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笔从戎的故事简介,“投笔从戎”说的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9 00:17:31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1    投笔从戎的解释
  典故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意思:投:扔掉;从戎:参加军队。扔掉笔杆子,投身=了=军队。指弃文从武。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
  东汉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的编写者,他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才女,参与了《汉书》的编撰。
  生长在这种家庭,班超自然也不是等闹之辈。他从小酷爱读书,胸怀大志。他在书中看到了张骞、傅介子这些出使西域著名的人物,非常钦佩,很想拥有像他们那样冒险又为国立功的生活,但只恨自己是一介书生。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召到京城做校书郎,班超便同母亲一起搬到京城洛阳居住。当时他的家境很贫困,所以他经常给官府抄写文书,以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时间久了,他感到非常厌烦,以为一天到晚地抄下去,又有什么出息,自己的一生难道就这么平庸地度过吗?
  有一天,正在埋头抄写的班超听到了匈奴又要侵犯边境的消息,非常气愤,把笔一扔,大声说道:“大丈夫应有雄才大略,纵别无长处也应像张骞、傅介子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怎么能总是和这些无聊的笔墨纸砚打交道呢?”和他一起抄书的同事们,听到他这番议论,都讥笑他自不量力、异想天开。班超没有理睬他们,他认为这些庸庸碌碌的人根本不能理解他。
  不久,班超毅然“投笔从戎”。在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很快便被提拔起来。20xx年后,他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西域任职期间,他曾只率一支队伍,就战胜了强大的匈奴军队。他在西域驻守了30多年,为朝廷屡立奇功,保护了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间政治、经济的联系。71岁时班超终于获旨返回,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平庸的小人物,而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
   投笔从戎的造句
  1)好男儿,当自强,投笔从戎上战场。
  2)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进步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3)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投笔从戎的同学可不少呀!
  4)在最后他也和他的表哥一样投笔从戎了,然后他们这个家就彻底空了。
  5)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6)战争爆发后,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7)投笔从戎:大伯父高中结业后投笔从戎,步入军校就读,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8)日军大举入侵我国时,有的'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有的人却楚囚对泣,束手待毙。
  9)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10)一个男人,投笔从戎,他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我对军人的感慨,就像对我的生命一样坚强。
  11)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12)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可以吗?
  13)历史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14)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但是我做不到。
  15)投笔从戎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真正做到还需要考虑三分。
  16)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17)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18)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19)当你想投笔从戎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庭呢。
  20)如果你现在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21)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热血青年投笔从戎,谁也数不清啊!
  22)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23)报国不一定要投笔从戎,在自己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
  24)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25)抗战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上了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革命道路。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2   【成语】投笔从戎
  【拼音】tou bǐ cong rong
  【解释】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近义词】弃文就武、弃笔从戎
  【反义词】解甲归田
  【故事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地立下大功,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

投笔从戎故事简介

  1、故事梗概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终于封了侯。
  2、词语信息
  【投笔从戎】:tóu

cóng
róng
  【解释】: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戎:军队;从戎:从军,参军。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灯谜】:秀才当兵: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
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扩展资料:1,投笔从戎【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2,投笔从戎中主人公班超的简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扩展资料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参考资料投笔从戎_百度百科
故事如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扩展资料:此文叙述班超的远大志向——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晋爵,也更是要来孝顺父母、供养父母!
此文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著名成语——投笔从戎。
原文如下: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班超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参考资料:班超投笔从戎-百度百科
投笔从戎的故事简介如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从小就很用功,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扩展资料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班超
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班超从军后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后来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他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扩展资料投笔从戎
读音:tóu bǐ cóng róng ]
意思: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
例句: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近义词:
弃文就武 [ qì wén jiù wǔ ]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出 处: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从小家境穷困,但他很用功学习、习武,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长大后,班超在官府做抄写工作,供养父母。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后来,班超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军官,并且出使西域,最终立了功,被封了侯。
扩展资料:投笔从戎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释义】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弃笔从戎、弃文就武、弃文竞武
【反义词】卖剑买牛、弃武竞文、解甲归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的故事

  1、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2、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3、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4、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5、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6、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投笔从戎故事主要内容30字?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
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
“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
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终于封了侯
投笔从戎的故事讲述的是东汉班超
东汉时期的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他的妹妹班昭也是一位著名的才女,有一天,班超正在读书写字,想到匈奴屡屡侵犯边境,便将笔丢到地上,说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随即弃文从武,后来被派往西域经营
投笔从戎的故事讲述的是东汉班超
东汉时期的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他的妹妹班昭也是一位著名的才女,有一天,班超正在读书写字,想到匈奴屡屡侵犯边境,便将笔丢到地上,说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随即弃文从武,后来被派往西域经营

成语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⑴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主人公为班超。
⑵ 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谁的故事
“投笔从戎”讲的是班超的故事,是讲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后来在西域立功,被封为定远侯。 相关简介: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 班超:汉朝名将,封定远侯。 傅介子,张骞:汉朝人,曾出使西域,立过很多功劳。
⑶ 围魏救赵 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 投笔从戎 这些成语的相关人物是谁

都有 乐不思蜀:刘禅 鸡鸣狗盗:孟尝君喜 指鹿为马:刘邦 凿壁偷光:匡衡 图穷匕见:荆轲内 破釜沉舟:项羽容 纸上谈兵:赵括 完碧归赵:蔺相如 世外桃源:陶渊明 围魏救赵:孙膑,庞涓 卧薪尝胆:勾践 再衰三竭:曹刿 暗渡陈仓:刘邦,项羽 煮豆燃萁:曹丕曹植 请君入瓮:武则天,徐敬业 退避三舍:晋献公,重耳 投鞭断流:符坚 投笔从戎:班超 望梅止渴:曹操 木牛流马:诸葛亮
⑷ 投笔从戎指谁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⑸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东汉时期军事家、外交家。
2,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如下: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少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白话文释义: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庸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5)成语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扩展阅读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能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⑹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下面成语的主人公是谁你知道吗 三顾茅庐( )投笔从戎( )东施效颦( ) 破
三顾茅庐( 刘备 )投笔从戎( 班固 )东施效颦( 东施 ) 破釜沉舟( 项羽 )南柯一梦( 淳于棼 )背水一战( 韩信 ) 闻鸡起舞( 祖逖 )图穷匕见( 荆轲 )纸上谈兵( 赵括 )
⑺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来 成语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自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地立下大功,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投笔从戎 主人公是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的。可见快刀斩乱麻,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⑼ 成语投笔从戎主人公
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内交家。史学家容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投笔从戎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⑽ 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投笔从戎约法三章闻鸡起舞百步穿杨
【成语】: 投笔从戎-【班超】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举例造句】: 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拼音代码】: tbcr 【近义词】: 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歇后语】: 秀才当兵 【灯谜】: 秀才当兵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英文】: renounce the pen and join the army 【故事】: 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成语】: 约法三章-【刘邦】 【拼音】: yuè fǎ sān zhāng 【解释】: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举例造句】: 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 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拼音代码】: yfsz 【反义词】: 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灯谜】: 合同规定一二篇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事先约定 【英文】: simple agreement with the people by a new government 【故事】: 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领袖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酷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成语】: 闻鸡起舞-【祖逖&刘琨】 【拼音】: wén jī qǐ wǔ 【解释】: 闻:听到。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举例造句】: 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词 【拼音代码】: wjqw 【近义词】: 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反义词】: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勤奋 【故事】: 东晋时期,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人占领,司州主簿祖逖和刘琨两人想要收复北方的领土,他们经常畅谈到深夜,然后听到公鸡打鸣就起床练剑。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祖逖带兵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成语】: 百步穿杨-【养由基】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举例造句】: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拼音代码】: bbcy 【近义词】: 穿杨射柳、百发百中 【反义词】: 无的放矢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 【英文】: shoot an arrow through a willow leaf a hundred pass away,shoot with great precision 【故事】: 春秋战国,楚国名将养由基从小喜欢射箭,他学射箭非常专心,每天坚持练习,终于炼成极高的射箭本领,他能在百步远的地方射中杨柳的叶子,而且射一百次,中一百次。晋军进犯楚国,他用箭射晋军,百发百中,立下赫赫战功

投笔从戎故事简介

  1、故事梗概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终于封了侯。
  2、词语信息
  【投笔从戎】:tóu

cóng
róng
  【解释】: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戎:军队;从戎:从军,参军。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灯谜】:秀才当兵:投笔从戎
故事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故:“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编辑本段故事译文
  投笔从戎
拼音:tóu

cóng
róng
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搬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因为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无知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皇上听到了此事,便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
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
“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
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终于封了侯
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
故事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常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故事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
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
“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
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终于封了侯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
  东汉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很穷,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过日子。

  抄写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写的东西还非常多,经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觉。官府对于抄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抄错一个字,就要责骂,还要扣工钱,甚至开除。因此,班超工作时特别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写工作还特别枯燥。一份同样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几遍,有时甚至多达几十遍,这使得班超非常烦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公文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间站起来,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
  由于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来,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后汉书·班超传》
  【求解驿站】扔掉笔去参军。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戎,军队。
  【活学活用】抗日战争爆发后,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语点拨】班超四十岁投笔从戎,弃文就武,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我们应像班超学习,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栋梁之材,报效祖国。我们要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尚不能国,何及家与个人?武能定国,文能安邦,不管投笔从戎也好,弃武从文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国雄于地球而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近义】弃文就武
;

“投笔从戎”说的是谁?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最早说的是谁?
“投笔从戎”讲的是东汉班超的故事,后来用于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
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朝的班超,另外他哥哥是班固
东汉的班超。
源于《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教书郎,他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只好到府中帮助人们做些抄写工作,用来维持生计。但他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张骞和傅介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这样长久地耍笔杆子呢!”随后,他就投笔从军去了。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他奉命出使西域,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巩固了汉朝的政权,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有着怎样的故事?

投笔从戎,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投笔从戎指扔掉笔去参军。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出自后汉书中,这是班超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班超,他整天抄抄写写,觉得非常的没有出息,然后就想要做一番事业,想要封侯。后来班超就进入了军队就建功立业了。
这个词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这个词语讲述了东汉的班超本来是一个文人,但是却为了国家投身了部队当中,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军人。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 班超传》,有这样的故事。
一、出自《后汉书 班超传》从戎就是从军参军的意思,扔掉笔去参军,指原来是文人,后来参战当了军人,例如: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这个成语主要表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哲理。
二、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是东汉有名的武将,他自幼刻苦学习,胸怀大志,有自己的想法。一日,他在抄录公文,写到一半,忽然心烦意乱,站起身来,扔下了手中的毛笔,说道:“男儿当如傅介子、张骞,征战沙场,何必把自己的性命,用在抄录这些琐碎的事情上?”
傅介子、张骞这两位都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为西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班超想要效仿他们,把自己的一份力量献给自己的祖国。周围的人都在嘲笑他。班超便道:“君子之心,岂是一般人所能懂的?”
汉明帝招兵买马,班超确是“投笔从戎”,竟被汉明帝封为假马司。汉明帝命他率军攻打伊吾,他在蒲海畔与呼衍王交手,“多斩首虏”,取得了极大的胜利,深得汉明帝的欢心。
后来,他提议与西域诸国结盟,共同对抗匈奴。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他与同事郭恂让率领几十个人去西域。
班超首先来到了罗布泊附近的关头鄯善国。他用智慧打败了匈奴使臣,并受到鄯善王的赏识,鄯善王当即表示脱离匈奴,归附汉朝。
他在西域生活了三十多年,凭借智慧和勇气,他成功地度过了各种危险。班超一生共出使五十余国,与诸国交好,并传其国威。所以,从他扔下笔开始参与军事,就总结出来了这样一个成语,叫弃笔从戎,或者叫投笔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