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九十岁叫什么之年
- 2、90岁叫什么之年的称呼呢?
- 3、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古稀,八十叫啥?九十呢?
- 4、九十岁该叫什么
- 5、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古稀,八十叫啥?九十呢?
- 6、80岁90岁的人称什么年?
- 7、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那么二十、八十、九十、一百呢????
- 8、60 70 80 90 100岁都叫什么
- 9、九十岁是什么年?
- 10、九十岁以上称什么?
九十岁叫什么之年
九十叫鲐背。
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岁的寿称,鲐背泛指长寿老人。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寿称是指古代年岁称呼,有襁褓、孩提、金钗之年、豆蔻之年、花信年华、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期颐之年等,有男女和年龄之分。
其它高寿的称呼:
耄耋之年:80~9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 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扩展资料:
其它寿称: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知命之年: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男子60 岁
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喜寿:男子77岁
杖朝:8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鲐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寿称
90岁叫什么之年的称呼呢?
古代年龄称谓:10岁以下黄口,10岁称为髻年,13-14岁称为豆蔻年华,15岁称为及笄之年,16岁称为碧玉年华,30岁称为半老徐娘,20岁称为弱冠,30岁称为而立之年,40岁称为不惑之年,50岁称为知命之年、半百,60岁称为花甲,70岁称为古稀,80岁称为杖朝之年,80-90称为耄耋之年。有关词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甲子.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鲐背;一百:人瑞。喜寿七十七岁。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白寿九十九岁。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称。茶寿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入”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茶寿”。九十岁是什么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90岁叫什么之年?被称作耄耋。出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意思时,八十九十岁可以成为为耋。在《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意思是说八十岁成为耄。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八九十岁都可以称作耄耋老人“九十”也有其他称谓,比如说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对老人的其他称呼: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还历寿:61岁的寿辰。从心之年:7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中寿:指80岁以上。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上寿:90岁为上寿。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期颐:指百岁高寿。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双稀、双庆:140岁。
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古稀,八十叫啥?九十呢?
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古稀,八十叫啥?九十呢? 80岁是杖朝之年; 80~90岁是耄耋之年; 90岁是鲐背之年; 100岁是期颐。
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什么 古稀
六十岁叫花甲之年,七十岁叫古稀之年,八十岁叫什么? 杖朝之年。
各年龄段的叫法:
1.不满周岁——襁褓; 2.2~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 4.男孩8岁——龆年; 5.幼年泛称——总角; 6.10岁以下——黄口; 7.13~15岁——舞勺之年; 8.15~20岁——舞象之年; 9.12岁(女)——金钗之年; 10.13岁(女)——豆蔻年华, 11.15岁(女)——及笄之年; 12.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13.20岁(女)——桃李年华; 14.24岁(女)花信年华; 15.至出嫁—— 梅之年; 16.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7.20岁(男)——弱冠; 18.30岁(男)——而立之年; 19.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20.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21.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22.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23.80岁——杖朝之年; 26.80~90岁——耄耋之年; 27.90岁——鲐背之年; 28.100岁——期颐。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一百岁是什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八十为耄耋之年----“耄”指八九十岁,“耋”指七八十岁;到了一百岁就称为“期颐”
六十称花甲,七十称古稀,八十、九十、一百岁称什么? 百岁称为“期颐” 出处: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一百岁叫做「期颐」。 补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称半百或知命、六十称花甲或耳顺、七十称古稀、八十及九十称耄耋、百岁老人称期颐
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那么一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等等有叫什么呢?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于「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征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七十岁叫古稀,八十岁叫什么 杖朝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二十岁的人是孔雀,三十岁是狮子,四十岁是骆驼,五十岁是蛇,六十岁是狗,七十岁是猿,八十岁什么也不是 孔雀,花枝招展一般,人人喜爱。她能振翅飞翔,有目标有理想。 狮子,威武凶猛,有强烈的占有欲。万兽之王。 骆驼,有很大的忍耐力,有毅力,对自己的食物没那么多要求。 蛇,灵活,蜿蜒前行。对周围环境有很高的警觉。 狗,忠于主人,无杂念,就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猿,机敏灵巧。有很敏锐的洞察力。也能趋利避害。 …… 还用我说吗? 都是以动物来比喻社会上的人。 自己可以理解的。 (可以采纳)
九十岁该叫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90岁应该叫东方不败
等到了100岁的时候就叫 天下无敌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鲐背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拼音:tái bèi zhī nián
造句:
1、有笑集貌古布素者,而缜发朱唇,年始二八,须臾变成老妪,鸡皮鲐背,鬓发如丝,于宣宗前涕泗交下。
2、人,即使活到鲐背之年,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老舍
3、今天是奶奶的鲐背之年大寿,来参加寿筵的宾客无不兴高采烈。
4、鲐背之年高龄的他发言简短却一语中的。
5、太行,王屋二山的北面,住了一个鲐背之年的老翁,名叫愚公。
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古稀,八十叫啥?九十呢?
八十及九十称耄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称半百或知命、六十称花甲或耳顺、七十称古稀、八十及九十称耄耋、百岁老人称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泛指老年男性。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他
扩展资料: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童年。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代指儿童时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时疏的发型,就是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好像头顶两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10.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指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12.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也称加冠。
13.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15.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60岁。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80岁90岁的人称什么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晚年
耄耋之年 30而立之年
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那么二十、八十、九十、一百呢????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
还有搞笑的:三十而立,四十半蹲,五十全蹲,六十而坐,七十而躺,八十长躺,九十轮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另外,80~90岁叫耄耋之年;100岁叫期颐,《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20岁的别称好像很少见,而且在它“附近”的年龄的别称也有很多哦,比如,女孩十二岁。称作金钗之年;女子十三岁称作豆蔻年华;女子十五岁称作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六岁称作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男子二十岁叫“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20弱冠,八九十耄耋,100岁朝杖
二十岁称为弱冠、八十岁、九十岁称为耄耋、一百岁称为期颐。
1、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耄耋:因“八十九十曰耋”七十曰耄”,指八十岁或九十岁。
3、期颐:因"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寿。
扩展资料:
其他的年龄称谓: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后称生日为初度。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鲐背:指长寿老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
60 70 80 90 100岁都叫什么
60、70、 80 、90、 100岁称呼如下:
1、60岁
古稀之年,也称为大寿。称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达到这个年龄,表示已经进入老年,需要更多的休息和关注健康问题。
2、70岁
古来稀之年,也称为蟠桃之龄。称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这个年纪的人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享受子女和孙辈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3、80岁
耄耋之年,也称为杖头之年。称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这个年纪的人已经步入晚年,需要更多的关怀和陪伴,同时也应该懂得如何保持心态健康,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
4、90岁
九旬老人,也称为万寿无疆。称上寿、鲐背之年。这个年纪的人已经是少见的长寿老人,应该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充分享受家人和朋友的关爱。
5、100岁
寿比南山,也称为百岁老人。称期颐、期颐之年、上寿。这个年纪的人已经实现了人类的极致,是少数人中的极少数。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同时也是值得家人和社会尊敬的一代。
老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老年人需要合理控制摄入的热量和膳食结构,尽可能地选择新鲜、少油少盐、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奶制品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2、适度运动:老年人可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同时,应该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或是从事高风险的运动项目,比如悬崖跳跃、高空滑翔等。
3、安全居住: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并且要防止滑倒、跌倒等危险事件的发生。家中的地面、楼梯、浴室、厨房等都要设计合理,装备安全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
4、保持良好心态:老年人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家庭互动等方式来保持精神愉悦,避免情感失落或孤独感。
5、定期体检:老年人需要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健康问题,比如血压、血糖、胆固醇、骨密度等方面的异常情况。
九十岁是什么年?
90岁是鲐背之年。释义: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老人。
该用法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另见于《愈膏肓疾赋》《东门行寄陈氏》等文。此外,辞书《尔雅·释诂》《扬子·方言》《说文解字》均对这一用法有所解释,尤其《释名·释长幼》一篇,明确指出,”九十曰鲐背“。九十岁有诸多称谓,除了鲐背,亦有黄耇(gǒu)、胡耇、冻梨、齯(ní)等称谓。
不过,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八十岁,古人也称之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九十岁以上称什么?
九十岁称什么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九十岁该叫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偿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九十岁以上称什么寿?
90——鲐背之年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之间的好像没有,这个你自己去参照吧!
九十岁以上老人怎么称呼
耄耋--指八十岁到九十岁。鲐背--指九十岁。
88岁:称谓米寿。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99岁:为白寿,实为“百”之上缺“一”,指99岁。
称呼老人(九十岁以上老人)为老人家最为贴切。
九十岁老人怎么称呼
杖朝之年、中寿——指八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到九十岁。
参考:年岁的别称
初度——指初生的年月时日。
襁褓--不满周岁。
总角——泛指幼年。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黄口--10岁以下。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十三至十五岁的少年。
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
束发——指十五岁的男子。
及笄(jí) ——指十五岁的女子。
弱冠——指二十岁的男子。
桃李年华——指二十岁的女子。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之年、花甲、平头甲子、下寿、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中寿——指八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到九十岁。
鲐背——指九十岁。
期颐、上寿——指百岁。
双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八九十岁是什么称呼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九十岁称什么
“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也有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
九十岁在古代怎么称呼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八九十岁称为
1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2—3岁的儿童
3垂髫 幼年(又叫总角)
4豆蔻 女子13岁
5及笄 女子15岁
6加冠 男子20岁(又叫弱冠)
7而立之年 30岁
8不惑之年 40岁
9知命之年 50岁
10花甲之年 60岁
11古稀之年 70岁
12耄耋之年 80,90 岁
13期颐之年 100岁
八九十岁称为什么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