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 原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2 10:09:19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法律分析: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1、一级标准(安全标准,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
高频辐射 小于 10 μW/cm?;
低频辐射 小于 10 V/m。
2、二级标准(中间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
高频辐射 小于 40 μW/cm?;
低频辐射 小于 25 V/m。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有关情况和科学知识。

电磁波辐射是什么-产生电磁波的辐射的条件

电磁波辐射就是将电场与磁场,二者互相作用,所形成的波动,以辐射方式传送到远方.
电磁能量脱离波源的束缚,向空间传播的现象称为电磁辐射.电磁波的辐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对于无线通信、导航和雷达而言,电磁辐射是极其重要的,需要充分地加以利用;而在某些电子系统中,由于存在电磁波的辐射或无线电泄漏会影响到其他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这时电磁辐射变成了一种有害的电磁干扰,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一般情况下,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和生物体有一定的危害,需要加以防护,而受控的电磁波辐射有时却可以用于医疗和生物工程中.总之,对电磁波的辐射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产生电磁波辐射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存在时变源,时变源可以是时变的电荷源,时变的电流源,或时变的电磁场.为了有效地产生电磁辐射,时变源的频率应足够高,更确切地说,辐射系统的尺寸大小能和电磁波波长比拟时,才有可能产生明显的辐射效应.
2.波源电路必须开放.源电路的结构方式对辐射强弱有极大的影响.封闭的电路结构,如谐振腔是不会产生辐射的.源电路越开放辐射越强.
几乎所有的电磁波辐射器,即天线,都是开放式结构.

什么是电磁辐射?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常见的电磁辐射源
一般来说,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都是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源。
2.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
电磁辐射场区一般分为远区场和近区场。
(1)近区场及特点
以场源为中心,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区域,通常称为近区场,也可称为感应场。近区场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即:E#1377H。一般情况下,对于电压高电流小的场源(如发射天线、馈线等),电场要比磁场强得多,对于电压低电流大的场源(如某些感应加热设备的模具),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大得多。从这个角度上说,电磁防护的重点应该在近区场。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比较快,在此空间内的不均匀度较大。
(2)远区场及特点
在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范围称为远区场,也可称为辐射场。远区场的主要特点如下:
在远区场中,所有的电磁能量基本上均以电磁波形式辐射传播,这种场辐射强度的衰减要比感应场慢得多。
在远区场,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有如下关系:
在国际单位制中,E=377H,电场与磁场的运行方向互相垂直,并都垂直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远区场为弱场,其电磁场强度均较小。
(3)近区场与远区场划分的意义
通常,对于一个固定的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源来说,近区场辐射的电磁场强度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首先是对作业人员及处在近区场环境内的人员的防护,其次是对位于近区场内的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防护。而对于远区场,由于电磁场强较小,通常对人的危害较小,这时我们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对信号的保护。另外,应该有对近区场一个概念,对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从短波段30MHz到微波段的3000MHz的频段范围,其波长范围从10米到1米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
任何交流电路都会向周围的空间发射电磁能量,形成有电力和磁力作用的空间,即电磁场。电磁场由远及近,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向外发射的过程叫电磁辐射。电磁波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宇宙线、X射线、Y射线)和非电离辐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射频辐射)。随着电气设备的普及和电气设备功率的不断提高,电磁辐射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电磁辐射具有“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的特点,已经成为第四大公害。

电磁辐射的本质是什么?

电磁波产生的原理是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即电流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则会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这就是电磁场,而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了电磁波。
电磁波频率低时,主要借由有形的导电体才能传递。原因是在低频的电振荡中,磁电之间的相互变化比较缓慢,其能量几乎全部返回原电路而没有能量辐射出去;电磁波频率高时即可以在自由空间内传递,也可以束缚在有形的导电体内传递。
在自由空间内传递的原因是在高频率的电振荡中,磁电互变甚快,能量不可能全部返回原振荡电路,于是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出去,不需要介质也能向外传递能量,这就是一种辐射。
举例来说,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但在户外时,仍然能感受到和煦阳光的光与热,这就好比是“电磁辐射借由辐射现象传递能量”的原理一样。
扩展资料
电磁波频谱的范围极其宽广,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和电波传播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几赫(有时远小于1赫)到 3000GHz的无线电波(极长波到毫米波),同时也研究3000GHz到384THz的红外线、384THz到770THz的光波的传播问题。
电波传播所涉及的媒质有地球(地下、水下和地球表面等)、地球大气(对流层、电离层和磁层等)、日地空间以及星际空间等。这些媒质多数是自然界存在的,但也有人工产生的媒质,如火箭喷焰等离子体和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产生的等离子体等。
它们也是电波传播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地下电波传播、地波传播、对流层电波传播、电离层电波传播和磁层电磁波等。这些媒质的结构千差万别,电气特性各异。但就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3种类型:
① 连续的(均匀的或不均匀的)传播媒质。如对流层和电离层等。
②媒质间的交界面(粗糙的或光滑的)。如海面和地面等。
③离散的散射体。如雨滴、雪、飞机、导弹等,它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成群的。
由于这些媒质的特性多数随时间和空间而随机地变化,所以与它相互作用的波的幅度和相位也随时间和空间而随机变化。因此,媒质和传播波的特性需要用统计方法来描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磁波

“电磁辐射”是什么?

电磁辐射是什么
这的确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用专业设备才可以检测得出来的。短期对人体是没有危险,长期来讲对人体还是有些危害的,也不容小视。
实际上,电磁辐射与人们平时生活非常密切,无论是打手机还是听广播,都能够接触到由电场和磁场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或泄漏的一个过程,并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能量形式存在于空间中。
人为什么躲不过电磁辐射?
实际上,电磁辐射与人们平时生活非常密切,无论是打手机还是听广播,都能够接触到由电场和磁场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或泄漏的一个过程,并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能量形式存在于空间中。
人为什么躲不过电磁辐射?生活中存在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大自然,因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大磁场,比如闪电、太阳黑子活动和其他宇宙线等自然现象都会产生电磁波,这些电磁波通过外层空间不断地向地球送来电磁辐射能量。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人类制造的各种电磁设施——工业用电气设备、广播电视发射塔、无线通信网络、高压输电线、家用电器等。它们在工作时也会向外传送电磁波能量,使空间充满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我们在收看电视时,偶尔屏幕会出现雪花点、画面抖动等现象;或者在接听电话时,间或会听到一些刺耳的噪声,这些都是外界电磁辐射的干扰。可以这样说,无论人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无法躲避不同电磁辐射影响。有人很形象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微波炉之中!
高压输电线
电磁辐射的能量到底有多大?电磁辐射会对人体或机器产生影响,其程度与它的能量大小直接相关。电磁辐射所产生的能量大小取决于其频率的高低,可按其频率排成从低到高的若干个等级,频率愈高,电磁辐射所产生的能量就愈大。过大的电磁辐射能量会破坏人体的生理组织分子,这种频率产生的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反之,能量小于这一水平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各种机器产生的电磁辐射通常称为射频辐射,它属于一种能量较小的电磁辐射,一般不会造成人体生理组织分子的破坏,所以射频辐射是一种非电离辐射。除此之外,电磁辐射能量大小还和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电磁辐射能量会随距离递减,距离辐射源越远,收到的辐射能量就越小。
电磁辐射实时监测系统
电磁辐射对人们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如果电磁辐射超过了人体或机器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就是电磁污染了。电磁污染如同一个“隐形杀手”,会起很大的破坏作用:辛苦记录的电子数据或文字,却在传送过程中遭受电磁辐射而损毁,汽车刹车或防撞气囊会因电磁辐射而失灵;医疗监护设备会因电磁辐射而失常,造成医疗事故。实际上,电磁污染可能更多地会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声无息地干扰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发明和推广使用,电磁辐射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电磁污染也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之外的一个新的污染形式。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苏格兰人麦克斯韦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随后的研究发现,在交流电的周围存在着电磁场,电磁场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来源有很多,一般来说有天然型电磁辐射和人工型电磁辐射。
天然型电磁辐射是自然界自发产生的,如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都可以产生电磁辐射。天然型电磁辐射自地球产生时就已存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自然界产生的这种天然电磁辐射,通常情况下天然型电磁辐射都在一定的安全阈值内,人类有一定适应性。
人工型电磁辐射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进入电气化时代之后,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量的电器被制造出来,环境中的电磁辐射主要变为以人工辐射为主。现今 社会 中的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电气火车以及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电脑和WIFI路由器等都可以产生不同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不同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变,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既然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的传播,那么其能量应该有大有小。依据量子学的观点,电磁辐射是由光电子组成的,其能量取决于频率。一般来说,频率越大,波长越小,电磁辐射强度越大;频率越小,波长越大,电磁强度越小。
电磁波按频率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一般来讲,长波对人体的影响较弱,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对人体影响越大,微波的影响最为突出。
当电磁辐射的强度超过人体或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造成电磁辐射的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是指电磁辐射的强度超出了本底值,超过了生物体或电器设备的容许的最大限度,对生物体的 健康 造成影响,对电器设备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电磁辐射污染与电磁波的特性、功率、密度以及频率等有很大关系。
天然型电磁辐射污染影响小,因为这是自然的选择最后达到一种和谐共生关系,而人工型电磁辐射造成的污染对环境影响大。人们常说的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指人工型电磁辐射,人工型电磁辐射污染会造成生物体身体的不适,会对电器设备正常使用造成影响,是要特别防范的一种电磁辐射。
几十年来,国内外媒体对电磁辐射有害的报道一直未断过,
瑞典等北欧三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长期受到 2mG以上的电磁辐射影响,罹患白血病的机会是正常人的2.1倍,罹患脑肿瘤的机会是正常人的1.5倍,其它疾病发病机率也明显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变的主要诱因之一,可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激素分泌、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以及糖尿病、遗传性疾病等病症。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更严重的是,高强度的电磁波辐射对胎儿也有相当程度的不良影响。
电磁辐射主要通过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一)热效应
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辐射后相互磨擦,引起机体升温。热效应是指电磁辐射发射的电磁波透过生物体表层对生物体内组织进行”加热”,由于生物体内没有对这一“加热”效应的应对措施,缺少相应的散热机理,导致生物体内组织受损,严重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这一效应主要受高频电磁辐射影响,作用在生物体内,在辐射不严重时不易从机体外表看出,而当辐射严重,可以从机体看出时,生物体已严重受损。
(二)非热效应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发生紊乱。人体反复受到电磁辐射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其它方面的功能发生变化。常见的可能导致的疾病有婴幼儿畸形、肿瘤和白血病等。非热效应主要受低频电磁辐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物理非热效应和化学非热效应,其中化学非热效应对生物体的危害极其严重。
(三)累积效应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变。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已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研究的目的、方法、条件(接触电磁辐射源的距离、时间、生物模型等不同)等因素不同,其研究结果和观点也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的波段指的是从超长波到微波这个波段的电磁波,也是主流电器能够发出的主要波段。
通常来说,强度大、波段小的电磁波对人体影响最大,但必须要加一个前提,就是电磁波照射的时间长度。
如果把电磁波比作水,那么强度可以比作是水流的流量,波段比作流速,时间长度通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观测水流对堤坝的冲击的时候,一定是流量大、流速高、时间长的水流对堤坝的冲击影响更大,抛开任何一个因素谈冲击伤害都是片面的。
所以我们在谈论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的时候,就必须要综合强度、波长和时长三方面来考虑。
在这里我想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我个人是倾向于生活中的电器所发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有影响的!
因为,在我所接触的资料中,几乎所有说生活电器的电磁辐射无害的文章,说的都是理论依据;而说有害的,则能举出实验或调研依据。
而美国、瑞典、英国等一些国家,也把工频电磁辐射安全值设定在了一个很低的数字上(0.2或0.4微特斯拉),并且明确要求儿童活动的场所必须要低于这个值。我们国家的这个值是100微特斯拉,我没有能力证明这个值并不安全,但我觉得应该没有人愿意在这么高的电磁辐射设备旁边工作生活。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电器发出的都是工频电磁辐射,很多人说这种电磁辐射对人体没有影响,但其实并非如此,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明确它的强度和时长,强度大到一定程度的工频电磁辐射照样可以烤鸡排,长年累月照射的低强度电磁辐射也一样会对人体带来一定的改变,前者类似于海啸,后者类似于水滴石穿。
当然,烤鸡排式的电磁辐射我们接触不到,我们通常能接触到的电磁辐射值比较高的通常也不会超过50微特斯拉(μT),这种电磁辐射下,我们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但我们的生活中会有长时间接触的家用电器或办公设备,例如电热毯、电脑、电视机、冰箱、鱼缸给氧泵等等,好在与我们距离较近的这种电气设备并不多,只有手机、电脑和电热毯距离近一些。
在很多国家,高压线附近是禁止建居民用房和公共活动场所的,或者是这些地方建的房子价格会非常低。我亲自测量过,10千伏30米左右的地方的电磁辐射值在0.07-0.09微特斯拉之间,即使按照瑞典、美国的标准,这也算是安全范围,但这些国家依然做了这样的规定,可见其实他们也没有觉得自己定下的电磁辐射安全值也未必是安全的。
我们国家有些城市也曾经想制定自己的电磁辐射安全标准,例如北京市曾经想把这个标准设定在1微特斯拉,但马上有一些学者出来反对,否定了这一提案。最终,这个提案没有被通过,其中是否牵扯到各方的经济利益的博弈,不得而知。
我对大家的建议就是尽量的远离高电磁辐射设备,如果必须近距离接触,那么就尽量地缩短接触时长。
电磁辐射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且其伤害是缓慢、隐性的。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因人而异,有些人在较强的辐射场中也没什么影响,有些人则可能影响很大,有些病症可能要较长的时间才会显露出来。
为此,对老人、儿童、孕妇或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及长期在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采取防护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防电磁辐射方法:
1、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空间。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2、应尽量避免在发射天线的直射区域长时间逗留。
3、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手机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同时启用。
4、使用电器时,人体与电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侵害越小。如人与彩电的距离应在3至4米,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与微波炉的距离至少1米。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电热毯对孕妇、儿童、老人的损害最大,应慎用。
5、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配备防辐射装置,如:防辐射服装,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等,将电磁辐射最大限度地阻挡在身体之外。
随着电磁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磁技术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如何利用好电磁技术,防护电磁辐射污染已变得愈发重要。国家应不断完善电磁辐射相关标准,加强监管,相关单位要对电磁辐射予以重视,加强宣传教育,让民众了解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防护知识,避免电磁辐射伤害。
电磁辐射可引起人体不适甚至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有电磁辐射就会大祸临头。
文章开头我们说过,在当今 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电磁辐射之中。电磁辐射作为一种物理现象,一直在大自然中存在着。从人体机能来看,只有当辐射超量时,才会对身体造成侵害。日常生活中必要的“防辐射”知识不可缺少,但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产生恐惧心理。
辐射这个词,听起来很危险,不过,辐射的真正意思,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夸大了,它其实只是“向四周发散”的意思,所以,电磁波才被称为电磁辐射,因为它们是从带电粒子中“辐射”出来的。 在电磁波谱中,根据波长从长到短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
不同的电磁波有着不同的辐射方式,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电磁波辐射强度并不大。
绝大多数辐射其实并不会伤害人体,不需要担心。真正有致癌风险的,是一类特别的辐射,叫“电离辐射”。

根据能量高低,辐射可以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可以直接破坏DNA,造成基因突变,因此是致癌风险,而非电离辐射能量低,不足以破坏DNA,因此理论上没有致癌风险。
非电离辐射能量都不高,无法对细胞和DNA造成直接影响,理论上不会致癌。而且科学家其实已经做了很多研究,结论都很明确,接触这些辐射,并不会增加患癌概率。
2011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电磁辐射(手机信号)归到了“可能致癌物”一类,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网上一些文章都说,长期打手机可能引发脑瘤。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不用恐慌。
首先,“可能致癌物”并不代表它致癌,其实准确意思是“有人说它可能致癌,但目前还证明不了,值得继续关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可能致癌物”里包罗万象,甚至还有咖啡。
手机咋就落入“可能致癌物”的坑里了呢?
主要是因为瑞典的一项研究:如果每天用手机通话超过半小时,坚持10年以上,那这个人比不用手机的人得神经胶质瘤(脑瘤的一个亚种)的概率稍高一点(从0.005%增高到0.016%)。
科学界对这个研究,其实有很多争议,主要是因为它试验设计不严谨。比如,它的数据来源并非客观记录,而是靠每个人自己填表汇报。但问题是,大家真能准确记得自己过去10年每天用多久手机么?
虽然很多科学家不买账,但数据毕竟放在那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为了保险,就给手机安了个“可能致癌物”的头衔,意思就说:“信则有,不信则无,等以后有了更多数据再说吧。”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非电离辐射对人体 健康 的实质危害,除了热。所谓的神经衰弱等症状,多是心理作用而已。长期的动物实验也侧证,把动物置于电磁辐射高于通信基站周边的环境里,也并未发现对其有任何影响。
当然,科学并不完备,我们只是站在现在的认识水平上,断定非电离辐射没有除发热之外的其它影响。说不定以后真发现了有其他潜在危害也未可知,但至少,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关于电磁辐射对人是否有害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强烈的辐射对人体有害,因而一般的强度的电磁辐射也应该对人体 健康 有影响,但是多少的强度才是影响 健康 的标准,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国际上为了防患于未然,强制性地制定了这个标准。
我国的电磁辐射安全标准是: 8微瓦 /平方厘米,市场上售卖的电器都需要遵守这个标准,因而不必太过担心辐射的问题。那么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强度分别是怎样的呢?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规格和品牌的同种电器,它们的辐射强度也不一样,另外同样程度的辐射对不同的人群危害也不一样,通常孕妇和胎儿更为脆弱,最容易受到影响,因而仍然需要注意避免电磁辐射。

《舌尖上的安全》(第1—5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6—10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11—15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16——20期导读)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第1-5期导读)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第6-10期导读)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第11-15期导读)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专题》导读(7篇深度解读文章)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全方位博览》(第1-10期导读)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专题》导读(13篇重磅文章在此!)
深度解读科幻大片背后的科学元素(导读)

电磁辐射 原理

产生机理: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场。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围绕在人类身边的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电磁辐射是物质内部原子、分子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电磁辐射的形式为在真空中或物质中的自传播波。任何一种交流电路都会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能量,形成有电力和磁力作用的空间,这种电力和磁力同时存在的空间定义为电磁场。若某一空间区域有变化的电场或变化的磁场,则在附近的区域内将产生相应变化的磁场或电场,而这个新产生的变化磁场或电场,又使较远的区域产生变化的电场或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电场与变化的磁场交替产生,又由近及远以定的速度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场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的过程即形成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