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青,卫青卫青生平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9 05:13:39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卫青卫青生平简介

卫青,钟卿,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汉武帝第二位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在武帝在位时成为傅府将军,被任命为平侯主官。卫青第一次远征是突袭龙城,拉开了中匈战争的序幕。打了七次胜仗,收复了和硕、河套地区,破了可汗,为开发北境立下了汗马功劳。卫青善战,敢于深入战斗,对将军严令,爱护士兵,对同僚宽厚有礼,是一位大臣而不是恶霸。丰五年,卫青死。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的庐山,谥号为“烈”。悲惨的童年卫青的母亲叫艾薇。和丈夫在一起的有一男三女:长子是卫长子,长女蔚茹,次女卫童,三女卫子夫。卫道士艾与来平阳侯家办事的县令有染,生下卫青。因为生活艰难,卫青被送到了他的亲生父亲季峥的家里。但季峥让卫青放羊,贾政的儿子不把卫青当兄弟,辱骂他是奴才畜生。卫青稍大一点,不想再被郑家所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成为平阳公主的骑奴。有一次,卫青跟着别人去甘泉宫。一个囚犯看到他的脸,说:“这是一个高贵的人的脸。官就是官。”卫青笑着说:“作为一个奴隶的儿子,我很幸运,我只想避免被骂。怎么谈得上立功?”从不幸中获益建安二年春,卫青的三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到巴平阳府游玩。建安3年,入宫后被冷落一年多的卫子夫幸运地再次怀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她的母亲馆陶公主派人逮捕正在建章立制的卫青,意图杀害他。同事公孙敖闻讯后领人去救卫青。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大怒,立即任命卫青为张健监和侍中,封卫子夫为妻子,封卫长君为侍中。一连几天奖励魏青,多达一个女儿。嫁给了公仆公孙贺,魏小二嫁给了的后裔詹张。公孙敖因此是个权贵。之后,卫青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俸禄数千石,主管朝政讨论。从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29年的近十年时间里,卫青作为监军和仆从,跟随皇帝左右,与他一起听闻朝政,后来又成为朝廷的大夫,说明他的才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为后来匈奴七下西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还作为傅将军,参政议政,掌管中朝枢机主教。军事生活1.元光六年,匈奴南征上谷。汉武帝任命卫青为骑将,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汉武帝四次出击。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骑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出兵。四位将军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卫青首征,大胆沉着,深入险境,直奔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先擒七百人,大获全胜。另外三条路,两条路失败,一条路失败。汉武帝见只有卫青得胜,封卫青为关内侯。龙城之战是汉初以来对匈奴的第一次胜利,为匈奴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元朔二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突破辽西,杀辽西太守,后又击溃渔阳统帅韩安国,劫掠二千余人。汉武帝派李希进攻戴军县,卫青率军进攻匈奴占领的河南地区。以“迂回进攻”的战术,西行至匈奴军队后方,迅速攻占高阙,切断了匈奴驻守河南的白羊王、娄烦王与单于王庭的联系。接着,卫青率领善骑,南飞,进入陇县西,形成白羊王、娄烦王的围攻。汉军活捉敌军数千,缴获牲畜百万,控制了河套地区。由于这一带水草丰富,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建朔方城,设朔方郡、婺源郡,从内地移民十万人在此定居,并修复了秦代蒙恬修筑的边塞和沿河防御工事。塔尔坎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解除,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进基地。这一仗是汉军打的,卫青立下了汗马功劳。它被命名为昌平侯,拥有3800座美食城。苏简、张慈公领校尉为将,分别为平、纪梭侯。第三年正月夏天,数万骑兵攻打戴军,杀死太守的朋友,掠夺千余人。秋入雁门,杀千余人。正月四年,匈奴派三万骑到戴军、定襄、尚军。4.元朔五年春,朝廷命骑将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命魏坚为游击将军,李举,左内史,为强弩将军,公孙贺,仆射,为骑将军,代国,为轻车简从将军。都属于骑将军卫青,一起从北方出兵;朝廷还命大银行李希和银行负责人张次公为将军,从右北平发兵。他们都去攻打匈奴了。匈奴右王献面对卫青等人的士兵,以为汉军到不了这里,就开始喝酒。傍晚,汉军来了,包围了右王献;王献右受惊吓,连夜逃走。他独自带着他的一个妃子和数百名强大的骑兵,匆忙突围,向北进发。轻骑队长郭成追赶数百里,未能追上。汉军俘虏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万头。汉武帝接到战报后,派特使在军中拜卫青为将军,封了六千座食邑,所有将军都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被汉武帝立为太子。长子为宜春侯,次子魏不疑为阴安侯,幼子为侯,有食邑一千三百。汉武帝于是赏赐公孙敖、公孙贺、赵步羽、公孙荣奴、李举、窦如意等。与卫青并肩作战的人。5.元朔六年春夏,卫青以大将身份率领十万骑兵两次进攻匈奴。消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二月,公孙敖为大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简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举为强弩将军,在卫青将军指挥下率领第六路军。它威武雄壮。从定襄出发,向北数百里。战后全军回到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征,俘获匈奴军队一万余人。跟随张骞将军远征,在张骞被封为博王侯。卫青的侄子霍去病独自率领八百马进攻,活捉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宰相,斩首单于的祖父等2028人,成为冠军。将军奖励女儿不好。6.元初四年春天,汉武帝带了14万战马卫青的军队,却遭遇了匈奴单于作为主力。卫青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史昭将两军合并,从右翼包抄。自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迎战单于主力。魏wqmttx清下令将吴刚的汽车排成圆形大营,命五千骑兵疾驰抵抗匈奴。还有匈奴骑兵一万人左右。偏偏太阳快落山了,刮着风,沙子打在人的脸上,两军都看不到对方。汉军命令左右两翼向前疾驰,包抄单于。可汗看到很多汉军,兵马还是很强大的。如果发生战争,对匈奴不利。于是,到了晚上,可汗骑着六匹骡子拉的车,带着约百名壮骑兵,直闯汉军的包围圈,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此时已是黄昏,汉军与匈奴混战,死伤人数大致相同。汉军左队长抓到匈奴俘虏,说可汗天黑前就走了,于是汉军连夜派出轻骑兵追击,将军的军队紧随其后。匈奴兵散。直到天亮,汉军已走了200多里,活捉、杀死敌兵19000余人,才追上单于,到达顺化闫山赵信城,获取匈奴积攒的粮食供军队食用。汉军停留了一天又返回,在返回之前把城里剩下的粮食都烧掉了。当大军回到营地时,遇到了李,他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未来的支持。漠北之战击溃了匈奴在漠北的主力,逐渐向西北迁徙,十几年没有南下的力量。但是汉军损失很大,派出的14万人马只有3万回来。汉军兵马损失数十万,武器、盔甲、战斗等水陆运输费用。没有计算在内,所以国库的钱和税收仍然不足以支付士兵的费用。汉武帝为筹集军费,设立武将称号。汉武帝为了表彰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封他们为大司马,可以代替邱管理日常军事行政事务。凤仪万虎卫青被封为长平侯,后又被封了两个有益的称号。根据《史记》年的记载,有16700个采邑,而《汉书》年有22000个和30000个不同的记载。病后追求了结丰五年,卫青病逝,汉武帝在茂陵东北修建阴山形状的陵墓,“起于庐山”。谥号为“猛”,取《谥法》为“战功卓著,敬德尊业”之意。卫青死后,汉武帝想尽办法求才。

卫青简介

卫青简介
  卫青(?——公元前106年) ,西汉早期的著名军事将领。由于他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相中,得以入宫当差,他也改姓卫。
  元光6年(前129年),匈奴举兵南下直指上谷地区(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了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这次虽然是卫青的首次出征,但他骁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人祭扫祖先的地方),得胜而回。汉武帝见四路大军只有卫青凯旋,赏识有加,封他为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卫青率3万骑兵出击雁门郡,斩杀匈奴数千。次年春,领兵出征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取得河套地区,解决了匈奴人长期对京城长安的威胁。
  匈奴人不甘心失败,一心想夺回失地。为了先发制人,元朔5年(前124)春,汉武帝命卫青率领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在黑夜突袭右贤王部,俘获1.5万人,汉武帝拜其为大将军,统领全部汉军。
  元朔6六年(前123年)春、夏,两次率领十余万骑兵出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5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匈奴。卫青所率部队在漠北与单于部相遇,击溃单于本部,这一次战役卫青所部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他也因此与霍去病同时被拜为大司马。这次战役后,匈奴的主力基本被打垮。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更远的地方迁徙,匈奴人长期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这也是卫青的最后一次出征。
  卫青的一生共七次率兵击匈奴。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骁勇。元封5年(前106年),卫青去世。

真实历史卫青的结局

  病逝。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或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
  此战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之后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战功,特加封他们为大司马,得以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以代太尉之职 。
  卫青受封长平侯,后又经两次益封,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和三万户的不同记载。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扩展资料:
  卫青的功绩:
  1、龙城之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市)。为挽回马邑之谋的失败局面,打击匈奴的疯狂报复,汉武帝亲自部署战略计划,分派四路出击。
  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此次出兵,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千骑兵;李广兵败被俘,最后逃回。四路人马中唯独首次出征的卫青,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余人,取得胜利。
  2、河朔之战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

历史上卫青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近来发现一种观点,“卫青军事能力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这些然是一种历史认知偏差。
卫青的战功、名望,是靠实打实的能力赢来的。在他出马之前,西汉面对匈奴基本没赢过;当他和霍去病去世后,面对被严重削弱的匈奴,西汉却打得非常痛苦。
当初的白马之围后,务实的刘邦不得已放弃了以武力击败匈奴的设想,改为交好、和亲政策。
但俗话说得好,战场上无法赢得的,也休想在谈判桌上得到。虽然明白自己不可能兵入中原、所以借驴下坡接受和亲,但冒顿单于及其后人为了博取更大的利益,并未完全放弃武力。其后的数十年间,他们的要求一旦没被满足,就策马南下。对此,西汉几乎没有太多的办法。
比如,当刘敬奉命送皇族公主出嫁,还承诺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钱粮、布匹、食物后,双方的和亲落到实处。但冒顿单于的南侵行为只是“乃少止”,稍微中止。
仅仅三、四年后,汉朝燕王卢绾反叛,匈奴不仅予以接纳,还纵容其屡屡袭扰上谷以东地区。
其后历任西汉统治者在位期间,匈奴都没有放弃武力胁迫。如在汉惠帝期间,冒顿写信“调戏”吕后;
公元177年5月,匈奴右贤王大举侵略河朔地区,“侵盗上郡保塞蛮夷,杀略人民”,汉文帝征发8.5万人前去迎击。但面对敌人的大队骑兵,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几乎毫无办法,对方呼啸而来、扬长而去,汉军连敌军激起的烟尘都看不到。
后来,随着中行说投靠匈奴,在其鼓动下,匈奴老上单于加大了对西汉的袭扰。
公元前前166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大举入侵,他们长驱直入、烧杀抢掠,“虏人民畜产甚多”,回中宫被烧毁,兵锋直达关中地区的甘泉宫。
汉文帝调动了十余万骑、步、车兵予以抵抗,但仍旧连对方的影子都没摸着,匈奴人在长城内肆无忌惮了一个月才撤。
鉴于汉军的拉胯表现,匈奴人越发肆无忌惮,史称“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几乎每年都大举南下。即使面对这等羞辱,力有不逮的西汉也只能送信求和。
但后来匈奴军臣单于继位后,再次断绝和亲关系,大举进攻上郡、云中郡,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令西汉北地苦不堪言,汉文帝只好调动周亚夫等将军驻扎边境附近,长年累月做好防御准备。
接下来孝景帝在位期间,仍旧采取和亲、互市、送礼等方式拉拢匈奴,但即使这样,对方虽没大的大的侵掠行为,但小规模的骚扰活动几乎没消停过,
汉武帝即位后,依靠历代积累下来的雄厚物力财力,决意对匈奴发起反击战。公元前133年,他调动30万步骑,交由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人指挥,试图将匈奴单于引入马邑围而歼之。
但现实很残酷,对方发现苗头不对、并未中计,各路汉兵这才连忙追击,但要么没赶上,要么听闻“单于兵多,不敢出”。汉武帝气得够呛,表现最差的王恢不得不自杀谢罪。
自此之后,匈奴更加肆无忌惮,各种规模的入侵不计其数。但汉军几乎毫无办法,一直到4年后,由于一个将领的出现,局面才得到改观。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入侵上谷郡,杀得不亦乐乎。而汉武帝经过多年的准备,派出了四位将领迎战,分别是: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他们各率1万骑兵,从四个方位出击。其中,只有卫青是初出茅庐,其他三位都是老将。
但战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公孙贺一无所获,压根没打上仗;公孙敖惨败,战损七成;李广全军覆没,他本人被俘。初次领兵的卫青,却攻到匈奴的老巢龙城附近,斩俘700多人。
别看只有700人,但这却打破了匈奴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就如同一个常年考试0分的学生突然拿到30分一样,虽然还是不及格,但突破性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卫青为何能实现零的突破,史书解释是“善骑射,才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所以“每出辄有功”。也就是说,他就是个难得的将才。
从此之后,卫青就当仁不让地成了西汉军队的顶梁柱;在他的带领下,汉军逐渐建立信心、积累经验,面对匈奴获胜逐渐成了习惯,战场上的天平不再是一边倒。
公元前128年,卫青、李息各率3万骑兵出塞,卫青所部斩杀匈奴数千人;
下一年,卫青、李息从云中郡突然出击,采取迂回包抄之策,袭击了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套地区,斩俘数千人,抢得牛羊百余万头。这就是“河南之战”,汉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至黄河沿岸,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这也是汉匈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到了公元前124年,卫青率各部汉军出击匈奴右贤王,经过六七百里的长途奔袭,俘获匈奴王公贵族10多人、百姓1.5万口、牲畜百万余头。这再次刷新了汉军的战功,兴奋的汉武帝派人手持大将军印赶赴边塞,在军中当众拜卫青为大将军。
当然了,随着霍去病的横空出世,西汉的武功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这之前,卫青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带领大兵团与匈奴骑兵掰手腕的将领。他凭借稳健的作风、扎实的调度、有力的掌控,在中原军队并不擅长的领域屡立奇功。
比如在公元前119年的远征中,在探得匈奴单于所在方位后,汉武帝把最精锐的部队调给霍去病,希望由其与对方主力交手。但由于情报有误,最终与霍去病交手的是匈奴左贤王;而卫青大军在度过沙漠后,面对的则是早已列好阵势的匈奴主力。
但卫青并不忙乱,他首先以战车为屏障、抵消匈奴的机动优势,再以5000精骑与敌人万骑鏖战,随后趁着战场风起、派兵抄袭敌军主力两翼。经过近一天的血战后,主场作战的匈奴人首先崩盘,匈奴单于趁乱逃走,汉军斩俘1.9万人。
对了,正是在此战中,李广所部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错失了对匈奴单于的合围。战后,他因此而自杀。
可以说,通过卫青、霍去病的努力,汉朝基本消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将对方赶到漠北,对方从此再也无法对中原形成有效威胁。但在从公元前103年开始,双方再次爆发战争后,汉朝却败多胜少。
当年,赵破奴率领2万骑兵,被匈奴左贤王的8万骑兵打到全军覆没;
公元前99年,李广利兵出酒泉,期间被匈奴大军围困,3万将士损失近7成;
公元前97年,李广利、公孙敖率军十多万分道出击,再次失利;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7万大军深入漠北,却先胜后败、最终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击败匈奴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简单,除了卫青、霍去病,其他西汉将领并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与游牧骑兵决战并获胜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卫青军事能力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就是“舆论霸权”的威力:《史记》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除非恰巧处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否则,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普遍来自于“权威”。但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客观公正”只是个相对概念,即使贵为专家,也会因阶层、阅历、现实利益、个人好恶,或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一定的立场偏好,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
在古代,这一规律同样适用,即使贵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作为史学界的标杆,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的作品《史记》无愧为中国史书的典范,是我们了解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历史的首选史料,足矣对每个人的史观产生深刻烙印;后人对那一阶段历史人物的看法,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想要完全摆脱所在阶层、特殊经历的影响,实属强人所难。
真实历史上战功平平的李广,在《史记》中独占一篇列传;而改变了汉匈战争格局、为西汉立下不世战功的卫青霍去病,却只能共用一篇。
而且,对于李广,《史记》不吝溢美之词;而在《佞幸列传》中,司马迁却有意无意提到:“内宠嬖臣大抵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由此可见,在涉及到李广、卫霍时,一向公正的司马迁却难免体现出了个人偏好。究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其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明确表示自己写史是为了避免“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可见,由于出自世代史官家族,他身上带有浓烈的传统士大夫气息。这种传统士大夫,对于李广这种终生难以封侯的武将世家,难免会“心有戚戚”;而对于出身奴仆、以外戚身份进入权力中心的卫青,不免会透露出些许不满。
其二,个人惨痛经历的影响。公元前99年,在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广之孙李陵以5000步兵与匈奴8万骑兵鏖战多日,最终粮尽矢绝而降。汉廷对此进行讨论时,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并且暗讽李广利的失败。汉武帝勃然大怒,对司马迁痛施“腐刑”。堂堂男儿竟遭受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刻意提及卫、霍的“外戚”身份,其实也情有可原。
但纵然如此,从整体来看,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的卓越贡献并没有隐晦、扭曲,结合他的记载,这两位英雄开天辟地的壮举完整呈现在后人的眼前,让我们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直观的认知。至于在涉及到李广时的偏好,其实也可以理解,谁不欣赏这种孤胆英雄似的人物呢?但若要真正改变历史,只能依靠沉稳内敛的卫青、天纵英才的霍去病。

历史上卫青是怎么死的?

卫青(公元前168年—公元前91年)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曾经参加过多次战争,包括与匈奴的战争。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突发疾病:有一种说法是卫青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突发疾病去世,年仅78岁。
身染毒瘟:还有一种说法是卫青在担任大将军期间因为在狩猎中被蚊虫叮咬而身染毒瘟去世,享年78岁。
遇刺身亡:还有一种说法是卫青在平定王莽之乱的时候遇刺身亡,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被证实。
总之,卫青的具体死因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可能是因为他去世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高龄的老人,死因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是他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不可忽视的。

卫青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和国防部长。卫青在西汉时期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和行政职位。在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共同担任这一职务,两人不仅掌管作战等事务,参与到朝廷事务中,并且直接辅佐皇帝。卫青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卫青的战绩辉煌,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卫青的军事策略和战术智慧,以及卫青的勇气和决心,使得卫青在战场上屡战屡胜,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卫青的军事成就和人格魅力,使得卫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卫青活了多少岁?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中国西汉时期军事家、外戚,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
据史书记载,卫青活了62岁。
卫青出生于公元前140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之一。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曾经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动北伐战争,卫青被任命为大将军,率领大军征讨匈奴。经过多年的战斗,最终汉军取得了胜利,卫青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
然而,卫青的生命并不长。据《史记》记载,他在公元前125年去世,享年62岁。虽然他的寿命不算太长,但他在短暂的人生中却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传奇故事。总之,卫青是一位伟大的将领,他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年龄虽然有限,但他所创造的历史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卫青介绍
卫青从小为牧童,受尽苦楚。成年后,在平阳公主府中为骑奴。后因卫子夫被选入宫,而受到武帝青睐,被提为建章监、侍中,后迁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年),升任车骑将军,在抵抗匈奴入侵的四路汉军三路均遭失利的情况下,于龙城之战大胜而归,得封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年),率军突袭匈奴,发起河南战役,一举收复河套地区,置朔方郡。
因功进封为长平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举南下,卫青利用匈奴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乘夜奔袭,围追堵杀,又获大胜。战后进拜大将军。次年,两度统领公孙敖等六将军出定襄,重创匈奴单于主力。元狩四年(前119年),与霍去病分兵北伐,在大漠遭遇单于主力,力战破敌,并追逐至赵信城,烧其积粟而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卫青

历史人物:卫青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武帝时期皇后卫子夫的异父弟,本名郑青,因为卫子夫的缘故冒姓卫。任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西汉名将。


卫青本为平阳公主门下骑奴,后因姐姐卫子夫缘故随行入宫,颇得汉武帝重用,先后担任建章监(禁卫总管)、侍中和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举兵南下直指上谷地区(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任命了初出茅庐的卫青为车骑将军,同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一起迎击匈奴。卫青杀敌七百而回,其余三路皆失利。汉武帝因此对卫青赏识有加,封他为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领兵收复河套地区,汉武帝随后在河朔地区移民屯田,建立朔方郡。卫青因此被封为长平侯,加封三千八百户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发动扫荡匈奴的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重挫匈奴,迫使匈奴不敢南侵。

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战功,特加封他们为大司马,管理日常军事行政事务,以代太尉之职。平阳侯病死后,平阳公主居孀,汉武帝下诏命卫青娶平阳公主为妻。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故,谥称为烈侯,葬于茂陵。

西汉名将卫青简介 卫青是怎么死的?卫青多大年纪死的?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 卫青简介 ,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 卫青简介 ,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悲惨童年

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卫媪是否为其夫家姓存在争议)。与其夫生有一男三女:长子(卫长君)即卫长子,长女卫孺(《汉书》作卫君孺,《史记》作卫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后卫媪与来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因生活艰苦,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却让卫青放羊,郑家的儿子也没把卫青看成兄弟,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卫青稍大一点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因祸得福
建元二年(前139年)春,卫青的三姐卫子夫被灞上扫墓做客平阳府的汉武帝看中。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入宫后被冷落了一年多的卫子夫再次获幸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其母馆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后为建章宫)当差的卫青,意图杀害。同僚公孙敖听到消息后率人赶去救下卫青。汉武帝得知此事,大为愤怒,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数日间连续赏赐卫青,多达千金。卫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卫少儿嫁给了陈平的后人詹事陈掌。公孙敖也因此显贵。卫青后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掌管朝政议论
公元前138年到前129年近十年间,卫青作为建章监和侍中,跟随皇帝左右,和他一起听闻朝政,后又成为太中大夫,足见其才干深得武帝信任,为后来七征匈奴,甚至任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打下良好基础。
戎马生涯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卫青首征,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封卫青为关内侯。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斩首虏数千人。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武帝派李息从代郡出击,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而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区。
因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设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苏建、张次公以校尉从卫将军有功,封平陵侯、岸头侯。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数万骑兵攻代郡,杀太守共友,掳掠千余人。同年秋季入雁门,杀掠千余人。元朔四年(前125年)匈奴又使各三万骑攻入代郡、定襄、上郡。

卫青有后代吗

卫青有3个儿子,分别是:卫伉、卫不疑、卫登。卫青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他被汉武帝为大,并因其对抗击匈奴的杰出贡献而被封名为长平侯。尽管卫青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跟高,但他其实出身很卑微,最初是平阳公主家族的奴隶骑手。后来,他的姊姊卫子夫被汉武帝宠爱。直到那时,卫青才有机会进入官场,并逐渐展示他的军事才能。
卫青的一生是平民变成贵族的上位史,还在最终跟平阳公主结了婚。平阳公主一生中有三个丈夫,卫青是第三个。她之前的两人丈夫是平阳侯曹寿和汝阴侯夏侯颇。平阳公主嫁给了三个丈夫,但只有一个儿子曹襄,是和她的第一任丈夫曹寿生的。曹襄跟随卫青出匈奴,娶了汉武帝和卫子夫的长女卫长公主,三年后去世。卫青的三个儿子的母亲都不是公主,据史载,卫青在抵抗的进攻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汉武帝下令将他的三个儿子封为侯爵。
卫青介绍
卫青,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将领、外戚,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霍去病之舅。
卫青从小做牧童,受尽苦楚。成年后,在平阳公主府中为骑奴。后因卫子夫被选入宫,而受到武帝青睐,被提为建章监、侍中,常随武帝外出围猎。后迁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年),升任车骑,在抵抗匈奴入侵的四路汉军三路均遭失利的情况下,于龙城之战大胜而归,得封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年),率军突袭匈奴,发起河南战役,一举收复河套地区,置朔方郡。因功进封为长平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举南下,卫青利用匈奴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乘夜奔袭,围追堵杀,又获大胜。战后进拜大。次年,两度统领公孙敖等六出定襄,重创匈奴单于主力。元狩四年(前119年),与外甥霍去病分兵北伐,在大漠遭遇单于主力,力战破敌,并追逐至赵信城,烧其积粟而还。此战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卫青因功加拜大司马大,与霍去病同掌军政。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故。武帝赐谥号“烈”,允许其陪葬茂陵,并按照阴山形状为其修筑墓冢。
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收取河南地[9],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汉匈中所取得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