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忽必烈和成吉思汗什么关系?
- 2、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关系是什么?
- 3、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谁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忽必烈的父亲是谁
- 4、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关系
- 5、都是一点明君,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 6、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 7、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忽必烈是因何而死呢?
- 8、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 9、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什么关系?
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是第五位可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因此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也可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继任者。
铁木真早年丧父,投奔克烈部首领脱里,积蓄实力,于1189年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随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高原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建国后,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颁布《大扎撒》。
此后经过多次的对外战争,占领东亚地区金朝的大片领土,并灭亡西夏、西辽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迹远抵东欧的黑海海滨。
1227年,铁木真在西夏投降前夕病逝,终年六十六岁。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的战略,死后被秘密安葬于起辇谷。元朝建立后,累赠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建号称汗
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后,于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蒙古语:Khural,“大聚会”之意),大会蒙古贵族。
据说出身晃豁坛氏的巫师阔阔出(号“帖卜腾吉里”,意为上天代言人)上言:“如今地上称为古儿罕的各国君主都被你征服,其领土都归你治下,因此你也应该有普天下之汗的尊号。上天旨意,你的称号应为成吉思汗。”
于是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inggis Qaγan,一译为“青吉思”,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可汗”,一称意为“可怕的”“强健的”)。随后,铁木真建九斿白纛,以本部落名称为国号,称“大蒙古国”(也客蒙古兀鲁斯)。
爷爷和孙子的关系
爷爷忽必烈统一蒙古
孙子成吉思汗统一中国
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諡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其兄蒙哥在1259年去世后,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选作蒙古帝国大汗,而忽必烈则在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於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开始争夺汗位。虽然忽必烈在这场斗争中获胜,但西方的四大汗国则因他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至此,他的政权只包括中原地区、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他的军队用了六年时间攻陷重镇襄阳,但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1279年,在厓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统治全中国。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蒙古帝国奠基者,世界著名军事统帅之一。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庙号太祖。
他的众子中,较为著名的四位分别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为国主,选定窝阔台为继承人,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争夺,征服金朝后,托雷去世。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托雷之子,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当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本想一举进军中原,谁知中途病倒了,后来,忽必烈在继承王位后统一了中国。
成吉思汗是爷爷,忽必烈是孙子。
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爷爷。
忽必烈的父亲是孛儿只斤·拖雷(1193—1232年),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第四子(幼子),尊号“也可那颜”(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朵儿、牧地和军队。
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1232年率军击败金军,在回军途中病逝。
扩展资料:
忽必烈的有关典故
涮羊肉的发明传说与忽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胡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
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就让他再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竖大拇指。忽必烈高兴,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
成吉思汗的个人经历
铁木真18岁时,昔日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
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结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这是铁木真一生所经历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
宋嘉泰四年(1204年),铁木真征服乃蛮部。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其子桑昆身死异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忽必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铁木真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关系是什么?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铁木真四子拖雷的四子。
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他虽出生于世族大家,但从小家族就陷入了部落权力的争夺中。雄心勃勃的铁木真称汗后,不断发起战争将曾经的敌对部落悉数覆灭,于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整个蒙古部落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扩展资料
忽必烈亲属成员
父亲:孛儿只斤·拖雷(1193—1232年),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第四子(幼子),尊号“也可那颜”(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朵儿、牧地和军队。
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1232年率军击败金军,在回军途中病逝。
其子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时,被改谥为景襄皇帝。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谥“仁圣景襄皇帝”。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谁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忽必烈的父亲是谁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他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虽然不是嫡长孙,但最后还是继承了汗位,是第五位可汗,因为后来在位时改了国号所以也同时是末代大汗。
成吉思汗塑像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一位历史上著名杰出的军事家。他先是一个一个地打败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在1206年成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之后又发动对外的扩张侵略战争,征讨了西夏、金国、花剌子模等周围各国,使疆域版图不断扩大。他麾下的铁骑甚至向西到达了中亚、东欧的黑海,而他的继承人又发动了两次征西战争,由此为世界历史上面积第二大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他的遗嘱,三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四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大蒙古国也至此结束,所以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位可汗。而他在位时,元朝灭亡了南宋,算是完成了成吉思汗的一个心愿。
成吉思汗的庙号、谥号最早也都是出自忽必烈。1265年,忽必烈把自己的祖父成吉思汗追尊了庙号,为元太祖。一年后,又追尊了谥号,为圣武皇帝。
忽必烈的父亲
忽必烈的父亲是托雷,而托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是他正妻所生的最小一个儿子。“托雷”在蒙古语中是镜子的意思。按照成吉思汗死前的遗嘱,后来托雷被任命为监国。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托雷与主角郭靖结拜为安达,也就是异性兄弟。
托雷剧照
托雷继承了他父亲成吉思汗卓越的领军才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所以,托雷从小就一直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比如他曾经攻打过金国,占领那里许多州郡。在成吉思汗的西征中,托雷也是与他率领蒙古军队的主力,之后他又独自率领了一支精锐部队,其中的士兵都是成吉思汗从所有军队中选 *** 的强者。托雷在西征中建立了赫赫的军功,不过期间他也做出了令人发指的屠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谁比如在马鲁时,当地长官已经投降,托雷谎称不杀人,最后还是几乎把城里所有人全部屠杀,将近七十万人。
托雷在成吉思汗的所有儿子里,军事能力是最强的,所以他也继承了父亲大部分的军队,大约有13万蒙古军队的80%。虽然如此,他仍然不是汗位的继承人,成吉思汗在生前指定了三子窝阔台继承来汗位。在成吉思汗死后,也有大臣提议推举托雷为大汗,可是因为二哥支持窝阔台,所以战功卓著的托雷最后只是摄政的监国。之后,托雷还是继续带兵打仗,为大蒙古国开疆扩土,发挥了巨大作用。
1232年,托雷在回军途中病逝,享年41岁,有人猜测他是被窝阔台忌惮而毒杀。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谁
忽必烈是谁的儿子
忽必烈是托雷和他的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第四个儿子。托雷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第四个儿子,在他死后成为大蒙古国的摄政监国。
忽必烈父母画像
托雷是成吉思汗儿子里最有军事才能的一个,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不汗马功劳。在成吉思汗死后,托雷也继承了80%的蒙古军队,几乎掌握了大蒙古国的兵权。不过因为没有继承汗位,托雷之后仍然像一个将领一样带兵打仗,最后也是在打败金国回来的路上病逝。也有记载说,是因为当时的大汗窝阔台生病,托雷用自己代替他,喝下了巫师给的圣水,没几天大汗痊愈而托雷就死了。
忽必烈的母亲是成吉思汗许配给的托雷。据说她治家有方,在托雷死后很好地管理着家族,拉拢其他势力,此外和窝阔台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两人时常商量国家大事。也正是因为她的深谋远虑,最后才能够由自己的孩子继承汗位。
窝阔台死后,他的皇后称制,她想立长子贵由继位。为了争位,蒙古各大势力产生了矛盾,国家处于发生内乱的边缘。此时是唆鲁禾帖尼带着儿子们参加选汗大会,拥立了贵由,才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短短两年,大汗病逝。因为唆鲁禾帖尼已经拉拢了多方势力,声望极高,所以这次当上可汗的是托雷与她的长子蒙哥。
蒙哥死后,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后来建立元朝。之后,忽必烈为父母追尊谥号,一个“景襄皇帝”,一个“庄圣皇后”。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关系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
他是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227年,成吉思汗过世了。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第四个儿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
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的历史评价:
郝经:“今主上应期开运,资赋英明,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为诸王推戴。稽诸气数,观其德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再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马可·波罗将忽必烈尊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称赞忽必烈是“人类远祖阿丹(Adam)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认为这是“彼实有权被此名”。
都是一点明君,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拖雷有十一子,长子即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蒙哥即汗位后,遣忽必烈开拓南部汉地,令旭烈兀远征西域,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则亲率大军伐宋。不料蒙哥汗于1259年在合州城下阵亡,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匆匆北返。按规矩,大汗之确定须由「忽里台」推举,由于阿里不哥在和林颇受诸王公之拥护,忽必烈返至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之石别苏木),乃自行即位为大汗,建年号为中统,并诏告中外。同时阿里不哥则在和林召集「忽里台」,亦称大汗,于是兄弟拔刀相向,内战长达四年之久。中统五年(1264年),阿里不哥败降,忽必烈汗改是年为至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以开平为上都,「忽里台」制从此被废。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汗定都中都。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国号为「元」,传系取《易经》「乾元」之义。次年,以中都为大都,蒙语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这样,忽必烈终于在中国北方创立了一个新王朝——元朝。1276年蒙军攻陷临安,1279年攻下山,灭亡南宋,全中国遂统一在元朝之下。
爷爷
祖父
是他孙子
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父亲
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爷爷,忽必烈的父亲孛儿只斤·拖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成吉思汗(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
扩展资料
忽必烈为政举措: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
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
成吉思汗为政举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
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忽必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铁木真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孙子。
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母亲为唆鲁禾帖尼。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农历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
1206年春天,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但晚清以前,元、明及清中前期的汉文史集中,并无上尊号”成吉思汗“的记载,元史太祖本纪记载诸王群臣为上尊号“成吉思皇帝”。同时代南宋彭大雅编《黑鞑事略》记载也记载为成吉思皇帝(“其主初僣皇帝号者小名曰忒没真僣号曰成吉思皇帝”),彭是南宋出使蒙古联络夹击金朝的使臣。元代李志常《长春眞人西游记·卷上》也记载为“诏曰成吉思皇帝敕眞人邱师”。1998年发现的元代银质鎏金文“盐山圣旨牌”亦书曰“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 西方的史集中则记载为成吉思汗,并传入中国,导致自晚清时始汉文史集中(如《海国图志》、《蒙兀儿史记》、《蒙古纪事本末》,《新元史》等)出现两者并用或者独用成吉思汗的记载。正式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始。遂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伐金,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jiǔ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北方诸部族人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数万。随后建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
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
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金。
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即今北京市,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忽必烈汗” 的传统蒙古文写法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库力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金中都,金亡后称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
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
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传到元朝。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全国性政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但仍然失败。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后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真金早逝。或许由于这些个人悲剧的刺激,忽必烈开始酗酒,并且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与此同时,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败,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关系,忽必烈是铁木真四子拖雷的三子。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也可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他完成了成吉思汗未完成的心愿,也就是统一中原大地。忽必烈继承了他爷爷成吉思汗的遗志,未登位前灭了大理,登位后毁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元朝,是元朝世祖(也可以说是元朝始皇帝)。
元宪宗蒙哥在他即位的第八个年头(1258年)率兵攻宋,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哈喇和林,命皇弟忽必烈进攻鄂州(湖北武汉市武昌)。但到了第二年七月,便病死于钓鱼城(四川合川东)。他原以为蒙古兵剽悍,天下无敌,南宋很快便会献璧出降,然后便可返筛北归,基于这个考虑,他对后事未作任何安排。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今洛阳)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宋开禧二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宋宝庆三年(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成吉思汗是在统一蒙古后蒙古人对他的称呼,就像中国关内对帝王称呼皇上。
忽必烈是铁木真第四子拖雷的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
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创建者(1260~1294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第四子。
孛儿只斤·铁木真是大蒙古国建立者,其尊号为“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忽必烈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
成吉思汗就是铁木真的封号,意为:像大海一样宽广的可汗(即君主)。忽必烈是铁木真第四子拖雷的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儿子。
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是第五位可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因此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忽必烈是因何而死呢?
他们两个人是祖孙的关系。忽必烈最后是因病而死的,他常年生活在边疆地区,气候环境比较差,导致了自己的生命,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才会因病而死。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成吉思汗是蒙古国的第1位可汗,忽必烈是蒙古国的第5位可汗,忽必烈是因病而去世的。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因病而死,他长期喝酒和暴饮暴食,这给身体带了很多伤害。
从辈份上而言,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他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孩子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尽管并不是嫡长孙,但最终是承继了汗位,是第五位可汗,由于之后当政时改了年号因此也一起是末代出汗。成吉思汗本名成吉思汗,是一位在历史上着名优秀的战略家。
他起先一个一个地击败了别的部族统一了蒙古,在1206年变成“成吉思汗”,创建了大蒙古国。以后又启动对外开放的扩大侵华战争,征伐了西夏、金国、花剌子模等周边世界各国,使领土疆域不断扩大。他手下的铁骑乃至往西抵达了中亚、东欧的黑海,而他的继承者又启动了2次征西战事,从而为世界历史上总面积第二大的王国打下了基本。
1227年,成吉思汗病故。依照他的遗书,三子窝阔台承继为可汗,四子托雷出任监国窝阔台去世后,他的孩子承继了汗位。2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评为了可汗。而蒙哥以后,便是忽必烈当上可汗。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年号改成“大元”,大蒙古国也至此完毕,因此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在最后一位可汗。
而他当政时,元朝灭亡了宋代,算得上完成了成吉思汗的一个愿望。成吉思汗的庙号、溢号最开始也全是源于忽必烈。1265年,忽必烈把自己的爷爷成吉思汗追尊了庙号,为元太祖。一年后,又追尊了溢号,为圣武皇帝。
蒙古的窝阔台、蒙哥和忽必烈三位出汗都依次启动过对宋代的战事,第一次逐渐与1235年,而最终宋代宋朝灭亡在忽必烈手上,已经是1276年,宋蒙之战(之后元朝建立,改为宋元对决)不断了45年,因此可以说宋代反倒是蒙古王国进攻最久较难的我国。窝阔台当政时,
开始了蒙古对宋代的第一次战事,但是六年后以蒙古兵败结束,也是蒙古王国吸引他国第一遭遇不成功。之后,蒙哥称帝,兵分三路进攻宋代,在其中自身率兵中路大军讨伐四川攻克了成都,但是在合州攻不下,自身也在那里忽然病故。忽必烈攻击鄂州都没有进度,尽管宋代宰相贾似道派人来割让土地请和,但第二次对决又是不成功。
忽必烈变成出汗之后平定县内战,创建了清朝,1268年启动了元灭宋对决元军此次最先进攻的是襄阳,历经六年才占领这座封地。以后,元军一路沿长江而下攻占杭州临安,南宋皇帝撤兵。但是,宋代残留阵营又另立皇帝,在福建广东等地再次抵御。
1279年,清朝和宋代在广东崖山暴发最后血战,宋代兵败而完全亡国。清朝因而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可以亡国宋代,除开清朝军力的强劲、宋代朝中的腐坏等因素外,从国防角度观察,是合理的发展战略决策的。忽必烈把占领襄阳作为亡国宋代的重要,这与以前不一样。而这一发展战略,并不是清朝自身明确提出设计方案的,反倒是宋代的一个撤兵的名将刘整进献的。
忽必烈是在历史上中国较大疆域的dnf缔造者。蒙古皇朝的天地全是忽必烈打出来的。忽必烈打进哪儿呢?北至俄罗斯北边,南至越南南边,西至维也纳,叙利亚也未曾忽略,蒙古匪军可以说走遍了全部次大陆。那时候的中国领土有三千多平方千米,几乎是如今领土的四倍。
对于中国东方,忽必烈比较远打进日本。忽必烈在继位没多久以后又吸引了朝鲜,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有一个日本的我国。日本经常侵入朝鲜,朝鲜提心吊胆地来向忽必烈状告,这让这名出汗起了东度日本海的想法。那时候的忽必烈已经全心全意应对宋代,没有时间腾动手来应对日本,可是他有一个军事家的考虑。宋代和日本的经济往来关键依靠高丽,日本的强盗如今侵犯高丽,为什么不运用这些强盗来应对宋代?在忽必烈来看这确实便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好点子。
忽必烈派大臣给日本送国书,说要和日本外交关系。日本在收到国书后心惊胆战想向蒙古称臣,但是那时候的掌权人不愿意。忽必烈装腔作势地在高丽屯兵,要想吓唬日本人。日本人自始至终没有上当受骗,忽必烈最终只能派精兵进攻日本。
迅速蒙古的部队就将日本的一座海岛攻占,但因为指挥者被日尔战士所伤,斗志大挫。天公也不作美,最终部队只有回朝。忽必烈不甘,又依次2次进攻日本,但一直没有取得成功。忽必烈打进哪儿的问题了解回答了吧。清朝的开国帝王元世祖忽必烈,丧生于1294年2月18日。他死于病症,得病根本原因是嗜酒和暴食暴饮,而这一是由于忽必烈晚年时期遭受了政冶、国防及其本人生活上的多种不幸,备受刺激性。
忽必烈的前半辈子可以说获得成功家庭美满,出生蒙古皇室,领兵战功赫赫,以后承继汗位,创建清朝,又有深爱的皇后相随、优异的皇太子作继承者。遗憾,到了他的晚年时期,人生道路就逐渐走下坡乃至越来越悲惨,他失去以前使他取得成功和幸福的一切。
忽必烈晚年时期,尤其是亡国宋代统一中国后,几回作战基本上都以挫败结束。例如,2次东征日本都遭受强台风而严重损失,第一次派去一万多人不成功,第二次调遣十五万或是不成功;乃至,他南进进攻过安南、缅甸等东南亚领国,也也没有取得成功吸引。
1281年,忽必烈的深爱着的察必皇后过世。她不但几乎守候他一生,为他产下四个孩子,并且是他的好妻子,在重要情况下助他一臂之力。因而,察必皇后的逝世让忽必烈茫然若失。五年后,忽必烈与察必皇后的嫡长子、太子金子因病去世。
他是忽必烈自小塑造的帝位继承者,最终却由于一封让忽必烈禅位的奏折而受惊吓,得了大病而死,仅有43岁。由于这种不成功和不幸,忽必烈大过度紧张,因此逐渐嗜酒而且暴食暴饮,此后他的重量快速提升越来越胖,进而生病。最终,他在被病症摧残得苦不堪言中过世。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是第五位可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因此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忽必烈(Kublai Khan)
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60——1294年在位。
成吉思汗(1162~1227)
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于太祖铁木真,终于元顺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宽广,但统治残暴,致使王朝短命。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的儿子,即成吉思汗的孙子
说得简单些:就是他的孙子!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儿子,所以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成吉思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先是一个一个地打败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在1206年成为“成吉思汗”,然后南征北战,为灭金与西夏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他完成了成吉思汗未完成的心愿,登位后毁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元朝,后人也称忽必烈是元朝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由于忽必烈长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汉人,推行汉法,改变了蒙古人的游牧传统。他重用汉人,仿效汉制建立元朝,基本保留了宋朝的官员体制,对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扩展资料:
1227年,成吉思汗过世了。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第四个儿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
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像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元史》中这样记录: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病逝。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论辈分,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其四子托雷的第四子。成吉思汗是蒙古的第一个可汗。忽必烈虽然不是长孙,但最终继承了可汗的地位,是第五代可汗。他在位时改了国号,因此他也是最后一个可汗。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 历史 上著名的杰出军事家。首先,他逐一击败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1206年成为可汗,建立大蒙古。之后又发动对外扩张侵略战争,征服了西夏、徐进、华佗墨子等周边国家。从而不断扩大地盘。他的铁骑甚至西至中亚和东欧的黑海,他的继承人还发动了两次西征战争,从而奠定了世界 历史 上第二大帝国的基础。
127年,成吉思汗病死。根据遗嘱,三子窝阔台继承可汗,四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戈被选为可汗。蒙戈之后,忽必烈成为可汗。164年,忽必烈改蒙古为大元,结束了大蒙古,所以忽必烈是大蒙古的最后一个可汗。在位时,元朝灭南宋,也算是完成了成吉思汗的一个愿望。成吉思汗的庙号和谥号也是出自忽必烈。1265年,忽必烈将他的祖父成吉思汗尊为元太祖。一年后,谥号被尊为圣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