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宗仁晚年不得善终,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晚年结局如何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8 06:03:27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李宗仁回国后得到善终了吗

李宗仁最后去了内地。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在海外漂泊了整整十年的原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年近70。他早已失去了军权和政治光环,想要回到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他想出了一个扔石头问路的办法。
李宗仁通过民间渠道联系总理,称自己在国外多年,在异乡追回了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和字画,希望将这些真品寄回国内,以示爱国。这显然是一种善意的姿态。文物回归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回归大陆的想法。李宗仁在比较文物,暗示总理本人身在异乡,落叶能否归根。
李宗仁总理得知归还文物的想法后非常高兴,并表示李宗仁先生有此心意很好,于是将李宗仁捐赠的书画文物全部收藏。但是后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我们的工作人员经过鉴定,发现李宗仁11万美元收藏的这些东西,很少有真品,大部分都是赝品。这是怎么回事?
这么多假货的出现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李宗仁在故意试探我们是否欢迎他回国,不理会他捐了什么,是否鉴定,是否还给他,让我们的态度为人所知;第二种可能是李宗仁多年来一直想家。他一看到中国文物就迫不及待的要买,又没有多少专业知识,所以大部分东西都是假的,被骗了。从实际情况来看,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李宗仁对文物了解不多,也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热情的反馈。
向主席汇报了相关情况后,两人一致认为应该出钱,李宗仁先生不可能把私人财产白捐,虽然这是他的本意。但是,给李宗仁多少钱作为报酬,却成了疑问。对于李宗仁来说,几十万美元可能只是他自己财产的一小部分,但是中国新政府拿出几十万美元来收他的假货值得商榷吗?
向总理报告其中约3000美元的物品是真品,或者以十倍的价格付给李宗仁3万美元。董事长摇摇头说不好,还是把11万美元全款给了他,再加1万美元感谢他。按照主席的意思,总理付给李宗仁12万美元,并告诉李宗仁,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真品,但政府非常感谢李宗仁,部分费用是新中国政府给李宗仁先生的谢礼。与此同时,总理向李宗仁发出信息,欢迎他的家人在时机成熟时回到大陆。之前两军交战的历史可以暂时搁置,民族大义至上。中国新政府一直张开双臂欢迎他。
李宗仁喜出望外。他不在乎十几万美元,却确认了大陆的诚意。他很高兴,说了两个字:识货。这两个字是双关语,既代表了新中国对文物的态度,也代表了他自己。1965年,李宗仁一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中国大陆。因为国民党特务遍布全球,李宗仁的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直到他安全抵达北京,他们一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以老蒋的风格,如果事先知道李宗仁要返回大陆,很可能会阻挠甚至派刺客暗杀。
应该说,在李宗仁回归的过程中,总理的牵线搭桥很重要。李宗仁先生回国后,总理也提供了很多无微不至的帮助。李宗仁回国后不久,主席设宴招待李宗仁一家。当时李宗仁提出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发挥自己在新中国的余热。此时李宗仁身体状况尚好,还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以他的资历、威望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担任一个职务也是有利于统战工作的,但主席婉言谢绝了这个要求,一直没有给他这个职务。这让李宗仁感到有些惋惜和不解。
有分析称,这是因为我国从1965年建国到现在已经16年了,特别是前一年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对于李宗仁这样的国军前将军来说,不一定要符合他担任要职的要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不是我们不愿意给这样的副国级职位,正是因为李宗仁在国民党政府的官职太高。如果中华民国代总统在新一届中国政府中只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似乎身份和地位都有些降低了,国际影响也不好,不利于树立新中国包容的形象。
为此,丞相在委员长的特别要求下,带着礼物来到李宗仁的宫殿,向他说明此事。总理的话很诚恳,李宗仁在军政风云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立刻明白了我们的意图。他很有自知之明。作为海归,他不太可能在新一届中国政府中担任正式职务,但他想当副国家领导人,而且新一届中国政府有一些顾虑,所以他干脆不再坚持,在政府中度过晚年。
李宗仁总理的安排非常周到。虽然没有副国级职位,但总理向李宗仁承诺,生活条件完全是副国级。李宗仁的保姆们出门买菜,都是用车运送,宫里的侍卫大臣都有。在宰相的促成下,也促成了李宗仁晚年的第二任妻子:娶了27岁的美人胡友松,成为一段佳话。李宗仁在mainland China过得很舒服,但老蒋在台湾很生气,这使得李宗仁的好朋友白崇禧写信攻击他的前老板。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李宗仁在mainland China终老,但白崇禧于1966年在台湾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去世。当白崇禧不听李宗仁的劝告时,他不得不跟随老蒋到了台湾省,结果却被软禁起来。看看李宗仁和白崇禧晚年的对比,真的很尴尬。

电影皇后的女儿,27岁嫁给76岁的李宗仁,为何晚年却遁入空门?

生活的不如意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活下去的意愿,所以最终晚年的时候才选入遁入空门,什么都不想,六根清净,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她是电影皇后的女儿,27岁嫁给了76岁的李宗仁。虽然她是个私生女,但是却得到李宗仁的青睐。成为总统夫人。李宗仁去世后,她想过清心寡欲的生活,看破世俗。所以选择遁入空门。
因为她经历了太多艰难险阻,觉得人生爱情就是那么回事,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就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了。望楼主采纳,谢谢!!
晚年看破红尘,所以遁入空门。
因为他晚年看尽了人间红尘,所以说对生活,也就是那样,进入了空门。
到了晚年却选择遁入空门主要是因为当时她已经看淡了这个世上的世故人情。世间已再没有什么可以让她留恋的了,所以她才选择皈依空门。
我们都知道李宗仁当时是军阀一直与蒋介石作战,当蒋介石来到台湾之后李宗仁害怕蒋介石会陷害他于是就选择回到国内来避难。来到国内之后由于他的妻子早早就病逝了,所以李宗仁就又娶了一个新的妻子叫胡友松。
要知道当时李宗仁已经76岁高龄了而胡友松却仅仅是20多岁的小姑娘。两个人有着非常巨大的年龄差,所以当时两个人的婚礼也是受外界议论的。当时人们纷纷恶意揣测胡友松其实是看上了李宗仁的钱和势力才嫁给他的。
但是其实胡友松并不是为了这些钱才选择让自己屈身,而是本身就可怜李宗仁。当时她知道李宗仁的年纪已经非常的大了,并且他的妻子也早早去世,如果他自己一个人面对他的晚年的话那么他无疑是非常的孤独的。所以胡友松就选择去拯救他,当两个人在一起后生活过得非常甜蜜。也就是胡友松的出现,才让李宗仁有了一个非常快乐的晚年。在李宗仁死后胡友松也通过她的实际行动向外界证明其实她并不是那种太慕虚荣的人。当时她把李宗仁的钱财已经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自己到晚年的时候选择遁入空门其实也是自己对这个世间再也没有了任何牵挂。

李宗仁怎么死的

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直肠癌病情恶化,于午夜12时去世,享年78岁
在船上被特工刺杀
老死的,晚年流亡海外,最后回国,住在北京,没几年就去世了。

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晚年结局如何呢?

在民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国民党名将里面谁最精明?基本上有两个人选,一个是王耀武,另一个是黄绍竑。
关于王耀武,历史客栈之前介绍过了,很像他的山东老乡宋公明,长袖善舞,仗义疏财,不管是上级、同僚,还是下级,甚至毫无相关的老百姓,都对他交口称赞。
今天,咱再来看看黄绍竑。
黄绍竑的“精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二是他目光长远,洞察大势。
1929年至1930年间的两次蒋桂大战,桂系可以说遭到了中央军的“全面碾压”,白崇禧已经杀红了眼,想要倾全广西之力和老蒋拼个鱼死网破,这个时候,黄绍竑站了出来,主张停战和谈,保存实力。
趁着第二次蒋桂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黄绍竑单枪匹马奔赴南京面见蒋介石,声称愿意归顺南京政府。在他的劝说和策应下,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最终向蒋介石俯首称臣。
黄绍竑的这次“临阵脱逃”,虽然很受争议,但不可否认他的选择是对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负隅顽抗只会加速桂系的覆亡。其实,这一点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又何尝不知,只不过是拉不下面子去和蒋介石认输罢了。
桂系划归南京政府后,虽然屡屡遭到蒋介石分散瓦解的刁难,但是由于黄绍竑一直游走于中央和桂系之间,蒋介石的企图不但没能得逞,反而眼睁睁看着桂系发展壮大,势力与日俱增。由此可见,黄绍竑处理交际事务的能力着实不一般。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像一根钉子一样钉进了国民党军的心窝。为了拔掉这根钉子,蒋介石特命白崇禧前往督战。
要知道,当时白崇禧正担任着国防部长的职务,让他放弃这样的美差谈何容易呢?眼看白崇禧铁了心不挪窝,老蒋只好找来黄绍竑当说客。但蒋介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一步棋,竟然差点要了自己的命!
原来,黄绍竑来到白崇禧家里之后,直接痛陈利弊,说:“亏你还号称小诸葛,眼光也太浅了!你在南京当国防部长,不就是老蒋的笼中之鸟吗?这次老蒋主动放你出去,正是龙归大海,掌握兵权之后,你和德邻兄(李宗仁)就可以再造桂系的新局面了!”
这一番话,让白崇禧如醍醐灌顶,立刻动身前往九江任职去了。
此后,事情的发展确如黄绍竑所料,当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全面击溃国民党军之际,李宗仁先是竞选副总统成功,紧接着又成功迫使蒋介石下野,自己出任代总统。这期间,白崇禧所提供的军事支持,自然功不可没!
只可惜,主政后的李、白二人,并没有听从黄绍竑与共产党和谈的建议,而是一味要求和共产党划江而治,结果他们所依赖的桂军在渡江战役中惨败,二人最终败走流亡。
而反观黄绍竑,再一次证明了他独到的眼光,1949年8月,以黄绍竑、龙云等人为首的一大批国民党人,宣布脱离国民政府,起义投诚。
就这样,黄绍竑再一次与败局擦肩而过,全身而退。
建国后,黄绍竑继续担任要职,在新中国继续发挥余热,备受尊重。
不过,到了1966年8月31日,黄绍竑在看望李宗仁后,不知道在担心什么,竟在家里自杀身亡,终年71岁。
3个月后,即1966年12月2日,远在宝岛的白崇禧,也溘然长逝,追随黄绍竑而去。
至于另一位桂系大佬李宗仁,则活到了1969年1月30日,是桂系三巨头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也是年纪最大的,享年78岁。

“小诸葛”等声名显赫的桂系首领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新桂系李白黄三大首领中,李宗仁是善终,白崇禧“被”死于马上风,黄绍竑则是自杀。
在民国时期,桂系是指起家广西的军阀势力。桂系又有新旧之分,其中旧桂系的代表人物是陆荣廷,而新桂系的代表人物则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就旧桂系长期偏安西南一隅不同,李宗仁等人多次试图和蒋介石争权夺利。
双方几次兵戎相见,虽然都以桂系失败告终。但是蒋介石也一直没找到机会把自己势力渗透到广西,彻底吞并桂系,因此只能默许了桂系的存在。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桂系主力被彻底消灭,桂系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三巨头各奔东西。而李白黄三人的结局也各不相同。
李宗仁
李宗仁是新桂系里的首领,也是让蒋介石最头大的一个人。在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曾经在蒋介石辞职以后,以副总统身份接任代总统一职。不过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桂系主力被消灭,没了政治资本的李宗仁也不得不黯然下野,和夫人郭德洁一起前往美国。
李宗仁在美国一呆就是16年,在美国虽然生活比较安定,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宗仁思乡之心日重,一直有意回国。因此从1956年4起,李宗仁就不断派代表回国,试探自己归国问题。
经过十年的犹豫,到了1965年李宗仁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回国,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李宗仁回国以后生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的关心和照顾。1966年他的妻子郭德洁去世以后,周还亲自出面为他牵线搭桥,无色续弦。最后李宗仁和著名影星胡蝶的女儿胡友松结婚。
胡友松此前在北京复兴医院当护士,从事的是医护工作。在她的悉心照顾下,李宗仁生命中的最后两年过的非常安心,最后因为直肠癌去世。
白崇禧
白崇禧是新桂系中的第三号人物。在解放战争中,他一直掌握着桂系的主要军事力量,是李宗仁对抗蒋介石的坚强后盾。不过随着桂系主力的覆灭,白崇禧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
由于蒋介石一直对白崇禧委以重任,在抗战时期他担任过参谋总长,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过国防部长。这让白崇禧一直觉得蒋介石很重视自己。加上白崇禧恃才傲物,认为蒋介石手下无人能和自己相比。所以最终在蒋介石的力邀下,他决定去台湾,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再做一番事业。
然而蒋介石一再邀请白崇禧去台湾,只是想利用他的牌子拉拢下桂系残余力量,避免全被李宗仁拉走。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就对白崇禧进行了严密监控,保密处甚至就在白公馆的对门设了个办事处,日夜监视,还查抄过白公馆。
白崇禧此时才明白自己上错了船,不过为时已晚。他只能深居简出,避免触及蒋介石的忌讳。
白崇禧晚年和护士张小姐热恋,最后因为马上风而死,由于此时李宗仁回国不久,张小姐后来不知所踪。很多人都认为张小姐是保密处的特工,白崇禧是因为失去利用价值,“被”马上风了。
总之白崇禧死因可疑,非常蹊跷,也算比较倒霉吧。
黄绍竑
在新桂系三巨头中,黄绍竑相对其他两人名气没那么大,不过实际上他也算是新桂系的第二号人物了。只是黄绍竑以政治见长,新桂系崛起以后,他极少领兵,后来又因为理念问题,早早脱离了桂系,去国民政府任职,因此名气相对较小。
黄绍竑虽然脱离了桂系,不过他和李宗仁、白崇禧的关系并没有破裂。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黄绍竑也是出了大力。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以后,黄绍竑力主和平解决战争,并亲自去香港通过关系进行谈判。
不过黄绍竑的和平主张最后没有被白崇禧接受。在李白先后离开大陆以后,他只能自己一人北上。解放后,黄绍竑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某个特殊年代来临后,黄绍竑担心自己的历史会成为目标,因此自杀。

李宗仁晚年为什么要回中国大陆?

他原是国民党桂系的首领,桂系与蒋介石的正统派素来不和。
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桂系虽已名存实亡,但作为桂系的首领,李宗仁与蒋某的芥蒂还是存在。所以他宁肯流亡美国也不去台湾。晚年的李宗仁已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想安度晚年,这时我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所以他就回国了。
建议读一下《李宗仁归来》纪实小说。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三:1、大家所说的落叶归根。2、国外流浪的日子确实不好过。3、受党的政策引召,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说白了,人老了要落叶归根。
而且他在国内受的待遇绝对好于在国外任何地方。
落叶归根,思念故乡
总而言之
中国的国运
日渐好转
中国人都是孝顺的儿女,老了都想回来
李宗仁原是国民党桂系的首领,桂系与蒋介石的正统派素来不和。
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桂系虽已名存实亡,但作为桂系的首领,李宗仁与蒋某的芥蒂还是存在。所以他宁肯流亡美国也不去台湾。晚年的李宗仁已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想安度晚年,这时党也伸出了橄榄枝。所以就回国了。
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关键的“福将”。福将之“福”,个人历经战场炮火和政坛暗箭,屡次大难不死;在重大历史关头,李宗仁及其代表的桂系,作为具有决定意义的中间力量,几乎总是能有意无意地做出明智抉择。
抉择虽然有的出于派系斗争,有的是迫于时势无可奈何,但终究顺应了“不可阻遏的革命浪潮”,促使国家民族走向良性方向,也为自己留下“青春戎马,晚节黄花“的身后评价。
扩展资料:
李宗仁在美国《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劝告美国政府不要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应该效仿法国政府,迅速调整对华方针,令媒体没有想到的是,李宗仁的这封公开信会引起一位十几年不曾谋面的老朋友的强烈反应,就是白崇禧。
李宗仁接到白崇禧的信,知道必定是蒋介石的唆使,因此一笑置之,不仅如此,李宗仁的归国愿望更加迫切。

名人故事:李宗仁晚年归来

李宗仁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有影响的政治军事界人物,爱国将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功勋。后来他担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当时他和蒋介石有很深的矛盾,但是在保持国民党政权上是一致的。1949年初,他派代表和中共代表和平谈判,可后来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李宗仁不愿意到台湾和蒋介石共事,就去美国定居了。
  在美国,李宗仁时刻关心祖国的发展。看到新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他十分感动。经过思考,他勇敢地承认了自己那个政权的失败,并表示支持新中国,还希望回到祖国。可是,像他这样一个原国民党的大人物,要回国就必然引起台湾和国际上的注意,走漏消息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并过问此事,李宗仁的好友程思远也做了大量工作,为他回国作了周密的准备。
  1965年,李宗仁夫妇躲过了台湾方面的监视,秘密地绕道巴基斯坦,坐上了中国的飞机,回到了祖国大陆。这位75岁的老人激动万分,和前来欢迎他的周恩来总理等人热烈拥抱,表示要把余热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桂系大佬李宗仁,74岁回到祖国,留在美国的两个儿子过得怎么样

“青春戎马,晚节黄花”,这是桂系大佬李宗仁一生的真实写照。
守护广西,致力北伐,在抗日战争中也是身先士卒。
抗日名将李宗仁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广西几县统一,为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宗仁
“桂系”是由广西人形成的,李宗仁是桂系首领。
民国时期,派系之争愈演愈烈,小到各地师范派之间的斗争,大到几次蒋桂战争。
这样一个为祖国献身的伟大人物,却也不被 蒋介石 所容,后以看病要去美国就医为由出走美国。
在美国十几年的时间,李宗仁终在晚年,74岁,选择回归故土,叶落归根。
李宗仁的一生只留下一个儿子 李幼邻 和一个养子 李圣志 。
他的两个儿子都留在美国发展,各有各的优异,生活也是幸福美满。
桂系大佬戎马一生,回归祖国
李宗仁1891年生,广西桂林人。
李宗仁幼年时期如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未曾展露出什么过人的才智,兜兜转转尝试几番后上了陆军学校。
在抗日征战时期,李宗仁所领导的第五战区在抗日战场上是中流砥柱,尤其他领导的 台儿庄战役 ,更是体现了他主张直面打击日军的思想,而不是避战。
这场战争,我军以5万多人的伤亡击败了日军两万余精英,此后日军锐气大挫。
李宗仁是民族英雄。
李宗仁更是在三大战役后,被蒋介石任命暂代“大总统”一职。
看似蒋介石“下野”了,但其实上他是利用了李宗仁,让李宗仁成为他“垂政听帘”的棋子。
李宗仁又怎会不清楚,可他却心系人民疾苦,了解深受战争的残害,渴望帮助中国人民早日脱离苦海。
对于荣誉、地位等身外之物,他从不曾在意。
他有着身为军人的勇武,面对敌人的机关枪,都不曾眨眼。
作为“桂系”大佬,亦或是作为一名将领,他志军严谨,即使旁边就是“ 娱乐 天地”,他也不允许有一丝旁念。
他亦能做到最为可贵的公平公正,在广西时,他能向所有人公开财政情况,而这也成为他统一八桂的关键。
对于李宗仁,他为祖国统一和平所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称道。
唐德刚 在评价他时,说到 “李宗仁是中国最后一位末代帝王。”
唐德刚
便是这样优秀的人,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
桂系部队被歼灭,李宗仁失去了他在政治上赖以生存的条件。
同时,他早已预感到国共内战的胜败,大局已定,必然不能出走台湾。
此时,他与蒋介石争夺的“总统”位置也没有得到,未免于被蒋暗杀,李宗仁借病前往美国。
李宗仁在美国漂流了16年。
在这16年里,他孤独不已,终日只得靠打麻将消磨时间。
虽然两个儿子也都在美国,但各自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忙碌,只有到周末才能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李宗仁在美国的住所看望,享受一家人短暂的天伦之乐。
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他也不会摆出在外面的那套架势,相反和孩子们玩得非常开,是说: “外面有外面的样子,家里有家里的样子,孩子开心最重要。”
在外面他是威严不容冒犯的领导者,在家里他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孩子的父亲。
胸怀宽阔,也是他为人敬佩的品质。
在美国时,有他的妻子 郭德洁 陪伴,过得也算是顺意。
1958年曾托 陈思远的女儿林黛 带话说,自己在美国住不惯,想要回国,并将一批文物献给祖国。
郭德洁
1964年原子弹爆炸,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了他的开心, 他为自己的错误而开心,因为新中国愈发强大,过往的苦难终于不再。
看到祖国的繁荣,看到我国志愿军在 朝鲜战争 中拼死将美军赶会三八线,李宗仁心里油然而生敬畏。
早就有归国之心的他真正下定决绝心要回到祖国,即使台湾和美国方面不断地阻挠。
也是自己年老,又或是没有知己旧友聊天陪伴,此时,郭德洁又患病,不堪忍受孤独寂寥的李宗仁决定回归祖国。
1965年,74岁居于美国做“寓公”的李宗仁带着郭德洁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航班,临行前,大儿子李幼邻给了他一笔美金,让他带回国。
看到大儿子的生活一切顺遂,李宗仁也感叹幸亏没有强逼大儿子从事军政,落得和他一样。
1965年7月18日,两人在周总理的帮助下终于双脚站立在祖国的土地上,也算叶落归根。
前半生为祖国戎马,亦对共产党有过善举。
西安事变 他答应释放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 ,只为促成国共停战,但那次两位将军没有如愿被释放,当时大批共产党将士借机逃了出来。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此事共产党从未忘记,在他回国时,祖国也以很高的礼遇欢迎他回国。
回国后,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心中感慨万千,甚至有一份侥幸,幸好谈判没有成功。
在1966年国庆节,他与毛主席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写信给毛主席和周总理时,曾表明自己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决定的正确,也表明了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士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回归祖国是他们唯一的道路。
回国不久,郭德洁离世,李宗仁再次陷入了孤独。
后来,李宗仁迎娶了最后一任妻子—— 胡友松 。
胡友松
最后的几年时光,因为胡友松的陪伴,李宗仁过得很好。
1969年1月30日,这位戎马一生的护国名将,结束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
在最后,他将他的全部财产都上交给了国库。
回顾李宗仁的一生,敬佩、感恩于他为祖国所做的一切以及他的伟人风骨,虽然他曾想过把台湾归入美国的版图,但一生的功绩无法被遗忘,最终也是游子叶落归根。
不从军政的大儿子
说起这个李宗仁唯一的儿子,是和发妻在广东新会所生,名李幼邻。
李幼邻
因李宗仁自德邻,李宗仁给儿子起这个名字, 包含着对儿子的期望,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从事军政。
但似乎是冥冥之中,李宗仁这个儿子从小体弱。
李宗仁自李幼邻幼年时期便在陪儿子玩耍中,总会不经意间教儿子许多兵法。
躲迷藏时,还能让儿子看到什么叫“声东击西”。
还会让儿子玩单杠,锻炼体能。
李宗仁从未放弃过对儿子的培养。
甚至还请蒋介石前去开导。
在李幼邻留学之前,蒋介石曾请他到 黄埔军校 感受一番。
在交谈中,蒋介石不经意间问了他未来有何打算。
当时他回答,先读书,后独立,什么都靠自己。
李幼邻和父亲一样是个倔脾气,只要他认定的就不会改变。
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从小的见闻。
父亲李宗仁常会带他去官场应酬,他见惯了官场的腐败风气,深感厌恶。
他说:“当老百姓好,只要有能力,不用求人讨生活。”
之后,他也确实坚持了自己,大学时没有按照父亲的期望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
但他却如父亲一般是个爱国人士。
李幼邻幼时是生活在广西临桂的乡下,家乡青山绿水,家人对他也是呵护备至,他的童年生活过得亦是无忧无虑。
只是经常不能见到父亲。
自从,母亲与父亲在祖母祠堂产生矛盾之后,李幼邻更是不常见到父亲。
这也让年幼的李幼邻对母亲的生活深感惋惜,长大之后,更是理解了母亲,也更加同情母亲的孤独。
之后,他深知自己才是决定母亲后半生是否幸福的关键,于是他在学校更加努力读书。
他到过父亲朋友 钟祖培 的私塾读书,又在南宁年过初小。
后于1927年随母亲移至在香港的父亲那里,在那里念了书。
在两次 蒋桂战争 失败后,又移至广州,在广州培正中学毕业,这是他在国内的最后一次教育经历。
1937年,日军飞机轰炸广州,李宗仁无暇顾及儿子,于是只能让他去美国。
出国后,他继续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贝莱特学院读大学。
在大学的前两年,他学的都是基础课。
后两年也是读了政治和经济,和军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进入大学后,他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却也在游泳方面拔尖,还代表参加比赛。
大学毕业后,李幼邻又去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
在大学期间,李幼邻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太太 珍妮 。
1942年,他们结婚了。
婚后生活也是幸福美满,一起育有四个孩子。
1945年后,他和太太就将家移到了纽约。
对于他们来说,家在哪里都没所谓,重要的是他们的感情好。
新中国刚刚成立,李幼邻也是初入 社会 ,很是生涩。
去择业,没有人看上他,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巨大的商机。
创办实业就是他当初的想法。
因为无法筹集到人一起工作,他搬出了很有声望的父亲,果然几人就被说服了,每人出资4000美元生产电容器。
1946年初,一伙人来到香港,开始创业。
经过两年的准备,产品得以最终成品,准备投放到市场赚钱。
但他们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产品无法进入市场。
一群年轻人想办法,4年时间还是无法解决,只能忍痛割爱。
1950年,李幼邻将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产品低价卖给美国的一个小公司,自己只得到一点薄利。
反观那家美国公司,同样变卖,却获得巨大的利润。
李幼邻虽然痛心,却也无济于事。
毕业初期在美国,李幼邻过得稍有些艰难,但也好在有太太在身边。
经历了几年的低迷期,1958年,李幼邻迎来了新生。
茧一朝得以破除,李幼邻也得以长出翅膀。
因为朋友的不幸早逝,李幼邻一夕之间成为了纽约华尔街的老板。
自此,李幼邻在美国的日子愈发得意。
休息日,也能有时间带妻子和孩子去看遍世界风景,带孩子去体验登山、滑雪等 娱乐 活动,生活充实惬意。
李幼邻那段时间可谓人生赢家,什么都有了。
但他婚姻的后半段还是没能美满,他与太太珍妮分居了。
那段时间,李幼邻的母亲也在,看到他们分居也很忧心。
1973年,李幼邻陪同母亲回到祖国。
那段时间,除却婚姻不顺之外,他的事业,也遭受到了打击。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日货崛起。
他在华尔街上的公司,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到底还是资产雄厚,李幼邻硬是将这家公司苦撑了10年。
好在只是一时低沉失意,在与第一任太太分开之后,李幼邻幸运地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 梁尚莹 。
她也是一个博士,高知分子。
也因为高知,她四十余岁还未能有婚嫁。
1982年暑假,李幼邻带着梁尚莹回到桂林看望年迈的母亲,顺便 旅游 。
有了梁尚莹之后,李幼邻的生活又明朗了起来。
他们一起看山川湖泊,看四季变换,李幼邻的晚年生活也是幸福的。
但在李幼邻的一生中,始终有一个遗憾,从小到大,那就是对母亲的同情。
在母亲百岁诞辰那那日,李幼邻带着二女儿雷诗从美国专门回来给老人做寿。
一位老人活到百岁,是很不容易的,所有人都很高兴,只有李幼邻。
他看了母亲的孤独,也深知母亲七十余年等同于守寡的生活。
母亲之于李幼邻,是一个不可割舍的存在。
他的一生回国探亲观光13次。
1992年,母亲在102岁这一年去世了。
之后的李幼邻郁郁寡欢,终于在一年之后去找母亲了。
1993年美国,李幼邻73岁,与他敬爱的母亲在地下团聚了。
李宗仁回国这一年,李幼邻早已接手华尔街的公司,日子过得顺风顺水,财富、地位都在手中。
中晚年的李幼邻也渐渐对父亲放下了执念,理解了父亲许多,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结,卸下了自己的心理包袱。
1985年尚在美国的李幼邻在得知大陆导演正在拍摄电影 《血战台儿庄》 时,他特地坐飞机赶往大陆,观看了电影剪辑合成片。
这是父亲最得意的一场战役,也许他是想再看看回想起父亲当时的英勇。
即使之后又经历了人生失意,但也是短暂的一瞬。
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起起落落才是常态,好在最后还是圆满。
次子李志圣,子承父志
李志圣是李宗仁与郭德洁的养子,因郭德洁一直未有生育。
“志”和对大儿子一样,李宗仁对次子也有同样的期望。
李志圣也是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2016年当选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名誉会长。
李志圣的一生没有像哥哥一样起起落落。
他12岁前往美国,大学毕业之后,老老实实得在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
在父母回国之后,他前去与兄长同住。
之后,选择与四川人龚怀磊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过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
于烟火中体味人生,生活得也是幸福美满。
李宗仁回归祖国寻求叶落归根,晚年也算是所想皆为所得。
他留在美国的两个儿子,也是做着各自的工作,没有大落,但生活难免有一些小波澜,也都不是大事。
在自己所钟意之人的陪伴下,走向下一个“旅程”,没有留恋,美好而圆满。

信札趣谈·李宗仁

信札趣谈·李宗仁
《李宗仁》:李宗仁(1891-1969),广西桂林人。字德邻,原为国民党桂系首脑。1913年毕业于广西陆军学堂。曾任广西绥靖处督办兼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1945年后任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辕主任。1948年4月任国民党 *** 副总统。1949年1月任“代总统”。同年12月去美国。1965年7月声明投向人民,从海外回到北京。后在北京病逝。著有《李宗仁回忆录》。
“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 ——给 *** 、周恩来的信
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洁从海外归来,在机场受到周恩来等领导的热情欢迎
1969年1月,前国民党 *** “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在他弥留之际,给 *** 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条路是走对了的。”“我们祖国的潜力是举世无匹的,我们祖国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个无比的光荣。”“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他们目前只有一条路,就是同我一样回到祖国怀抱……”

李宗仁于1949年12月远适异国,寓居海外16年。1965年7月,他响应祖国号召,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大陆。李宗仁先生晚年,从竞选副总统到流亡海外,到最后归来,是一个道路曲折的晚年。1963年,他曾对《欧洲周报》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说,“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感情。他在写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这封信中坦言:“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其所以至死不渝,是因为这是他一生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一总结,也为留在海外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有关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李宗仁的告别仪式时说: 李宗仁先生的这一封信,是一个“历史文件”。
行书寿词 李宗仁

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前高级将领们的晚年生活如何?

1955年3月15日
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回归祖国大陆
1955年3月15日, 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回归祖国大陆。
卫立煌,字辉珊。安徽合肥人,1887年(清光绪十二年)l月生。
1925年广东革命东征时任粤军第四师第八旅旅长,后任国民革命
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北伐军抵徐州时升任第十四师师长。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南京卫戍副司令,1929年任国民党
军第四十五师师长。1931年起任第十四军军长,曾在蒋介石指挥下率
部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受南京国民政府褒奖。1933年福建事变时
任围剿军之第五路总指挥。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西安
事变时以陕甘绥宁边区剿共总指挥身份在西安被扣。
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
官,河南省政府主席。1942年被蒋介石免职。1943年任入缅远征军司
令长官。1948年任东北“剿匪”总司令。沈阳解放前夕,逃至南京,
被蒋软禁,1949年获释赴香港。
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离香港赴广州, 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
书》,后到北京。先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
员, 1960年2月17日在北京病逝。
“是啊!”此时李宗仁已是老泪纵横,他断断续续地接着说:“……我是个军人,我这一生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我的母亲去世,再一次就是今天……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啊!你还年轻,往后的日子还很多,你的脾气不好,今后一定要改一改,凡事要忍耐一些。”
  李宗仁继续说:“关于我的遗产问题,我这个人一生不爱财,也没留下什么积蓄,国家给的钱要全部上交国家。我个人有两笔钱,一笔存在香港的何柏林先生那里;一笔在德洁的弟弟郭德风那里,他在瑞士开饭馆。日后你如果需要用钱,可以写信找何柏林,何柏林曾当过我的军需处长,为人忠厚,他会帮助你的。另外还有我收藏的那些字画,这都是捐给国家后剩下的一些,你把它交给国家的文化部门。我们结婚的日子虽然很短,可你毕竟是我的妻子,我走了以后,我个人从国外带回的私款归你支配。我的那尊半身铜像,你要把它保存起来,那是我当选副总统时越南主席胡志明送的,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一件礼物,还有那只欧米茄金表,也交由你保存,留作纪念,那是瑞士钟表公司厂庆100周年时特制赠送给各国元首的,一共生产了100块,这是其中之一,也十分珍贵。另外,德洁逝世留下一箱手饰这个也留给你……我去了以后,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记得清明节别忘了给我扫墓,让世人知道,李宗仁还有这么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
  听着李宗仁的临终叮嘱,胡友松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点头。
  1月25日,李宗仁的肺炎再度复发。1月30日上午,他的心跳非常衰弱,只能使用振搏器帮助呼吸。
  1969年1月30日午夜的钟声刚刚响过,时针指向凌晨零时50分,李宗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人物终于走完了自己78年的生命旅程。
  1969年1月29日,李宗仁这位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终于走到生命的尽头。其实早在十几天前,李宗仁已经意识到自已将不久于人世,他把胡友松和尹冰彦叫到自己身边交待了一些后事。他躺在病榻上,面庞消瘦,神智倒是十分清醒。他对胡友松和尹冰彦说:“我的日子不会再有多久了,我能够回来死在自己的国家里,这是了却我一件最大的心愿……回来以后,本想在台湾问题上做些工作,我的那些想法曾对你们讲过,还没来得及向总理提出,现在什么都来不及了。台湾是要统一的,可惜我看不见了。这是我没有了却的一桩心事。那些书(指李带回的很多线装书,如《二十四史》、《四库备要》等等)送给广西图书馆,书画送给政府。还有几瓶酒,我想把它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李宗仁所说的那几瓶酒,可不是一般的酒,其中大部分是法国白兰地和英国威士忌,已存放了200多年。这些酒仅在李宗仁的手里就存放了几十年,历经两个世纪,几易主人,酒瓶上贴满了历代专家和收藏者的签字和标签。这些酒中,有两瓶是解放前华东大企业家杨树诚所送,当时李宗仁坐镇徐州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为了庆祝胜利,杨树诚便把英国友人送给自己的两瓶威士忌送给了李宗仁,另外几瓶是李宗仁当选国民政府副总统时,金城银行董事长周作民所赠。这些酒由外国流传到中国不知经历了多少名人之手,李宗仁去美国时也没忘带上它,从美国回归祖国时,又把它们带了回来,几十年来,李宗仁和郭德洁把它们视为家珍,一直没有舍得品尝。临终之时,李宗仁想着把这些酒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足见他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交待完这些后事,李宗仁又单独对胡友松说:“若梅,我已是78岁的人了,想我这一生历经各种变局,今天又能死在自己的国家,也算是十分幸运了。”
  听了这些话,胡友松泣不成声地拉着李宗仁的手说:“德公,你不会死,你不能死,没有了你让我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