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朴代表作,白朴是元代什么作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8 19:15:55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白朴代表作

白朴代表作如下:
1、天净沙?秋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天净沙?春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天净沙·夏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4、天净沙?冬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5、庆东原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10、清平乐·朱颜渐老
词牌名:清平乐,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白朴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白朴代表作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1、天净沙·秋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天净沙·春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天净沙·夏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4、天净沙·冬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扩展资料: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和诗人元好问十分交好。在当时,白朴的家庭十分幸福美满,家境优渥。
白朴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白朴出生没有多久,南京已经被蒙古军所包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重臣,每天为国家的存亡而四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白朴母子。
后来,蒙古军 决定 炮轰汴梁城,白华和皇上渡河而走,不得已把妻儿留在汴京,蒙古军攻入城后,抢劫了很多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白朴母子走失了。幸亏元好问将白朴姐弟解救出来,将白朴姐弟带入他家抚养。
后来,白朴的父亲投靠了元朝,元好问知道后,便将白朴姐弟带去还给了白华,白朴父子相见抱头痛哭。
政治 稳定后,白朴和父亲也安定下来,白朴听从父亲的指导,安心做学问。而白朴在诗歌等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期间有人提拔他做官但是白朴都谢绝。
白朴一生最恨蒙古军的恶行,他写了大量的诗歌以抒发自己对蒙古军的憎恨之感,这也是白朴不为官的理由。
白朴决定寄情于山水之间,白朴一生行走在祖国的山河之中,他以景观为创作基点,写了大量的诗歌、小令、元曲等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都是白朴的杂剧代表作,通过描写曲折的 爱情故事 ,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

白朴的代表作

白朴的代表作如下:
1、《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4、《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5、《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_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6、《沉醉东风·渔夫》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7、《驻马听·吹》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8、《驻马听·舞》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
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白朴代表作

白朴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元杂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最出色的代表剧作之一,它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诗歌《井底引银瓶》中的故事为基本素材,结合时代特点,描写了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这部戏剧歌颂爱情自由,反抗封建礼教,具有杰出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白朴代表作

白朴代表作是:《裴少俊墙头马上》。
《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该剧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互致情诗。男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答:“莫负后园今夜约。”二人相约私奔,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几经周折,再得团圆。
该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
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这就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利。
白朴主要作品: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
《高祖归庄》、《鸳鸯简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
现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三部著作全本,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元代著名的诗人白朴生平简介

白朴简介 白朴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元曲家,因为在元曲杂剧上的突出贡献,后人又将他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种类,而白朴也在中国元杂剧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突出的位置。代表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等等。
白朴画像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官员,并且和元好问家是很好的世交关系。
白朴出生不久,南京已经被蒙古军所包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重臣,每天为国家的存亡而四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白朴母子。后来,蒙古军决定炮轰汴梁城,白华和皇上渡河而走,不得已把妻儿留在汴京,蒙古军攻入城后,抢劫了很多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白朴母子走失了。幸亏元好问将白朴姐弟解救出来,将白朴姐弟带入他家抚养。
元好问对待白朴姐弟视如己出,在生活方面处处照顾两姐弟。白朴自幼聪明好学,在元好问的熏陶之下,白朴在文学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绩。
后来,白朴的父亲白华投奔了元朝。恰逢白华在真定,元好问听说后,将白朴姐弟带去归还白华,白华十分感激,后来白朴还作诗一首感谢元好问的收留养育之恩。
政治稳定后,白朴和父亲也安定下来,白朴听从父亲的指导,安心做学问。而白朴在诗歌等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期间有人提拔他做官但是白朴都谢绝。
白朴一生最恨蒙古军的恶行,于是他决定一辈子都不入世,在游览大好河山中,白朴的感触越深,利于他的创作灵感。
白朴的诗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词曲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包括诗词和杂剧、元曲。后来,被人称为元曲杂剧四大家之一,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盛名。代表作品有《天净沙》、《水调歌头》、《水龙吟》等等。
白朴作品欣赏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和诗人元好问十分交好。在当时,白朴的家庭十分幸福美满,家境优渥。白朴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白朴出生没有多久,南京已经被蒙古军所包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重臣,每天为国家的存亡而四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白朴母子。后来,蒙古军决定炮轰汴梁城,白华和皇上渡河而走,不得已把妻儿留在汴京,蒙古军攻入城后,抢劫了很多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白朴母子走失了。幸亏元好问将白朴姐弟解救出来,将白朴姐弟带入他家抚养。
因为有了这样动荡的乱世经历,所以,白朴的诗歌作品大多以反映现实主义相关,比如诗歌《北风下庭绿》中这样写到:北风下庭绿,客鬓入霜华。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天地悠悠逆旅,岁月匆匆过客,吾也岂瓠瓜。四海有知己,何地不为家。五溪鱼,千里菜,九江茶。从他造物留住,办作老生涯。不愿酒中有圣,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晚节忆吹帽,篱菊渐开花。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十分悲伤,白朴在诗歌中借用了眼前的景色来抒发寂寞悲凉之情,看着眼前变幻多端的景色,心里有几分苦涩之情,经历过战火的白朴已经有了乐观向上的感情,所以在诗中发出了“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的祈愿。
白朴的元曲 白朴是元代著名元曲四大家之一,在元曲发展历史上,白朴的作品占有很大一席地位。元曲包含两部分,一是元杂剧,而是元代散曲。白朴在这两方面都有经典的代表作品,《墙头马上》、《梧桐雨》都是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品,《天净沙》、《水调歌头》则是白朴的散曲代表作。
白朴作品欣赏
白朴的元曲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盛名,以《墙头马上》为例,这部杂剧是白朴根据前人的作品改编而来,白朴丰富了故事情节,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矛盾,通过讲述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历程,给观众展示了一位个性丰满、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白朴对李千金的个性设置,无疑具有最大的亮点,正是通过李千金的言语和行为,宣告了她积极追求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人性解放宣扬,在谱写爱情赞歌同时,鼓励世人勇敢突破封建思想。
除此之外,白朴的散曲也有很多代表作,最为突出的就是小令。小令十分简短,数十字就能刻画出出作者的思想观点,比如《天净沙春》,这是白朴经典作品之一,他用了春天大量的意象进行了画面组合,然后由远及近,写出了眼前庭院中的景象,柳树抽出了新条,随风摆荡,显得如此婀娜多姿。而阁楼中的那位妙龄女子想必也是欣赏这般春光美景吧。白朴借景抒情,在这首作品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道出热爱生活之感。
天净沙秋白朴 白朴一生诗歌作品很多,《天净沙》就是白朴的代表作之一。《天净沙》一共有四篇作品,包括春夏秋冬四篇,通过短句的描写刻画,突出了四个时节的自然景观,也道出了诗人在四个时段的不同感触。白朴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至今仍被广泛流传。
白朴作品欣赏
《天净沙春》的内容是: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夏》的诗歌内容是: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秋》的内容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冬》全诗的内容是: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在诗歌《天净沙》中,白朴用了很多意象拼凑出了四幅不同的季节景观,在《天净沙春》中,诗人用春山、暖日、和风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普照大地的场景,在庭院之中柳树新生了枝桠,随风飘荡,亭亭袅袅煞是好看。在其余三篇作品中,白朴都已日常所见的景观为切入点,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描绘出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在这些情景之下,又进一步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或者高兴,或者乐观,又或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之情。而这些诗歌作品都是白朴行走大自然的所见所闻所感。
梧桐雨 白朴 《梧桐雨》是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盛名,除此之外,《梧桐雨》也是白朴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白朴作品
白朴所创作的《梧桐雨》是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创作主线,他用了不同的视角来刻画出两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梧桐雨》的开篇,讲述了李隆基生活在太平年间,当时国家没有战时,他的帝王生活也十分安逸平淡。李隆基派遣安禄山镇守边境,为了嘉奖他给他官爵晋升。在《梧桐雨》的第二部分,讲述了杨玉环和李隆基在长生殿中的恩爱生活,那时杨玉环出落的格外美丽,她为李隆基一人跳舞,翩翩舞姿让李隆基更加心动不已。故事发展到了第三部分,由此迎来了《梧桐雨》的 *** 情节,安禄山之乱,让李隆基毫无应对之力,没有办法之下,他携带杨玉环仓皇逃亡,在马嵬坡时,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困境,无奈之下,他下令让杨玉环自缢。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权力,只能舍弃了心爱的妃子。第四部分便是《梧桐雨》的点睛之处,也是完结篇。此时的李隆基已经禅让了皇位,自己孤寂一人住在西宫中,看着眼前这棵梧桐树,心中有万般苦涩。他想到了昔日的风光岁月,他想到了和杨玉环恩爱的日子,这棵梧桐树成为了他和杨玉环故事的见证者。
李隆基经常在这棵梧桐树下踱步,秋天到了,梧桐叶落了满地,李隆基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杨玉环和他相见了,并且杨玉环邀请他到长生殿,正精彩时,梦就醒了。外面的雨声打着梧桐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如同李隆基的寂寥悲凉的心情。

白朴简介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生平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六编第一章第四节:
白朴(1226—1306以后)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着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着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剧作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
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白朴简介,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白朴简介,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白朴是元代什么作家

白朴,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后徙居真定,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白朴作品

白朴的作品有《天净沙》、《水调歌头》等。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终身未仕,生于公元1226年,卒于公元1306年。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衬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为四字句,其中第一、二、五句平仄完全相同。此调主要有两种格式。
正格为五句四平韵一叶韵,第一、二、三、五句为平韵,第四句叶仄韵;变格为五句三平韵两叶韵,第一、二、五句为平韵,第三、四句叶仄韵。偶有第四句不用韵者。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