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 2、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 3、河南商丘景区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景点介绍
- 4、山东济南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最早是由梁思永发现的
- 5、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 6、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龙山文化遗址)
- 7、龙山文化的遗址文物
- 8、山东聊城龙山文化城遗址景点介绍
- 9、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 10、龙山文化遗址是在哪个省份发现的 龙山文化遗址的意义
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龙山文化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1965年发现。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龙山文化遗址,发源于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发源于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济南市章丘区曹范镇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
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尚义县现存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大量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
重大意义
为改变龙山文化“地下气象万千,地上一无所有”局面,打造具有生态示范意义的考古遗址公园。济南市章丘区正式启动了集保护、展示、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龙山文化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后,市民可将体验刀耕火种的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真切感受龙山文化的厚重底蕴。承接龙山文脉,留存乡村记忆。
济南市章丘区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通过抢救和保护文物古建筑,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从现有乡村层面、撤村并社区和城镇建设中,制定具体规划。其中,改造提升后的朱家峪就是典型范例,江北第一古村新面貌呈现,将文化具象化、闯关东体验馆、八大作坊等各种体验项目,让民众置身其中体验奥秘,寻根溯源感受文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山文化遗址
河南商丘景区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景点介绍
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公元前2800-2300)。位于蓼堤镇南周龙岗村村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地势较四周为高。在坑塘及渠壁上均暴露文化层,厚约两米,上部为殷商文化,下部为龙山文化,存有部分殷商遗物,出土有陶器、石器、骨镞和蚌刀等。此外还采集到比龙山文化更早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陶片。 ??? ??地址:商丘市睢县蓼堤镇南周龙岗村 ???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 ??开放时间:全天 ??? ??交通参考路线:从睢县汽车站进入睢州大道--S211--S327--惠济河桥--S327--皇河线--榆厢桥--皇河线,从皇河线到周龙岗遗址
山东济南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最早是由梁思永发现的
山东济南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最早是由梁思永发现的。
龙山文化因为1928年首先在山东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发现而得名,1930到1931年有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自己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类型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地区,距今大约5千到4千年,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的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
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亮如玉,薄如蛋壳的蛋壳陶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早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进入到军事民主政治,出现了阶级分化和贫富悬殊等现象。众多原始社会遗址后期普遍都出现了龙山文化的特征。
发掘过程
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 ,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那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考古研究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
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那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
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阳谷县寿张镇八里庙村,年代为龙山文化,类别为古遗址。2014年10月,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寿张镇:寿张镇位于阳谷县城南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是山东省通往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地原名"王陵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寿张县县址迁于此地,故随县更名寿张,1964年撤县,金堤以北划为寿张区,1971年改为寿张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寿张镇,2001年辞原四棚镇并入。现辖67个行政村,7.1万人,5.6万亩耕地。寿张镇历史悠久,古迹较多。
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龙山文化遗址)
您好,现在我来解答以上的问题。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龙山文化遗址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龙山文化遗址 桐林(田旺)遗址 位于今路山、朱台两镇之间的桐林、田旺二村,故名“桐林(田旺)遗址”,1965年发现。
2、 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3、历年来,在农事耕作中曾多次出土网坠、斧、镰、锛等磨制钻孔石器及黑、红、白质陶器。
4、省文物考古部门也曾多次对其进行过勘探、发掘,发现遗址中心部位文化层堆积厚达3~4米,内涵十分丰富。
5、出土遗物有罐、鼎、甗、鬶、盆、碗、杯、豆等陶器。
6、其中有极为少见的高38.5厘米、口径30.3厘米的夹砂陶鬲;有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高达116厘米、口径44厘米的灰陶甗。
7、遗址中的鼎、甗器之足,多做成鸟喙形。
8、陶杯多仿竹节式,壁薄且轻,胎质细腻,釉质光亮。
9、在发掘中还发现了目前山东境内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
10、 董褚遗址 位于今稷下街道办事处董褚村西南。
11、东西约600米,南北约200米。
12、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次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试掘,文化层较厚,一般都在2.5米左右。
13、有灰坑、窑址以及房屋遗迹等。
14、出土遗物有石斧以及鼎、鬶、盆等陶器残片。
15、 大蓬科遗址 位于今皇城镇大蓬科村东北。
16、东西约600米,南北约300米,地势较洼。
17、1987年3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有一古道通过遗址中部,并对其进行了试掘,文化层一般在2米左右。
18、出土遗物有鬲、盆、鬶等器物残片,陶色灰白,器壁较厚,多饰粗绳文。
19、 于家庄遗址 位于今皇城镇于家庄南500米处,与齐国故城一河相隔。
20、遗址南北约500米,东西约400米。
21、1965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在临淄实习时发现。
22、文化层厚1.5米左右,未进行发掘,在农事耕作时曾出土过残石斧、镞、蚌刀、蘑菇形钮器盖等。
23、多属龙山文化类型,也有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
24、 其他主要山东龙山文化遗址 编号 名 称 地 点 方 位 范 围 1 崔碾遗址 边河乡崔碾村南 100×80米 2 石家毛托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石家毛托村北 100×80米 3 于家店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于家店村北 200×300米 4 王家庄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西 不清 5 蔡王庄遗址 敬仲镇蔡王庄村东 不清 6 河沟遗址 敬仲镇河沟村西南 350×200米 7 朱家庄遗址 敬仲镇朱家庄村东北100米 100×50米 8 大马岱遗址 皇城镇大马岱村西南 1000×800米 9 韩家六端遗址 皇城镇韩家六端 不清 10 崖付遗址 皇城镇崖付庄西北 150×100米 11 金召遗址 召口乡金召村南砖厂 300×300米 12 三中院内遗址 临淄三中院内 不清 13 葛家遗址 齐都镇葛家庄东200米 100×70米 14 苏家遗址 齐都镇苏家庙村东 200×200米 15 小杜家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小杜家庄北300米 800×150米 16 石庙孝陵遗址 齐陵镇石庙孝陵 100×100米 17 赵王庄遗址 齐都镇赵王庄西 不清。
龙山文化的遗址文物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
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
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
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文化遗址
自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
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
[3]
两城镇遗址
两城镇遗址位于东港区两城镇,是第一个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总面积112万平方米,1934年发现,1936年发掘。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记载:"公元前2800年—前2000年的两城镇为亚洲最早的城市。
"发现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400多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
城子崖遗址
件。
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胎薄质坚的蛋壳陶水平最高,造型优美,附加堆纹。
后来被发掘的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宝墩古城、石家河古城超越。
[3]
黑堌堆遗址
黑堌堆遗址位于永城市龙岗乡王楼村西北角,被确认为是龙山、商、西周文化遗址。
黑堌堆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从发掘情况看,“遗址堆积较厚,文化内涵单纯,出土遗物丰富”。
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中国龙山文化也是发源于此。
另外还有王油坊和造律台等遗址也矗立在这一地带。
在2013年已经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陶寺遗址
主词条: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总面积280万平方米。
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
[4]
尧王城遗址
主词条:尧王城遗址
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积比两城遗址还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
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 *** 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
[5]
藤花落遗址
主词条:藤花落遗址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中国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
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面积15万平方米。
藤花落遗址中还发现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桩以及各类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6]
丁堌堆遗址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的支洪远曾率领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
经勘探,文化层分三层,遗址保存完整。
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格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考古专家在遗址中发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
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装饰有绳纹、弦纹等;红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较粗糙,素面。
但无论是灰陶还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未发现圈足、袋足器。
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按分类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7] (注:更多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详情请翻阅参考看资料:[7] )
青岛城阳遗址
遗址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一百米处的高台地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
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
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断续续地暴露在表面,内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
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有:单孔扁平斧、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长方形带孔砺石、石钵、石凿、石镰、石矛。
石器均为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制作精致。
陶器以灰陶、黑陶为主。
根据考古学家考察确认,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青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3]
河南遗址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部边缘地带,新发现一处比殷墟还早600多年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
此次考古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墙140余米,房基、陶窑各一处,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两处,出土有石斧、蚌镰、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
特别是在房基中发现的两处用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到2013年为止龙山文化考古中仅见,其中一处面积约10平方米,从外形看很像是一只虎,专家们认为它应与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或祭祀有关。
[3]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
主词条: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祚首先在景阳冈村以西发现了景阳冈遗址。
1979年,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选点试掘。
该城址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 *** 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一提名奖,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教场铺遗址
在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到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
根据钻探结果,城墙大体接近圆形,东西略长,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
同时在城墙上发现了举行奠基仪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并出现了人祭现象。
属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间。
从2000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
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
[3]
青岛胶南遗址
胶南史以“东国名地”著称,文化灿烂。
截止1987年,境内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9处:宝山乡向阳、大张八、隐珠乡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胶南镇小尧、张家楼乡河头、纪家店子、上疃、琅琊镇东皂户、营前、营后、藏南乡高戈庄、崖上、塔山乡西寺、驼沟、张家大庄、井戈庄、海青乡甲旺墩、市美乡西茶沟;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胶南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些遗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人骨,曾出土石斧、石铲、石刀、石镞、陶罐、陶杯、玉环、泥质镂孔高足杯和蛋壳陶杯残部等。
[3]
河北尚县遗址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北省尚义县的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遗骸一具。
其中陪葬物品有夹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铲一把、石磨轮两个及颈项佩戴饰品。
考古人员认定此处为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据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清介绍,此墓葬出土的夹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物品,对研究龙山文化以及当时葬俗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9]
文物特征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
已有骨卜的习惯。
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
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联系。
龙山文化的陶器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
龙山文化陶器(16张)
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
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
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
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
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
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
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
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
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
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
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
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
还有鬲。
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
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
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
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
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
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
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1]
龙山文化的玉器
龙山文化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来看,其种类丰富,且大多琢磨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龙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多属透闪石类,有白玉、青玉、青绿色玉、黄玉、墨玉
龙山文化玉器(22张)
、玉髓、绿松石。
龙山文化的玉器,应是就地取材。
产玉地点有山东海阳(墨玉);河南洛阳白马山、孟津;陕西神木合延安等。
龙山文化玉器器物造型以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为主。
璇玑为环状,外缘多出三齿形,开商周时期璇玑之先河。
人首形饰,分正平视与侧平视两种。
前者为戴冠(平顶冠或羽冠)、大眼、大鼻、耳饰环、阔口,或口出獠牙、露齿;后者形象简约。
玉圭均为平首式,其上多有人面纹、兽面纹或鸟纹。
玉戈造型特点是长援方内而无中脊,形制较原始。
牙璋分平首式与歧首式,造型似戈而内部两侧出栏如牙齿状。
龙山文化玉器的纹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器物合一型;一是器物装饰型。
有直线纹、网格纹、虎首纹、兽面纹、人面纹、鸟纹。
龙山文化玉器以片雕为主,镂雕为辅。
纹饰的线纹,有阳线雕和阴线刻两种,且阳线雕的应用占多数。
镶嵌工艺的实例,见于山东五莲丹土遗址所出玉钺,其中上部的孔内嵌有绿松石。
玉与绿松石的组合工艺,此为仅见。
这种工艺方法开夏代和商代玉器镶嵌工艺之先例。
[10]
龙山文化骨刻文
昌乐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制作上和殷墟甲骨文类似。
兽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
骨刻文与甲骨文,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龙山文化文字(5张)
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
收集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100多片及2块玉残片,共有600多个图画文字。
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头上。
从2004年到2007年,肖广德先后在昌乐县袁家庄等龙山文化遗址上搜集了100多片带有图案的兽骨。
期间他曾专程到潍坊、北京等地找有 关专家进行鉴定,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些图案是腐蚀或者虫蛀的痕迹,或者是后人刻上去的。
2007年7月,肖广德带着七块兽骨找到了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 长刘凤君教授。
凭借多年的专业研究鉴定经验,刘凤君意识到这批资料极为重要。
[11]
山东聊城龙山文化城遗址景点介绍
龙山文化城遗址的展示点是城墙的一个断面,发掘于1994年11月。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城平面呈椭圆形,东北西南向,是目前已知这一时期最大的一座城址。同时在城址中央部位,又发现大型夯筑台基,系祭祀和首领居住场所,说明该处遗址是4000多年前中原地带原始部落活动中心,有专家论断是龙山古国都城。
景阳冈龙山文化发现极具学术价值,为山东古史研究和我国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因此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提名荣誉奖首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景阳冈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置身景阳冈,您不仅对文学作了一次亲身体验,而且对历史也作了一次审视。您可以联想一下,四五千年前,这里曾是先民的活动中心;而到了八九百年前,这里却又成了一片荒冈,演绎武松打虎的壮举;再看看现在,怎不叫人无限感慨:这才真叫“沧海桑田”呢! ??? ??地址:聊城市阳谷县景阳冈旅游区 ??? ??门票:30元;10元停车费电话:0635-6361567 ??? ??开放时间:8:00-17:00 ??? ??交通参考路线:从阳谷汽车站进入燕山北路,行驶290米;左转,进入黄河东路,行驶1.0公里;右转,进入S254,行驶2.2公里;左转,从S254到阳谷景阳冈旅游区,行驶15.7公里;到达阳谷景阳冈旅游区
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1965年发现。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尚义县现存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大量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
济南简介:
济南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华北平原东南部边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北连首都经济圈、南接长三角经济圈,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也是环渤海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山文化遗址、百度百科-济南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
1928年因山东省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人们发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包括河南禹州的瓦店遗址。
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在河南地区发现的陶鬶、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器物,都显示出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譬如方格纹、绳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也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吸收。
龙山文化遗址详情
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山东章丘区城子崖、潍坊姚官庄、潍县鲁家口、胶县三里河、日照两城镇和东海峪、诸城呈子、泗水尹家城及江苏徐州高皇庙等。
蛋壳黑陶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中,代表着黑陶技术的最高成就,其标志型器物是蛋壳高柄杯。
事实上新石器时代因为技术限制,再加上交通不便,各地区无法交流,各文化陶器制作几乎都是手制,最多是慢轮制作,所发现有能力以快轮制作薄胎陶器的只有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
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
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
文化特征
自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
两城镇遗址位于东港区两城镇,是第一个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总面积112万平方米,1934年发现,1936年发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胎薄质坚的蛋壳陶水平最高,造型优美,附加堆纹。后来被发掘的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宝墩古城、石家河古城超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山文化遗址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1965年发现。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遗址的重大意义
为改变龙山文化“地下气象万千,地上一无所有”局面,打造具有生态示范意义的考古遗址公园。济南市章丘区正式启动了集保护、展示、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龙山文化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后,市民可将体验刀耕火种的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真切感受龙山文化的厚重底蕴。承接龙山文脉,留存乡村记忆。
济南市章丘区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通过抢救和保护文物古建筑,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从现有乡村层面、撤村并社区和城镇建设中,制定具体规划。其中,改造提升后的朱家峪就是典型范例,江北第一古村新面貌呈现,将文化具象化、闯关东体验馆、八大作坊等各种体验项目,让民众置身其中体验奥秘,寻根溯源感受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是在哪个省份发现的 龙山文化遗址的意义
龙山文化遗址是在山东省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于1965年被发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境内。关于“龙山文化遗址是在哪个省份发现的”的具体回答,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阅读和了解。
关于龙山文化遗址的介绍 1、龙山文化遗址因首次发现于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2、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4600年,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
3、龙山文化遗址发源于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全长约46.8千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
4、龙山文化遗址是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盘、盆、罐、等日用器皿。
龙山文化遗址的意义 龙山文化遗址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考古学家确立的第一个史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