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马革裏尸的主人公是谁?
- 2、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人
- 3、“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这一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是()。
- 4、成语马革裹尸的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 5、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马援马革裹尸的故事
- 6、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 7、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
- 8、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 9、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马革裏尸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主人公是马援
主人公是马援。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人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马援,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威名,在他62岁时,东汉遭受侵犯,但朝中却无人领兵抵抗,于是他站出来要求率兵出征,表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革裹尸一词也由此而来。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马援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马援,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常犯边境,对东汉进行侵略,马援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威名。
马援62岁时,北方匈奴再次进行侵略,满朝官员议论纷纷,但是找不出担任将军的人驱逐匈奴,马援就站出来要求率兵出征。皇帝见他年事已高,表示不忍,马援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一词就是出自这句话,后来,它常用于形容将士英勇作战,原意为国捐躯、誓死抗争的决心,是一个褒义词。
“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这一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是()。
【答案】:C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马革裹尸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为国家战死疆场。
A项错误,马超,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
B项错误,马云,明初将领,与六安人叶旺同隶属长枪军谢再兴,担任千户。镇守辽东,披荆斩棘,建立军府,抚济军民,开垦田地万余顷,成为永久之利。
C项正确,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东汉初著名将领,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留下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壮言,两千年来被视为军人精神的体现,无数以身许国者莫不引以为志。
D项错误,汉昭烈帝刘备,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故正确答案为C。
成语马革裹尸的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在成语马革裹尸中的历史人物是马援。马援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亹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亲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
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征侧及妹征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征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征。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征,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征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征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马援马革裹尸的故事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马革裹尸的意思是什么: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于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著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1、马援(前14年-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2、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3、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后遭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被加封为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是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所以马革裹尸的主人公自然就是马援了。马革裹尸只一个褒义词,指的是军人在沙场上战死之后,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为国家捐躯的决心和忠心。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的名将马援,而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因为马援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一些少数名族常常扰乱边境,在边境进行杀烧抢掠,所以边境的百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候,后来的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就出现了。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扩展资料:
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 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 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要求率兵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的典故素来为后人所崇拜,身为前方将士,每一个出征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之上征伐杀戮,为着自己的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最后病死在了战场上。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东汉初期军事家马援。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甚得器重。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建立后,马援仍领兵征战,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汉章帝时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徽宗时加封至“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马援自是东汉一奇男子,其自命奇,其为人谋奇,其持论奇,其立功奇,其一生之结局亦奇。以世家子弟而就边郡田牧,役属宾客,分散亲故,此其自命奇也。先投隗嚣,力陈祸福;后归光武,高参计画,此其为人谋奇也。
曰“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曰“死于边野,马革裹尸”,此其持论奇也。西破诸羌,南平交阯,镇三辅地而使之不惊,击五溪蛮而迄于垂成,此其立功奇也。建勋生前,蒙谤身后,以轻财始,以诬赃终,此其一生之结局奇也。(李景星)
马革裹尸主人公:马援。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甚得器重。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建立后,马援仍领兵征战,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扩展资料:
家庭出身
马援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本姓马服氏,后简化单姓马。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马通与其兄长马何罗同宠臣江充关系友好,并参与巫蛊之乱。后来,武帝反思巫蛊之祸,开始对参与制造巫蛊之乱者的惩处。马何罗忧惧不已,于是铤而走险,与马通、马安成合谋,企图刺杀武帝。但其阴谋被金日磾发现并阻止,马何罗兄弟宗族遂被诛杀。
马通虽死,马通之子马实却没有被处死。马实于汉宣帝时“以郎持节,号使君”;马实生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生四子,第四子就是马援。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东汉初的名将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平五溪蛮叛乱,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扩展资料: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匈奴和乌桓在北方不断侵扰,马援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殓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
典故如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扩展资料
马援十二岁时,父亲马仲去世。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泥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
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当了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
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
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
马革裹尸主人公: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1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2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答:马援
马革裹尸的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 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 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盂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 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的少 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 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风他精神矍烁,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的启示
“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3 成语名称:马革裹尸
成语拼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牺牲在战场。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造句: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三章:“甘洒一腔热血于报国疆场,马革裹尸,死而无憾。”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马字开头的成语
马上得天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包含有马字的成语
风马牛不 路遥知马 马上得天 盲人骑瞎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乌头白, 柳营试马 木牛流马 司马昭之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4 成语马革裹尸出处: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时名将马援,字义渊,扶风郡茂陵县人。他年轻时在郡里当过小官,因为同情一批犯人,在押解途中擅自把他们释放了,自己逃到甘肃,以农牧为生。
汉光武帝刘秀时,马援参加了几次抵抗外族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战争,立了多次战功。汉光武帝拜他为“伏波将军”,封他为“新息侯”o
有一次,“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一带打了败仗,全军覆没,马援得了这个消息,便主动要求上前线去。那时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光武帝因为他年纪老了,没有批准他的要求。他不服,当场披甲上马,在马上挺胸昂首,挥舞兵器,十分威武。光武帝不禁叹道:“多么精神啊,这位老将r马援于是带领军队,开往贵州战地去了。
《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常常说:“大丈夫立志,意志要越穷越坚定、气概要越老越强壮!"又说:“好男儿当为国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
后来马援果然死在军中。他在贵州一带作战时,因为士兵传染疫病的很多,战斗十分艰苦,而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自己也得了重病。但是他还坚持,不肯离开部队,最终实现了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5 公元四四年秋,东汉的名将马援在交趾立功回京,朋友们纷纷前往欢迎。当时有个以善于谋划而闻名的孟冀也前往祝贺,并向马援说了一些奉承的话。马援听了心中十分不快,他说:“我以为你会说一些正经话呢,没有料到你也随波逐流地来一味地夸奖我。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地方,封地不过几百户,而今我的食邑是三千,这是赏过于功啊,能保得住吗?你老先生何不指教我一下,帮助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愚笨,不能办到。”马援严肃地说:“而今匈奴乌桓不断侵扰北方边境,我欲任先锋,作一个有志男儿。大丈夫当死于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孟冀听了十分佩服地说:“真不愧为一大丈夫啊!”
后来人们引用“马革裹尸”来形容英勇作战,誓死如归的杀敌决心。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6 【释义】
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
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
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
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
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
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
”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
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7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成语示例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