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放虎归山的故事
【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典故】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释义】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留祸根
【近义词】养虎为患、养虎遗患
【反义词】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成语例句】
◎ 有些非法出版物的制售者,即使被抓住,也因无法援引适当的法律条文而没能定罪或定重罪,只得"放虎归山",这些狡猾的家伙逍遥法外,继续为害社会。
◎ 有的说"趁此机会不治他,将来是村上的大害",有的说"能送死他自然是好事,送不死,一旦放虎归山必然要伤人",……议论纷纷,都没有主意。
◎ 肖克知道一向沉得住气的司令员今天为什么会这么烦躁,宜沙战役中部队出现了不少失误,但那只是放虎归山,如今可不同了,是老虎下山咬人。
放虎归山意思
放虎归山的原义是把老虎放回山里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也作纵虎归山。
古人认为将已捕捉到的老虎放回山林是危险的,因为老虎逃脱后会重新伤害人畜。不能放虎归山,同样不能放纵错误。人们要坚决改正错误,对错误不能有一丝姑息和纵容,否则,总有一天它会害了自己。有例句如下:
1、有些非法出版物的制售者,即使被抓住,也因无法援引适当的法律条文而没能定罪或定重罪,只得“放虎归山”,这些狡猾的家伙逍遥法外,继续为害社会。
2、有的说“趁此机会不治他,将来是村上的大害”,有的说“能送死他自然是好事,送不死,一旦放虎归山必然要伤人”,众人议论纷纷,都没有主意。
3、肖克知道一向沉得住气的司令员今天为什么会这么烦躁,宜沙战役中部队出现了不少失误,但那只是放虎归山,如今可不同了,是老虎下山咬人。
放虎归山读音为fàng hǔ guī shān,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成语出自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放虎归山的意思解释
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 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成语出处: 晋· 司马 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成语例句: 倘若 一朝走了,便如 放虎归山 ,纵龙归海,是自遗害也! 繁体写法: 放虎归山 注音: ㄈㄤ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 放虎归山的近义词: 养虎为患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放虎归山的反义词: 除恶务尽 驱除**,务求彻底干净 唐以屡赦而成藩镇之祸,蔓草难图,除恶务尽。《野叟曝言》七一回 斩草除根 比喻铲除祸根,以免留下后患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自留祸根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let the tiger return to the mountains ― cause calamity for the future 俄语翻译: отпустить тигра в гóры 成语谜语: 把老虎放生
放虎归山是指什么意思
放虎归山意思是把已捕获的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1、词源与字面含义:放虎归山这个词语,字面上理解就是将已经捕获的猛虎放回到山中。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这里的虎比喻敌人或邪恶势力,而山则代表了自由或者无拘无束的环境。
2、比喻意义与引申含义:放虎归山这个成语已经超越了字面含义,成为了一种比喻和引申。它常被用来形容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完全清除或控制对方,而是采取了宽容或退让的态度,从而留下了后患。这种行为或决策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或危险。
3、历史典故与文化背景:放虎归山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据记载,当时蜀国的刘备想要派遣刘巴去讨伐张鲁,但是刘巴却认为这样做会放虎归山,因为张鲁的力量会因此得到增强。从这个历史典故中可以看出,放虎归山这个成语蕴含了对于战略决策和行动后果的深刻思考。
4、语境与使用场合:放虎归山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在处理敌对势力或问题时,因为不当的决策或处理方式,导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留下了更大的隐患。这种用法常见于政治、军事、社会等领域。
放虎归山的心理动机与社会影响
在心理学角度,放虎归山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多种心理动机。其中一种解释是人类对于危险的回避和恐惧,人们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时更倾向于采取退让或避免的态度。这种心理动机可能源于人类的本能反应。
从社会影响角度来看,放虎归山的行为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或组织没有彻底解决某个问题或威胁,可能会给未来的发展留下更大的隐患和挑战。
放虎归山的意思
放虎归山(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放虎归山”的原义是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
出处
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西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故事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经过赤壁大战,曹操大败而回,刘备的实力得到空前增强,但还不够好。刘备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四川,因为那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足可以成就一番大业。但是,曹操早就想统一中原, 便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刘备、孙权一时都无法对四川下手。公元211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降曹,益州刘璋形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心想,不如请刘备来帮助自己,共同抵御曹操,于是就派法正去迎接刘备。但他手下的谋士刘巴规劝他:“刘备是个英雄,如果让他入蜀必然会危害到您的利益。因此,您不能让他人蜀。”刘璋不听他的劝告,仍派法正前往。刘备得讯,喜不自胜,正中下怀,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他派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这时,刘巴又劝刘璋说:“如果您让刘备去讨伐张鲁,那无异于放虎归山。”但刘璋仍然没有听从他的规劝,推举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刘璋自以为与刘备相安无事,可以高枕无忧了。 [2]
一日,刘备接到荆州来信,说曹操兴兵攻打孙权。刘备请刘璋派一万精兵及军粮前去助战。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四千老兵出川。刘备正想找个出兵的借口,就乘机大骂刘璋:“我为你抵御曹操,你却吝惜钱财,我怎能和你这种人成就大业。”于是向刘璋宣战,乘胜直取成都,完成了占领四川的计划。至此,刘备扩充了实力,占据了四川,为蜀国的基业打下了基础。
放虎归山的意思解释
见“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上去。比喻把敌人放回巢穴,留下祸根。也说放虎归山。
出处: 《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经过赤壁大战,曹操大败而回,刘备的实力得到空前增强,但还不够好。刘备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四川,因为那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足可以成就一番大业。但是,曹操早就想统一中原, 便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刘备、孙权一时都无法对四川下手。
公元211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降曹,益州刘璋形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心想,不如请刘备来帮助自己,共同抵御曹操,于是就派法正去迎接刘备。但他手下的谋士刘巴规劝他:“刘备是个英雄,如果让他入蜀必然会危害到您的利益。因此,您不能让他人蜀。”
刘璋不听他的劝告,仍派法正前往。刘备得讯,喜不自胜,正中下怀,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他派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这时,刘巴又劝刘璋说:“如果您让刘备去讨伐张鲁,那无异于放虎归山。”
但刘璋仍然没有听从他的规劝,推举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刘璋自以为与刘备相安无事,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日,刘备接到荆州来信,说曹操兴兵攻打孙权。刘备请刘璋派一万精兵及军粮前去助战。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四千老兵出川。刘备正想找个出兵的借口,就乘机大骂刘璋:“我为你抵御曹操,你却吝惜钱财,我怎能和你这种人成就大业。”于是向刘璋宣战,乘胜直取成都,完成了占领四川的计划。
至此,刘备扩充了实力,占据了四川,为蜀国的基业打下了基础。
放虎归山是什么意思
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例句:倘若一朝走了,便如~,纵龙归海,是自遗害也!(明·朱有_《义勇辞金》楔子)
放虎归山意思
把老虎放回山去。
放虎归山 [fàng hǔ guī shān]
释义:
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引证:倘若一朝走了,便如~,纵龙归海,是自遗害也! ——明·朱有炖《义勇辞金》楔子
出处:《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例句:放虎归山,自然后患无穷。
近义词:
养虎为患 [yǎng hǔ wéi huàn]
释义:
养:喂养,饲养。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与放虎归山意思相近,比放虎归山更可怕。
用法示例:
1.这个人很不可靠,你却给与高位,怕会养虎为患哩。2.你说得没错,对于韩龙彪,我的目的就是要养虎为患。
放虎归山的解释
放虎归山的解释[let the tiger return to the mountains — cause calamity for the future] 比喻 放走 敌人 ,自留祸根 倘他逃走了去,岂 不是 放虎归山?——清· 钱彩《说岳全传》 详细解释 比喻放走敌人,贻患无穷。语本 《三国志·蜀志·刘巴传》 “俄而 先主 定 益州 , 巴 辞谢 罪负, 先主 不责”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 彪 《零陵先贤传》 :“ 璋 遣 法正 迎 刘备 , 巴 谏曰:‘ 备 ,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 巴 复谏曰:‘若使 备 讨 张鲁 ,是放虎於山林也。’ 璋 不听。” 《说岳全传》 第三一回:“倘他逃走了去,岂不是放虎归山?” 周立波 《暴风骤雨》 第一部十九:“这叫做放虎归山,给 元茂屯 留下个祸根。” 词语分解 放的解释 放 à 解脱 约束 ,得到 自由 :把笼子里的鸟放了。放胆。放诞。放任。放肆。放歌。放怀。豪放。 释放 。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学。 放晴 (阴雨后转晴)。 带 牲畜 到野外去吃草:放牧。 放羊 (亦喻任其自由行动,放 归山的解释 ∶回山。如:放虎归山 ∶下山 ∶婉辞,指人死详细解释.谓退隐。 唐 白居易 《早送举人入试》诗:“春深官又满,日有 归山 情。” 白居易 《晚秋有怀郑中旧隐》诗:“ 寥落 归山梦, 殷勤 采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