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甫谧,《晋书·皇甫谧传》翻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7 02:48:45 浏览8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皇甫谧怎么读

皇甫谧:huáng fǔ mì。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义马市)。
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
相关说明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皇甫谧

晋代皇甫谧编撰了什么书

晋代皇甫谧编撰了《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由魏晋时期医家皇甫谧创作的医术,该书成书于甘露四年(259)。
该书共计十二卷,分一百二十八篇,是中国早期的针灸学专著,也是将针灸学与腧穴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全书首次系统构建了针灸学术框架体系,阐明了针灸各部分知识及其逻辑关系。该书不仅厘定了睮穴的部位,并且对穴位的排列采用了分部依线的方法,并从临床实践上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针灸疗法的治疗经验。
该书不仅具备了《内经》著作内容,同时作者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了自身较为独特的理论见解,临床应用价值高。
创作背景:
经脉穴道至今还不能得到科学的准确阐释,以致有很多的怀疑。但几千年来的治疗实践和至今令人惊奇的神奇疗效却是不容置疑的。《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的写作经历也可以证明此书的科学性。
作者皇甫谧开始并不是一个医生,他是一个历史学者。中年时的一场大病使他开始研究医学,久病成良医。对针灸的钻研不仅使他恢复了健康,也为我们留下了《针灸甲乙经》这样一部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治疗实践成全了这样一部科学巨著。

皇普谧简介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肃平凉)人,西晋学者、医学家。少家贫,边耕边读。学习废寝忘食。博览儒家经典百家,人称“书淫”[1]。淡于名利。举孝廉而不行,相国征辟而不就。晋武帝屡下诏敦促[2],皆固辞,终身不仕,潜心著述。上表,武帝赠书一车。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共10卷[3],乃中国针灸学名著。到了南北朝,才被改为12卷本。[4]晚年患风痹疾[5]。太康三年(282年)卒,时年六十八[6]。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
[编辑] 注释^ 《晋书》卷51:“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 《晋书·武帝纪》曰:“咸宁二年十二月,征处士安定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晋书·李重传》载李重上疏曰:“咸宁二年,始以太子中庶子征安定皇甫谧。”
^ 皇甫谧. 神医扁鹊.
^ 针灸甲乙经/中医十大经典. 新华书城.
^ 刘毅在给晋武帝的上疏中说:“臣……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加上服寒食药,以至“浮气流肿,四肢酸重。”(见《晋书·皇甫谧传》)。
^ 《晋书·皇甫谧传》载:“(谧)太康三年(282)卒,时年六十八。”

皇甫谧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皇甫谧 1 拼音 huáng fǔ mì
2 英文参考 Huangfu M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皇甫谧为魏晋间杰出的医学家 、针灸学家、文人。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中年身患风痹,专心攻读医书,尤精针灸。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书早已流传国外,一度是中外学习针灸的教本。[1][2]
皇甫谧215282年。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幼随叔父迁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后经叔母教导,始勤奋不怠,因家贫穷而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曾专心攻读医书,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阐述经络理论,统一针灸穴位、名称、取穴法,为我国现存最早之针灸学专著。另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玄晏春秋》等。


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到了20岁仍不喜欢读书,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叔母为他十分担心。一天,他摘回了许多野生瓜果给叔母吃,叔母对他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半点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来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经20岁了,不读书,不上进,我心里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学,可你总是不能明白长辈的心意。提高修养,学习知识都是对你自己有益的事,难道还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皇甫谧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不安。顿悟自己原来已经虚度了20年的光阴,实在羞愧难当,便立志努力学习,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种地时,他也不忘背著书,抽空阅读。自此之后,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岁时,他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说如果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便请他做官,他不但回绝了,竟然还向皇上借了一车的书来读,也算得上是一桩奇事了!
他抱病期间,自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鉆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皇甫谧是什么人?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皇甫谧台县朝那镇)人。出身贫寒,曾过继在叔父门下,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40岁时方还本宗。谧幼时不知治学,终日游荡,20岁后才发愤读书,耕种之余,手不释卷,边耕边读,至为精勤,竟成一代名家。甘露年间(256~259),曾患风病,兼苦耳聋,缠绵百日方得治愈。因感于诸医学术浅薄,遂自己立志研究医药,搜求古典医籍,遥宗古人妙术。魏晋政府曾几次请他出仕,他都坚辞不就,研习医药之志向终生未渝。究其原因,则于他认识到身体是根本、医学有大用,如他自己所说的:“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两晋时期,炼丹服石之风盛行,皇甫谧亦曾一度濡染,他52岁时,因服石引起一场重病,痛苦之极,险些令其自尽。因亲受服石之害,遂作《寒食散论》一卷,力贬服石的陋习。可惜未流传下来,仅有部分内容保存在《诸病源候论》中。

皇甫谧(mì)有哪些成就?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晋书·皇甫谧传》翻译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的游荡,或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已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读解】
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究“孝”的,在儒家经典里还专门有《孝经》,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最注重的也就是“忠”、“孝”二字,这里的“孝”既可以讲成“孝法”,也可以讲成孝敬,古代还专门在各地选“孝廉”,所以华夏民族是“孝子民族”,这话并不滑稽吧。
皇甫谧是个孝子,甚至对养母都能恪守孝道,要做到这一点,真算了不起,单这一点,就会让后代那些不孝子孙汗颜。
古人曾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说:父母亲如果真正爱自己孩子的话,就为他考虑的很深远!皇甫谧的叔母堪称是一位好母亲,她对少年皇甫谧的浪荡忧虑万分,声泪俱下地开导皇甫谧要知书,要识理,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还真感动人哩。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的游荡,或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已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译文
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岁,眼中没有学习,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
因此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
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
原文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 “《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於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 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扩展资料
文章背景
本篇出自唐代《晋书·皇甫谧传》。《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人物背景
皇甫谧(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
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的一番话使他幡然醒悟,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四十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
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五十三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
五十四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魏晋间医学家。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撰有《针灸甲乙经》。
在我国古代,对针灸很有研究,贡献最大的,要算西晋初年的皇甫谧。他精通医学,著有《针灸甲乙经》,流传于后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针灸文献。
皇甫谧虽然学识渊博,但在少年时,却曾走过一段弯路。
皇甫谧从小过继给叔父家。叔父早逝,叔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皇甫谧身上。然而,他从小就沾染上游手好闲的坏习惯,无论怎样相劝,都无济于事。直到二十岁左右,他仍不爱学习,每天游荡无度,不干正事。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堪造就。

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叔母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叔母于是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他悔恨交加,决心痛改前非,并向叔母发誓,一定发愤读书,努力劳动,有所作为。
皇甫谧的家境本来就很贫寒,他又不善劳作,所以离家上学是不可能的,他只得利用劳动之余,去邻近的一位叫席坦的老师开的学馆去旁听。
万事开头难。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皇甫谧识了不少字,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家中无钱买书,他就向邻里借书抄。他勤学苦练,起早贪黑,白天下田锄地时,也把抄好的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坐在田边地角学习。如此刻苦学习,持之以恒,过去的浪荡子终于成才。他博览了历代重要典籍,精通百家之作,成为当时德高望重,才学渊博的人,而他“带经而农”的故事也传为美谈。
皇甫谧一生淡泊名利,几次推辞了皇帝的诏命,始终不肯趋炎附势,追逐世利。但他从不放过读书的机会,曾借写辞书之机,向皇帝借书,结果,真的得到赐书一车,他如获至宝,昼夜苦读,硬是读遍了一车的书。
皇甫谧一生以著述为务,后来不幸得了冈痹症,半身不遂。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手不释卷,著书不懈,因而被称为“书淫”。朋友们常劝他保重身体,不要如此废寝忘食,他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寿命的长短也并不决定于勤学与否啊。”
病魔给皇甫谧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他深觉医学的重要,因而立志习医,钻研针灸疗法。他顽强地学习,广读古代医书,掌握基本医学理论,并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终于写成了《针灸甲乙经》。
此书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宝库,也受到日本、朝鲜等国的重视。
皇甫谧一生著述很多,诗、赋、颂、论均有所涉及。他不仅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书,还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不少好学生,深为后世所敬重、推崇。
◆教育能改变一个人,把握光阴,奋勇追赶,为时不晚。

医学家皇甫谧的简介资料

  皇甫谧是 三国 西晋时期学者、 医学 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皇甫谧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皇甫谧简介
  皇甫谧出生于公元215年的西晋,282年去世,一生活了68岁,在古时已经算是长寿之人了。而且他是一位擅长 针灸 的名医,也是著名的学者。皇甫谧,即皇甫士安,小名叫作静,自己称自己玄宴先生。

  故乡在现在的甘肃省灵台县。皇甫谧是名门士族出身,家世地位显赫。他出生之后亲生母亲就去世了,家道也中落了,被叔叔收养,十五岁跟随继父搬家到新安,他的儿时在战乱中度过。

  皇甫谧作为古代著名的学者,在文学、 历史 ,医药学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享有盛名。他一生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玄宴先生集》等多部著作,建树颇丰。

  他总结了以往针灸的 经验 ,在西晋以前很少有有关针灸的医书,即使存在少量的文字记录也很难看懂,再加上当时多用竹简,书籍稀少,这对皇甫谧总结针灸经验造成了很大的苦难。但他拥有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一切阻碍,并结合自己的亲身试验,终于写成了为后世称奇的针灸学巨著《针灸甲乙经》。

  他所写的《帝王世纪》是一部重要的史地巨著,对之前各代的土地面积、人口、属国做了详细完备的记录,今人研究先秦时期的人口等的时候仍然把这部书当做重要的参考。一提起皇甫谧,不得不想起这部最令人称道的《针灸甲乙经》,此书一共分十卷,涵括经络学说、腑脏的理论和针灸的操作方法等诸多方面。这部古代医书被认为是学医必读之经典,是 临床医学 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这本书不仅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而且流传海外,日本曾把《针灸甲乙经》作为必读的参考书,由此可见各国对它的重视程度。
  皇甫谧的 故事
  二十岁之前皇甫谧是一个得过且过的贪玩之人。小时候母亲去世便过继给了自己的叔叔,但得到了叔母的万分宠爱。从小无心学习,被人看做傻子一般。虽然身材高大,但不能通晓诗书,叔母望子成龙,时常对他的前途犯愁,只能心生气愤。

  某天叔母为了 教育 皇甫谧而把他赶出家门,谁知他竟拿来瓜果呈献给自己的叔母,本以为能平息叔母心中的怒火,不料叔母更加生气,一把摔碎在地上,痛哭着告诉皇甫谧,如果他真的孝顺,就修养身心,认真学习。从此皇甫谧一改之前顽劣的脾性,悔过自新,虚心学习,不敢懈怠。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医学家、文学家。

  皇后杨艳生命垂为之时,司马炎下召让皇甫谧进宫给皇后针灸治病,挽救了皇后的性命,由此名声大噪。但他不爱名利,拒绝了皇上赐予的官职,回到自己的故乡,为百姓行医治病,并且致力于钻研医药学著作,历尽千辛万苦,亲身试验草药和针灸之术,一部奇书——《针灸甲乙经》横空出世。他为世人诊治 疾病 的传奇故事和在医学史上做出的贡献也流芳百世。

  在他四十岁时患了 痛风 病,疾病缠身,仍然不妨碍他的学习研究,有人问他为何痴迷学习,他说:“早上能够学会一点做人的道理,即使在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可以看出他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与他二十岁之前的不学无术产生鲜明的对比。司马炎深知他学富五车、又有高尚的品格,有意留他他在朝为官,但他却拒绝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反而问皇上借了一车书回家品读钻研,实在是一个奇葩。
  皇甫谧年二十
  皇甫谧小时候只顾贪玩,没有上进心,直到二十岁仍然游手好闲,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皇甫谧二十岁时,依旧不爱学习,每天无所事事只顾到处游玩。

  古时候一般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有了成家立业的打算,皇甫谧却还如三岁 儿童 一般,这不得不让人猜疑,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子。皇甫谧不知从何处采摘的瓜果,总是献给自己的叔母也就是继母——任氏,然后继母引用《孝经》的一段话教导他,说他即使每天三餐用猪牛羊肉来侍奉自己的父母,但他也不能算做孝子。因为皇甫谧已经二十岁了,但却从来不愿意接受教育,心思不在学习上,心术不正,继母一点也不能得到宽慰。

  继母泪流满面的对皇甫谧循循善诱,说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佳话,孟子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亚圣;曾子的父亲杀猪来让他学会信守承诺,情到深处不由得自责起来,责怪自己没有选择好的邻居,自己教育不当,所以皇甫谧才变成现在的模样。

  古时便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皇甫谧大有感触,直到现在他方才醒悟,懂得了继母的一片苦心,开始四处游学,勤奋读书,孜孜不倦。后来皇甫谧即便在农事劳动,仍然把儒家经典带在身边,时时不忘学习。最后他终于博览群书,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把著书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他著有《礼乐》、《圣真》等书,直到后来皇甫谧得了痛风病,手中仍然不肯放下书卷。


猜你喜欢:

1. 大禹人物生平简介

2. 伊尹的历史简介

3. 商纣王帝辛人物生平

4. 董卓简介资料

皇甫谧著有哪些作品?

皇甫谧精思博习,勤于著述,对经史各家都有研究,先后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世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书梓行于世,显露出文中才华。在医学方面,除已佚的《依诸方撰》等之外,主要有《针灸甲乙经》12卷,作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流传至今,在中国医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