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苏修”是什么意思?
- 2、苏联修正主义具体指什么
- 3、二十世纪60年代苏联领导人什么坚持修正主义
- 4、“苏修”是什么意思?
- 5、苏联修正主义是什么 有谁谁是
- 6、苏修和苏联区别
- 7、苏联为什么会变成苏修
- 8、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
- 9、什么是修正主义?
- 10、前苏联是修正主义国家吗
“苏修”是什么意思?
苏修--苏联修正主义
美帝--美国帝国主义
“左”倾冒险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
“左”倾教条主义
“右”倾投降主义
走资派,反革命
这些都是我小时侯常听广播里喊的。
指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
“苏修”全称“苏联修正主义”,即社会帝国主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关系恶化后的产物,意指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中国共产党认为这种修正并不是对错误的修正,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修正。中国共产党方面也借此维护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性。
社会帝国主义一词,列宁首先使用,指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
扩展资料
60年代初,由于苏共领导人挑起中苏两党论战,并把两党论战扩大为两国之间的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得不对苏共的“老子党”作风和大国沙文主义行径展开斗争。
但在对苏共理论的意识形态界定上,中共认为是“修正主义”,因而提出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并以此在党内开展“反修防修”的斗争。
“打倒社会帝国主义”是国庆20周年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一直沿用到80年代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此说法和“美帝”(美帝国主义)一样基本消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帝国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反对修正主义”
苏联修正主义具体指什么
20世纪初期考茨基(马克思的秘书)等人领导第二国际,后来他们转变了方针,认为不必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可以通过议会斗争,用和平的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严厉的批评了这一观点,认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是错误的,并把此种观点称为修正主义。列宁认为必须通过暴力斗争夺取政权。
到了60年代,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提出,在核-火箭时代,任何发动战争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核战争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因此提出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建议各国无产阶级采用议会斗争等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采用暴力来夺取政权。
此时中国正与苏联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中国的革命经验向来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与苏联提出的和平过渡政策是针锋相对的。为把更多国家争取到自己这一方,中国便展开宣传,称赫鲁晓夫正在步第二国际的后尘,成为了修正主义者,称苏联的政策为现代修正主义。
苏修,是指苏共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
苏联修正主义: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过去“亲密无间”的中苏两党突然翻脸相向,中共批判苏共是“修正主义”,苏共则指中共为“教条主义”,双方起初密函对责,继而公开论战,由意识形态之争发展到指著对方领袖点名道姓地互骂,两党、两国关系遂急剧恶化,终致爆发1969年的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国从此把苏联视为主要敌人,为了钳制苏联而于1972年与美国复好。“中苏大论战”的遗恨延续了30年,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党的关系才算回归到正常化。事虽不远,如今竟无几人能说得清两党当年究竟有何深仇大恨。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初专用于指责苏联和苏共的“修正主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等词汇已基本上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话语中消失,这段本来就深藏种种隐情的历史被掩埋得不露痕迹,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甚至可能一无所知。
[编辑本段]定义
苏修,是指苏共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
当时,我国与苏联的争论,相互指责频频见于报端.以下就是于1975年2月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苏修是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苏修是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近几年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头目特别起劲地鼓吹所谓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贸易和“经济合作”。他们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编造苏修是第三世界“天然盟友”的神话,俨然以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救世主自居。
但是,谎言终究掩盖不了现实。大量的事实表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而苏修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它不仅奴役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而且欺负和剥削一些第二世界国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一
马克思曾经指出:“殖民者把殖民地变成原料产地,并通过不等价交换和投资进行残酷剥削”。在苏修叛徒集团统治下,苏联国内已经全面复辟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规律同样支配着苏修统治集团的行动。今天,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广大的第三世界,正疯狂地推行新殖民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采取种种卑劣手法,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进行野蛮的掠夺和剥削。
苏修以“无私援助”和“互利的经济合作”为名,大搞资本输出,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命脉,倾销陈旧的机器设备,掠夺原料,攫取超额利润。据不完全的统计,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二年,苏修向第三世界输出的资本总额达一百三十多亿美元,打进了大约一千个工业企业和其它项目。通过资本输出,苏修控制了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键工业部门。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资本输出的带动下,苏修大肆向第三世界国家推销滞销产品,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间,向第三世界高价出售的工业制成品达一百六十多亿美元,搜刮了几十亿美元的超额利润。通过资本输出,苏修从第三世界掠取了一百九十多亿美元的初级产品,其中原糖近三十六亿美元,棉花二十六亿美元,天然橡胶二十四亿美元,咖啡、可可、茶叶十六亿美元,矿石及精选矿石七亿五千万美元。
苏修进行新殖民主义掠夺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仿效美国的“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大力兴办所谓“合股企业”和“联合公司”,进行直截了当的投资,直接榨取当地人民的血汗。目前,苏修同发展中国家合办的这类企业,已经遍及开采工业、加工工业、贸易、运输等重要经济部门。在有的国家里,虽说是“合股企业”,但对方的股份是苏修的贷款,实际上是苏修出资本,别国出劳力而已。苏修通过这类企业,不仅搜刮了大量的利润,而且掠夺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推销苏制工业品。
苏修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不等价交换。尽管苏修口里说什么“互利”贸易,实际上,干起剥削勾当来,并不逊于那些贪婪的资本家。它不仅利用已经存在不等价交换的国际市场价格,牟取暴利,而且通过“援助”、“合作”、逼债等手段,以垄断高价销售工业品和低价收购食品和农矿原料,无耻地剥削第三世界人民。据不完全的材料估算,从一九五五年以来的十七年中,苏修对第三世界不等价交换的剥削额达一百十三亿美元,给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
苏修利欲熏心,但又底子虚弱,资本不足,因此挖空心思,大搞投机倒把,成为一个无耻的国际投机商。近几年来,苏修这种倒卖别国商品、赚取暴利的行径更是变本加厉。不久前,它借西方石油短缺之际,从阿拉伯国家低价购买石油,然后高价出售。为了攫取利润,它甚至可以不顾信义。苏修曾根据协议供给一个非洲国家一批水泥,但水泥运抵后,它竟擅自废弃协议,以高价售给私商。当地报纸怒斥苏修的行为是“不守信誉”的“海盗行径”。
此外,苏修还利用军火交易,敲诈勒索,牟取高利。仅以中东地区为例。到一九七四年为止,苏修对这一地区的武器销售额就达一百三十五亿多美元,每年从这些国家取得了神话般的利润。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之一。
二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只是力图兼并农业区域,甚至还力图兼并工业极发达的区域”。第二世界的欧洲地区是苏修同美国争夺的战略重点,是苏修力图进行控制和侵略的重要对象。
苏修控制的“经互会”,是苏修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在这个所谓“大家庭”中,苏修利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强制推行“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大搞什么“协调”计划、“生产协作”,建立“跨国公司”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大型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经济综合体”,把一些东欧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进行露骨的殖民剥削。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通过“援助”、贷款和直接投资,向“经互会”国家输出了大量的资本。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四年初,苏修输往“经互会”国家的资本,仅经济“援助”一项就达一百多亿美元,它自吹总共参与了一千三百多个的大型企业和其它项目。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资本输出的利益也同样地促进对殖民地的掠夺,因为在殖民地市场上,更容易(有时甚至只有在殖民地市场上才可能)用垄断的手段排除竞争者,保证由自己来供应,巩固相当的‘联系’等等。”由于苏修垄断了参与“经互会”的一些国家重工业生产和重要工业原料的供应,因而排除了竞争者,保证了它的工业品市场。据统计,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苏修向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五国销售的工业制成品价值达三百五十多亿美元(其中机器设备占一百五十多亿美元),掠取了近八十四亿美元的高额利润。在对外贸易中,苏修通过所谓“长期贸易协定”,操纵价格,控制进出口的贸易,大搞贵卖贱买,对这些国家进行严酷剥削。据估算,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间,由于苏修不等价交换,使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五国蒙受的损失竟达一百九十亿美元。苏修的头号贸易伙伴东德受到的剥削最为严重,损失额达六十四亿美元。
苏修还通过“生产协作”和“生产专业化”,大量地掠夺东欧国家的农产品、工业原料和日用消费品。
自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苏修从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掠走了九十亿美元以上的初级产品。他们不仅几乎全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德和保加利亚的铀矿开采,而且疯狂地掠夺这些国家的稀有金属和重要战略原料。捷克斯洛伐克铀矿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保加利亚重晶石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和铅矿的百分之四十九、波兰锌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均被苏修拿走。由于推行“生产专业化”,保加利亚被迫沦为苏修的果菜园。多年来,保加利亚新鲜蔬菜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罐头蔬菜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水果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烟草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供应苏修的。
不仅如此,各种形式的经济、科技“合作”也成了苏修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一种手段。苏修通过这种“合作”,驱使“经互会”中一些国家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为它服务,迫使这些国家耗用巨额资金来发展苏联的经济和技术,并且从中窃取科技资料,捞取实惠。
对西欧,苏修也一直虎视眈眈,力图进行渗透和控制。它向西欧国家拍卖苏联的资源,乞求贷款和技术,利用拉拢、利诱来分化西欧和美国以及“共同市场”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求各个击破。它打着“全欧经济合作”的招牌,扩大同西欧的贸易,以实现向西欧的扩张。近年来,苏修趁西欧国家对石油和其他原料的渴求,高价转卖石油,勒索西欧国家。如西德、芬兰等都是苏修石油的老主顾。但近年来,苏修卖给它们的石油价格提高了好几倍,使这些国家每年遭受巨大的损失。同时,苏修也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诱饵,使缺少能源的西欧加深对苏修的依赖,以便伺机进行渗透。此外,苏修还利用同西欧一些公司合股创办“联合公司”和建立银行网等方式,扩大它在西欧的市场和地盘。
苏修到处进行经济掠夺和剥削,彻底撕掉了它宣扬的所谓“互利”贸易和“合作”的遮羞布,露出了社会帝国主义的真相,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苏修这个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的凶恶面目。
二十世纪60年代苏联领导人什么坚持修正主义
二十世纪60年代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坚持了一种被称为修正主义的政治理念。修正主义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进行修正、调整或改变的思想倾向。赫鲁晓夫在苏联领导期间采取了一些政治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推动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和改革。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和平共处”政策,试图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并推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改善。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被批评为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他的一些举措被认为是修正主义的表现,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试图通过妥协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政策和措施引发了苏联内部的争议与分歧,最终在1964年,他在党内领导层失去了权力,被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科西金接替。科西金继续坚持苏联的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并对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政策进行了批评和否定。
“苏修”是什么意思?
"苏修"是苏联修正主义的简称。
中苏破裂并不是因为长波电台。而是因为俩件事。当时赫鲁晓夫给中国156个援助项目。援助了大量的专家。中苏正在蜜月期。而赫鲁晓夫又是教员的粉丝。很多赫鲁晓夫处理不好的问题,都要请教员去处理。
就连苏联大学考试,都得考毛思想。但是好景不长,我们中国心心慕慕的就一件事,收复台湾。打倒美帝。统一是头等大事啊。但是赫鲁晓夫却想好好发展经济,不愿意打仗了。这样,中苏就有了路线之争。
有人说是因为批了斯大林,这就是讲笑话了。教员当年还写信给赫鲁晓夫,说他批的好。有些话,中国不方便说,苏联自己批评,做的对。也不是因为长波电台。中国其实当时也想建立长波电台。但是主要是苏联不打算继续和美国对着干了。所以,影响到我们的统一。
苏联修正主义是什么 有谁谁是
苏联修正主义是赫鲁晓夫从苏共20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为开头的
苏联修正主义,简称苏修,是我党在极左的六、七十年代对苏联的称呼,认为苏联同美国一样实行霸权主义,那时的苏联军事实力确时是极盛时期
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
主要指勃日涅洛夫
指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后的苏联。
社会帝国主义,又称苏联修正主义,简称为苏修。这个文革名词出现的原因是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批判斯大林主义与苏联共产党前领导人斯大林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力施压以攫取利益。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认为苏联的做法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形成了新的帝国主义,于是开始称自己曾经的“老大哥”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一词,列宁首先使用,指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出处在《列宁全集》第1版第29卷第458页。
苏修和苏联区别
苏修,全称“苏维埃修正主义”,指的是对苏联对马克主义的偏离,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不是错误地偏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偏离。
苏联就是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成立,1991年12月21解体。
苏联为什么会变成苏修
苏联在其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玻璃日涅夫领导的时候进行了修正主义所以他们就变成了苏修。
我们可以在一本书上找到答案,作者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安舟教授,是著名的左翼学者,他在研究苏联为什么为什么变修这个问题上深有造诣。并且著有一本书,叫《红色工程师的崛起》,该书几乎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书中的大致内容是,各国战后的资产阶级都通过苏联走上修正主义的教训得出了要给工程师和技术知识份子高待遇,让他们成为出谋划策但毫无决策权的高收入智囊的结论。
我们读过马克思著作的都知道,生产资料所有者有两个决定性特征,一是对整个单位(资本主义下是公司)创造的财富具有分配权,分配到成本(其中包括人工成本的工资)之外的就是利润。第二个就是对生产过程的指导决策权,决定你如何经营,至于选举官员那也是必须的。
而社会主义主张工人阶级的公有制,意思就是所有工人都有分配权和指导权。前者并不难,投票就行啊。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人就能采取不记名投票决定工厂下一阶段开工多久以及采取何种模式的提案,而且随着互联网信息流通发展,这在今天更为简单,阿连德就曾经构想过工人裁决的控制论民主生产机制。
但是后者就麻烦了,工人不知道怎么指导经营,尤其是随着社会化大分工。这需要专业知识培训,也就是俗称的工程师。而苏维埃由工人民主(苏维埃这个词在俄语里就是“自治民主议会”的意思)被特权窃取就是来自这里。因为苏联的前身沙俄,那是号称“帝国主义最拉胯的一员”。而战后美英帝国主义的入侵又悬在头顶,要进行工业化,你让工人指导生产实在不行,培养这样的工人很费时间。所以只好启用沙俄时期的高级技术员,这些人就成了享受特供的智囊。
这是为了打赢对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不得已的手段,但是代价也是高昂的。臭名昭著的乌克兰大饥荒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技术精英为了夸大自己的KPI当然得虚报了,地方特权也跟着合谋,斯大林本人肯定知道,可惜知道你还是得顺着做。除了这帮货,你也没办法进行工业化。工人长期以来只能投票在这些技术精英提供的方案之间做选择,很熟悉对不对?这就是今天美国的比烂式选举。而渐渐地,工人丧失民主意识,技术精英便成功诱骗工人把民主权力交给了经理。
但是斯大林也不打算长久任用他们,他的确想过战后解决这个问题。1944年战局已定时,斯大林就提出“布党以后就当个行政和策划组织,立法等权利彻底移交给苏维埃民主议会”。可惜,被否决了,很简单啊,特权集团想要继续把持权力,但是他们自己不懂如何指导,旧的技术精英不甘心自己旁落被新兴的技术工人取消特供,于是两边一拍即合,一个以特权份子掌握权力,旧技术精英出谋划策的集团成功吃掉了苏联。
然后,苏修时代,苏联一直鼓励“高学历高待遇”的神话,并且严格卡死高技术知识的获得,并给予他们十分优厚的待遇。目的就是把他们绑在自己的利益链条上,他们不断培养的技术精英没有权力却有十分优厚的待遇。直到今天,俄罗斯依然维持这套机制,和苏修时代一样的波拿巴机制。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套在同时期很多右翼威权乃至极权国家都有这个套路。朴正熙和全斗焕时期的韩国,佛朗哥掌权的西班牙。虽然国家的要职都由军人集团包揽,但是他们都有一批经济学家作为智囊,“金在益帮全斗焕恶补经济学”这梗就是这么来的。
而今天西方国家对技术人员的高待遇也源自于此,要把他们从工人中剥离出来,一旦他们进入工人群体并将知识广泛传播,指导权不再为自己所独有,那么,那个幽灵就在眼前。
实际上不仅极左,极右也被这个困扰。国社的军政府里掌握要职的是戈林的空军军官团,负责市级行政的是党卫军,这群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军事贵族亲自操刀时德国军工生产跟挤牙膏一样。直到凯特尔把戈林从空军军官团挤走并启用施佩尔的智囊团(别问我为什么凯特尔一个陆军元帅成了空军军官团的头子),德国的军工才算进入状态。
那么看以下信息:
勃列日涅夫:冶金工程师
乌斯季诺夫:海军炮兵工程师
波德戈尔内:食品工艺工程师
苏斯洛夫:经济学研究员
葛罗米柯:经济学研究员
柯西金:纺织工程师
看出共同点了吗?勃氏开始时,苏修的核心权力层被一大批技术精英所取代。我们知道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曾提过,托拉斯垄断组织其实已经给出了集中计划经济的可能性,虽然那是资本家主导的,但至少有了一个构想的初始模板。
那如果以此类比苏联,就更明确了。苏修的掌权集团是很微妙的存在,他们和西方民主国家的存在有不同,但还是可以类比的。西方国家政府对标公司的智囊团,他们负责的是策划和执行但没有决定权,而那个夹杂反映了各个群体争吵的议会选票才是股东的声音,尽管劳工阶级时而让敌人退却,但是整体还是支配阶级主导。
苏修微妙在,策划的智囊和决策的掌权者是同一个存在。但这其实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经济的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决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如何分配(分配为利润和人工成本),也决定如何控制生产指导。而这,就是苏联变质的根本。
马克思早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鲜明地意识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巨大效能差异,因而他认为“按劳分配”本质还是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在苏联的变质上得以证明,苏联的前身是“帝国主义最薄弱一环”的沙俄帝国,占比80%的文盲乡村人口。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帝国主义入侵,快速工业化就是必须的。
而这个时候,脑体效能差异的结果体现出来了。随着生产力越来越发达,进行专业生产运营策划需要的知识强度也越来越高。传统劳工无法完成任务,最终斯大林决定启用沙俄时代的技术精英以培养劳工自己的知识份子。于是,苏联开始渐渐完成他真正的历史任务,但这也意味着苏联必然的毁灭。
新兴的技术精英,他们有专业知识,在生产投票中,体力劳工面临着和美国选举一样的两个下等方案里拔高个子的情况。但他们没有选择权,脑体劳动的效能差距使得技术精英轻视体力劳动。而随着技术精英慢慢以这种方式夺取了方案决定权和分配权,最终,生产资料所有权也改变了。于是,一个新的群体诞生了:集决定,分配与策划三权于一身,兼备智囊和掌权者两重身份的新阶级,也就是特权阶级。
实际上,我们看今天的传统西方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有这种现象。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已经难以有能力策划生产了。他们只能花钱雇佣技术精英作为智囊,但是依然依靠对财富分配和最终方案决定权将技术精英作为工人贵族。只要他们站在自己这边,资本主义体系就能继续维持。在苏联是另一种情况,工人贵族被培养出来,但是很快他们便不再是工人了,而是特权阶级。
这一套不仅在苏联,同时期右翼国家都遇见了这种问题。纳粹德国早期的大小政策从策划到决定都是掌权的空军军官团这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军事贵族操刀,结果就是德国的各种行政极度低效。直到凯特尔挤走戈林,让空军军官只保留决定权,而具体策划陆续转交给施佩尔的专业智囊团,德国的军工生产才算步入正轨。
更早的墨索里尼的军政府早早就启用了经济智囊,这便是1920年代前期意大利经济腾飞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套被后来几乎所有军政府沿袭了,全斗焕时期著名的经济设计师金在益,佛朗哥启用的经济专家,皮诺切特的“芝加哥男孩”和苏哈托的美国经济高材生。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消除这种差异导致的旧经济复辟呢?有,那就是体力劳动几乎被脑力劳动间接替代了,这种产物就是高强度自动化。一切都不用自己动手,靠智能机器人完成,自己只需要成为指令指定者,在那个境况下,脑体差异或许开始渐渐消亡了。
而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是应对战后左翼运动高潮的情况,为了扩大利润,但又要安抚工人一次又一次暴力反抗,新技术,新生产力必须被开发。事实上,新技术的诞生本身就是劳工不断反抗迫使资本家另寻他路的结果。反面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帝国的微弱反抗导致资本家依然止步于廉价劳动力的利润。
而苏联的任务也仅仅在于这里,在彻底变质之前,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继续发展,继续朝资本主义走向临界发展。但是当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苏联本身也无法维持了。每一次劳动者反抗都促使一段生产力发展,但是当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就是旧利益群体畏惧权力被削弱。
科技的发展使得脑力劳动逐渐消亡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对劳动者的负荷更小,但效能更高。这意味着人工成本比之利润更小,这是资本家为了扩大利润又面对劳动者反抗而另辟蹊径的办法,但是代价就是脑力劳动者具备资本家不具备的策划能力,也就意味着实际上他们相比旧的体力劳动者的反抗能力更强,劳动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而苏修没有走上这一步,一方面是特权还止步于压榨体力劳动者(廉价劳动力数量足够的话,那整体效能还是压倒人工智能),且培养大量脑力劳动者,意味着旧特权会失去一些权力。从帝国主义威胁导致超工业化来看,红色一派变质是必然的,90年代其阵营全灭也是必然的,因为他只是第一阶段关键点的产物,新时代任务不由他来完成。
苏联与其说是变质,不如说是早产儿。无论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还是托洛茨基的“世界革命”亦或是列宁早期预想的欧洲革命,面对这个问题都无法解决。因为人工智能革命是二战之后爆发的,即使苏俄打下欧洲,那么在建设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化,因为1960S出现的早期全数控技术才勉强能模糊二者的界限。
即使整个欧洲苏维埃真的培养出了超大量的高学识工人,在那种依然需要大量人工劳动的情况下,分化必然是要产生的。毕竟在那时手工制造工厂依然占多数的时代,解决办法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刺激机制的不同,专业分化下各人专司一职,都必然让技术员逐渐脱离并成为新特权。这一点列宁本人其实也不是没有心理准备,毕竟内战时他的期望就是:活过巴黎公社就算成功。
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
苏联在他手上变成了新的帝国主义列强,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的进攻性政策为新沙皇的扩张,干涉东欧各国内政,布拉格之春,匈牙利事件都是很好的历史注脚
什么是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就是取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解、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与资本主义国家共荣,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争,不支持各国的共产党和解放运动。
我们今天来看的话,苏联这么做恰恰是正确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就是这么干的。修正主义也就没法提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融入国际,否则我们在世界上就没多少友军了。
因为修正主义的问题,我们和苏联闹了很大的矛盾,甚至差点开战。
邓小平后来跟苏联人说,我们不全对,你们不全错。两国就说开了。
前苏联是修正主义国家吗
这是中国的说法。修正主义的意思不符合正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家。当时中国看不惯苏联的霸道作风才这么叫的。因为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谁都说不清楚。
就像现在的朝鲜叫中国是中修,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一样。
意识形态之争是很无聊的一件事,其实背后说到底还是国家间的竞争在作祟。
苏联和中国都是互相指责对方是修正主义的,因为共产主义模型没有客观存在的模型可供参考,对于马克思学说的不同解读,就会对这种社会模型应该的样子产生不同的构想,当你确定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时候,与自己不同解读的都可以被自己指责为修正主义,当然这个原则在别人身上也一样适用。
修正主义不过是一种社会主义国家间指责惯用的辞令,每个国家往往都会认为自己的政策是最纯粹的社会主义,而去指责其他国家的政策为修正主义。明显的例子:我们指责苏联修正了列宁主义,朝鲜一样指责我们是修正主义。
不是——————————————
这是我国跟苏联闹翻后,自己说的————————
中苏关系交恶时都称对方为修正主义
当然是修正主义国家 苏联人自己抛弃了和他们一同战斗的我们 妄想和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对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捷克大打出手 无缘无故的入侵我国的珍宝岛赫鲁晓夫还要求我们承认以前的不平等条约 和以前的沙皇没有两样 后来干脆戈尔巴乔夫先像美国人出卖苏联的军事力量 又放任其它反革命势力分裂苏联
苏联就是毁在这些修正主义者的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