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的区别
- 2、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的区别
- 3、对马海峡是什么
- 4、对马海峡海洋锋形成过程
- 5、对马海峡海洋锋冬夏强度差异
- 6、对马海战
- 7、对马海峡是不是公海
- 8、俄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联合舰队,却在对马海域惨败,为何?
- 9、对马海峡海战什么时候发生的?对马海峡海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 10、对马海峡属于哪个国家
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的区别
地理位置不同、水域情况不同等。对马海峡位于日本九州岛与韩国济州岛之间;朝鲜海峡则位于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之间。对马海峡的水域较为平静,有利于船舶航行;朝鲜海峡则水域较为复杂,有多个岛屿和暗礁,不利于船舶航行。
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的区别
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的区别如下:对马海峡,是位于日本九州岛与朝鲜半岛之间沟通西太平洋与东海的海峡。由大隅海峡向南,过宗谷海峡即为对马海峡,亦称对马水道。朝鲜海峡(国际用法)范围: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九州岛、本州岛之间,连接日本海与东中国海(黄海、东海等)。
对马海峡是什么
对马海峡
Tsushima Kaikyō
位于日本的对马岛和壹岐岛之间。海峡向西过济州海峡与黄海相通,向西南直抵东海,向东穿过关门海峡、濑户内
海入太平洋,向北与日本海相连。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2千米,最窄处宽41.6千米,深度50~100米,最深处 131米。海峡底部比较平缓 ,在水深30~50米和90~120米有两个平坦面,面上有砾石。海峡两侧都是沉降式海岸,曲折蜿蜒,礁石、岛屿、港湾星罗棋布,有下关、福冈、北九州等天然良港,对马海峡有方向相反的两股海流:一股是从东海北上向东北方向流的对马暖流 ,暖流流量约 500万米3/秒,在海流中占主导地位。暖流的年平均水温为20~24℃,对海峡的温暖、多雨有很大影响;另一股海流是来自日本海从东北向西南流的寒流。对马海峡是日本海通往黄海、东海和进出太平洋的海上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人民间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对马海峡海洋锋形成过程
马海峡处于黄海和东海的接壤处,是两大水体交汇的地区,海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风、潮汐、海底地形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马海峡的特殊气候和海洋条件。
在春秋季节,黄海和东海水温的差异较大,而风力较强,此时,受到东南风的影响,黄海海水会顺着朝鲜半岛西岸向北流动,形成了一条暖水带,直接影响到马海峡的海水输送。受东海深水的影响,暖水带在靠近东海的区域形成了许多旋涡,这些旋涡将暖水带分成若干条小分支,其中一部分流向了马海峡。
此外,海洋潮流、水深、沉积等因素也会对马海峡形成产生影响。海水在通过马海峡时,空间局限导致流速增大,由于对流的不稳定性,海洋中的水流速会形成一个特殊的波动形态;同时,海洋底部的地形起伏也会使水流速度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海洋锋即形成,它通常出现在两种水体的交界面上。由于冷水与暖水在颜色、密度和水质上的差异,它们之间的交界面很清晰,通常被称为海洋锋。马海峡也会形成海洋锋,冷水和暖水相互交界,形成了一片多姿多彩的海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欣赏。
总之,马海峡的气候、地形、水流等因素的融合,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特殊的海洋环境,也为海洋锋形成提供了条件。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欣赏这片葱茏的大海美景。
对马海峡:
马海峡位于中国东北部海岸线和朝鲜半岛西海岸线之间,它把黄海和日本海分开,是连接东北亚大陆和日本列岛的重要航道和战略通道之一。马海峡长约410公里,最窄处只有19公里,宽度从19公里到156公里不等。该海峡由中国和朝鲜之间的边界棘线所划分。
马海峡的水域较深,平均深度为65-75米,最深处达到238米。这里水流湍急,海水含沙量高,底部地形复杂,是一个典型的海洋锋区域。由于区域环境复杂,常年有强风、大浪、潮汐和海洋气候的影响,船只和航行人员在这里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马海峡海洋锋形成过程如下:
马海峡海洋锋是指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域中,由于两岸海水温度和盐度等物理因素差异造成的较为明显的水流分界线。这条海洋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马六甲海峡的地形和气候环境的影响。首先,马海峡是一个很窄的海峡,连接着印度洋和南海,而两岸的海域又有很大的差异。印度洋的水温和盐度较高,而南海的水温和盐度较低。因此,当这两种水流汇合在马六甲海峡时,它们就会形成一条明显的海洋锋。其次,马六甲海峡的气候环境也对海洋锋的形成有影响。由于该地区靠近赤道,气候炎热潮湿,水汽含量大,这会导致海水蒸发加剧,使得南海水域的盐度更加浓缩,形成更加明显的海洋锋。
马海峡海洋锋的位置与形成条件:
马海峡位于中国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之间,是一个海峡,
马海峡海洋锋的形成条件:
它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陆地运动和海洋环流。首先,陆地运动对海峡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印度板块向北和东移动,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向东隆起形成了鸭绿江平原、满洲高原等多个高山山脉,这些山脉把区域划分成不同的盆地和流域,其中辽河流域的平原区域向东缓慢倾斜,形成了一些地下河,这些地下河最终流向海洋,在海岸线处形成了深入海中的尖形形地形。
其次,海洋环流对海峡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朝鲜海峡地区暖流和冷流的相互作用,暖湿的水流经过海峡,受到冷涡的作用形成了锋面,同时冷水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贡献。研究表明,海峡锋区一般形成在7月到9月,由于气温升高,海水温度逐渐变暖,暖流速度增加,冷流略微减弱,形成了海峡锋地带。
马海峡海洋锋是指岸边暖水与深层冷水交汇的锋区,主要作用包括:
1、生态作用:海峡锋区是海洋生物聚集的重要地带之一,吸引了大量浮游生物、鱼类等聚集繁衍。
2、水文环境调节作用:海峡锋区能够调节海岸带的潮汐换流和水文气象环境,特别是对于海洋污染物扩散和沉积有重要影响。
3、环境气象作用:海峡锋区也参与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可以影响气候、气象及风浪等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
4、带来渔业生产机会:马海峡锋水流交汇区是一个渔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吸引了大量的渔民前来捕捞,是渔业生产发达的重要海区之一。
总之,海峡锋区是一个将深层冷水和表层暖水分隔开的区域,周围环境的生态、气候、水文气象以及渔业等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对海峡锋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具体影响和机制,对于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海峡海洋锋冬夏强度差异
冬季海洋锋较弱。冬季海洋锋较弱。马海峡地处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海洋锋的形成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海流等,马海峡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相对较为平稳,海流也不是很强劲,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了海洋锋的形成和强度。冬季马海峡地区气温较低,海水温度也相应下降,这对海洋锋的形成和强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海洋锋的弱化。马海峡地区的大气环流也可能影响海洋锋的形成和强度,如果该地区的大气环流比较平稳,可能就不会产生太强的海洋锋。总之,马海峡冬季海洋锋强度较弱可能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对马海战
对马海战
对马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所进行的一场海战。
自日俄战争爆发后,随着陆上和海上一连串的失利,俄国太平洋舰队被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重创并封锁在旅顺港内,沙皇政府终于意识到形势的严峻。
决定从海上派遣舰队解救旅顺口的危机。
整个俄国海军舰队的舰船数量原本三倍于日本海军,但是却分散为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虽然表面上俄国舰队实力可观,但舰队中的新旧战舰难以协调行动;新服役的战舰官兵尚不能熟练掌握;官兵素质低下,普遍士气低落。
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根据俄国舰队补给供应情况。
断定俄国舰队将通过对马海峡直接前往海参崴,1905年5 月20日东乡下令,全舰队进入战位,等待着俄国舰队的到来。
5月25日,俄国舰队从台湾附近出发,26日到达上海附近,27日清晨进入对马海峡。
下午1时30分,日、俄双方接近至10海里( 18. 52千米) ,而俄国舰队尚未把混乱的阵形恢复。
东乡平八郎模仿特拉法尔加海战时的纳尔逊,为获得有利攻击阵位,东乡毅然下令敌前大转向,即著名的“U”型转弯。
对马海峡是不是公海
**对马海峡是公海**。它位于韩国南部与日本九州岛、本州岛之间,属于国际公海。
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对马海峡属于公海领域,所有国家均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公海是指国际法上指各国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海洋部分。
俄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联合舰队,却在对马海域惨败,为何?
对马,这个与朝鲜隔海相望的日本小岛在地图上虽不甚显著,但在海战史上却很有名。1905年5月27日-28日,日本和俄国在对马海峡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海战。这不仅是日俄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20世纪发生的第一场大海战,更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
自日俄战争打响以来,俄国在陆战、海战两方均节节败退,这种局面令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无比忧愤。为了挽回俄方颓势,扭转败局,夺回俄国的制海权,尼古拉二世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
1904年4月,他命令波罗的海的俄国舰队和黑海舰队抽调出部分精锐,混编组成太平洋第二舰队,奔赴远东战场,支援那里的俄国海军舰队。
这支被沙皇尼古拉二世寄予厚望的临时组建舰队,由7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以及一些辅助舰船组成,被命名为太平洋第二舰队。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点将,任命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中将担任舰队司令。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生于1848年,毕业于哈伊洛夫斯基炮术学校,时年56岁。他曾参加过过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在斯丁基海战中立过战功,得过勋章。截至1901年时,他只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一位不太知名的将领。在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参观的一次军事演习中,他被沙皇尼古拉二世赏识,从此在军中地位飙升,青云直上,并于1903年以少将衔破格当上了俄国海军总参谋长,不久又擢升为侍从将官。
在日俄战争中遭遇重大挫折的俄国海军舰队,急需要一位天才的将军力挽狂澜。沙皇尼古拉二世怀着极大的信心启用了这位自命“海上枭雄”的人物。
1904年9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太平洋第二舰队完成检阅。随后,这支以“苏沃洛夫"号铁甲舰为旗舰的庞大舰队从波罗的海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离开,浩浩荡荡地开启了它的征程。按照计划,第2太平洋舰队将在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率领下,经斯卡格拉克海峡,驶入北海,然后沿海岸南下英吉利海峡。然而,刚启程没多久,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便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由于时间紧迫,这支混编舰队的船只质量其实参差不齐。许多舰船年久失修,已是十分破败,战斗力很低,舰队的几艘运煤船还是从德国借来的。虽然有4艘铁甲舰,但因准备不足,士兵又是临时加入的,缺少训练,战斗力被明显削弱。从波罗的海到海参崴,航程18000海里(几乎相当于绕地球一圈),中途没有一个俄国基地。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望着这支在惊涛中蹒跚而行的舰队,忧心忡忡。
没有加煤基地,他们只能靠着运煤船上有限的煤维持着燃料供应。为了保证燃料充足,他们只得尽可能多的在多载煤,把船舰上有空间的地方都装上了煤。于是,俄军舰船上除了煤舱外,甲板、机房、舱室,甚至是过道上都堆满了煤,原本就不宽敞的船舰更加拥挤,士兵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发糟糕,有不少身染疾病。舰队出发时,俄国国内革命火焰正炽,局势不稳,人心浮动。不满、厌战的情绪在士兵中迅速滋生、蔓延。这支队伍的士气十分低迷。
由于士兵缺少训练,对前途茫然恐惧,这支临时组建的舰队一路上都草木皆兵,犹如惊弓之鸟,甚至把德国、法国、瑞典、英国的过路民船当做日本敌船发动战火。原因十分荒诞,居然是俄方认为日本海军的势力已延伸至北海和大西洋。
当俄国舰队艰难驶至马达加斯加以北的诺西贝时,传来了日军已成功占领旅顺口的噩耗。这对他们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本就低落的士气更加衰败。面对官兵们糟糕的状态,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向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返航的请求。
然而,尼古拉二世已被前线接连的噩耗点燃满腔怒火,断然拒绝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这一请求。为了安抚官兵们的畏战情绪,他又迅速组建了第三太平洋舰队。该舰队由18艘战舰和辅助船组成,集结完毕后,驶离波罗的海港口,作为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增援,一起前往远东。这样,整个俄国远征海军就有了50艘战舰。
正当俄国军舰在波涛中心惊胆战地朝着远东战场艰难航行时,在旅顺港内对俄国太平洋分舰队成功完成封锁行动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司令东乡平八郎的率领下返回本土。日方一面紧急修理、更换受伤的船舰,一面高效补充兵员和物资,为之后即将到来的大战厉兵秣马,做着精密、全面的准备,力图摧毁俄国的海军势力,削弱俄国在远东的控制,同时夺取西北太平洋的制海权。
东乡平八郎是有理由自信的。由于日本出色的间谍系统,他早已对俄国舰队的行踪和动向了如指掌。他和日方高层一致认为,对马海峡是经中国东海进入日本海的最短通道。长途跋涉的俄国舰队为了尽快进入俄国在太平洋的海参崴基地,极有可能会选择进入对马海峡。于是,东乡平八郎命令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提前驶至对马海峡的附近海域,在俄舰队可能经过的各条航道上设下鱼雷,同时派出巡洋舰、炮舰在各关口不断巡逻,监视俄舰队可能的入港航线。
1905年5月20日,东乡平八郎下令日本联合舰队全舰进入战位,以逸待劳,静候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钻入包围圈。不出他所料,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为了走捷径,果然选择了对马海峡这条航线。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未必没有想过此地潜在的危险,但这支远航舰队已在海上漂泊八个月之久,士兵疲惫不堪,急需要进入海参崴基地休整。
1905年5月25日,为了加快舰队行动速度,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令舰队中一些航速慢的陈旧舰船驶往上海、西贡等地待命,他亲率余下的38艘战舰向对马海峡挺进。
5月26日傍晚,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率领着这38艘战舰进入对马海峡,在升腾的浓雾中快速航行。舰队上的士兵一扫先前的低迷状态,停止了怨天尤人的谩骂,个个兴奋异常,因为只要穿越对马海峡,他们就能到达海参崴,结束这漫长糟糕的海上旅途。他们对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尚且一无所知,还没有意识到,敌人正在对马海峡严阵以待。
5月27日近午时分,浓厚的海雾逐渐褪去,俄国军舰彻底暴露在日本舰队面前。日俄海战最具决定性的战斗拉开了帷幕。
对马海战中,俄国舰队损失惨重。包括两名舰队司令在内,俄国共牺牲4830人,被俘6106人,罗热斯特文斯基司令也被日军俘虏。
参战的38艘俄国船舰中,被日本击沉的船舰有16艘,自沉的有5艘,被俘的有6艘,被中立国扣留的有6艘,损失吨位高达20万吨以上。最终成功逃到俄国海参崴基地的只有“金刚石”号辅助巡洋舰,以及“威武”号与“严厉”号两艘驱逐舰。
然而,日本联合舰队牺牲人数只有117人,受伤587人,在船舰方面,只损失了3艘小型雷击舰,其他舰艇虽然负伤,但伤势并不致命。
毫无疑问,俄国舰队以一种极为难堪的局面,战败了。
然而,从兵力上来看,虽然此前俄方已经遭遇了严重损失,但对马海战前夕,其实力仍旧是大于日本联合舰队的。
联合舰队拥有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8艘、二等战列舰1艘、老式铁甲舰1艘、防护巡洋舰16艘、驱逐舰21艘以及雷击舰42艘。而俄国舰队拥有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3艘、岸防装甲舰3艘、防护巡洋舰6艘、驱逐舰9艘以及辅助船9艘。
那么,为何俄国会败得这么惨呢?
(1)军事装备的性能参差不齐
虽然从军事装备上来看,日本处于弱势,但其装甲巡洋舰却比俄方多了5艘,而且日方的装甲巡洋舰是作为舰队的准主力进行特别设计建造的,作战能力比一般的装甲巡洋舰要强得多。此外,日本联合舰队的舰船普遍较新,性能较好。
(2)士气低迷
日本在旅顺港摧毁了强大的俄国舰队,被胜利所鼓舞,士气空前的高涨。
反观俄国舰队,其中新旧战舰兼有,却因临时逐渐缺乏严格训练,难以协调行动,新服役的战舰官兵尚不能熟练操作。经过历时八个月之久的漫长海上旅途,俄国舰队士气极为低落,使得这支整体实力尚可的舰队战斗力严重不足。
所以,综合来看,日本舰队的战斗力已然处于上风。
(3)错误的战术
由于俄国舰队拥有多艘辅助舰艇,导致无法采用便于舰队作战的单列纵队。更糟糕的是,双方主力舰队正式接触以前,俄方发现日本执行侦察任务的第4驱逐舰队横穿其进路,担心可能是日方的布雷行动,各舰分别采用规避机动,从而造成了舰队的混乱局面。
而东乡平八郎根据战场双方情况,又从甲午中日黄海海战中未能最终捕获敌舰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做出了U型航迹战术的决定。他敏锐地察觉到,若要成功截击俄方第一编队,就要避开日本舰队重型火炮不足的缺陷,从其西侧发起,这样日本舰队可以向俄国舰队发射全部舷侧火炮。而俄国舰队只能用前射火炮进行还击,其重炮方面的优势威力将无法发挥,此举还可逼迫俄方船舰改变原计划的航向。
这一战术为日俄海战中,日方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极为关键的基础。它和它的制造者东乡平八郎一样,在海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对马海峡海战什么时候发生的?对马海峡海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对马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所进行的一场海战,由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对阵俄国海军中将罗泽德斯特凡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战役以日方大获全胜而告终,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的舰只被摧毁,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方仅损失三艘鱼雷艇。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日本联合舰队使用丁字战法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
海战背景
整个俄国海军舰队的舰船数量原本三倍于日本海军,但却分为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由于在1904年8月,俄国太平洋舰队已被重创并被围困于旅顺港,而黑海舰队又因要对抗土耳其并且受条约限制不可以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而无法抽调,俄国不得不派遣罗杰斯特文斯基海军上将率领由波罗的海舰队拼凑而成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绕过半个地球,由波罗的海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前往中国,途经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海,行程18000海里,前往远东作战。 虽然俄国舰队实力可观,但舰队中的新旧战舰难以协调行动;新服役的战舰官兵尚不可以熟练掌握;官兵素质低下,士气比较低 落。另外由于历时8个月的漫长航行,旅途疲劳使整个舰队的作战能力严重下降。
该舰队原先得到的命令是驰援旅顺港,解除日军的封锁。但是在他们到达马达加斯加时,就已得到了旅顺失守的讯息,不得不改投俄国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俄国舰队向远东航行的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在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督促下,频繁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东乡以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已作好充分的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
对马海峡属于哪个国家
属日本领海,但是是国际公用水道,各国船只均有权无害通过
属日本领海
属日本领海,但是是国际公用水道,各国船只均有权无害通过。
对马海峡位于日本的对马岛和壹岐岛之间。海峡向西过济州海峡与黄海相通,向西南直抵东海,向东穿过关门海峡、濑户内海入太平洋,向北与日本海相连。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2千米,最窄处宽41.6千米,深度50~100米,最深处 131米。根据日本《领海法》,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东、西水道和大隅海峡等特定海域的领海宽度为3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