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蝠鲼,蝠鲼为什么叫魔鬼鱼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5 11:43:58 浏览9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蝠鲼怎么读

蝠鲼 - 拼音fú fèn
蝠鲼(Mobula),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达6m余。体青褐色。口宽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
平时底栖生活,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卵胎生。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常见的如日本蝠鲼(Mobula japonica)、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

蝠鲼读音

读法:[fúfèn]
蝠鲼是一种海洋生物,属于蝠头鱼目(Myctophiformes)下的蝠鲼科(Myctophidae),俗称“光尾鱼”或“洋灯笼鱼”。这些鱼类主要分布在全球温带和热带海域的深海中,数量众多,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蝠鲼体型较小,通常只有10-15厘米长,最大的也不会超过30厘米。它们的头部短而圆,口大而向上倾斜,眼睛也相对较大。其身体柔软,色彩普遍为银白色或淡金色,且具有自发的发光能力。
蝠鲼是浮游动物的重要捕食者,在深海中属于顶级捕食者之一。它们通过自发的发光来吸引被捕食物,如浮游动物和其他小型鱼类。同时,蝠鲼还可以快速地游动并编织成大规模的鱼群,从而更方便地发现、追捕和抓住猎物。
蝠鲼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产卵和胎生两种方式。一般而言,蝠鲼的交配季节还是较为清晰的,通常在每年春季或秋季进行。在繁殖季节,雄性蝠鲼会向雌性蝠鲼发出闪亮的光信号,以吸引其交配。
蝠鲼在产卵后,会将卵粘在海洋浮游物上,然后让它们随着洋流的运动在深海中漂浮,等待孵化。而胎生蝠鲼则通过体内受精,将受精卵孵化为胎儿后再产下。
尽管蝠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捕捞活动的影响导致蝠鲼数量骤减。目前,国际上已经对一些蝠鲼种类列为濒危或易危物种,并采取了措施保护这些受威胁的海洋生物。
总之,蝠鲼作为一种珍贵的海洋生物,在自身具有明显生态作用的同时,也与人类的生计息息相关。保护蝠鲼和海洋生态平衡的稳定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任务。

蝠鲼怎么读?

拼音为:bī fèn,蝠鲼是一种长相非常奇怪、生活在海洋当中的鱼类,它和我们熟悉的鲨鱼有近亲关系,同属于软骨鱼类。就象一只展翅飞翔的确大蝙蝠一样,因此人们俗称它为“蝙蝠鱼”。 蝠鲼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也是它经常出没的场所。
它的身体在6米长左右,体重可达1-4吨,头上长有2个突出来的、可以摆动的肉角,叫做“头鳍”,位于眼睛两侧,能够自由的转动。在捕食时,两个头鳍就不停的摆动,好像两只手一样,把食物迅速的拨进宽扁的嘴里,饱饱的美餐一顿。
扩展资料
蝠鲼行动敏捷,以翼状胸鳍自由翱翔水中,平时栖息底层但常上升停近表层,张口吞食,并运用头鳍转动纳食入口。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
主要食浮游甲壳动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鱼类。鳃耙多少角质化,呈一系列羽状筛板,起滤水留食作用。母体子宫壁上具乳头状突起,分泌营养液以滋养发育后期的胎儿。胎儿体盘宽0.41米,仔鱼体盘宽1.13米;幼体体盘宽1.44米。
肌力大,连凶猛的鲨鱼也不敢袭击它。蝠鲼在南海整年可见到,每年6~7月洄游至福建、浙江沿海,于8~9月去黄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鲾鲼

蝠鲼怎么读

蝠鲼的拼音读音为fú fèn。
一、详细释义
蝠鲼是一种海洋鱼类,属于鲉科中的一类。它们通常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地区。蝠鲼的身体呈椭圆形,侧扁而略带高度。它们的头部较大,嘴巴宽大而具有锐利的牙齿。
二、物种介绍
1、外形条件
蝠鲼多具有鲜艳的体色,常见的颜色有红、橙、黄、蓝等,以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和捕食方式。蝠鲼的背部常常具有斑点、纹理或者花纹,有助于它们在海底环境中进行伪装。另外,蝠鲼体表还被覆盖着一层鳞片或者具有扇形突起物,增强了它们的保护能力。
2、食性
蝠鲼通常是肉食性的,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小鱼为食。它们的捕食方式灵活多样,有些蝠鲼会潜伏在海底等待猎物靠近,随后迅速出击捕食;而有些则会主动游动寻找食物。
3、毒性
尽管蝠鲼在外观上可能看起来可爱,但它们实际上是具有毒性的鱼类。蝠鲼的背鳍和鳃盖上长有毒刺,被刺到可能会导致剧烈疼痛、发炎和中毒反应。因此,在处理蝠鲼时需要谨慎,并避免直接接触。
蝠鲼造句:
1、在热带海域,蝠鲼以其鲜艳多彩的体色和具有毒性的特点在海底环境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生态角色。
2、蝠鲼身上的斑点和纹理与海底环境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一道令人惊叹的海洋景观。
3、在捕食时,蝠鲼迅速地游动,利用锐利的牙齿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小鱼夺为己有。
4、蝠鲼的背鳍和鳃盖上长着的毒刺是它们的自我防御机制,一旦被刺到,人们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和中毒的影响。
5、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的蝠鲼种类繁多,它们以不同的体色和形态吸引着观赏者的目光。它们在海底潜伏,伺机出击捕食猎物,展现出了高度适应海洋环境的捕食策略。
6、蝠鲼的体表覆盖着鳞片或扇形突起物,既增强了其防御能力,又使其在海底环境中拥有良好的伪装效果。

蝠鲼有多大?

蝠鲼(拼音为fú fèn),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一般体平扁,宽大于长,最宽可达8米,体重300千克,体盘呈菱形。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
在英语中,蝠鲼被错称为"魔鬼鱼",主要是其形状吓人。蝠鲼最具特色的一个习性就是它那"凌空出世"般的飞跃绝技!经科学家观察发现,蝠鲼在跃出海面前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在海中以旋转式的游姿上升,接近海面的同时,转速和游速不断加快,直至跃出水面,时而还会伴以漂亮的空翻。最高时,它能跳1.5-2米高,落水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场面优美壮观。
中国福建、浙江和黄海一带可见某些种类的踪影。因为它们有洄游的习惯,所以在一个地方不会常年见到它们。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黄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来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下。

蝠鲼怎么读 正确发音及其特点?

蝠鲼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即fú。这也是外来词常见的发音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中文中的重音一般在第二个音节。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属于鲭形目鲣科,其学名为Scomber japonicus。它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那么,蝠鲼怎么读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其正确发音及其特点。
在发音过程中,需要将每个音节都发音清晰,不要出现模糊的情况。尤其是fèn这个音节,需要注意发音时不要和汉语中的“粉”混淆。
1. 重音在第一个音节
蝠鲼的发音特点
在发音过程中,需要将每个音节都发音清晰,不要出现模糊的情况。尤其是fèn这个音节,需要注意发音时不要和汉语中的“粉”混淆。
3. 音节清晰
蝠鲼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即fú。这也是外来词常见的发音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中文中的重音一般在第二个音节。
蝠鲼的读音为fú fèn,其中fú的发音类似于汉语中的“福”,fèn的发音则类似于汉语中的“分”。整个单词的发音比较简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为外来词,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于汉语的发音特点。
在发音过程中,需要将每个音节都发音清晰,不要出现模糊的情况。尤其是fèn这个音节,需要注意发音时不要和汉语中的“粉”混淆。
蝠鲼的读音为fú fèn,其中fú的发音类似于汉语中的“福”,fèn的发音则类似于汉语中的“分”。整个单词的发音比较简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为外来词,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于汉语的发音特点。
3. 音节清晰
蝠鲼的正确发音为“fú fèi”,是一个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复合词。其中,“蝠”字读作“fú”,表示蝙蝠的意思;“鲼”字读作“fèi”,表示鲨鱼的一种,也叫作“刀鱼”。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身体长而细,外形像一只鲨鱼,但没有鲨鱼那么凶猛。它们的头部扁平,口大,牙齿锋利,适合捕食小鱼和浮游生物。蝠鲼的身体呈灰色或棕色,有时会有斑点或条纹,非常适应海洋环境。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蝠鲼在一些文化中被视为神秘和神圣的生物。

蝠鲼为什么叫魔鬼鱼

蝠鲼被叫叫魔鬼鱼是因为它的古怪长相,此外它时常会跃出海面,行为相当诡异。相传蝠鲼会围住人类的船只,出水跳跃时还可能撞翻船只。在海洋中,如果潜水员碰到蝠鲼要格外小心,以免被它用那宽大的躯体包住,倘若被它巨大有力的双翅碰到,不死也得重伤。
蝠鲼(拼音为fú fèn),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扁平,有强大的胸鳍,类似翅膀,在海洋中巡游,胸鳍前有两个薄、窄、似耳朵的突起,可以向口中收集食物,牙齿细小,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
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性情温和。 蝠鲼属包含九种,包括日本蝠鲼、姬蝠鲼、长尾蝠鲼、褐背蝠鲼、印度蝠鲼、芒基蝠鲼、短尾蝠鲼、下口蝠鲼和古氏蝠鲼,这九个种类的蝠鲼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类别。
蝠鲼身体扁平,强大的胸鳍类似翅膀,因其形状吓人而被称为“魔鬼鱼”。成鱼的体长可达7米,体重有500千克,能作出一种旋转状的跳跃。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
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

像蝙蝠一样的鱼叫什么?

像蝙蝠一样的鱼叫蝠鲼。
蝠鲼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达6m余,体青褐色,口宽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
蝠鲼有洄游的习惯,所以人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常年见到它。每年的6~7月,蝠鲼会洄游到福建、浙江沿海。8~9月,它们又会游到黄海,10~11月,就会游回浙江沿海,12月到次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下,在我国福建、浙江和黄海一带可见到它们的踪影。
生活习性: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
蝠鲼。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大6m余。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
蝠鲼简介: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游甲壳动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鱼类。鳃耙多角质化,呈一系列羽状筛板,起滤水留食作用。

蝠鲼怎么读

蝠鲼的拼音是fú fèn。
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大6m余。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
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平时底栖生活,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卵胎生。
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常见的如日本蝠鲼(Mobula japonica)、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肝富含脂肪,可提炼鱼油。
扩展资料:
一、栖息环境
蝠鲼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较少停留或栖息在海底,从离海岸较近的表水层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中国福建、浙江和黄海一带可见某些种类的踪影。因为它们有洄游的习惯,所以在一个地方不会常年见到它们。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黄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来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下。
二、生活习性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
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游甲壳动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鱼类。鳃耙多角质化,呈一系列羽状筛板,起滤水留食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蝠鲼
蝠鲼读音为:fú fèn
一、蝠拼音:fú,注音:ㄈㄨˊ,部首:虫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5画
五笔:JGKL,仓颉:LIMRW,郑码:IAJK,四角:51166
结构:左右,电码:5799,区位:8280,统一码:8760
笔顺:丨フ一丨一丶一丨フ一丨フ一丨一
释义:
1.泛指所有属于翼手目的许多种哺乳动物,尤指哺乳类中唯一真正能飞的动物。
2.通“蝮”( fù)。毒蛇,通称蝮蛇,多居湿地。
二、鲼拼音: fèn
释义:鱼类。体 扁平,呈菱形。胸鳍前部伸延至吻部。尾细长,常具尾刺。种类很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蝙蝠[biān fú]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2.蝠鲼[fú fèn]
鱼,身体扁平,略呈菱形,宽约6米,口大,胸鳍呈三角形,头部两侧有一对鳍向前突出,尾细长如鞭。生活在近海。
3.蝠蛇[fú shé]
即蝮蛇。
4.血蝠[xuè fú]
英语vampire的意译。吸血的蝙蝠,后也译作吸血鬼。
5.暗蝠侠[àn fú xiá]
小说《铠甲勇士之星际大战》1中的配角,由崔暗赟变身而成的金色勇士。
6.蝙蝠衫[biān fú shān]
一种袖口小、腋下部位特大的上衣。
蝠鲼
生词本
英文解释 - 中文解释
英文解释
中文解释
百科释义
蝠鲼(fú fèn)属软骨鱼纲、鲼科,是鳐的近亲,从生物学角度上说,并不是一个具体物种,而是一个生物属,包括多个种类蝠鲼的统称。体扁平,有强大的胸鳍,类似翅膀,在海洋中巡游,胸鳍前有两个薄、窄、似耳朵的突起,可以向口中收集食物,牙齿细小,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性情温和。2012年9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渔民在福建外海捕获一条素有“魔鬼鱼”之称的巨型蝠鲼,重达2000多斤,胸鳍张开长度近8米。 查看更多>>
蝠鲼读fú fèn。
同福奋音,楼上那个字多的,别人问怎么读,你把蝠解释了那么认真是为了上头条吗?差点以为海里的蝠鲼可以飞了哦,还像老鼠,逗比
蝠鲼的读音:fú fèn
一、蝠的读音:fú
二、汉字释义:
哺乳动物,头和身体的样子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连着,夜间在空中飞,捕食蚊蛾等。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虫
五、相关词组:
蝙蝠、蝠蛇、血蝠、蝙蝠衫、蝙蝠怪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竖、横折、横、竖、横、点、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
二、词语释义:
1、蝙蝠
哺乳动物,头和身体的样子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连着,夜间在空中飞,捕食蚊蛾等。
2、蝠蛇
即蝮蛇。
3、血蝠
吸血的蝙蝠,后也译作吸血鬼。
4、蝙蝠衫
一种袖口小、腋下部位特大的上衣。
5、蝙蝠怪
长着巨大的翅膀和锋利的爪子的古代恶魔。

蝠鲼和鳐鱼有什么区别?

一、形态特征不同
1、蝠鲼
一般体平扁,宽大于长,最宽可达8米,体重3000千克。体盘菱形,一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胸鳍长大肥厚如翼状,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尾细长如鞭,具一小型背鳍,一些种类的尾上具一个或更多的毒刺。
口宽大,前位或下位;牙细而多,近铺石状排列;上、下颌具牙带,或上颌无牙;鼻孔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喷水孔较小,三角形,位于眼后,距眼有一相当距离;鳃孔宽大;腰带深弧形,正中延长尖突。卵胎生。
2、鳐鱼
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它们的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 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底侧,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
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就现在所知,全部鳐类鱼均为卵生,其卵又称“美人鱼的荷包”,常见于海滩,长方形,有革质壳保护。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cm;大鳐可长达2.5m。
3、魟鱼
魟在分类上属于软骨鱼类的亚目,全世界共有六个科158种。除了“深水尾魟”科台湾没有外,其他五个科台湾都有。包括有六对鳃,吻部长而透明的“六鳃魟”,全世界的五种里有四种还是台湾发现的。
其余的魟都是五对鳃,其中的“魟”科,尾细长没有尾鳍;“扁魟”科有背鳍和尾鳍;“燕魟”科体盘特别宽,尾巴很短;以及头部明显鼓起来比体盘高,使眼睛和喷水孔变成长在头两侧,胸鳍只延伸到眼的后面为止的“扁魟”科,包括了前面所提到体型很大的蝠,牛鼻和魔鳐三大类。
二、生活习性不同
1、蝠鲼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
2、鳐鱼
鳐鱼和魟鱼非常相象,因为它们都有扁平的身体。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蟹和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以后,主要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
捕食的时候,鳐鱼主要靠嗅觉捕猎。鳐鱼卧在海底时利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尽量避免吸入泥沙。鳐鱼在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腮裂流出。
3、魟鱼
魟鱼活动力不强,活动深度在5~100公尺间,常把身体隐藏在沙泥中,部分种类体色鲜丽,多以小鱼及沙泥地的甲壳类和底栖动物为食。只有少数种类具食用价值,但毒刺前端有倒钩,极难拔除,因此渔民在捕获后就把鱼尾毒刺部分切断。
三、分布范围不同
1、蝠鲼
蝠鲼现存3属13种,遍布于南北纬35度之间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能见到4种:双吻前口蝠鲼、日本蝠鲼、台湾蝠鲼和无刺蝠鲼。
2、鳐鱼
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从浅海到2.7km以下的深水处,主要生活在东海和南海。日本的冲绳地区是鳐鱼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当地政府已将其列为一个主要的参观景点,在那里的水族馆开设有专门的区域供人近距离观赏。
3、魟鱼
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境内亚马逊河、奥利诺、科河及乌拉圭、巴拉圭河水域与多数的澹水魟一样,此类魟鱼在自然环境中多生活在澹水河域中的底层。观赏价值高且价位合理的珍珠魟类,在魟鱼中算是较普及且爱好者接受度很高的一种。
虽然同样名为珍珠魟,但由于产地的变异性、个体间的杂交及花纹的多样化,使得以Potamotrygon motoro为名的珍珠魟类个体,每只的花纹及颜色皆有着不同的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蝠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鳐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