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目漱石作品,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9 03:03:47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夏目漱石代表作

夏目漱石代表作:
1、中长篇小说:《我是猫》、《少爷/哥儿》、《草枕》、《野分》、《虞美人草》、《坑夫》《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彼岸过后》、《行人》、《心》、《道草》、《明暗》。
2、短篇小说·小品:《伦敦塔》、《幻影之盾》、《琴的空音》、《一夜》、《薤露行》、《趣味的遗传》、《二百十日》、《文鸟》、《梦十夜》、《永日小品》。
写作特点:
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会发现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认真思索人生,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结构巧妙,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素、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夏目漱石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扩展资料:在他进行创作时,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大有垄断一切之势。此外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但是,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为事实的再现即文学的观点,他主张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照片,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的“真实”。
因此,他的处女作《我是猫》一问世就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攻击,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指责。
漱石虽然被一些人称为“余裕派”、“高蹈派”,可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正确表现他的创作的实质,最多只能表现他的创作的一个方面,并且不是主要方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作品有哪些啊?

1、《行人》
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12年的长篇小说,和《过了春分时节》、《心》共同组成作者的后三部曲。
2、《之后》
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09年的同名长篇小说,又翻译为《其后》、《从此以后》、《后来的事,和《三四郎》、《门》共同组成作者的前三部曲。
3、《门》
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著中篇小说,明治四十三年(1910)三月到六月连载于《朝日新闻》。1911年1月由春阳堂出版单行本。
4、《旅宿》
描述了画家来到一个乡下温泉村,一直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家态度去观察周边的人和事的故事。本书情节简单却辞藻华丽,营造出一个幽雅静美的世外桃源空间。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夏目漱石非功利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引起了丰子恺的强烈共鸣。
5、《哥儿》
作品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真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是什么?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是《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
我是猫,夏目漱石氏其实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很卖座,其中以小说类的我是猫最负盛名,用拟人化视角讽刺了人类的弱点是社会的时弊,具有很高的文学境地。
心,实际是夏目漱石大文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心》,夏目漱石讽刺了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的利己主义者。先“象征着那个时代所有的利己主义者,夏目漱石通过先生展现出了利己主义者的罪恶。
虞美人草,夏目漱石以深厚汉学功底为基,字字精雕细琢,对日本社会流行的虚伪的自我解放痛施针砭,无情地揭开了知识分子灵魂的阴暗面。
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
《其后》,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很多名字,比如其后、那之后、从此以后。总之是什么之后,那到底是什么之后呢?
实际上是指在自己心爱的女人嫁给别人之后,自己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表达的爱慕之情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这部作品是与三四郎是姊妹篇,《其后》继续《三四郎》爱情悲剧的主题。
《哥儿》,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常常是多元的。哥儿的作者夏目漱石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曾经用愤怒的笑、嘲骂的笑、调侃的笑。
对金钱万能的社会发出鄙夷的诅咒,为知识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愤愤不平;他也曾用明朗的笑、健康的笑,来表达他对正义压倒邪恶的愿望。

夏目漱石进入专业创作时期后有哪些代表作?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07年夏目漱石开始专业创作时期,写有长篇小说《虞美人草》、《矿工》、《三四郎》、《其后》和《门》等,短篇小说集《行人》、《心》、《过了春分时节》等。这些作品都坚持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揭露社会的疾患,评估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得失,全面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进退维谷的悲剧心态。

夏目漱石的主要作品集有哪些?

有名的作品有《我是猫》、《伦敦塔》、《幻影的盾》、《公子哥儿》、《草枕子》、《二百一十天》、《野分》
《漾虚集》(ようきょしゅう)——1906年
《梦十夜》(ゆめじゅうや)——短篇作品集
1 作品:
《吾辈は猫である》(我是猫--1905年)
《坊っちゃん》(哥儿--1906年)
《漾虚集》(1906年)
《虞美人草》(虞美人草——1907年)   
《梦十夜》(梦十夜——1908年)
《三四郎》(三四郎——1908年)
《それから》(其后——1909年)
《门》(门——1910年)   
《彼岸过迄》(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行人——1912年)   
《こころ》(心--1914年)  
《道草》(道草——1915年)   
《明暗》(明暗——1916年)
2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3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夏目漱石创作了哪些作品,揭露了什么社会现实?

夏目漱石是日本作家。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曾到英国留学,见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后在高校任教,并为杂志创作俳句。190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我是猫》,获得成功,此后,发表了中篇小说《哥儿》、《夏目漱石头像旅宿》、《风暴》等。1907年开始专业创作时期,写有长篇小说《虞美人草》、《矿工》、《三四郎》、《其后》和《门》等,短篇小说集《行人》、《心》、《过了春分时节》等。这些作品都坚持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揭露社会的疾患,评估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得失,全面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进退维谷的悲剧心态,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坛的领袖。

夏目漱石的哪三部作品被称为前期三部曲?

1903年回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1905年,漱石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猫》。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讽刺、批判精神,惊动了文坛。此后,漱石发表了中篇小说《哥儿》(1906)、《旅宿》。前者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刚刚步入社会,诚实、憨厚、富有正义感的知识青年的形象,批判了教育界的腐败和黑暗。后者则通过一个画家的眼睛,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美的世界。他以“非人情”的情感,用“无心与稚心”来尽艺术家的天职写诗作画。作品描绘了秀丽的山水,渲染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它充分表露出他的唯美主义文学倾向。这三部作品被认为是漱石的前期三部曲。

夏目漱石的哪三部作品被称为后期三部曲?

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于东京官吏之家,一八九〇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文专业。一九〇〇年赴英留学,一九〇二年归国后,在东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夏目漱石兼具东西方文化素养,早期致力于俳句创作,后创作小说,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心》《明暗》等。
内容简介
《春分之后》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一九一二年一月至四月在《朝日新闻》连载,由《洗澡之后》《电车站》《报告》《下雨天》《须永的话》《松本的话》这六个短篇小说结集成书,描写了刚毕业的敬太郎为就职东奔西走,后在友人须永的帮助下获得职位,因此与须永、须永的舅舅、表妹千代子熟识,旁观了自我意识强烈、以哲学家自诩的须永与热情天真的表妹千代子的恋爱烦恼。描写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知识界的状态和知识分子的困惑彷徨。
《行人》是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由《朋友》《哥哥》《回来之后》《烦恼》四部分构成,通过描写一名正直博学、勤于思考,却又自我、孤寂、敏感的学者“一郎”,以及因其性格而造成的家人、妻子间的种种矛盾不和,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的苦痛。整部作品由四个短篇构成,书中以“我”的视角展开,描述了家中兄妹生活,以及朋友之间的交往。开场于“我”当时所在的大阪。此后家人也由东京来大阪做短暂旅行。从第二篇起,文笔的焦点逐渐对准 “哥哥”一郎。他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文中也有对“我”对自己的反思与自省,比如“我的职业飘飘忽忽的,生活不稳定,像个流浪汉似的”。书的结尾处回归离家出走、踏上旅途的一郎。根据与其同行的友人的书信,知道这次旅行是一郎整理思绪的一个过程。
《心》是夏目漱石晚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及“先生和遗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的“先生和遗书”是小说的核心部分,可以说前两个部分都是为第三个部分的展开而做的铺垫和伏笔。《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直率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
金句摘录
“一个可以热爱他人的人,对他人不能不爱的人,对意欲投入自己怀抱的这个人,却又不能张开双臂,紧紧拥抱入怀的人——他就是先生。”
“世上不会有一个模子里铸出的坏人,平时他们都是好人,至少是些普通人,然而,一旦有事时,谁都会忽然之间变成坏人,这是最可怕的,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啊。”
“曾经跪拜在那人面前的记忆,如今会使你想把脚丫子搁到他的头上去。”
夏目漱石被称为后期三部曲的作品为:《春分之后》、《行人》、《心》。
这三部作品都是以知识分子的恋爱为题材,其主题都是揭示由利已主义、个人主义酿出的悲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思想内容方面,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须永、一郎和"先生"都是由于在爱情上遭到挫折和失败而导致孤独和痛苦的人物,他们的悲剧正是人性深处的利已主义和妒忌心理诱发的必然结果,从而在客观上宣告了明治维新以来由西方文化催生的资产阶级道德的破产。
在艺术形式上,三部作品的结构都是用几个短篇连缀起来的:《春分之后》为六个短篇,《行人》为四个短篇,《心》为三个短篇,并且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登场。
夏目漱石
作者介绍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 ,日本近代作家。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1916年12月9日,夏目漱石因病去世。
夏目漱石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不难发现,他是一位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无一不触及到日本明治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庸俗、丑恶现象,以及日本"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作了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对利已主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他的作品贴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描写他们在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及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既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更秉有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和道义个人主义精神。
夏目漱石被称为后期三部曲的作品为:《春分之后》、《行人》、《心》。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1867年2月9日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1899年4月,于《杜鹃》杂志上发表《英国文人与新闻杂志》一文。代表作品有《虞美人草》《野芬》等。
夏目漱石是在日本自然主义勃兴时期步入文坛的。但是,他的文学观与自然主义截然相异,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他是正冈子规“写生文”的崇拜者,早期曾提倡“写生文”,将自然与人生作为一幅写生画来描绘,逐渐发展为“有余裕的文学”,又称“低徊趣味”小说,这是1908年夏目漱石为高滨虚子的小说集所作的序中的造语。他的创作正是从“低徊趣味”小说《我是猫》开始的。夏目漱石的早期创作受两种思想的支配,即同现实抗争和逃避这种抗争。
作品简介
夏目漱石晚年所创作小说《心》是他后期三部曲(《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在《心》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的遗书”三个部分构成。讲述了“我”是一个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在校学生,非常崇拜先生,不仅想了解崇拜先生的现在,还有他的过去,想从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吸取人生教训。而先生在去世前,终于以遗书的方式在精神层面与“我”产生共鸣。
可以说作品《心》是一部包含着夏目漱石文学理想的作品,是对当社会中“个人 自由”与“社会道德”的复杂而又深刻关系的思考作品。
1909年漱石患了严重的胃病,多次危及生命,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拖着病身,仍然顽强地坚持创作,直到生命最后一瞬。连续发表了《过了春分时节》(1912)、《行人》(1912)、《心》(1914),这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后期三部曲”。后三部曲把创作重心由外部生活转移到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孤独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道德之间的深刻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心理剖析和哲理探求的创作倾向。
1909年漱石患了严重的胃病,多次危及生命,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拖着病身,仍然顽强地坚持创作,直到生命最后一瞬。连续发表了《过了春分时节》(1912)、《行人》(1912)、《心》(1914),这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后期三部曲”。后三部曲把创作重心由外部生活转移到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孤独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道德之间的深刻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心理剖析和哲理探求的创作倾向。
夏目漱石被称为后期三部曲的作品为:《春分之后》、《行人》、《心》,其主题都是揭示由利已主义、个人主义酿出的悲剧。
1.《春分之后》
《春分之后》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刚毕业的敬太郎为就职东奔西走,后在友人须永的帮助下获得职位,因此与须永、须永的舅舅、表妹千代子熟识,旁观了自我意识强烈、以哲学家自诩的须永与热情天真的表妹千代子的恋爱烦恼。
描写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知识界的状态和知识分子的困惑彷徨,故事的讲述者敬太郎是个刚刚大学毕业即将踏入社会的素人,可以说是毫无社会经验可言,这就使其能以一个非常干净的视角,看待社会中人的种种情态,有人玩世不恭,有人为情所困,有人看似游戏人间实则领悟人生真谛……这只是社会呈现给敬太郎的第一层众生相,已经足够眼花缭乱了,敬太郎以后何去何从我们谁都不知道。
2.《行人》
《行人》是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从二郎的视角来看他与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已经相隔一百多年,但是人的情感还是一致的。可能是因为是连载的原因,夏目漱石的小说总是充满了跳跃性,从一个情节到另一个情节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结。文中提出的香严击竹,是作者在快速发展的现世给出的哲学思考,也就是放下思虑,返璞归真,以此求得内心的领悟和幸福。我觉得这个哲学思路也是因人而异,大家各取所需吧,像H先生和阿贞当然还是应该多些思虑,多思考思考。而像一郎这样智虑过多的人,应该学会适度的糊涂,太聪明的人容易夭折,就是因为思虑过多,无法安心宁神。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大家也都是一样,处理好自己的状态,然后再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我对一郎的建议是,做做生意或者种田一年,药到病除。
3.《心》
夏目漱石的经典代表作,长篇小说《心》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

夏目漱石 爱情三部曲:爱情中的三种无奈,人生中的一种彷徨

?



最近在看夏目漱石的作品。刚刚结束的是博集天卷出版的一套《夏目漱石四部曲》。

套装的前三本就是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相较套装的顺序,我更推荐这样的阅读顺序:《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如此便会发现,以校园,半入社会,再到陷入社会的脉络,串联起来的三个故事,与其说是三位主人公各不相同的人生体验,却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

四部曲的最后一本,是夏目漱石的另一本著作《我是猫》,因为之前有读过,这次便暂时略过未读,此处也不再多做介绍。

关于“爱情三部曲”,比起以三种爱情状态,‘相思,相恋和婚姻’作为概括的方式,我更愿意将它比作这样的三场冲突:学生时期理想和现实的冲撞,毕业之后精神和物质的博弈,以及身为社畜在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挣扎。这三场冲突既是爱情中的三种无奈,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彷徨。



《三四郎》理想和现实的冲撞

从九州来到东京读大学的三四郎,面临的不单是从乡下到城市的地域变化,从中学到大学的知识进阶,还有就此进入的完全不同于前一段岁月,却又与过去纠缠不清的人生体验。

自此,三四郎的心里有了三个世界。第一个世界是家乡,平稳又老旧,却是他的退路,也是他将“过去”抛弃并封存的地方。第二个世界是学问,学者埋首于知识,因遭世人抛弃而不幸,又因逃离世间尘嚣而有幸。第三个世界是浮华都会,那里充满灿烂,不但生活丰富,还有他倾慕的美丽女子。

对三四郎来说,每一个世界都令他感到不解,新奇和不舍,他无法抛弃任何一个世界,并暗暗许下这样一个结局:把母亲从乡下接出来,娶一位美貌的妻子,然后投身到学习中去。然而,他迎来的现实是,对于第一个世界,他只有在每次与母亲通信的过程中,才会想起来重温。在第二个世界里,他试图改革,使埋没的老师得人重视,却未见成效。而那个浮华的第三个世界,那个赠与他无限暧昧的美丽女子,也不过走向了世俗婚姻,不再与他有关。

在这场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中,三四郎心中的三个世界,无一不在动摇中,互相颠覆,陷落彷徨。



《后来的事》精神和物质的博弈

年近三十岁的长井代助,大学毕业后,既未成家,也未立业,始终过着父兄接济,远离社会的自由日子。在他看来,以糊口为目的的工作,不过是堕落的劳动,所有神圣的劳动都不是为了面包。

代助的生活,在好友平冈因为事业失败,返回东京后,不复平静。原来,代助在年轻时,曾把心爱的三千代让给平冈,如今三人再度相遇,却让他发现,两人不但经济受窘,婚姻也并不幸福。三千代的再次出现,唤醒了彼此昔日的爱意,他决心挽回过错,向平冈坦诚自己想要与三千代结合的意愿。

遭受世人唾弃的感情,不但使平冈与他决裂,家庭也不再向他提供经济支持。自此,为了与三千代的生活,代助走到大太阳底下,四处奔走,寻找工作。

在这场精神和物质的博弈中,代助开始为了糊口而工作,这是他为了爱情,放弃面包的代价。



《门》个体和社会的挣扎

在外人看来,宗助和阿米是恩爱夫妻的现实典范,然而,只有两人才知道,他们的相遇和结合是为社会所唾弃的关系。

两个人活在大门之内的世界里,除了需要向社会取得日常必需用品之外,几乎是与社会毫无瓜葛的存在。即便已经到了绝对“相依为命”的地步,宗助仍是无时无刻不饱受罪恶感的折磨,而阿米也将三次丧子的命运,看作是来自那场风波的惩罚。

当“道德”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安井将要出现时,宗助为了避免相遇,逃到深山的寺庙里,希冀禅学能为他打开心中深锁的大门。

“他明知自己无法通过这扇门,却不辞辛苦地赶到门前来。他站在门前回顾身后,却又没有勇气转身走上通往门前的那条路。他再度向前瞻望,面前那道坚固的门扉始终挡在前面,遮住了他的视线。他不是那个有能力通过门扉的人,也不是过不去就打退堂鼓的人。总之,他是个不幸的人,只能呆呆地站在门前等待黑夜降临。”

宗助回来后,安井已经离开,面对终于的相安无事,宗助却暗自以为,这样的“相遇”仍会反复出现,而自己能做的,只有四处逃窜。

在这场个人和社会的挣扎中,宗助像对待工作那样,六天沉沦,一日逃离,不想面对,不敢结束。



“三部曲”全部系列看下来,无论是三四郎,代助,还是宗助,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些自己的影子。毕竟,从学生再到社会人,谁不曾幻想过自己百分百的人生未来,谁又不曾发现自己不过是运道下的一丝尘埃。谁没高喊过“金钱如粪土”,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已成为被世事消化过的最终产物。谁不对重重人世感到厌烦,终是在浮生的半日闲散之后仰仗着社会成活。

当往日的信念在时光中不断破碎重组,除了彷徨,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三本故事中,最偏爱的当属最后一本书——《门》。上面这一版的封面,也是我以为最适合的一版封面:四壁门扉,却又进出无路。不过,三本书下来,这种程度的困厄已经不算什么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门》中的细节描写,才是我最大的阅读享受。每一处段落,反复阅读,总能在他的笔下,实现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