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孙中山简介
- 2、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 3、孙中山的生平介绍
- 4、孙中山的资料
- 5、孙中山的简介。100字以上
- 6、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 7、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 8、孙中山资料
孙中山简介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孙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主张使用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旗帜,反对使用黄兴提出的井字旗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未经过南北政府一致同意),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永久保留其于党内的“总理”职衔。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称孙中山。孙中山为广府人,出生于大清帝国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县。
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华民国奠基人,亦是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提倡三民主义,一般认为是为中国历史结束帝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领袖。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未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父,因毛泽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故不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称号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现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使用“国父”、“国母”等词。但中国大陆民间仍称孙中山为国父。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中国道统和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其所独创。
孙文:“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又名: 改号逸仙 号日新 化名中山樵 名文 字德明 性别: 男 民族: 汉 生卒年: 1866.11.12-1925.3.12 年代: 现代 国别: 中国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了终生。 孙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市(今中山市)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l897年在日本曾化名中山樵,后名中山。早年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求学。l892年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行医于澳门、广州,从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走上了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政治家道路。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严重压力下解放出来,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清王朝末期,孙中山先生怀着强烈的救国救民愿望,于l894年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遭拒绝后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l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进一步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从此,开始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四十年漫长而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他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与改良派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了三民主义,制定了同盟会纲领,策划、组织和领导了十次反清武装起义;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以后,为维护民主政治,他以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领导了讨伐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尤其在晚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推动和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重新加以补充,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长期艰苦斗争使孙中山先生积劳成疾,l925年3月l2日在北京逝世。他留给人民的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的事业、建树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他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哲学上,他提出的“知难行易”说,有力批判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后继者许多有益的东西。他的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和《孙中山全集》等。 在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学习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将激励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为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而努力奋斗!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历史而共同奋斗!
孙中山简历(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名世。1879年(光绪五年)去美国檀香山读书。1884年后回香港、广州学习。1887年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后行医澳门、广州。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革新,遭拒绝,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次年,于香港设兴中会总部,准备广州起义,事泄逃亡国外。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1905年8月,在日本创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改良
派全面论战。此后积极发展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月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因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9月任全国铁路督办。1913年因宋教仁被害,发动二次革命,旋败。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推为总理。1915年至1916年,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任大元帅,誓师北伐。次年遭西南军阀排挤赴上海。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在绝境中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3年驱陈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中国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11月应邀带病北上讨论国是,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号召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作斗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著作有《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等。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国父”。
这些够么?
不够到这网站去,还有很多。
去看看把。
孙中山简历(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名世。1879年(光绪五年)去美国檀香山读书。1884年后回香港、广州学习。1887年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后行医澳门、广州。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革新,遭拒绝,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次年,于香港设兴中会总部,准备广州起义,事泄逃亡国外。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1905年8月,在日本创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改良
派全面论战。此后积极发展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月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因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9月任全国铁路督办。1913年因宋教仁被害,发动二次革命,旋败。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推为总理。1915年至1916年,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任大元帅,誓师北伐。次年遭西南军阀排挤赴上海。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在绝境中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3年驱陈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中国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11月应邀带病北上讨论国是,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号召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作斗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著作有《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等。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扩展资料孙中山主要贡献
一、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
二、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三、坚持实业救国。
四、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1、生平简介: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次年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2、孙中山先生青少年时期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崇敬太平天国的战争精神。孙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除此之外孙中山先生首次举起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他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与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三民主义等等,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的进程,并为我们国家的前进贡献了巨大力量。
扩展资料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参考资料
孙中山_百度百科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扩展资料孙中山主要贡献
一、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
二、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三、坚持实业救国。
四、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
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1、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2、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
童年时期事迹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孙中山资料
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原莫利爱路),坐落着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这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
自1894年创建兴中会,孙中山先生就一直奔波于海内外策动起义、领导革命,自己却连个固定的住所都没有。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这栋住宅捐赠给他。这里是孙中山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在这里,孙中山潜心研究革命理论,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在这里,孙中山会见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完成了他思想上巨大的飞跃;在这里,孙中山召开会议,着手改组国民党,酝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里,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人发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
1924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宋庆龄料理完孙中山的丧事后回到上海,继续在此居住。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宋庆龄接受中共方面的劝告,离开了这里。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这里。1961年3月4日,故居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在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过的原件原物,并遵照宋庆龄生前回忆按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在书房和卧室前,有一间长方形的内阳台。楼旁是汽车间。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卉。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世人敬仰的革命圣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首脑都曾到这里瞻仰,每年有数万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国内观众前来瞻仰。
每逢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11月12日)和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故居内外总是放满鲜花,上海市领导、各界人士和孙中山先生家属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孙中山故居,缅怀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上海孙中山故居,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1866.11.12~1925.3.12), 孙中山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思想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兄弟(我)所独创”(孙文语)。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
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1、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2、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的生平介绍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出国留学,17岁时回国。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袁世凯阴谋复辟,孙中山于1913年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3年,孙中山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毛泽东评价这位伟人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平凡的思想以及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一腔爱国救国的热情。
可以说,孙中山,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也正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引领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和革命家,为中国革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在他的引领下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孙中山。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在军事方面: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学习近现代军事思想和苏联的建军经验。
在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冲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
孙中山的资料
孙中山生于1866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曾担任中国的临时大总统,成为中国第一位总统。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孙中山的详细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559.htm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中文名: 孙文
外文名: Sun Yat-sen
别名: 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日期: 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职业: 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香港西医书院
主要成就: 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满政府
代表作品: 《三民主义》
尊称: 中华民国国父
人生哲学: 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祖籍: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
陵墓所在地: 南京 中山陵
目录
名号称呼
生平早期革命
临时组阁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
联俄联共
病危
逝世
遗书
革命年表
思想
名言
国父轶事联坛佳话
国父名称的由来
执政思想
信仰孙中山论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信仰
评价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家系
先祖故居
书法艺术
纪念场所
先生诗词
相关作品
名字由来
相关诗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
名号称呼
生平 早期革命
临时组阁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
联俄联共
病危
逝世
遗书
革命年表
思想
名言
国父轶事 联坛佳话
国父名称的由来
执政思想
信仰 孙中山论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信仰
评价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家系先祖故居书法艺术纪念场所先生诗词相关作品名字由来相关诗词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展开
孙中山的简介。100字以上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原名孙文,号逸仙。
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中华民族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早年随兄赴檀香山求学,后赴香港西医书院攻读医学,并在广州、澳门两地行医两年。后弃医从政,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得名孙中山。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组建同盟会,1912年1月1日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1日让位袁世凯。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广府人。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吸取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学说,吸收了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的思想,形成了他独有的民主政治观,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是:民主共和思想;人民自治的思想;直接民权(全民政治)的思想;民主宪政五权分立的思想。
1924年孙中山就讲:“政治里头自由太过,便成了无政府;束缚太过,便成了专制”。五权宪法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把自由的力量与维持秩序的力量调和统一起来;一个是打破治人与治于人的阶级划分,实行真正的“民治”。他主张自由与专制这两个力量平衡起来,不走极端。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就是人民组织起来管理国家的政事。同样,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作用和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第一个民主主义的宪法性文件,用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中国国家制度史上是一大创举,也是孙中山法治与民主相结合思想的集中体现。孙中山认为,要改变这人治的国家,必实行法治才行,而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
所谓民权,就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在《临时约法》中明确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通过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志。
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扩展资料: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委员会)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政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当中日甲午战争况紧急关头.
伟大民族英雄,伟大爱国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称孙中山。生于满清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华民国奠基人,亦是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提倡三民主义。
其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而有革命思想。28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将兵遣师,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孙被推为总理,主张使用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旗帜,反对使用黄兴提出的井字旗;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永久保留其于党内的“总理”职衔。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扩展资料:
政治
三民主义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孙中山资料
1、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载之,号日新,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2、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3、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