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国》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 2、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 3、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 4、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 5、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 6、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 7、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 8、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三国》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李严是益州大佬,属于地头蛇的角色,诸葛亮是荆州出身。三国讲究出身,益州士族不服丧家之犬一样的荆州士族,所以刘备要靠拉拢李严来拉拢益州士族。刘禅才17岁,以他的能力和威望无法压制益州士族,靠荆州出身的诸葛亮也没有资格和资历在刘备死后去安抚益州士族。益州士族追随的是有汉朝宗室血统且愿意在政治上对益州士族妥协的刘备,不是刘禅和诸葛亮,这也是蜀汉后期,益州士族成为反蜀汉的投降派急先锋和带路党的原因。
据《先主传》和《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让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治理好蜀国,完成我没有完成的遗命。我那个孩子呀,有用你就辅佐,如果没有用,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听到后,立刻哭得一塌糊涂,并对刘备发誓:“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好幼主,就算天崩地裂,肝脑涂地,也绝不敢生非分之想。”
纯属放屁。刘备除掉诸葛亮。那么谁来辅佐刘禅,蜀汉的命运何在。
《三国》刘备晚年想除掉诸葛亮的原因:
1、刘备并没有完全信任诸葛亮,他让李严为副就是证据。
据《先主传》和《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让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治理好蜀国,完成我没有完成的遗命。我那个孩子呀,有用你就辅佐,如果没有用,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听到后,立刻哭得一塌糊涂,并对刘备发誓:“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好幼主,就算天崩地裂,肝脑涂地,也绝不敢生非分之想。”
2、刘备毕竟是一个帝王,他有帝王心思,不可能做到传位给诸葛亮。
我们仔细站在刘备的角度想问题:刘备凭借自己几十年的努力,才终于建立了蜀汉,是有多么地不容易,其中的心酸和艰辛,只有他知道。
不管怎么说,我都不相信刘备说的是真心话。我认为,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是言不由衷,也是不得已的。原因很简单。其一,刘备不那样说,不能逼诸葛亮表态,发誓效忠刘禅;其二,刘禅只有十七岁,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不能独当一面,压不住那些蜀汉旧臣,也没有能力将蜀汉的事业发扬光大。因此,必须要得到诸葛亮的辅佐。
3、就连力挺刘备的罗贯中,也怀疑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居心不良。
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明显表露出“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在他看来,刘备是汉室之胄,是“英雄”,是“汉臣”,曹操是“奸雄”、“汉贼”。刘备始终代表着正义,曹操则始终代表着表邪恶。可是我们会发现,罗贯中在记叙刘备永安托孤一事时,有多处语言在暗示我们,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居心不良。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诸葛亮大权在握,集军权、财权、人事权于一身,假如他效仿司马懿,来个鸠占鹊巢,简直是易如反掌,比起他的老谋深算,刘禅最多只能算是个小学生。
刘备当时人在白帝城,而诸葛亮、李严以及诸位皇子都远在成都。
刘备发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急忙派出大使星夜赶往成都送信,紧接着诸葛亮、李严、马谡、马良、赵云,以及刘备的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星夜赶了过来。
请注意,没让刘禅前来,刘备此举何意呢?要知道,托孤托孤,“孤”却没有来,“孤”是未来的皇帝,是绝对的主角,主角都没有来,那么这个戏唱着有啥意思啊?
刘备让孔明坐于龙床旁边,然后拉着孔明的手,一边哭一边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差一点震破了孔明的耳膜,刘备一眨不眨地盯着孔明,两位皇子也盯着他,李严也盯着他,大家都在盯着他。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止了,空气中似乎可以听到孔明砰砰的心跳声,以及他因为紧张而略显急促的喘息声。
这个时候,孔明哪怕有一点点接受的动作,那么他会立马血溅当场,旁边或许没有埋伏刀斧手,因为也没这个必要,孔明乃一介书生,两位皇子就能轻易杀掉孔明了。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臣不敢,臣不敢,孔明头都没敢抬起来,只是拼命磕头,最后头都磕出来血了。
因为刘备凭借自己几十年的努力,才终于建立了蜀汉,临终前想将皇位传给刘禅,想让诸葛亮继续辅佐刘禅,但是又怕自己建立的国家基业被诸葛亮夺去才有了试探,如果诸葛亮没通过试探,就被就会杀掉诸葛亮。
首先,刘备并没有完全信任诸葛亮,他让李严为副就是证据。
据《先主传》和《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让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治理好蜀国,完成我没有完成的遗命。我那个孩子呀,有用你就辅佐,如果没有用,你就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到后,立刻哭得一塌糊涂,并对刘备发誓:“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好幼主,就算天崩地裂,肝脑涂地,也绝不敢生非分之想。”正史中相关描述如下: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尚书令是有军权的。也就是说,刘备死前,将蜀汉的军权交给了李严。诸葛亮只是宰相,管理蜀汉的具体事务。刘备的那一安排具有深刻用意,他是在暗示诸葛亮,不要动歪脑筋,否则李严会收拾他。与此同时,刘备也是在逼诸葛亮表态,要他誓死效忠刘禅。
其次,刘备毕竟是一个帝王,他有帝王心思,不可能做到传位给诸葛亮。
罗贯中记叙,诸葛亮在听到刘备的遗命时,汗流浃背,手足无措。紧接着,他发誓会永远效忠后主。说完,连头都磕出血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总结,种种迹象表明,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看看他有没有异心。如果有,埋伏在暗中的刀斧手,会立刻冲出来杀死诸葛亮。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功高盖主,怕夺权。
诸葛亮大权在握,集军权、财权、人事权于一身,刘备临终前想将皇位传给刘禅,想让诸葛亮继续辅佐刘禅,但是又怕自己建立的国家基业被诸葛亮夺去。
汉昭烈帝刘备:
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刘备晚年有没有想过要杀死诸葛亮,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通过刘备的为人,以及帝皇莫测的心思,应该动过杀念。
诸葛亮的声望与权势在蜀国已经不亚于刘备,刘备死后,他不怎么成器的儿子刘禅被定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肯定压制不住诸葛亮,有点担心诸葛亮夺权。所以他以退为进,临终前,名言如果阿斗扶不起,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如果诸葛亮当时表现出真要取而代之,刘备可能会下杀手的。
纵观历史朝代,皇帝临死的时候都要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一般开国功臣和重臣都是他们年亲太子无法驾驭的,皇帝要保住自己家姓的江山都会做这种考虑,刘备的担忧也是人之常情,也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
相关背景故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打败后,心力交瘁,很快就病倒了。此时,刘备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于是就要开始安排后事。当时刘备的长子刘禅年仅16岁,还没什么治国理政经验,因此为他找一个合适的人选辅政就成了头等大事。
然而,此时庞统、法正、关羽、张飞等人都已经相继离世,剩下能扛起蜀汉大旗的只有一个诸葛亮,所以刘备也只能选择诸葛亮托孤。
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为人,知道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的人。因此由他来辅佐刘禅确实是极为理想的人选。
为了表达自己的充分信任,刘备在病榻上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定国安邦。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请帮他成就大业;如果嗣子无才,你可以取而代之。”当然,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肯定不是真心话。
但对责任感爆棚的诸葛亮而言,刘备的这番嘱托却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副千斤重担,因此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才会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一定戒心的,只因诸葛亮通过了他的考验才免遭一难。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一点也没错。
刘备发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紧急召诸葛亮,李严,马谡,马良,赵云,以及刘永,刘理连夜赶来,却没有让刘禅来,首先蜀国内部势力复杂,有荆州帮,东州帮,益州帮,刘备担心他们趁机造反,所以留太子刘禅镇守。刘备把两个皇子叫来,也担心哥俩有夺取皇位的想法。
刘备叫诸葛亮来到床边,首先责怪自己没有听丞相之言,导致惨败,说丞相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复兴汉室,如果说阿斗没法辅佐就取而代之,诸葛亮一听吓得立即表达忠心,而诸葛亮说话时,刘备一直在观察其一举一动,一旦说错话便会直接杀死。
刘备托孤原因
刘备病重之时,曾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将刘禅交给他,还告诉诸葛亮,你能辅佐刘禅完成光复汉室的事业,那就尽全力的辅佐。假如刘禅真的无可救药,扶不起来,带不动,那你完全可以把刘禅废掉,自己来当皇帝。
刘备确实想光复汉室,可是自己已经不行了,儿子刘禅又一点都不聪明,等自己死后,可能蜀汉很快就会完蛋。所以这时候再拉拢一下诸葛亮,他怕诸葛亮在自己去世后,觉得刘禅无能,不是明主,就归隐山林。这样的话,自己的心愿也永远完不成了。
让诸葛亮辅佐刘禅,还有那么一丝可能,即使很渺小。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刘备没有想过除掉诸葛亮,刘备临终喊他们去开会,交代后事。有什么好杀的。你不见曹操死时害怕引发政治问题在朝廷搞事?人都要死了还想着搞事没必要了,团结一致才能稳固。夷陵之战前,他可以搞诸葛亮,实际上他也搞了。赤壁之战后刘备一直想避开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举足轻重影响着内部政治走向,刘备也没办法。三顾茅庐到处传跟东吴的邦交都是诸葛亮奠定的。中期纵使意见不一致,也不至于除掉诸葛亮。刘备起于荆州势力自己的班底也融入了荆州势力,带着荆州势力入川,荆州势力、班底、诸葛亮、刘备都是自己人,只可以团结,不可以杀。杀了诸葛亮荆州势力瓦解,他这统治者还能当几天。不管怎么说他想出掉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前冒着风险,定个罪名除掉,就是要杀反正都疯了,但是战时跟临死时再也没有能力除掉了,就算他下令人们都会认为他疯了,不会执行,他病危诸葛亮权威马上就大了,这时诸葛亮打个喷嚏都可以吓尿开会官员,吓死城内武装,怎么杀?只能靠诸葛亮和东吴和解,(和团结荆州力量,皇帝死了我还在,都给我老实点)临死只能交代后事,还要依靠诸葛亮。
首先你这个问题就是有问题的,刘备为什么会去想出掉诸葛武侯呢?刘备进驻益州之后,益州派、荆州派、元老派、本地人、外来人多股势力,而且势力分散不好掌控,是诸葛亮顶在前面稳住局面才有了三分天下!我们在谈谈出师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宫中我们讲的是中央集权,既然有了宫中为什么还要创建丞相府呢?三国时期除了曹操有丞相府之外就只有诸葛武侯,诸葛亮统一安排部署,人才的引进,推荐人才,安排工作都是丞相府的事情,蜀国从来不会因为你是关系户才用你,而是你有能力就会用你,所以这里就出现了蜀二代不如魏二代,因为资源给了外来人,刘备托孤完全是出于当时的派系太多,刘阿斗根本震不住,才会说出能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能可以取而代之,这是在保刘阿斗的命,如果内部镇压不住一旦谋反好不容易得来的基业就会瞬间土崩瓦解,而且刘备入蜀很多人是讨厌这个外来人的,你想如果这些人搞暴乱,刘备一家又会是什么样?所以这时只有武侯能镇住。我们看看司马懿,司马家能够夺取曹魏家的基业,难道司马懿没有留资源给自己的儿子吗?再看看武侯死的时候,桑800株田15顷,他可是蜀汉丞相啊!我们现在一个村支书都能贪污上亿,武侯的儿子和孙子皆战死沙场,难道还要在后世被泼污水吗?武庙十哲里面没有一个是混进来的。最后同学请记住,诸葛亮就像一面镜子,你仔细看去,倒映出来的样子即使他的样子,也是你的样子。
因为你们易中天看多了。如果诸葛亮造反,那刘备提前埋伏军都不一定有效,就算真的有伏军,诸葛亮造反就猛打,闹不起来了,小规模的阻止不了,大规模的又能被看见,小规模,小规模,加在一起最终还是会被发现,更何况那样消耗太多兵力了,打不了曹。如果真的那么干,那孙10万都能杀穿蜀国,你说刺客?开玩笑,如果刘备真的是伪君子,真的想除掉诸葛亮,诸葛亮料不到?我送你们大大的一个国际友好手势
刘备怕他死后诸葛亮会自己称王。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就对诸葛亮说了这句话,大家一直以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却从来没有想到这其实是刘备在给诸葛亮的一个考验,如果诸葛亮敢答应的话,他必将死于乱刀之中。
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他已经能够预料到很多事情,就连蜀国的灭亡他也是了解。但是他一直都在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却没想到刘备对自己有这样的考验。从话语上他已经是感到知足了,所以痛苦的流涕,说自己一定不会当皇帝的,要好好的辅佐后主。
最后刘备看到诸葛亮是这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人世,对于其他人他也不想要继续讲下去,希望他们能够一起辅佐刘禅和诸葛亮。然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的大业,和刘禅一起走向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少时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策略,即所谓“隆中对”。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因为诸葛亮是个有功劳的人,有谋略,也有胆识,并且他手握好几项大权,刘备怕他夺取了他儿子的位子。
因为诸葛亮权力太大。刘备担心死后他儿子压不住诸葛亮,所以想杀死他。
主要还是因为刘备十分担心诸葛亮,怕诸葛亮威胁到刘禅。
我前面几个人的回答都已经证明了这个世界上低能儿多,低能且自以为是,所以就有了很多低能论,而网络让这些低能儿的低能论有了传播途径,所以你就看到了刘备想要杀死诸葛亮。
纯粹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地摊文学以及历史翻案阴谋论常用的套路,常见的言论还有: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海瑞不近人情饿死自己亲女儿,李鸿章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常凯申民族英雄云云,每次看见这种无下限博眼球的言论就想吐,屁股歪也不至于歪成这样好吧!
关羽为东吴擒杀后,刘备因和关羽情深义重,于是出兵江东,然而刘备虽为一世英雄,但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却遭到惨败,不仅蜀汉因此元气大伤,而且就连刘备也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刘备去世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后主,诸葛亮为托孤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因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茅庐之情、托孤之重任和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亡。
诸葛亮虽然数次北伐没能实现恢复汉室,留下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息,但是他的忠心却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深受后世的推崇,诸葛亮也成为了古代忠臣和智者中的代表人物。
曾经在刘备临终前,刘备知道诸葛亮有大才,诸葛亮也是他非常信任的助手,故而刘备曾托孤于诸葛亮。而当时刘备不仅让诸葛亮为托孤重臣,同时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刘禅可以辅佐则辅佐,若不可以辅佐,你可以取而自立。当然诸葛亮不仅当时没那么做,而且后来也没有如刘备说的那样做。
历来对于刘备对诸葛亮托孤时说的这段话,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说刘备对诸葛亮信任,若刘禅不可以辅佐,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说明刘备是信任诸葛亮的,说的是真心话。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刘备在试探、警示诸葛亮,若当时诸葛亮回答表现的稍微有些让刘备不满意,可能刘备就会对诸葛亮下手。
当然那段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于这两种说法也各有各的看法。
这里抛开前者,而取后者,是刘备在试探、警示诸葛亮,这也就是说刘备在心里对诸葛亮是动了杀心的。那刘备在临终前,为什么想要杀诸葛亮呢?
其实,这只是帝王的一种权术,刘备通过这些话,来警示、试探诸葛亮,就是让诸葛亮知道不要有二心,要对蜀汉、对刘禅忠心。当然了,若当时诸葛亮表现的让刘备觉得不满意,可能诸葛亮的结局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毕竟历来帝位都是传给自家人,多数是父死子继的。就算皇帝对臣子非常信任和一种,也没有心甘情愿的会把皇位让给臣子做的。所以刘备说的这些也就觉得是试探诸葛亮的。
而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么会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诸葛亮只能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刘禅尽心竭力的辅佐。
刘备之所以如此试探、警示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确实很有才能、计谋。在治国施政、用兵征伐、知人善任等方面能力很强,这的确对蜀汉、对刘禅有利,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然而同样也因为诸葛亮的能力太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刘备心里多少会觉得诸葛亮对刘禅还是存在着威胁、隐患的。
刘禅这个人的性格、能力,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里不需多讲,所谓知子莫若父,何况是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他是深知刘禅的为人性格和能力的。刘禅和诸葛亮相比是相差不少。如此若诸葛亮后来变的飞扬跋扈、生有二心,那刘禅是很难压的住诸葛亮的,还有可能凌驾于刘禅之上,这是对刘禅不利,也是对刘备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汉政权不利的。
故而刘备在临终前,又提前解决这件事,所以刘备就临终前就说了那样话来试探、警示诸葛亮了。
当然,刘备临终对诸葛亮之言,毕竟历来看法不一,但不管是哪种说法,现在看来都已经是一段历史,因为无论当时刘备说的真心与否,后来诸葛亮都没有取代刘禅,同时还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仅让诸葛亮深受后世的推崇,而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可谓是一段佳话。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诸葛亮大权在握,集军权、财权、人事权于一身,假如他效仿司马懿,来个鸠占鹊巢,简直是易如反掌,比起他的老谋深算,刘禅最多只能算是个小学生。刘备当时人在白帝城,而诸葛亮、李严以及诸位皇子都远在成都。刘备发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急忙派出大使星夜赶往成都送信,紧接着诸葛亮、李严、马谡、马良、赵云,以及刘备的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星夜赶了过来。请注意,没让刘禅前来,刘备此举何意呢?要知道,托孤托孤,“孤”却没有来,“孤”是未来的皇帝,是绝对的主角,主角都没有来,那么这个戏唱着有啥意思啊?刘备让孔明坐于龙床旁边,然后拉着孔明的手,一边哭一边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差一点震破了孔明的耳膜,刘备一眨不眨地盯着孔明,两位皇子也盯着他,李严也盯着他,大家都在盯着他。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止了,空气中似乎可以听到孔明砰砰的心跳声,以及他因为紧张而略显急促的喘息声。这个时候,孔明哪怕有一点点接受的动作,那么他会立马血溅当场,旁边或许没有埋伏刀斧手,因为也没这个必要,孔明乃一介书生,两位皇子就能轻易杀掉孔明了。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臣不敢,臣不敢,孔明头都没敢抬起来,只是拼命磕头,最后头都磕出来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