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人自察则无徒啥意思
- 2、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 3、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上一句?
-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
- 8、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什么意思.全句是什么
- 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人自察则无徒啥意思
人自察则无徒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扩展知识:
人至察则无徒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言》,意思是说人如果过于精明仔细,就不会有朋友。它表达了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把握一定的平衡,不能过于苛刻或过于疏忽。这个成语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人至察则无徒”提醒我们要有包容心和容人之量。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能过于斤斤计较或过于苛求,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不足和缺点,并且尊重别人的个性和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避免因为一些小事情而与朋友或同事发生矛盾。其次,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人至察则无徒”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的是中庸之道和宽容之心。
如果一个人过于精明或过于苛刻,就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也很难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和发展。此外,“人至察则无徒”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同时也要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最后,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理解“人至察则无徒”。例如,汉武帝就是一位非常精明的皇帝,他对于政治上的得失非常计较,对于臣子的忠诚度也非常关注。
然而,他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忠诚于他的政治团队,也没有获得人民的真正爱戴。这也许是因为他过于精明仔细,没有容人之量,也没有真正理解人民的需求和想法。总之,“人至察则无徒”这个成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衡和智慧。它提醒我们要有包容心和容人之量。
要了解自我和他人的需求和想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氛围。同时,我们也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一定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不断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为: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完整句子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枝坦返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处: 《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详细解释:
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猛饥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
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处:西汉戴圣《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过于严格,就会造成身边的朋友远离,也不会有徒弟愿意追随于他。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才会出现“清澈”的现象,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获取不了相应的养分,自然就会远离。
反义词
浑水摸鱼
拼音:hún shuǐ mō yú。
解释:浑水:浑浊的水。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比喻乘混乱时机捞取好处。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惶惑十》:“假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马上去浑水摸鱼,管什么上海开仗不开仗。”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趁火打劫。
反义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上一句?
1、”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出自于《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释义:越白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弄脏,越硬的东西就越容易折断。
注:“皎”,指玉石之白;“峣”,为高直貌。其义不言自明: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于《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因为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
扩展资料
《汉书·东方朔传》节选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释义:
《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是说透了交友之道!
“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却很少有人知道,道出为人处世的真谛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两句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主要是强调后句,告诉我们人无完人,不要按照自己过高的要求去苛求身边的人,要用一颗随和的心,包容的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这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原文节选: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译文: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即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
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
用宽大怀柔的办法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
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未会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
扩展资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代表人物: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国人,殷商时期契的后代。伯夷为人十分清高,对人对己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不屑于与诸侯朝臣中的恶人来往,后因对周武王在父亲丧期发动战争,以暴制暴取得的王位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武王行为有辱“仁义”二字,遂不食周粟饥饿致死。孟子曾评论伯夷为人隘。
解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过于清高过于偏激的人,要想挤上并站稳在社会的最顶层,成功的机会少之又少。一个想要成就大业左右逢源的人,就应该极力戒除极端性格,熟谙古人提倡的中庸之道,保持宽容的心态,以平和的气度对待别人,容纳别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过于清澈,鱼的天敌(人类或鸟类)会更容易发现它,失去了保护色的物种,更容易灭绝。《汉书·班超传》有载:西汉时,班超在西域任都护之职三十多年,西域被班超治理得相当平稳和谐,年老要求解甲归田,前往接任的是校尉任尚。
交接前,任尚曾求教于班超,班超说任尚“性严急”(即对人太苛刻且急躁),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他在少数民族地区为官做事,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谆谆告诫任尚,塞外的官吏,本来就是不肖子孙,更谈不上孝顺,都是因罪贬到那里屯边的。
而蛮夷也都怀有不轨之心,容易叛乱,你的性格严苛急躁,到西域后应宽容部下和蛮夷的过错。不要深究细小的过失,把握好大原则就行了。但任尚颇不以为然地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平平耳。”骄横的任尚根本听不进班超的话。
到西域上任后,对部下过于苛刻,对当地蛮夷的一点点过错也不放过,不出几年,西域果然发生了叛乱,任尚因罪被皇帝召回。任尚的“人至察”,不但“无徒”,而且遭到众人的反对,以致给事业带来损失,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汲取。“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太计较了。
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就会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这里的“糊涂”是建立在不违反政策法令,不超越原则的前提下的)与同事朋友相处,应力求大同而存小异。
有胆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如果过分挑剔,眼里揉不进半粒小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那么,人家就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2、徒;原意为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这里延伸为朋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古代案例
清朝的曾国藩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曾经为人极其严苛,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今日弹劾这位大臣,明日又和另一个大臣辩论,导致在官场上处处碰壁。
直到中年才明白“人至察则无徙”的道理,懂得圆融通达是何其重要,自此,他手下的人犯小错误,他权当没看见,甚至是为了筹集军饷,对乡绅虚报功名的行为视若无睹,也不再像从前过分苛责手下,最终建立了不世之功。
这句话是一种谚语,意思是:
水至清则无鱼:当水清澈透明时,鱼儿难以藏身。这句话比喻事物的本质或真相一旦被揭示或暴露,就难以隐藏或掩盖。
人至察则无徒:当人的观察力敏锐到一定程度时,就没有无用之人。这句话强调了善于观察和洞察力的重要性,意味着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潜力,因此不会轻易地将人视为无价值或无用之人。
整体来说,这句谚语传达了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一旦被揭示,就无法被掩盖。第二个含义是指当一个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时,就能够看到他人的优点和潜力,不会轻易地将人贬低或忽视他们的价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当水变得清澈透明时,鱼儿就会消失不见;当人变得过于挑剔、过于苛求时,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这句成语传达了两个含义:
"水至清则无鱼":水清澈透明时,鱼儿因为没有藏身之处而难以存在。这里比喻事物过于完美、过于纯净,反而会失去一些本质特征或存在的可能性。
"人至察则无徒":人过于挑剔、过于苛求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这里比喻对他人要求过高,导致无法找到合适的帮手或合作伙伴。
这句成语提醒人们在处理事物和与他人相处时要保持适度,不要过于苛求和挑剔,以免失去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句成语,它的意思是指环境纯净无污染,鱼类可以自由繁衍生长;一个人思维敏捷,眼光独到,就能够吸引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与其共事。
这句成语的含义是在强调环境对于事物的影响。水清净时,鱼可以畅游,代表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人察觉敏锐、眼光独到时,能够吸引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与其合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效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他人的缺点,就难以找到伙伴,说明了“成事在人,谋事在众”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这句话的出处是: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我给大家节选了包含这句话的一段原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这篇文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是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只看文章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我们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就比较好理解:
东方朔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答客难》是东方朔晚年的作品。他从二十岁负才自荐 可以为天子大臣以来近四十年间,虽然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 ,而对他,却一直与对枚皋、郭舍人一样, 诙啁而已 , 终不见用.因此内心幽愤难以平衡,遂作此篇,发泄牢骚,自慰表志。
作品开始即虚构出一位 客 以不解之辞问难东方朔: 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愤懑不平之情已经沛然而出。继而再以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 辩答,引出一大篇 发愤以表志,……渊岳其心,麟凤其采 (《文心雕龙·杂文》)的妙文。在这部分中,作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首先以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的所谓 时异事异 ,表面上看似责怪 客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 ,颂扬当今之 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 实际上则是在机巧地反话正说,极辛辣地讽刺汉武帝刚愎昏暗、贤愚不分,甚至还不如战国诸侯明白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 的用人之道。尤其是当他嘲弄了 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的所谓盛世之后,顺势揭露封建帝王唯我独尊,凭个人好恶,对人才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致使才士 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其感情的激越、笔锋的犀利、针砭的深刻,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至于后面对自己的困境,表示要以 务修身 ,完善道德来求得解脱,自慰之中,又流溢出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多数正直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答客难》在艺术上成就也是很突出的。它承继被称为宋玉的《对楚王问》,又有重要发展创新。就汉代赋体文学而言,它既不同于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代表的对统治者表示规谏的散体赋,也不同于正面抒发遭世不遇的骚体赋,而是以散文笔法通过反话正说、对比映照,在似是而非之中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泄与嘲讽,名为 客难 己,实则为独出心裁地 难 皇帝。和贾谊《吊屈原赋》以来的骚体士不遇赋相比,前者沉郁悲慨,后者则辛辣尖刻,从而更加丰富了汉赋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扬雄、班固、张衡、蔡邕, 迭相祖述 ;《解嘲》、《答宾戏》、《应间》、《释诲》,应运而出,蔚为大观。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文心雕龙·杂文》)。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什么意思.全句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应该承认,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劝告人们待人少苛求、多宽容的积极意义。时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理解这句俗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在当“察” 的时候也一味宽容迁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时,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当“老好人”。殊不知,这种“慈悲”非但不能赢得多数人的好感,换来所谓的 “人缘”,反倒容易让大家反感。因为回避问题和矛盾,纵容缺点和错误,最终必然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人们对这种不讲原则的“老好人”,怎么会发自内心的真正信服呢?
“察”,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而“至察”就超出了一定的度。“察”而及时适度,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无论对同志、对部队建设,都是负责任的表现。当然,“察”要有道,一方面“察”要注意范围与重点,事关政治立场、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人品道德等原则问题,就应该细察真究,决不含糊;而对那些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纯属个人性格方面的枝节问题,则不必“察”之过细、责之过严。另一方面,“察”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捕风捉影,不无中生有,不夸大其辞,不无限上纲,不简单粗暴,不以权压人。总而言之,处理事情,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绝对化;对待同志,既要真诚批评帮助,又要注意团结。“察”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会有“无徒”之忧了。
在“察”的问题上,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遇事消极应付,“难得糊涂”,当清不清、当察不察者,其举动看似宽容豁达,实则有悖职业道德要求。尤其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肩负着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军队建设加快发展而带领官兵不断修正错误、不懈追求真理的神圣使命,责任和义务都要求我们既要有宽广的胸襟,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又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面前,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私情,敢于直言不讳,勇于较真碰硬。有道是,“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宽则宽、当察则察,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情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徒在这里是同伴伙伴的意思 至在这里是个程度副词,表示太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大体意思是,水如果太清了,就没有鱼了,人如果太精明了,就没有同伴了.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原文节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译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答客难》是东方朔晚年的作品。他从二十岁负才自荐 可以为天子大臣以来近四十年间,虽然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 ,而对他,却一直与对枚皋、郭舍人一样, 诙啁而已 , 终不见用.因此内心幽愤难以平衡,遂作此篇,发泄牢骚,自慰表志。
答客难》辛辣地讽刺汉武帝刚愎昏暗、贤愚不分,甚至还不如战国诸侯明白‘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用人之道。尤其是当他嘲弄了‘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的所谓盛世之后,顺势揭露封建帝王唯我独尊,凭个人好恶,对人才‘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致使才士’其感情的激越、笔锋的犀利、针砭的深刻,都给人留下极深
的印象。至于后面对自己的困境,表示要以修身,完善道德来求得解脱,告诫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人处世不要过于苛求,要懂得接受别人的缺点。自我安慰之中,又流溢出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多数正直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客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出处: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
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原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译文: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
扩展资料
出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水至清则无鱼,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并指责人们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哲学原理和矛盾原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水清适合鱼类生存,但是当清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反而不适合鱼生长了,所以向相反面转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