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5 11:45:28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

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欢迎阅读。 心经全文注音及翻译: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译文:观音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译文: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译文: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译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译文: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译文: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译文: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译文: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译文: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译文: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译文: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译文: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译文: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译文: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译文: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译文: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译文: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译文: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译文: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译文: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 。(译文: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译文: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译文: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萨 ?省?(译文: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译文: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译文: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译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译文: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译文: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译文: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译文: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译文: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译文: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无 上 咒。(译文: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无 等 等 咒。(译文: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译文: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实 不 虚 。(译文:不是骗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译文: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说 咒 曰 。(译文: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谛 揭 谛。(译文: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罗 揭 谛 。(译文: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罗 僧 揭 谛。(译文: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萨 婆 诃 。(译文:修成正果)

心经最准确的翻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舍利子啊!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
(注:1.舍利子,又译作舍利弗,人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2.为了帮助理解,“色”可以理解为物质,“空”可以暂时粗浅的理解为“因缘和则有,因缘散则无的虚空状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则就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正所谓“五蕴皆空”啊。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
(注:佛经中的”诸法“很多时候不是指的佛法,而是指宇宙中的一切有形无形的精神和物质。)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
【是故,空中无色,】
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
【无受、想、行、识;】
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感官,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
【无色、声、香、味、触、法;】
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感官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
(注: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空”中不仅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圣谛,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
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据此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版

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持般若法门,当功夫达到深入而纯熟时,其智慧如同明镜,万物尽现其中,其智慧如同太阳当空,万物尽能普照。这个时候,作为物质的色境和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生起的思想和内心的意志取向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等五蕴,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去除了一切妄念;由于去除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就是色。进一步就可以了解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受就是空,空就是色,想就是空,空就是想,行就是空,空就是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舍利子!这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诸法,这一切的本相就是空,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既不会被垢染,也不是清净的,既不能增长,也不能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原本寂然,是无法在时间序列上加以分别区别的。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中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所指代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需要与六根的感应相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热等以及一切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这就是从眼界开始起,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既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行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因为没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离一切如在梦中的关于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虚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盘境地。
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世尊,也都是这样,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与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脱生死的总持法门,就宣说如下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的原文及译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
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
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扩展资料:《心经》一卷,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佛教化众生,随机引导,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门因人而异。若众生有迷于色法远甚于心法的,佛为之说五蕴合色而开心法门;若有迷于心法而远甚于色法的,则说六入十二处合心而开法门。
若有众生迷于色法与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则为之说十八界的虚妄义;若众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为之宣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假,因假而得中道的含义。
以此三智观待诸法,可以了然,声闻四谛法、菩萨六度法、大乘菩萨的究竟解脱、佛的菩提大觉,都是真空所摄。一切法空,一切圣解脱法空。因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灭,也就不需要解脱,无需转染成净。世间与涅盘,生死与烦恼、佛与众生平等一如,了无差别。
得此三智,强以了直空妙有,得中道之旨,这也就是摩诃般若。至此,也就显出了众生本有心性和灵光,其所照显,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正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甚深般若的亲证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经类的义趣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帮忙翻译一下谢谢,详细点谢谢。

建议参看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些什么》,记得里面有相关内容(不是很清楚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短小精悍,却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读懂了这经,大乘佛法的思想精髓或也就可以掌握了。
下面这个链接相信能管中窥豹一二,希望对你有用
http://www.cslog.cn/Content/xin_jing_jue
用不着这么麻烦吧!楼主有没有考虑到上百度去搜搜!
所有佛经都要在实践中亲身体证, 它唯一目的仅是要让自己得到「不会产生苦因」的快乐,和得到「纯乐无苦」实际经验中的方法,并非不能用文字表达,而是不实际行在上面,有如看人吃饭,自己仍不知莱味也不会产生饱足感。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每个人都是因地的菩萨,但不像果地的菩萨,在修行后得到了「自在无碍」,反不时处在痛苦中,就算有些时自认为有些快乐,其实仅是因物质或精神所求的痛苦减少了,才自以为自己快乐了,其根本所生痛苦之因,更因自我愚痴而不知其存在,更不停延生出更多自我矛盾、家庭的矛盾、社会的矛盾,最后延生出国家与国家问题,战争、人祸、永不止息,人心便永不能安,不能得到真正无碍自在。
故观自在菩萨在法会中出场,报告自己得到大自在的心得,而本身「观自在」之名便已点破修得自在开始的经验与方法,便是从「观」开始…
「观」是跳出自我的思维,当我们从第三者的角度才易看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当知道发生的原因了,便自然知道解决的方法。
有了方法便要用实际行动来达到「目的」,於是开始用「行」,如何行呢? 行什麽呢?要达到证到在「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中…
什麽是深深的达到「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呢!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梵文,我们可以把「般若」翻成智慧。但这很勉强!般若有五种
以下五般若指的是那几个?(请听南师讲解)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盘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译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
故经中的「般若」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
而「波罗蜜多」也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盘,这便是到了彼岸。
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深深的行证在那智慧境界时,自然的观照出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无自性,本是空性」而是我们不知,用二元对立分别之心,唯物之心,用(色受想行识)来执取一切能执取的,不知随「色受想行识」的分别念,只会导至更多从个人到更大「整个世界」的乱象,不知这一切都是从心「想」所生,当心不再分别了,便照见原来自我圆满佛性的真正世界,那五蕴皆是空性,是自我的幻现,那有苦厄可言,更无「苦厄」之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白话解释

观音菩萨妙行般若,返观五蕴内外空澈,
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得大自在离脱苦呃。
色身躯体不是原本,因缘促成聚散分合,
聚之有形散之无形,贪恋现象确是执着,
血肉笼罩一旦看破,虫后是蛹蛹后是蛾。
色本是空空等于色,生死轮回新车旧辙,
色蕴若能如此看破,受想行识依次解脱。
般若真空无有生灭,也无垢净增减之说,
真空境内无有一物,一切感受皆心映射,
无有黑暗无有光亮,无有老死也无解脱,
苦集灭道种种灾祸,智慧所得全然超脱。
观音菩萨依此般若,再无挂碍心境空阔,
生死恐怖不再困扰,寂灭永安达成极果。
三世诸佛依此般若,皆得菩提无上正果,
无有生死无有烦恼,世世轮回全然看破,
无有一法与之相比,此法生佛也生功德,
再无苦脑再无大患,如来真语绝无妄说。
般若心咒简要概括,持诵方便广积功德,
自性自性妙用自性,早证菩提离苦安乐。
阿弥陀佛!我的空间有篇文章专门讲心经的。
  心经今译文:
  1.向那智慧的完美致敬,向那可爱的、神圣的致敬!
  2.阿伐罗其塔(Avalokita)---神圣的主和菩萨---在超越的智慧深道里移动,他从高处往下看,只看到五项要素,而他看到在它们自己的存在里,它们是空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今译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体是空,而空就是形体,空和形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形体和空也没有什么不同,任何是形体的都是空,同样地,感情、知觉、内在冲动和意识,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达摩(Dharmas:宇宙或个人存在的基本法则)都是以空为其特征,它们不是被产生出来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洁净的;不是缺损的,也不是完整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在空里面没有形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没有冲动、也没有意识;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头脑:没有形体、声音、气味、味道、可触知的东西或头脑的对象:没有“视器官”的要素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头脑意识”的要素;没有无知,也没有无知的绝灭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腐败和死亡的绝灭;没有痛苦、没有起因、没有停止、也没有途径;没有认知、没有达成、也没有“没有达成”。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由于这个没有达成,所以一个菩萨——透过依靠智慧的完美——没有思想覆盖地住在;由于没有思想覆盖,所以他不会恐惧,他已经克服了会使人类烦恼的东西,最后他达到了涅盘。
  所有在三个时期里面显现出来的佛,因为他们依靠智慧的完美,所以完全清醒到极致的、正确的和完美的成道。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垧,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今译文:
  所以一个人应该知道彼岸的智慧,将它视为伟大的符咒,伟大知识的符咒,至高无上的符咒,无与伦比的符咒,是所有痛苦的缓和剂。在真理之中——因为还有什么东西会弄错吗?这个符咒是借着彼岸的智慧所讲出来的。它就象这样在进行:经历过、经历过、经历过而超越、完全(经历过而)超越,喔!好一个醒悟,一切万岁!这就是完美智慧的核心之全部。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其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译文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译】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翻译】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翻译】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翻译】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
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5、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翻译】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翻译】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8、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翻译】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扩展资料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扩展资料: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般若心经
http://www.fodian.net/world/index.html
查http://www.fodian.net/world/index.html
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磐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1、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2、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3、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4、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谛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谛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5、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众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挂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为的最高境界。
6、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
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众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扩展资料
心经介绍:
《般若经》共有九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按学者黄家树(2000)的说法,《般若心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
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盘,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盘,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白话解释

观音菩萨修行时,把一切都看空了,才了脱了各种苦
世上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法,它们的本质都是空的
这种“空”是原本就有的,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空”中什么都没有,连“没有”也没有
菩萨依此方式,心里无比清净,无任何干扰,证得了涅盘
诸佛依此方式,也都修成正果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心经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 是梵语,是指大智慧,是指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智慧,是指可以从此岸觉悟后到达彼岸的智慧,是指通过色(物质世界)观到空性(精神世界)的智慧!
空: 是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即为空!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
波罗蜜是彼岸,彼岸是在N维,是道德经中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那个如如不动的一,是本体,是如来藏的如,是源头,是万物的本源!
而我们所在的世界,是此岸,是生死此岸,是三维世界,是可以感受到长宽高有空间的立体世界!
一维世界是直线,
二维时间是长和宽的世界,是平面(蚂蚁只能感受到长和宽,蚂蚁生存在二维世界)
三维世界,是有长宽高存在的立体世界,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一切诸法起于心,万物变化归于空。空心即合于佛道,空心既是不执着。万事万物来去自如 不取不舍 不着相不离相,心柔似水慈 以天心 行人道。
揭示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经文:
观世音菩萨,行持功夫圆满无碍,湛然明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当下是空性,解脱了一切的苦和烦恼习气。舍利弗你知道吗,色(物质现象)与空是一不是二,物质之外没有空性,空之外没有物质,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受(感受)想(分别)行(造作)识(识性)这四蕴和色蕴一样,受想行识就是空,空就是受想行识。舍利子啊,万法(一切事物)当下就是空不空,因为本来面目不是空也不是有,随缘即空随缘现有,虽然现有增减、净秽、生灭,可万法当下是一念,其实质并无增减、净秽、生灭。所以本来就是无形无相,没有任何法,没有色法(物质现象)和受想行识(心法)这五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没有眼界乃至没有意识界这十八界,总之无万法万相。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尽等等这十二因缘法,没有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没有般若大智慧,连成佛、涅槃也没有。无得其实也无失,佛不从修得,本来就是,凡圣的区别在于迷悟。因为无所谓得失,菩萨因明了这究竟智慧,心中没有牵挂窒碍,也就没有了一切的恐怖烦忧,也就没有了不如法的妄想等等烦恼习气,心得清净,成就究竟的涅槃。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佛,也因着这无上智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究竟智慧,就是大神咒,就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你要真明白了这个究竟智慧,就能解脱一切的苦和烦恼(当下明了这究竟智慧,当下悟入圆教大乘菩萨境界,但要圆满、去习气还需时间修行,象龙女那样当下成佛的毕竟极少),这是肯定的,不用怀疑。那么现在用咒来表达这个真实智慧: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