”,比方说在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和泥盆纪时期,三叶虫因为海洋中的天敌突然增多,快速进化出了超强的游泳能力,而且还在身体上进化出了密密麻麻的长刺,这些都可以帮助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快速逃跑,以及抵御敌人的攻击。
同时,一些三叶虫还进化出了卷曲的能力,当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立刻缩成一团,然后躲进海底的泥沙里。
不过,虽然三叶虫在演化的不同时期,都似乎变得更加强大了,但是,研究者却发现,从寒武纪早期到二叠纪时期,无论三叶虫如何演化,它们的头部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三叶虫一直不断重复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头部形态”?
长有“兔耳朵”的三叶虫
这个问题,终于在前段时间有了答案。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三叶虫演化方面的研究,前不久,在我国山东潍坊地区的寒武纪中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三叶虫,这种三叶虫的头上,竟然长着一对“兔耳朵”。
研究者将这种三叶虫称作“耳形范特西虫”,它们的“兔耳朵”究竟是做什么用的?研究者认为,这种“兔耳朵”或许是三叶虫早期演化过程中,为了迷惑天敌来进化出的一种特殊头部“装置”,不过,由于“兔耳朵”的出现,反而让它们的头盖变得非常脆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更容易破损丧命。
因此,这种看起来特立独行的“兔耳朵”出现后不长时间,就因为不适合三叶虫的进化规律,而很快灭绝了,从寒武纪中期开始一直到二叠纪,上万个三叶虫物种中,再也没有类似的
“兔耳朵”出现,因为这会让三叶虫提前灭绝。
三叶虫的灭绝之谜
那么
,既然“耳形范特西虫”作为三叶虫的一种,在出现后不久,因为自己拥有一对“兔耳朵”而走进了进化的死胡同,那么,在二叠纪时期,地球上所有的三叶虫突然集体灭绝,是不是也与三叶虫演化后期,再次走进了“死胡同”有关呢?
说起来,一直到今天,三叶虫究竟为何会灭绝,都让科学家们困惑不已。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三叶虫在海洋中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它对于地球生物来说,属于早期的“领跑者”,但是伴随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上多门类生物的祖先都接连出现,特别是当寒武纪结束,奥陶纪来临,海洋中更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物种。
等到时间进入到志留纪和泥盆纪,早期的鱼类已经成为了海洋中的统治者,这对于三叶虫来说,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的进化优势。
所以,三叶虫的数量也开始不断减少,再加上二叠纪之前的“石炭纪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这让进入二叠纪时期的三叶虫已经幸存者非常少了,所以,最终伴随着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到来,三叶虫也彻底成为了历史。
三叶虫的灭绝也意味着,大自然法则的残酷,对于自然界的生物来说,从出现开始,就需要经受“优胜劣汰”的多轮洗礼,任何一个环节落后或者是出现了问题,那么,最终的结局就是被自然界所淘汰。
就好像是“耳形范特西虫”一般,通过化石可以看出,拥有“兔耳朵”的它们在地球上只存在了非常短暂的时间,而且数量也非常少,因为它们从出现开始,就注定是“失败者”。
三叶虫灭绝了。
书上说三叶虫早都灭绝了,所谓的“活的三叶虫”大多都是和三叶虫外形相似的现代物种,比如虫之类的。真正的三叶虫最早出现在5.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一直到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完全灭绝,在地球上生存了3.1多亿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三叶虫演化出了相当多的种类。
目前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已经有上万种,最大的体长将近1米,最小的只有2毫米。它们凭借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广泛分布在全世界的海洋中,可以说在寒武纪,哪里有海洋,哪里就有三叶虫。
三叶虫的形态结构介绍:
三叶虫以卵圆形以及椭圆形为主,但是三叶虫的大小却不一,相差得非常悬殊。最大的一种三叶虫,总长度能达到70cm。而最小的一种三叶虫,长度能够达到6毫米,比较常见的长度应该在3cm~10cm之间,宽度应该在1cm~3cm之间。正常情况超过20cm就是比较大的。
三叶虫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背壳构造,在头部的最中央位置有一个“头鞍”,呈凸起状。表面上比较光滑,没有任何的装饰,但是有一些斑点,并且还有很多不相等的横沟。在两侧有一对眼睛,并且在眼睛后方会有一些横沟,被称作“头鞍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叶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