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人空巷的错误用法,成语运用十大错误类型及例句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2 08:53:55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这个万人空巷用法不对吧?!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不是指街上都没有人.所以这里的用法是错的
巷:古语应解为房子,就是说大家都从家里出来看,而不是从家里跑到外面。这里用的不对,谁还跑到外面看电视剧啊!
万人空巷字面上是指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用在这是行得通的
去,不是指的意思是,巷子里都空了,因为全部回家看电视了
是典型的错误用法。
万人空巷 香港万人空巷迎奥运成语名:万人空巷
拼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解释: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例子:此时路旁看的,几于~,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
错误用法举例:当年《渴望》的播出造成了万人空巷,大家都在电视机器前等待收看它

万人空巷比喻什么

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场面,意思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出自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成语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分句。
示例:
1、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
2、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拓展小知识
1、读音:wanrenkongxiang
2、近义:万头攒动
3、反义:穷乡僻壤
4、用法: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哄动一时的情景。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一、错误用法
很多人都会把万人空巷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人,比如:这条巷子真的是万人空巷,一个人都没有。
这是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的用法。
二、造句
1、电视里传来足球队夺冠的消息,一时万人空巷,人人出来庆贺。
2、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3、在这场万人空巷的赛事举办之际,酒吧老板,家电卖场司理和啤酒商们都如饥似渴地欢迎那些慷慨年夜方的主顾们。
4、这位奥斯卡得主访问上海时,万人空巷。
5、那时的观潮节,已是万人空巷的盛会。
6、男主角前天出现在南京东路步行街,引起“万人空巷”。
7、两个武者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比赛,那时候可是万人空巷。
8、我感叹着道望着北京城内万人空巷的景象道。
9、此次演出再次轰动了申城,演出当晚可谓万人空巷,各界人士赠送给孟小冬的花篮排在戏院门前的牛庄路上,足有1华里长。
10、整个广场周围,普通修炼者和老百姓加起来,不下千人,足以说明姬家学院的考核之隆重,万人空巷也不为过。
11、昔日抛绣球招亲无一人问津的屈辱,被今朝万人空巷的求亲盛况所洗刷。
12、据新华社南京8月22日电近日,大型纪实淮剧《英雄戴俊》的上演使江苏省阜宁县万人空巷。
13、万人空巷的大殿之中,唯有四人没有显露出惊叹之色,一人正是段天狼宗师,一人是唐韵仙子,还有两人便是董雪沁和秦游。
14、盛事将至,满目琳琅,万人空巷,不知所以

古风那些事儿关于易误用的成语?

1、万人空巷
读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释义: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译文:家家户户都走出家门,看明朝的潮水。
误用:很多人都会把万人空巷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人,比如:这条巷子真的是万人空巷,一个人都没有。这是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的用法。
2、登堂入室
拼音:dēng táng rù shì
释义: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
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3、七月流火
读音:qī yuè liú huǒ
释义:意思是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译文: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误用:常被理解为七月骄阳似火。
4、望其项背
拼音:wàng qí xiàng bèi
释义: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但通常以否定句表示与“望”的对象有一定差距。
出处: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译文:表达论述的卓越雄伟,真的可以与诗书六艺相比,不是后代写文章的人能够赶得上的。
误用:常被误认为是“赶不上”。
5、首当其冲
读音:shǒu dāng qí chōng
释义:意思是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
出处: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译文:我听说周朝在没落的朝代,百姓的尸体都僵硬在地上,地上的血流千里,我曾经不以为然,谁能想到如今身当其冲,反而最先受到攻击。
误用:常被误用替代“首先”。

成语使用错误类型

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
1.望文生义型错误
成语往往是由典故总结引申而来,当我们不知道这些典故或者由来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望文生义,直接通过字面意思来解读成语。如“万人空巷”,直接字面意思就是巷子没人,是空的。而实际意思确是家家户户都从巷子里出来庆祝,欢迎,街上人很多。与其字面意思恰恰相反。
2.对象误用型错误
有些成语所指特定的对象,使用范围仅限所指对象,使用在其他地方便不合适。如“罄竹难书”,语句: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一生做的好事罄竹难书。而“罄竹难书”却是用来形容罪行累累,多的写不完。
3.敬、谦词误用型错误
中国人在用词方面一向比较讲究,对自己喜欢用谦词,对他人用敬词,而生活中常犯敬、谦词颠倒的错误。如 “蓬荜生辉”,语句:今天因为我的到来蓬荜生辉。“蓬荜生辉”一般是指客人到来,主人说因为客人的到来,是自己家蓬荜生辉,而不能说是因自己的到来,使主人家蓬荜生辉。
4.语意重复型错误
每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意思,如果不理解很容易犯语义重复的错误。如“记忆犹新”,语句:那感人的场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印象非常深刻。“记忆犹新”本就是还记得非常清楚,印象很深刻的意思,与后面的重复。
5.语境不合型错误
汉语讲究一定的语境,而成语更甚,语境不合,也非常容易导致误用。如“安步当车”,语句:为快速到达目的地,救援官兵们只能安步当车。这里安步当车使用就不合语境,“安步当车“多形容不紧不慢的行走,与救援不符。
6.褒贬误用型错误。
成语多是由典故引申而来,部分成语有释义中有明显的褒贬之分。如“叹为观止“,语句:做官数年,他犯下的罪行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往往赞美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如果形容不好的事物时便不能用。
7.近义混淆型错误
有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很容易出现混淆的错误。如“安之若素”与“随遇而安”都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能安然处之。但安之若素多指处于困境,仍能和往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二者还是略有却别。

万人空巷的错误用法

很多人都会把万人空巷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人,比如:这条巷子真的是万人空巷,一个人都没有。 这是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的用法。

说多人去参加时,说成万人空巷,为什么说空巷,不说实巷?都站满了人实实的了

万人空巷,说的是很多人从小巷子里纷纷走到大街上参与庆典活动(而不是说都躲在家里不出门),故此用“空巷”而不会用“实巷”
巷指的是小巷,人都聚在一起,只能是在广场等大的地方,小巷里放不下
百度百科里对“万人空巷”有详细的解释,你看看就明白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146.html?tp=0_11
提要:“万人空巷”的“巷”,辞书释作“街巷”是错误的,应释为“住宅”。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住宅”古义,这一古义不被辞书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既然“万人空巷”意谓万人空宅,而现代传媒往往视“巷”为街巷,那么不妨“鹊巢鸠占”,对于形容大街小巷空寂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用法予以认可,鼓励使用;而对于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用法,不再用“万人空巷”而一律改作“万人空宅”。
刘洁修先生(1985)指出:“由于汉语成语的历史性很强,势必在一部分成语中遗留下古字义,如果不能正确阐发,就有可能妨碍对整个成语的理解,甚至导致曲解。另一方面,整个成语可能同时并存古今义,其间的差别须要分辨清楚,否则也有可能把今义硬套在古义的例证之上。”成语“万人空巷”,恰好属于既有曲解又并存古今义的情况。
对于“万人空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释作“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街道空荡荡的”,《辞海》释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都把“巷”释作“街巷”或“街道”。其实这是误解。

成语运用十大错误类型及例句

关于成语运用十大错误类型及例句如下:
1. 望文生义。成语往往是由典故总结引申而来,当我们不知道这些典故或者由来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望文生义,直接通过字面意思来解读成语。
例如成语“万人空巷”,直接字面意思就是巷子没人,是空的。而实际意思确是家家户户都从巷子里出来庆祝,欢迎,街上人很多。与其字面意思恰恰相反。
2.对象误用。有些成语应指特定的对象。其使用范围仅限所指对象,用在其他对象上就不合适。
例如: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一生做的好事罄竹难书。
句中成语“罄竹难书”本义是用来形容罪行累累,多的写不完。它不能用来陈述雷锋这一值得大家学习的人物身上。可以将其改为“不计其数”。
3.褒贬误用。成语多是由典故引申而来,部分成语有释义中有明显的褒贬之分。
例如:如做官数年,他犯下的罪行叹为观止。
句中的“叹为观止”一词往往赞美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此处却用来形容“罪行”这一不好的事物了,属于褒义词错用贬义词,可以改为“罄竹难书”。
4.轻重失当。有些成语词义较重,有些成语词义较轻,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如: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义无反顾”指道义上不容许徘徊退缩;只能勇往直前。而句中“为出版画册而放弃休息时间”与“道义”无关。此句使用了语义成程度较重的成语,属于轻重失当了。可以改为“毫不犹豫”。

高中语文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介绍

  成语的应用是高中语文的考察点,但是有一些的成语学生会比较容易用错,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高中语文容易用错的成语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第一类:人、物不分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如: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该词不能用来形容花木。)
  【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得漂亮,姿态娇柔,能打动人。如: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该词一般不用于形容文章。)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如: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该词只能用于指人,不能用于指物。)
  【倚马可待】原意是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很快就可以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如: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该词不用来形容做事。)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如:《大河之舞》自1994年首演以来便炙手可热,并且引起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被全球艺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该词在此处用错了对象。)
  第二类:谦、敬不分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如: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该词只能用于自己,这里却用在别人身上,显然不够得体。)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如: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词用在这里颠倒了主从关系,显然不正确。)
  【忝列门墙】谦辞,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如: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鼎力相助】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如: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第三类:陈述对象错误
  【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累得要出汗;用屋子放书,要堆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该词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如: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张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这里用错了对象。)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如:老张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东山再起】原指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用以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如: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起。(该词只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往往用于思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如:最近一段时间,寻找好剧本成了不少影视制作人朝思暮想的事。(句中的朝思暮想应该用梦寐以求来替换。)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如: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此句是指听话人听不懂,显然用词不正确。)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如: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这里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中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显然是陈述对象的误用。)
  高中语文容易用错感情色彩的成语   【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是褒义词。如:虽然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该词多用于褒义)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该词多用于贬义。)
  【守株待兔】贬义词,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心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如:通过查询该车车牌号,民警确认这是一辆被盗车,于是决定守株待兔,等偷车贼来取车。(此处用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显然不恰当。)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如: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用该词形容年轻的科学家克服困难,探索奥秘的勇气,显然是不恰当的。)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如: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本句是说辛弃疾笔下的功夫很深,而且富有豪情。这里显然是误用。)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词。如: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他仍然侃侃而谈,为自己开脱罪责。(此句表达的是贬义,应用振振有词。)
  【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如:面对自然灾害,党和政府对我们关怀得无所不至。(此处应用无微不至。)
  【始作俑者】贬义词,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如: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褒贬失当)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多含贬义。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此处用该词来形容艺术爱好者,是将贬义词误用作褒义词。)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如: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真可谓处心积虑。(该词一般用于贬义)
  【蠢蠢欲动】贬义词,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如: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此处误将贬义词用作中性词。)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贬义)。如: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不可。(该词一般用于贬义。)
  高中语文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如: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了天上,对朋友竟然侧目而视。(这里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如: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这里将马革裹尸错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棺材和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如:小东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性格封闭孤傲的他对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敌对情绪,他最终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代价。(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
  【万人空巷】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如: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本句从语意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因此万人空巷用在此处错误。)
  【三人成虎】原指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了。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如: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这里将三人成虎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如: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这里将河东狮吼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使意义,适用对象、色彩均不当。)
  【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如: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这里将下里巴人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极纯熟的地步。如: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这里将目无全牛错解为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如:成都五牛俱乐部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实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这里将望其项背错解为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该词与衣服不合身无关。)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噤,闭口不做声。如: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该词和寒冷没有关系。)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如:上个月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此处用来形容消费者,明显是望文生义。)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如: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这里将不赞一词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涣然冰释】比喻相互间的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这里将涣然冰释错解为冰块解冻。)
  【惨淡经营】原指作画之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后来形容苦费心力地筹划并从事某种事业或工作。如: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家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该处运用正确,但因后有红火,容易被判断为错误。)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如:解决好职工和学生的冬季取暖问题,是学校领导首当其冲的任务。(望文生义)
  高中语文学习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   1.容易误释词义的成语
  【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诗经豳风七月》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是星宿名,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每年农历六月的黄昏时刻,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以后便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这时酷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地凉了起来。
  如:俗话说:七月流火。今天,扬州的气温蹿至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点,达到37度。(此处不解词义乱用。)
  【明日黄花】原意是说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用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如: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如:今年学校又新建住房四栋,五一前后将有126名青年教师乔迁新居,因此他们个个都弹冠相庆。(弹冠相庆用在此处不合句意。)
  【安土重迁】形容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重,不轻率。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2008年江苏省高考题,该词用在此处错误。)
  【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经,正常。如:这和尚疯疯癫癫地说了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如: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火灾。(此处将不足为训的训错解为教训。)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如: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后用来指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之间的斗争。党,偏袒。如:我们必须指出,任何人都不能唯我独尊,甚至党同伐异。这种政治文化绝对是不健康的。
  【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抗,对等。如:办公软件市场已经从原来微软一枝独秀,逐渐走向国内外产品分庭抗礼的局面。
  【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如: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毫发不爽与生病无关。)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衡量,估量。如: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很快,中国的现代化是可以计日程功的。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假,借用。如:借书最忌全书一套借去一本,而且久假不归,使全书成为残本。
  【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劳,伯劳。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一体的夫妇,也会有劳燕分飞的一天。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如:一道神秘白光袭倒七百多棵大树,武汉东湖风景区22日晚发生的这一令人费解的大怪事,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如:他经过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此处将文不加点错解为不加标点。)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对的请打√,错的请打×

错 错 错 对 错 错 对 错 错 对 错 对 对 错 错 对 错 错
1错 2、错 3、错 4错5、对6错7、错 、8、错 9、对 10错11错12、对 13错 14对 15、对16错17错 18 对19错20错
1.√ 不刊之论:不可修改的言论。形容言论的精确。
2.× 莘莘学子:形容众多学子。
3.× 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看热闹),使巷子空冷。
4.×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或学有专长的人。
5.√ 殚尽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6.×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7.√ 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8.√ 后起之秀:后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人才。
9.√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10.× 屡试不爽:每次实验都成功了。 屡试屡爽:没有成功。
11.×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平困。
12.√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13.√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水平。
14.√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的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15.×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刻等技能的精巧。题中是自然的杰作,并非人为。
16.×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7.√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18.√ 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19.√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
20.×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