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建立了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的是谁
- 2、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是谁
- 3、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是谁建立的
- 4、遗传学家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
- 5、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是谁建立的
- 6、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学家谁建立
- 7、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
- 8、科学家故事:《谈家桢》介绍
- 9、国际遗传学家是谁?
- 10、建立第一个遗传专业的是谁
建立了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的是谁
谈家桢。根据查询爱扬网得知,谈家桢是中国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于20世纪50年代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这个专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遗传学研究的开始,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谈家桢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成就,更在于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是谁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是谈家桢。
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2008年11月1日)是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有“中国遗传学泰斗”之称。他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遗传学之父。
谈家桢于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并获得硕士学位。1934年,他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谈家桢婉拒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将“基因”一词首次带入中文。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谈家桢来到复旦大学,历任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在此期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生命科学院和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谈家桢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当选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他还于1999年被授予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的荣誉,并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等多项荣誉。
总之,谈家桢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遗传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为推动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全球的遗传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家桢在遗传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1、在瓢虫色斑遗传研究中,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了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
4、20世纪30年代初,进行亚洲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研究和果蝇的细胞遗传基因图及种内种间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谈家桢
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是谁建立的
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是谈家桢建立的。
拓展资料如下:
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2008年11月1日),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
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遗传学家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
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是由谈家桢建立。
谈家桢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国际遗传学专家,他从事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已有七十余年。20世纪50年代,他于复旦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
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国际遗传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20世纪50年代,他于复旦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以及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他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1930年,谈家桢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获得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3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37年,任教于浙江大学生物系。1952年,成为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从事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已有七十余年。
谈家桢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遗传学事业,并为遗传学培养了一大批的后继之才。在浙江大学任教时,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是谁建立的
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是谈家桢建立的。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国际遗传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20世纪50年代,他于复旦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以及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他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谈先生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奠基人,他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坚持真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晚年的谈先生上书中央,对中国遗传资源的保护及人类基因组研究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学家谁建立
谈家桢。
拓展:
谈家桢于1909年诞生在浙江宁波慈城镇。1926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在这期间,他勤奋努力,用三年半的时间修满了四年的学分与课程,还利用课余时间主办了东吴大学1930届年刊,并兼任东吴大学青年会创办的惠寒小学校长,免费招收贫穷孩子入学。1930年,经同是东吴大学校友、著名昆虫学家、教育家,我国昆虫学的奠基人之一胡经甫推荐,谈家桢成了燕京大学唯一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的李汝祺教授的研究生。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后,谈家桢于1932年回母校东吴大学执教,在这期间,他先后开设了“普通生物学”、“遗传学”、“比较解剖学”、“优生学”、“脊椎动物胚胎学”等课程。
工作历程: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称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
谈家桢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遗传学家。
谈家桢建立了第一个遗传学专业,他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中国的遗传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中国遗传学慢慢的走向成熟和更高的领域。
相关信息
谈家桢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909年9月15日,去世的时间为2008年11月1日。在民国十九年的时候谈家桢在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在1932年的时候,谈家桢在北京燕京大学读完硕士学位。随后在1936年的时候谈家桢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除了在学术界的发展以外,谈家桢在1951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谈家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的时候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为“谈家桢星”。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的.时间有七十余年,在这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出名的国际遗传学家。其中他所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称为这是遗传学的经典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谈家桢被称为是中国的摩尔根,他把基金这个词带入了中国,在上海复旦大学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遗传学专业。“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
人物生平
2019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期间,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谈家桢纪念室揭幕式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和谈家桢先生的亲友、学生等70余人,共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蔼慈祥的长者和教书育人的典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发来贺信。坚持真理 科学报国1936年,谈家桢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次年,面对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导师摩尔根的挽留,怀着“科学报国”理想的谈家桢毅然放弃国外的良好条件,选择回国。在抗战的烽火里,在大学西迁的辗转中,谈家桢坚持对知识的坚守。“在祠堂简陋的‘实验室’里,当时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盏小小的桐油灯,条件非常简陋。”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说,就是当年那里半夜微弱的灯光,点亮了中国现代遗传学的未来。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谈家桢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就,他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提供了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更令人敬佩的,是谈家桢对真理的坚持。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米丘林学说在国内盛行,它强调对育种起决定影响的是外部环境而非内因,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受到压制。在当时的环境下,谈家桢不惧压力,坚定地捍卫摩尔根遗传学的科学真理。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谈家桢先生的最大贡献在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坚持细胞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思路”,并最终“让中国遗传学界形成一种自由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正是他的坚持,才有了在复旦大学塑造的‘三个第一’。这种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后辈学习。”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表示。培养人才 提携后学作为教育家,70余年间,谈家桢言传身教、潜心育人,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1978年改革开放后,谈家桢发现国内的遗传学发展严重落后,欧美已经跨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差距巨大。他不顾动过两次大手术,拖着病躯,远访美国、欧洲和日本,大力加强交流合作,先后推荐学院17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这些人学成回国,后来大多数成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科的中坚力量。1979年,谈家桢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当今科技界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竞争很激烈,惟有人才的优势,才能使中国取胜。”这是谈家桢经常说的话。金力是谈家桢弟子刘祖洞的学生,当年,谈家桢决定选拔1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进行遗传学和数学的交叉培养,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后来,金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时,80多岁的谈家桢亲自飞到美国,力邀他回国。“谈先生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我,邀请我回国。午间他就在实验室公共房间的沙发上睡下了。”金力回忆道,看到心目中的一个大科学家,那么高龄还在为遗传学发展奔波,“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谈家桢离开时,金力在他耳边轻轻告诉他:“您放心,我肯定回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黄薇也清晰地记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谈家桢汇报工作的情形。“当时向谈老汇报时非常紧张,他却非常和蔼可亲。”黄薇说,“他耐心听完我的介绍,非常敏锐地把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比较,深入浅出地指明工作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不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谈老对晚辈不遗余力的提携和鼓励,令我深受感动和鼓舞。”黄薇说。高瞻远瞩 推动人类基因组研究在黄薇看来,1997年的夏天,对中国遗传学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当时,谈家桢不顾年事已高,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上书中央,阐述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加速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开座谈会,谈家桢在会上提出要将基因组研究上升为国家级专项,建议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黄薇回忆,对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如何选址,当时谈家桢先生说了一句话:建议去浦东看看,建议考虑正在建设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后来才明白谈先生是要我们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上,构建起知识源头的基因组科学和技术体系。”黄薇说。“这个思想非常高瞻远瞩,现在浦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赵国屏说。“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为我国的生命科学和遗传学发展发奋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负谈先生对我们的殷切期待。”张亚平说。
工作历程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称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科学家故事:《谈家桢》介绍
【 #能力训练# 导语】遗传学家谈家桢,于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他的故事 已经为大家整理出来了,欢迎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中国遗传学领域,有一段时间独尊苏联的李森科为社会主义学派,指责美国的摩尔根为资本主义学派。
1956年0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针对当时在学术界一些领域乱贴政治标签的现象说道:“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谈家桢和他的老师李汝祺都是都先后从师摩尔根,是坚定的摩尔根学派。1948年,谈家桢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xx届国际遗传学会议。当时,许多人劝谈家桢不要回国。谈家桢却坚定地选择了回国。他认为,共产党总比国民党好,中国共产党不一定会学李森科那一套。
谈家桢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1956年08月10日,遗传学座谈会在中科院青岛疗养院召开。在此前几年饱受压抑的中国的摩尔根学派的学者们,迎来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好机会。谈家桢和李汝祺都参加了会议。后来李汝祺写了《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的文章,*看后非常赞赏,建议《人民日报》转载,并把标题改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将原来的标题作为副标题,还亲自为之写了按语。
1957年03月13日晚,*在*召集科学工作者座谈会,谈家桢应邀参加。*亲切地对他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啊!”座谈会开始后,*还专门把身子转向谈家桢与他亲切交谈。*说:“你们青岛会议开得很好嘛!要坚持真理,不要怕,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搞起来。”
1958年01月05日晨零时三十分,谈家桢和周谷城、赵构超应邀从上海到达杭州刘庄见*。他们的谈话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话题广及工业、农业、历史、哲学、新闻、遗传等各个方面。谈天说地间,*亲切地问谈家桢:“谈先生,把遗传学研究搞上去,你觉得还有什么障碍和困难吗?”谈家桢后来回忆:“在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多岁的领袖关切的的询问下,我十分感动,积郁心头已久的心里话,汩汩地涌了出来。*仔细地倾听完我的话后,再一次表了态,他的语气显得很坚决:‘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定要把遗传学搞上去!’”
在*的鼓励下,1961年年底,复旦大学的遗传学教研室升格为遗传学研究所,成为了国内高等院校的第一家遗传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的谈家桢应用摩尔根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为的遗传学工作者。
1974年冬,*已经病重,还让王震给谈家桢带去了口信:“毛主席很关心你,他在病中没有忘记你。这次让我带口信给你,问这几年为什么没有见到你发表文章。有什么话还可以说嘛!”
谈家桢后来回忆道:“我凝视着坐在自己面前和蔼可亲的王震将军,百感交集,一时如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向老将军说了这么一句话:‘谢谢他老人家,我是要把遗传学搞上去啊!’“毛主席的关心和希望,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和勇气。”
国际遗传学家是谁?
国际遗传学家是谈家桢。
谈家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
学术论著
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浙江科技出版社)中。
《生物学引论》、《遗传与物种起源》、《基因与遗传》、《谈谈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说》、《基因工程》、《谈家桢论文集》、《谈家桢论文选》、《基因的萦梦》。
《奇妙的克隆》收入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七课。
建立第一个遗传专业的是谁
建立第一个遗传专业的是谈家桢。谈家桢是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20世纪50年代,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扩展资料 建立第一个遗传专业的`是谈家桢。谈家桢是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20世纪50年代,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