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共婵娟意思,“千里共婵娟”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5 00:14:02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千里共婵娟的解释

【词语】千里共婵娟【拼音】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基本解释】婵娟:指月亮。千里范围内的人共享明月。比喻不同地域的人共同享受同一样的良辰美景。
1)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2)“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遥隔千里的两个人还能共在同一个月亮下,
相隔很远的人和我一起看月亮
千里共婵娟 基本解释: 婵娟:指月亮。千里范围内的人共享明月。比喻不同地域的人共同享受同一样的良辰美景。
词语分开解释: 千里 : 1.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
婵娟 : ①形态美好、漂亮:蛾眉新画觉婵娟。 ②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婵娟。 ③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àn d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的意思是: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明月千里寄出相思,明月的价值自然是无法衡量的,虽然有高山阻隔在我们中间,但也因为与我们的相思有关而变得更有价值,正因为我们相隔千里,相思才更显得珍贵。
这是常见的情诗和祝福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扩展资料: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千里共婵娟”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àn d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的意思是: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大致的意思是,虽然相隔分离,只要亲人平安,依旧可以跨越青天,共享美丽的月光。这里的“婵娟”是美好的样子,指嫦娥,也就是代指天上的明月。
苏轼对月是有特殊情感,他在很多诗文中也出现了描写了月光,例如《洞仙歌》“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这里的“共婵娟”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寓意为,既然人间的离别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平安,即便远隔千里,还是可以通过普照大地的明月,将两人联系起来,联通彼此思念的心。
在古代,文人十分重视精神层面的交流,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唐宋时期,除此之外古时候的人们还受到“神交”说法的影响,所以月亮常常会作为诗人寄情的一种意象,为彼此分离的人架起沟通的桥。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处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初衷是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不过后来,引用的人越来越多,词的寓意也就越来越广,扩大到情侣、朋友之间了!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作。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 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词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音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释义
  但愿:希望。婵娟:明月、嫦娥。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作。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 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词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音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释义
  但愿:希望。婵娟:明月、嫦娥。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词的上片开始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苏轼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联。苏轼对李白的诗句稍加变化,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也是具有多义性的。李达武老师在《中国古代诗歌精神》中个归纳出了月的象征的多义性,比如,“忧患的寄托,孤独的象征”。
“美人的风貌,明君的象征”、“爱情的见证,忠诚的象征”、“乡情的投射,无私的象征”、“理想的化身,事业的象征”、“性情人格的显现,社会时代的投影”等。
苏轼在词中,“月”就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当然也就成为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因而先对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问话来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现出了人间沧桑,而且把视角转入了天上的明月,从而暗示了人间的恨别与所带来的苦恼、惆怅。就诗句来说,“今夕是何年”。
是借用唐人小说《周秦行记》中的典故。《周秦行记》中有这样一首诗:“香风引导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这诗歌的意义表现了宇宙茫茫,无始无终,沧海桑田而引发了惆怅无限之感。苏轼化用“今夕是何年”,也就是借用诗歌所蕴含的无限惆怅之感。
诗人在无限的惆怅中想到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明确地表现了内心的矛盾。要“乘风归去”,离开人世间,摆脱世俗的烦恼。
却“又恐”、“高处不胜寒”。而“乘风归去”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列子乘风而去”。从《列子·黄帝篇》来看,这句话的意义表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以苏轼化用了这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在心理——忘记一切,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就表现了苏轼的矛盾心理——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
因而,也只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这与上面相接,词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人舞动。
这就表明了苏轼对出世的否定,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在人间,也只有人间才有这样美好的生活啊!  词的下片有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分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移动着,照在 “朱阁”上,有照在“绮户”上,明亮的月光使我难以入睡。“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月亮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
你为什么都在人间有别离时你就圆了呢?今天晚上的月亮多么圆啊,可是人却不能团圆!是啊,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嘛!
这里诗人借月“长向别时圆”表现了离愁别绪的情感,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却又理性地表达了“此事古难全”的思想。这不但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慰。
而且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因此,在最后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这里化用了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
可以说,苏轼的化用,不但提高了词的境界,而且以理驭情,不但表达了对亲人的祝愿,也是自己得到了解脱。这里苏轼把离愁别恨又以一种旷达的方式加以处理,更表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情怀。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语文常识
“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处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初衷是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不过后来,引用的人越来越多,词的寓意也就越来越广,扩大到情侣、朋友之间了!

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第二句,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蕴含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两首诗虽然字面意思不同,但都是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千里共婵娟意思?

意思是人隔千里,明月共照,两地虽能同望月色却不能相闻心声。于是思妇忽发奇思:愿追随月华飞入月宫,再随着月华的流照来到丈夫身边。该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原文如下: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