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来源于哪个实验?
- 2、巴甫洛夫给狗做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 3、巴普洛夫经典实验是什么
- 4、巴甫洛夫做了什么实验?
- 5、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各是什么?
- 6、巴甫洛夫的狗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 7、巴甫洛夫的狗讲的什么
- 8、巴甫洛夫的狗实验说明了什么学法
- 9、摇铃铛狗流口水是什么实验
- 10、巴甫洛夫的狗实验的意义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来源于哪个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来源于他对狗的唾液分泌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听到食物铃声时就开始流口水,尽管它们还没有看到食物。他认为这是因为狗在重复了几次听到铃声和看到食物之间的联系后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因此,巴甫洛夫开始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这种条件反射现象,并提出了他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来源于一个经典实验,即:狗——铃声——唾液的实验。这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狗看到食物分泌唾液这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这属于无条件反射。
第二阶段,在给狗食物之前,先摇铃,然后给食物。反复多次;
第三阶段,仅仅给狗摇铃,观察狗分泌唾液的情况。需要后天学习获得,属于条件反射。
实验表明,仅仅是给狗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说,摇铃和狗分泌唾液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但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直只是摇铃而不给狗食物,狗是不是一直都会分泌唾液呢?不是的。这就涉及到,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律中涉及的一些概念问题。像刚才这种现象,就叫做消退。虽然,巴普洛夫的实验是以狗为研究对象的,但是经典条件反射同样可以应用于人的身上。其意义就体现在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律。
巴甫洛夫给狗做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给狗做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也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简介: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感疗法。
实验: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使它通到狗的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不过,巴甫洛夫发现,他不能无休止的连续欺骗这些狗。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对该声音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弱,分泌的唾液一次比一次少。但是,假如不是连续数天的试验,他们还会对蜂鸣器的声音作出流涎的反应,然而已经不像先前得那么多了。
巴普洛夫经典实验是什么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A.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B.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实验过程: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就其生理机制来说,是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是生理现象;就其揭露条件刺激的信号意义来说,是心理现象。在上诉实验中,铃声是条件刺激,食物是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形成意味着铃声已经成为食物的信号。动物有机体既已“认识”了铃声的信号意义,这就表明它已经有了心理活动。同时,条件反射的建立也表明了如狗一样的动物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巴甫洛夫认为,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可分为具体信号(如声、光、味等,又叫第一信号)和抽象信号(如语言、词等具体信号的信号,又叫第二信号)。
由具体信号引起的神经活动过程,叫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由抽象信号引起的神经活动过程,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在生活中,谈虎色变就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学生一想到测验或听到即将举行测验就产生焦虑,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并不是测验使得学生焦虑,而是有关测验的观念和语义导致学生焦虑。
重点梳理: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信号;人+动物;
Eg:看到穿白大褂的就哭、望而生畏、看柠檬酸。
第二信号系统:抽象信号;人;
Eg:谈虎色变、画饼充饥。
巴甫洛夫做了什么实验?
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解说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
迷笼实验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顿悟学习实验
苛勒于1924年
苛勒的实验过程如下:他将黑猩猩放在铁槛内,黑猩猩的旁边放置一短棍,在槛外放一长棍和香蕉。黑猩猩开始试图抓取香蕉,结果失败。随后,用短棍去拨,又失败。急得摔棍撞槛。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次观察,忽然拾起短捧,用短棒再连结长棒,取得了香蕉。可见,黑猩猩是在观望的时候,把握了两根棍棒与香蕉之间的内在关系。苛勒通过对黑猩猩进行的许多实验,提出了顿悟理论。他认为问题的解决不是由于尝试错误,而是由于顿悟。所谓顿悟。就是内在地把握情境的关系性,并依此改变整个情境。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
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各是什么?
教招考点——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带给教师的启示
敏试教育
2017年08月20日
行为主义理论又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而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是每位经历教师招聘考试必学内容之一。
简单概括地说,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包括“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白鼠”和“班杜拉的小朋友”四大内容。
巴甫洛夫的狗
首先,是“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后来,每次给狗进食时打开红灯、想起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看到红灯亮或者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的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猫
其次,是“桑代克的猫”。著名的迷笼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抓或咬,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无意中踩到踏板,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入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开门。桑代克把猫放进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斯金纳的小白鼠
然后,是“斯金纳的小白鼠”。在斯金纳箱中放进一只白鼠,并设一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班杜拉的小朋友
最后,是“班杜拉的小朋友”。在早期的研究中, 他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年人对一个波比娃娃的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波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波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儿童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通过实验,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实验”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而在具体教学中,行为主义理论启示教师注重创设有助于教学的课堂情境,配合教材设计教学的进度,塑造个体的良好行为以循序渐进的达到教学目标。
这要求教师要理解学习的行为。个体获得的学习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教师可以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利用,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轻松参与到活动中,通过直接的体验进行学习(这对于年龄小的儿童这一点尤为重要)。学习的结果是产生行为的较持久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措施保证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在学习之后进行及时的练习和强化,避免已学习的行为的消退、遗忘。在现实中,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应当在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例如,帮助学生认清当前所学知识对未来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系统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还应当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当设计需要理解的概念或原理时,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或熟悉的生活入手进行教学,促使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促使其进行接收学习。另外,不同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尽相同:教师有时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指导学生进行接收学习;有时则只起引导、辅助作用,如在物理、生物等的自然学科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发现,指导学生学生进行试验和实验等。教师应调整好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试验中,消退说引起教师的思考,帮助教师利用消退律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例如教师应注意到如果教师对那些上课吵闹的不予以理会,则开始时可能出现更多的吵闹行为。桑代克通过一个经典的“迷笼实验”说明不断尝试错误行为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尤其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与适度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反应,对学生获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和奖励,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知道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榜样来学习,教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即可给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来源。另外,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这四个过程强化学生的观察学习。从学习理论中的交互作用观,给教师这样的启示。教师通过利用交互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合理竞争、合作的学习风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正确的理解这些理论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利用这些理论背后的实质作用很好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达到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整理 | 敏试教育(江西教师招聘网)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过程如下:
1、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是一位俄国的生理学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狗的唾液分泌和消化功能。巴甫洛夫也因为对消化功能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2、通过对狗的唾液分泌量的测量,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吃食物、闻到食物、看到食物、靠近食物的时候,都会分泌唾液。
3、有一次,巴甫洛夫给狗食物之前,都会开启一个节拍器,他一直重复这个操作,最后,狗在听到节拍器而没有食物时,也会分泌唾液。
4、之后,巴甫洛夫又将节拍器换成了铃声、蜂鸣器、哨子、闪光等,结果都是一样的。
5、再之后,巴甫洛夫一直只给狗节拍器、铃声、蜂鸣器、哨子、闪光,而不给狗食物,渐渐地,狗也就不分泌唾液了。
巴甫洛夫的结论:
1、狗在吃食物、闻到食物、看到食物,会自发分泌唾液。
所以,食物的各种属性的刺激,和分泌唾液是有联系的,而且是不需要学习的非条件性的。
2、节拍器、铃声、蜂鸣器、闪光、哨子这些刺激,是狗学会了这些刺激和食物是一起的,才会分泌唾液。这是需要学习的条件性的。
3、条件性的反应,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还能体现在心理上。
比如,身体上的疼痛,或者是某个危险出现时,会非条件性地引发害怕、焦虑的情绪。如果在疼痛或危险发生时,一直伴随某个刺激,重复几次后,即使没有疼痛或危险,一旦这个刺激出现,也会条件性地产生害怕、焦虑的情绪。
巴甫洛夫的狗讲的什么
《巴甫洛夫的狗》讲的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一条狗做了一个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证明了:习惯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后天性的习惯可以通过训练完成。
巴甫洛夫的狗来形容一个人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如对逻辑思辨的抗拒。巴甫洛夫发现并开辟了一条通往认知学的道路,让研究人员研究动物如何学习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流口水的狗狗。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的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成。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有着共同的规律,二者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又可以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存在泛化和分化。
两种条件反射也有不同之处: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强化是跟刺激有关,还是跟反应有关;两者的反应的方式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包含有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介绍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1849年9月26日生于俄国梁赞,1936年2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1875年从彼得堡大学数理系生物科学部毕业后,进入军事医学院深造,1879年在该院获学士学位,1883年获博士学位,任生理学讲师。1884~1886年在德国路德维希和海登海因实验室进行心血管和胃肠生理学的研究。
1888~1890年在彼得堡包特金实验室进行循环和消化生理学的研究。1890~1924年任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1年起兼任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晚年他又领导了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现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的工作。十月后,在列宁格勒建立了专门研究条件反射的实验站。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从事心血管神经调节的研究,提出了心脏营养神经的概念。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如唾液瘘、食道瘘、胃瘘、胰腺瘘等),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总结发表在《主要消化腺讲义》一书中。
为此他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他第1次用生理学中的“反射”概念来理解“心理性分泌”,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其代表作是《大脑两半球活动讲义》(1927)和《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性研究实验20年》(1923)。
1907年他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被英、美、法、德等22个的科学院选为院士。他是28个(包括中国)生理学会的名誉会员和11个的名誉教授。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说明了什么学法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说明了条件反射。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主要是每次在给狗送食物的时候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只要铃声响起,或红灯亮起,狗狗就会分泌出唾液来。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一种心理学的内容,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情况,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反射条件反射的事,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强化动物自发性操作行为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训练导致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全名叫做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一生中的成就有很多,巴甫洛夫曾在1904年的时候因消化系统心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最终在1936年的2月27日去世。
摇铃铛狗流口水是什么实验
摇铃铛狗流口水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巴甫洛夫将狗置于实验笼中,并在给予狗食物的同时摇响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狗开始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即使没有食物供应,只要铃声响起,它们就会分泌唾液。
这个实验展示了通过条件反射来建立行为模式的可能性,即原本中性的刺激物(铃声)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关联,变成了引发相同反应的刺激物。
摇铃铛狗流口水是巴甫洛夫实验。
巴甫洛夫通过一系列在狗身上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无条件反应的概念。比如将食物放进狗嘴里时出现的唾液反应,是一种大脑反应;是存在于脊柱或者下脑中枢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之间的一种直接连接。对比而言,条件反射,比如听到铃声或者其它在以前都是中性刺激的声音时出现唾液现象,是由条件形成过程中在大脑皮层里建立起来的新反射通道的结果。
重要意义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当代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的科学基础。正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华生所说,它是行为主义学说和方法论的“拱门下的拱心石”。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的意义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的意义介绍如下:
从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中我们受益颇丰。它带给我们认识世界的契机,揭示了心理学研究的基石,为我们提供了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反射研究,我们可以加深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模式,同时也能为我们的生活和医疗带来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也扩展到了其它许多科学领域。
巴普洛夫的狗是由俄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的一个实验,它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成为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只狗被放在一个小舱内,每当给它食物的时候,都会播放一个铃声。后来,只要播放这个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即使没有给它食物。这个实验说明了一种条件反射的过程,被称为“巴普洛夫反射”。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动物和人类行为中内在的、无意识的反应机制。对于这个实验的应用可以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一些行为症状的形成,同时也可以在临床上的应用上带来益处。
在巴普洛夫实验的脉络下,从一只狗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关条件反射及其效应的原理。这个实验是实验心理学的基石之一,它的结果经常被用来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不同的情况做出某些反应。巴普洛夫的狗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它可以用来解释条件反射的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动物和人类行为中内在的或无意识的反应机制。
在心理学领域,它是一个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实验,可以为我们理解许多不同的行为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