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元宵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元宵节的风俗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8 23:20:02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正月十五是传统节日 元宵节 ,也是大年的最后一天,而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自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 谜语 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元宵节赏灯起源
传说 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相关 文章 :
★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
★ 元宵节有哪些特色活动
★ 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
★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都有哪些
★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元宵节风俗节目
★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以及传统活动节目
★ 过元宵节可以举行什么活动
★ 元宵节传统民间风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请问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灯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庆祝。以下是元宵节的一些习俗:
赏花灯:
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赏花灯。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公园、广场或者街道上欣赏各种形状、颜色的花灯,如灯笼、彩灯、花灯等。赏花灯的起源:元宵节赏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人们在元宵节燃放烟火祈求平安、驱邪后来演化为赏花灯。
元宵节花灯种类丰富,有象征富贵的金元宝灯、祈求平安的莲花灯、象征红日的阳关大道灯等等,每种花灯都寓意着不同的祈愿花灯制作技艺:花灯的制作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完成,如制作灯具、雕刻造型、剪纸彩绘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手艺人精细操作,既考验了工匠们的技艺,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

吃汤圆
汤圆的起源:汤圆作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起源于古代南方各地。据传,汤圆最早是作为 一种祭祀食品,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传统美食。
汤圆的种类:的习俗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变化和演进。不同地方的汤圆口味也会有所不 同,如南方受欢迎的有芝麻馅、红豆馅、糯米馅等。北方则有水果馅、肉馅等种类。
汤圆的寓意:在,寓意着团圆、和谐、甜蜜。汤圆是一个团圆的代表,吃汤圆能够使家庭 更加和谐,带来幸福与美好。此外,汤圆还有消灾祈福之意,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

猜灯谜: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人们在花灯下贴上谜语,让其他人猜。如果猜对了,就可以得到小奖品。之所以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其一,猜谜活动在元宵节的历史悠久,一直是人们欢度佳节的重要途径。其二,在各地的形式各异,有灯谜、字谜、画谜等多种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也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之一。舞龙舞狮可以驱邪祛病,祈求丰收和吉祥。
放烟火:
在一些地方,人们也会放烟火来庆祝元宵节。烟火可以照亮夜空,增加节日的气氛。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元宵节的风俗是什么

1 吃元宵 元宵,外皮用糯米粉制成,内馅以花瓣、砂糖、果仁、枣泥等为主,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因为外形圆圆的,又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2 闹花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此时月亮圆圆,正宜赏月挂花灯,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正月十五的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3 猜灯谜 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闹花灯,闹花灯的时候会看到在花灯上面有很多的灯谜,这就是元宵节的另一项传统——猜灯谜了,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4 舞龙狮 每到佳节或者是集会、庆典的时候就会有舞龙舞狮的团队来进行助兴活动,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元宵节这么热热闹闹的节气,当然少不了舞龙狮的存在了。
舞龙狮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惯,有的地区是观看者聚集在某地观看舞龙狮表演,有的地区则是舞龙狮团队沿街游行表演。

元宵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1、吃元宵
元宵节当天吃“元宵”是我国一项传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过元宵节即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每当正月十五,各地民众纷纷制作元宵,以庆贺佳节。
2、放烟花
燃放烟花是我国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助兴活动,元宵节自然不例外。当五彩缤纷的烟火射向高空,顿时夜空锦绣团团、璀璨夺目,地上火树银花,天上人间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最爱观赏的节目之一。
3、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4、社火
社火是我国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小编的家乡在北方,每年正月十五,各个村子都有社火表演,寓意来年村民日子红红火火。
5、舞狮子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听说在南方盛行。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赏花灯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在正月十五这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非常热闹。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我国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元宵节民间都有哪些习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2、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_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4、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_”、“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5、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6、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7、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8、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2、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3、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5、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

您好 元宵节的习俗有:闹花灯、踩高跷、吃元宵、舞狮子、猜灯谜、游龙灯、迎紫姑、放烟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的耍龙灯技巧,孕育着一代代舞龙人。每到春节元宵节时,龙灯在广场上狂舞,气势十分壮观。
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元宵节放烟花是一个习俗,其寓意是为了庆祝团圆,为了和和美美。
扭秧歌是北方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扭秧歌一般是很多北方人在各种节日举办的活动。扭秧歌的人一般穿着鲜艳的民俗衣服,跟着音乐,身子有节奏地扭动起来。
打太平鼓也是很多地方用来庆祝各种节日的活动之一。打太平鼓也是一种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有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灯,舞狮子等多种风俗,还有走百病的传统风俗。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吃元宵包饺子,还会在晚上的时候赏花灯猜灯谜。元宵节还有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等多种传统风俗,很多地方的元宵节比春节还要热闹。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该节日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闹花灯、踩高跷、吃元宵、舞狮子、猜灯谜、游龙灯、迎紫姑、放烟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