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马奇诺防线?
- 2、马奇诺防线什么意思
- 3、马奇诺防线是什么
- 4、马奇诺防线在哪个国家
- 5、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 6、马奇诺防线(法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 7、马奇诺防线是不是把战场引到比利时,从而避免破坏法国本土?
- 8、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 9、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 10、虎头要塞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对吗
什么是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永备筑垒配系。因法国陆军部长A马奇诺为修建该防线从国民议会争得巨额拨款,所以世称马奇诺防线。防线的使命是:在与德国发生战争时,保障法军坚守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阻止德军入侵,并为全国进行战争动员和军队的战略展开赢得时间。修建经过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开始研究其东北边境地区的设防问题。由于法国军界对奉行进攻还是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有分歧,因而对是否修建防线问题持有不同的意见。直到1924年还没有作出修建防线的决定。1925年,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从进攻的战略思想出发,批准了边境防御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即在东北边境地区构筑若干独立的永备筑垒地域作为防御和节约兵力的一种手段,筑垒地域之间的地带不设防,在那里集中部署主要兵力。一旦爆发战争,立即越过莱茵河向德国展开进攻。1927年9月成立了筑垒地域建设委员会,具体制定了构筑梅斯、劳特和贝尔福3个独立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的计划,并于次年开始施工试点。由于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秘密重整军备,因此法国主张沿东北边境地区建立绵亘防线的呼声趋于强烈。1929年12月,马奇诺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1930~1934年防线工程拨款法案,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约1200万立方米。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平均每千米正面达15个。鉴于希特勒1935年合并萨尔区并恢复征兵制,1936年3月重新占领了莱茵兰,比利时又于同年10月废除了与法国的军事联盟,法国遂决定重新审查其边境防御计划。1937年副总理兼国防部长E达拉第视察了法国边境之后,法国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施工一直进行到1940年5月德军进攻法国时才停止。概况及工程构筑特点 马奇诺防线自隆吉永沿法国与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整个边境直至瑞士方向上的贝尔福,绵延约390千米。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梅斯筑垒地域掩护法国最重要的布里埃-蒂翁维尔工业区。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易攻难守,因此工事构筑最为坚固。劳特筑垒地域位于萨尔河与莱茵河之间,控制着普鲁士军队1870年入侵法国时的路线。两个筑垒地域之间为萨尔泛滥区,这里多江河障碍和沼泽,便于造成泛滥。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位于莱茵河西岸,以莱茵河和罗讷-莱茵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若干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用以防止德军渡河。贝尔福筑垒地域封锁汝拉山脉与孚日山脉之间的贝尔福山口,可阻止敌人经瑞士西北部入侵。马奇诺防线基本上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千米)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千米)编成。保障地带内设置有以多列防坦克桩砦为骨干,与地雷场和防步兵铁丝障碍物相结合的障碍物配系,在前哨阵地掩护下,能起到迟滞敌军进攻的作用。主要防御地带包括战斗警戒阵地、主要防御阵地(法国称之为“抵抗阵地”)和后方支援阵地以及阻滞阵地。主要防御阵地的基础是工事群。工事群由坑道连通的若干地面工事组成,其规模视所在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条件而定。在梅斯和劳特筑垒地域最重要方向上的大型工事群,称为“综合工事群”(图1),如哈根堡综合工事群、霍赫瓦尔德综合工事群。综合工事群正面约1200米,纵深达1500米,守备兵力为1100~1200人(图2)。中等工事群相当于营抵抗枢纽部,守备兵力为500人。小型工事群的守备兵力为200人。工事群周围有桩砦、地雷场以及防步兵铁丝网掩护(有的工事群内还构筑有防坦克壕和崖壁)。工事群内主要工事之间因有坑道连通而形成有机整体,能独立进行环形反坦克防御。在工事群之间还配置有由侧防暗堡组成的支撑点,供野战部队防守用。其任务是对障碍物进行火力掩护和封锁友邻工事群的接近地。工事群的地面工事,主要有各种射击工事,如钢筋混凝土穹窖式或装甲炮塔式火炮、机枪工事,装甲迫击炮工事,装甲机枪帽堡工事(见装甲帽堡)以及观察帽堡工事等。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和安装的。主要武器类型有75、120、135毫米火炮,25、37毫米反坦克炮,50、60、81毫米迫击炮,双联装机枪等。装甲炮塔式工事的炮塔能旋转360°,部分工事的炮塔为升降式,炮管平时观察不到,射击时才伸出地面。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射击工事的顶盖厚度达35米,炮塔装甲厚度30厘米,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和1000千克炸弹的轰炸。工事群通常设有人员出入口和补给品出入口。出入口安装有装甲密闭门和建有自卫工事。工事群的坑道,位于地下20~90米深处。主坑道宽6~8米,高3~6米;支坑道宽2~3米,通过垂坑道与地面工事连通。坑道工事包括指挥通信中心、人员休息室、弹药库、给养储藏室、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补给的弹药可由电动车经内部地下铁道运进,通过升降机送到地面射击工事的弹药室内。围绕升降机还设有螺旋梯以应急需。马奇诺防线以其独具特色的工事群和在工程上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而著称于世。评价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国军队不得不考虑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军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法军防御,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防线后方,使其失去了作用。防线陷落的根本原因,除法国在政治上实行绥靖主义的错误政策外,还因为法国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在战争指导上犯了严重错误。它实行消极防御,片面强调防线的作用,不重视装甲兵和航空兵的发展,缺乏战略预备队。加之在判断德军进攻方向和估计德军进攻能力的问题上,完全没有预见到德国装甲兵和摩托化步兵在良好的工程保障条件下能够通过阿登山脉进攻法国。另外,马奇诺防线的左翼,因达拉第防线工程薄弱而得不到可靠的掩护。马奇诺防线本身也存在弱点,主要是没有形成较大的战役纵深,工事只适合消极防御的需要,不能保障守备部队广泛机动和适时出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奇诺防线的大部分工事被保存下来用作军事仓库或用于经济目的,少数工事群被开发成旅游点供游人参观。
二战中德军突破马奇诺防线的具体路线
马奇诺防线意思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
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相关介绍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法国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敦克尔克之前,是英法比荷主力被击败,第二阶段是法国被占领。决定性战斗主要是一阶段。第一阶段没有彻底攻破马奇诺正面防线。只是用c集团军群进行了牵制活动。不过马奇诺延长线部分被攻破,即阿登森林地区。
第一阶段伦德斯的A集团军群比利时的阿登森林地区至色当突破该段的马奇诺防线,一般称为小马奇诺,防御略低于马奇诺。
法国战役第二阶段勒布的C集团军群通过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突破马奇诺防线。不过此时法国已无心恋战。
马奇诺防线什么意思
指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军入侵而在东北边境地区建造的一条防线。是以法国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的姓氏命名的。马奇诺防线的建设始于1928年,基本完成于1940年。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拥有数百公里的长度,主要位于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地区。防线内设有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设施,通道相互连接。防线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德国的入侵,并保护法国的东北边境地区。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
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 。以A.- L.- R.马奇诺的姓氏命名 。1929年12月马奇诺任法国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 ,全长约 390千米。包括梅斯筑垒地域 、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域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 (纵深4~14千米)和主要防御地带 (纵深6~8千米)组成 。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坚固 。 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千米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 420 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1940 年 5~6月,德军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第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马奇诺防线在哪个国家
马奇诺防线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历史意义
马奇诺防线是阵地战思想的产物,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如一战时的巨大伤亡而修筑,因其火力完备强大,纵深极宽,延绵德法边境,一度被认为是“不可以逾越的马奇诺防线”,法国因过度信赖此防线导致备战松懈,直至德军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时。
法国人还依然沉浸在巴黎的灯红酒绿之中,自信的认为德军不敢冒犯,因此未能有效的组织起军队进行一次阻击,导致德军长驱直入,马奇诺防线的失效意味着如一战般的阵地战战争形态彻底结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8年开始建造,1940年基本建成的筑垒配系,主要用于防止德国军队入侵其东北边境地区。这条防线以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命名,全长数百公里,主要部分位于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然而,由于地形崎岖,不利于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法军并未在此处加强防备。
然而,1940年5月,德军通过偷袭阿登高地和联合荷兰德军,成功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并将其围困在敦刻尔克。马奇诺防线也因此失去了作用,因为德军袭击了其背部。
马奇诺防线(法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马奇诺防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所建的一道防线,也是法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建造始于1930年代末期,目的是为了阻止德国的进攻。然而,这道防线在战争中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最终被德军攻破。
建造背景
马奇诺防线的建造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法国。法国人民对于德国的侵略行为记忆犹新,他们希望能够建造一道坚固的防线来保护自己的国土。于是,马奇诺防线的建造计划应运而生。
马奇诺防线的建造过程非常艰巨。它跨越了法国东北部的边境线,全长约800公里,涵盖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大部分边界。防线由一系列混凝土工事、掩体和堡垒组成,配备了大量的火炮、机枪和其他武器。防线的目的是要阻止德国的进攻,给法国军队提供一个坚固的防御线。
防线的操作步骤
马奇诺防线的建造和操作步骤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才能完成。以下是马奇诺防线的主要操作步骤:
1.筹备阶段
在筹备阶段,法国军方需要确定防线的具体位置和规模。他们需要考虑地理条件、战略需求和资源情况等因素。同时,他们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工程师合作,制定详细的建造计划。
2.建设工程
建设工程是马奇诺防线的核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的工人和工程师被动员起来,开始修建混凝土工事、掩体和堡垒。他们需要使用重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起重机,来完成这些工程。同时,他们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如土壤条件、水源供应等。
3.武器装备
马奇诺防线的武器装备非常重要,它们是防线的核心力量。法国军方购买了大量的火炮、机枪和其他武器,并将它们部署在防线的各个关键位置。这些武器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训练,以确保它们能够在战斗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4.士兵训练
马奇诺防线的士兵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国军方对防线的守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包括战术训练、射击训练和体能训练等。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使用防线的武器和设施,以及如何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防线的失败
尽管马奇诺防线在建造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但它在战争中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德军于1940年发动了对法国的进攻,他们采取了迂回包围的战术,成功地绕过了马奇诺防线。在德军的进攻下,防线的守军被迅速击溃,防线最终被攻破。
马奇诺防线是不是把战场引到比利时,从而避免破坏法国本土?
马奇诺防线是一道由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防御工事,位于法国东部与德国边境地区,旨在防御德国的进攻。在二战初期,德国军队发动攻势,穿过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的领土,企图迂回马奇诺防线。由于比利时的中立地位,法国军队未能在比利时境内展开防御,而是在马奇诺防线上进行抵抗。
因此,马奇诺防线并不是把战场引到比利时,而是法国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的一项防御措施。当时法国领导层认为,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国土的天然屏障,可以防御德国的进攻。但实际上,德国军队通过侵略比利时等国家,迂回马奇诺防线,使法国军队无法有效抵御德军的攻势。
因此,马奇诺防线并未成功地防御德国的进攻,但仍然被认为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工事,它代表着战争中的一种思想和策略。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马奇诺防线是二战期间法国为了抵御德国入侵而修建的一条防御工事。该防线以法国国防部长安德烈·马奇诺的名字命名,于1930年开始修建,直到1940年基本完成。具体解释如下:
1、马奇诺防线位于法国东北部,从隆河流域的安特卫普延伸至卢森堡边境,全长约390公里。该防线由大量的地下掩体、炮塔、机枪堡垒、反坦克障碍和地雷场组成,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防御工事之一。
2、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采取了闪电战的战略,迅速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导致法国战败。这一事件被称为马奇诺神话,意味着人们对于强大防御工事的过度依赖和对战争动态的低估。
3、马奇诺防线的失败引发了对于军事战略和防御工事的重新思考。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不能完全保障国家的安全,还需要具备灵活的战略部署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此外,马奇诺防线的失败也暴露了法国军队的组织和指挥问题,以及对于德国军事实力的低估。
二战相关资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在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这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影响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二战的主要参战方是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分别是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以及他们的仆从国,如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另一方则是以反法西斯同盟为主导的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战争范围覆盖了全世界,但战争的爆发点是德国入侵波兰,这个事件导致了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3、在这场战争中,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决定性的战役发生了,例如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等。此外,也有许多重要的政治会议,如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马奇诺防线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建立的一条防线,以法国首相马奇诺的名字命名。马奇诺防线该防线沿法国东北部边境,从比利时边境一直延伸到瑞士边境,全长约700千米。该防线由深沟、铁丝网、掩体、堡垒、哨所等构成,旨在抵挡德国的入侵。然而,在1940年5月,德国快速攻占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从侧面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使得该防线失去了防御意义。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马奇诺防线南北长390千米,法国费时费力十年,耗费50亿法郎才将它建成。
马奇诺防线,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墙壁厚度达到了3.5米,别说机枪,就连一般的火炮,也难以击穿。
内部地道四通五达,地道之间存在指挥所、弹药库、发电厂、医院、厨房、有轨电车以及各种生活设施。
每千米都有15个军事工程,一共部署了344门大口径火炮,120个炮塔,另外也拥有1533个堡垒,壕沟全线遮盖。
虎头要塞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对吗
虎头要塞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完达山脉,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东部原中苏边境上秘密修筑的规模庞大、异常坚固的边境军事要塞。虎头要塞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同时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因此,虎头要塞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也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
虎头要塞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罪证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构筑虎头要塞工程大、时间长、用人多,他们所用的10多万劳力全是中国人,有的是从关内及东北抓来的劳工,有的是被征用的农民。
虎头要塞的特点
虎头要塞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西北山地中,中俄界江乌苏里西岸,虎头镇北1.2km处,为标高100.7m的独立山丘,其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3343,北纬4557(虎东山),距乌苏里江0.85km。
虎头要塞历经6年、耗资数亿资金、征用劳工两万余人,于1939年春修建完工。虎头有要塞正面宽12公里,纵深宽30公里,共有大小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南山、虎中山等山脉组成。阵地由钢筋水泥构筑,结构复杂,弹药库、发电所等设施完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位于虎头要塞遗址,是日本侵华罪行的见证。虎头要塞已成为历史遗迹,虎头地下要塞博物馆已经建成,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头要塞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罪证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虎头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