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能宽,有关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资料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5 07:10:19 浏览39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陈能宽的四个子女

陈能宽,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1923年4月28日生于湖南慈利。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8年和1950年先后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6年5月27日,陈能宽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
陈能宽的四个子女如下:1、陈子恩是长女。2、陈子涛是长子。3、陈子微是二女儿。4、陈子浩是陈能宽的小儿子。

陈能宽的介绍


陈能宽(1923.4.28-- )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陈能宽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多次在技术上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国家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三项。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核专家能宽逝世

陈能宽(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能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陈能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23年5月,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山沟里。
1942年,陈能宽从雅礼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6年毕业。
1947年,考上了由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赴美国耶鲁大学。
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电气)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3]
1964年起,先后任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7、8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2 年,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同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 年,同邓稼先一起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领奖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国家的最高奖励。
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2月,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1999 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金属物理学
陈能宽(右二)在实验室
陈能宽在早期科学研究中,曾与3位美国学者发表多篇论文,他们观察到室温下体心立方金属钼变形后的亚结构,有别于铝、铜、镍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结果。陈能宽与R.B.Pond合作共同发表了“铝中滑移带的动态形成”;与K.T.Aust共同发表了“取向差对铝双晶体范性形变的影响”。他与R.B.Pond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
回国后,为适应经济建设急需,陈能宽的大部分研究内容偏重于能较快得到应用者,他与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员进行了硅钢片的加工结构与再结晶结构的研究,并在铁硅合金中获得立方结构的形成,发表了“铁硅合金中立方结构的形成”等论文。1959 年,陈能宽和金属所李薰、龙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体缺陷和金属键统一的金属强度理论”的建议。1960年3月,陈能宽和陶祖聪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苏联学术考察2个月,就金属强度等方面的问题与苏联同行进行详细有益的交流。[4]
爆轰物理
陈能宽经过多年的科学积累和刻苦钻研,很快进入了爆轰物理的前沿,并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陈能宽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在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陈能宽相继取得为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两弹攻关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立即又投身于原子弹的武器和氢弹的攻关工作。在中国两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随着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陈能宽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进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轻量等方向上。他通过调研分析,力主开展中国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态特种材料的充分利用;参与“外套”与“内容物”适配性和相容性研究。他也不放过看似细小却很关键的技术细节,例如金属与炸药的粘结,武器化工程因素对核武器动作的可能影响等。
冷态核爆
1981年陈能宽等人在金属所
冷态核爆就是不用真正的核爆炸,但又能严格考核核装置在飞行环境下的各项性能。早在设计中国第一个原子弹初期,王淦昌、陈能宽等人就有一项“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的物理成果。这一成果也包括一种可能途径,即通过非活性材料的爆轰,来判定换上活性材料后能否实施正常的核爆炸。
然而,要把这一思想应用于体积严格受到限制的弹头上,需要设计特殊的遥测系统,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工程。陈能宽是主管武器研制的副院长,他与龙文光、俞大光等带领一批工程师和电子学家,组成攻关队伍,历经十余春秋,完成研制工作。70~80年代,中国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际,都改用这种新方法来获取定型数据。陈能宽带领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试验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途径直至工作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实验方法。[5]
强激光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陈能宽开始参加“863”高科技研究的前期论证,之后担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陈能宽从零起步,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全国各优势单位的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15年内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6]
培养人才
陈能宽(右)
陈能宽一直主张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必须注意既抓科研也培育人才,他很注意深入浅出,能用通俗的语言把难懂的原理表述清楚。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经常提携、鼓励自己身边的青年学者,一贯重视青年人提出的想法和建议,支持他们进行新方向、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探索。作为院士,虽然陈能宽有着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学术成就,但他往往记得最多的是与人协作攀登高峰的愉悦、看到中青年成长成才的愉悦。在他的师友、集体中间常传的一句话是:“我们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篇大论文!”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57183.htm

2019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事迹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病逝了,但是他是事迹感动着无数人!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张素)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23年4月,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1946年,他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而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他师从物理冶金学著名学者麦休森教授,在美期间系统钻研金属物理,做出许多重要发现。
  1955年,陈能宽夫妇回国,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1960年,时年37岁的他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取得一系列核装置理论、工程和实(试)验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及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
  “东方巨响,大漠云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聚过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陈能宽曾如此赋词。
  “两弹”突破后,陈能宽继续带领队伍攻克一个个难关,他不仅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还善于带领队伍把物理成果转换成工程成果。1986年,他被任命为核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次年,他又被聘为“863计划”某领域的首届首席科学家,带领中国相关高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陈能宽所作诗句为人传诵。而在陈能宽病逝消息发出后,有网友留言称“是你的无私付出,挺起了国家民族的脊梁。先生走好。”

陈能宽的人物评价

陈能宽,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物理冶金的基础研究,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对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多次在技术上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国家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在领导、制订和实施国家863计划过程中,为推动中国激光技术领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 在中国的导弹核武器之较原子弹、氢弹更神秘、更浩繁的科学工程中,他与他的同事们,历尽10余年的艰辛,改写了中国核武器定型方法的历史,开辟了用冷试验来定型的新途径。从70年代开始,中国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到洲际导弹,都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定型的,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沿线居民的绝对安全。专家们每每自豪地谈及这项技术,都无不称赞:“陈能宽功不可没!”  在空爆核弹试验中,在核爆试验方式的改进上,在核九院的建设上,在新时期高新技术的发展上等等,陈能宽都是“功不可没”!。(人民网)

西南交通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西南交大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历史悠久,走出来的名人自然不少,西南交通大学因他们而无比自豪,学校专门为他们设立了院士墙,用以纪念和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
接下来我介绍几位为我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交大名人!!!
第一位便是家喻户晓的桥梁专家茅以升院士,茅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茅以升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在美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工作30余年,而且主持修建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此外编写诸多书籍,留下宝贵财富。
第二位便是竺可桢院士,竺院士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然后公费留美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成立中国地理学会,为我国气象学做出卓越贡献。
第三位便是陈能宽院士,陈院士是我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陈能宽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回国效力,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还出版了众多关于金属物理学的论著,推动我国金属物理学的发展。

土家族的著名人物

土家族的著名人物有:陈能宽、廖汉生、李军声、黄永玉、 严寅亮。
陈能宽(1923年-2016年),土家族,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人,金属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廖汉生(1911年-2006年),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湖南桑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55年授中将。全国人大第六、七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扩展资料:
骆成骧(1865年-1926年)男,土家族、祖籍重庆酉阳龙池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重庆状元”、也是“唯一的土家族状元”。
王勃山(1875年-1957年)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张朝宜(生卒不详)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原华北区军委书记。
王剑虹(1901年-1924年)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龙潭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
刘仁(1909年-1973年)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赵君陶(1903年-1985年)女,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曾任中共中央妇女部负责人。
赵世炎(1901年-1927年)男,半个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能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廖汉生

陈能宽的主要论著

《铝单晶体范性形变的结构研究》,陈能宽《矽钢片的加工织构及再结晶织构》,陈能宽、刘长禄《铁硅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周邦新、王维敏、陈能宽《镍金属中氢掺杂的电子结构》,冯艳全、王崇愚、陈能宽《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nickel metal with hydrogen impurity》,冯艳全、王崇愚、陈能宽《定向金属单晶体的成批制备》,陈能宽、何寿安《利用区域熔化法提纯铝和锡的一些试验》,陈能宽、刘民治《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R.B.Pond、陈能宽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都有谁

1、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2、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3、程开甲(1918.08.03~ )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4、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5、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6、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7、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8、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9、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10、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两弹一星元勋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都有: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程开甲、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于敏。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
4、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5、黄纬禄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学森 百度百科-邓稼先 百度百科-孙家栋 百度百科-钱三强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
  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
  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
  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1999年9月18日,23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学家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不过,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想不到,在这23位来自天南海北的科学家中,有一半人师出同门。他们都有同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叶企孙。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程开甲、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于敏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 陈能宽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2、孙家栋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3、任新民
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4、周光召
20世纪50年代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参与并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
扩展资料
据统计,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最多,各有6人,此外还有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从教育和工作背景来看,除钱骥、周光召、于敏3人,其余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资料显示,钱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杰出成就后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在留学经历中,元勋们有好几对校友,屠守锷和钱学森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彭桓武和程开甲都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任新民和朱光亚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钱学森和郭永怀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最近离开我们的元勋包括朱光亚、屠守锷和陈能宽等。朱光亚于2011年离世,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两弹一星奖章

有关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资料

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有23位科学家,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扩展资料:
中国西部的新疆罗布泊地区升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这一消息,我们的广播还没有播。毛主席、周总理集体打电话来,让再核实再查,以确定是不是核爆炸,因为这个消息实在是太重大了。
后来把降落伞收回来的那些尘埃进行仔细分析辨认,经过几个小时,最终确认是核爆炸。”科技史专家葛能全曾多年担任钱三强专职秘书,现在已经76岁。谈起当年的原子弹爆炸,葛能全依然很激动。
1945年,美国的原子弹促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国人开始意识到原子弹的威力,并希望借助原子弹而强国,但都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又一直受到美国的核威胁。因此,研发自己的原子弹又被提上了日程。
疾风识劲草。在国家遭遇严重困难的时刻,中国科学院站到了最前面,并抽调全院二十几个研究所的精锐力量,承担原子能的攻关任务,仅1961年,有关所承担的任务达83项,共计222个研究课题。
“许多最尖端、最关键的任务是科学院参与攻关的。”葛能全说。
铀扩散分离膜在当时被称为原子弹当中最绝密、最关键的一个技术设备。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钱三强以及时任科学院副院长裴丽生亲自到上海组织联合攻关的研究室,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交给工厂几千只扩散分离膜。
“当时的研究环境艰苦,很多人得了浮肿病,肝功能也不正常。”葛能全说。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主要的工作就转入氢弹的突破。毛泽东主席也作出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用了2年零8个月,美国人为7年零4个月,苏联也用了4年。
“这个速度让世界震惊。”葛能全说,之所以这么快,在于钱三强等人的一步妙棋。
1961年初在组织原子弹攻关时,钱三强就布置黄祖洽、于敏、何祚庥等开展氢弹理论预研工作,共写出69篇研究报告,对氢弹的各种物理过程和氢弹的作用原理及可能结构,进行了多方面深入探讨。因而大大缩短了时间,创造了全世界惊诧的最快速度。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毋庸置疑,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这些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半数以上来自中国科学院。”葛能全说,输送人才是中国科学院作出的关键性贡献之一。“好多年过半百的科学家,饿着肚子来搞科学研究,来攻关,为的是早日实现我们原子弹强国梦。”
由建院初时的近代物理所发展起来的原子能所,甚至被称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老母鸡”,从这里派生出的研究技术机构,仅原二机部系统就有14个之多。
而自1959年至1965年7月,原子能所向原子能战线输送科技人员914人,其中正副研究员和正副总工程师28人、助理研究员和工程师147人、研究实习员和技术员712人,同时为原二机部所属机构培训工程技术人员1706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两弹一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