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用粘土制作八大行星
- 2、八大行星手工粘土制作
- 3、小学生太阳系模型的制作
- 4、八大行星玩教具的制作方法
- 5、看看真实的太阳系比例模型,空旷到怀疑我们也永远飞不出去
- 6、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纸带
- 7、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有多大)
- 8、太阳系九大行星模式图
- 9、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用粘土制作八大行星
用粘土制作八大行星如下:
准备各色黏土;将红、黄色黏土拉扯混色,制成太阳模型;将棕、黑、淡蓝色黏土混色,制成水星模型;用棕、红、橘色黏土制成金星模型;用淡蓝、绿、白色黏土制成地球模型;将红、橘、黑色黏土混色,制成火星模型;
用棕、黄、白色黏土混合制成木星模型用棕、黄、土星环制成土星模型;将浅蓝、白色黏土混色,制成天王星模型;混合深蓝、浅蓝、白色黏土,制成海王星模型;依次将摆放太阳和八大行星,完成。
相关知识: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有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发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行星有信盯陆3个判定条件: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能清理其轨道上的其它物体。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义为“矮行星”。
记滑顷忆方法:
简单记法,五行(金木水火土)+海陆空(海王、地球、天王;其他记法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虽然有些长但是很好记;还有一种记法,虽然有些牵强,但是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
“水晶球,火烧木,变成了土,天涯海角。”还有一个记法,“水漫金山地,火烧木焦土,天海成一体,浩浩太阳则亩系”。“火烧木焦土”,所以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八大行星手工粘土制作
手工粘土制作八大行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准备材料:粘土(可选择不同颜色的粘土以便区分行星)、切割工具、模具、颜料(可选)等。
2. 先了解各个行星的特点,如大小、颜色、特征等。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形状的粘土。
3. 接下来从太阳开始制作。将黄色粘土揉热后,用手或模具塑造成球状,并稍微压扁。然后将其放在工作平面上,用切割工具细心地切割出太阳的特征,如太阳黑子等。
4. 制作水星。根据水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颜色,如灰色或银色。将粘土揉热并塑造成球状,稍微压扁后切割出水星的特征,如撞击坑和山脉。
5. 制作金星。金星的特点是亮黄色。将黄色粘土揉热后,用手或模具塑造成球状,并稍微压扁。然后切割出金星的特征,如火山等。
6. 制作地球。选择适当的蓝色和绿色粘土,将它们揉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塑造成球状,稍微压扁。接下来,用切割工具切割出地球的特征,如陆地和海洋。
7. 制作火星。火星的特点是红色和褐色。将这些颜色的粘土揉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塑造成球状,稍微压扁。然后切割出火星的特征,如山脉和峡谷。
8. 制作木星。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以橙色和棕色为主。将这些颜色的粘土揉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塑造成球状,稍微压扁。然后用切割工具切割出木星的特征,如云层和风暴。
9. 制作土星。土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行星,以黄色和棕色为主。将这些颜色的粘土揉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塑造成稍微扁平的椭圆状。接下来,用切割工具切割出土星的特征,如光环。
10. 制作天王星。天王星呈蓝绿色。将蓝色和绿色的粘土揉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塑造成球状,稍微压扁。最后,用切割工具切割出天王星的特征,如环和大气层。
11. 制作海王星。海王星是一个蓝色的行星。选择合适的蓝色粘土,揉热后塑造成球状,稍微压扁。然后用切割工具切割出海王星的特征,如暗斑和大气层。
12. 最后,用各个行星的特征和颜色进行润饰,如用颜料画出细节、增加光亮效果等。
通过以上步骤,你就可以制作出八大行星的手工粘土模型了。这是一个具有创意且有趣的手工制作项目,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了解,同时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太阳系模型的制作
小学生太阳系模型的制作如下:
太阳系是一个大家族,八颗行星是它的主要成员,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太阳系模型吧!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步骤如下:首先准备好制作材料:各色橡皮泥、泡沫板或其他平板、水彩笔和铁丝。
第二步:做“八颗行星”。参照一定的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揉成合适的大小,做成“八颗行星”的样子。要注意橡皮泥的颜色和实体颜色相符合。第三步:做行星轨道。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
在平板上画上轨道线或用细铁丝围成圈固定在平板上,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规律,调整好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注意:在围铁丝圈时要防止划伤。第四步:参照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距离把八颗行星安置在各自运行的轨道上,固定好。
第五步:做“太阳”。用橙黄色橡皮泥揉一个大的球形当太阳,或直接用涂色的乒乓球代替。这样,一个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的太阳系模型就做好了!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最留意的就是那颗绿蓝交织的距太阳第三位的行星地球。
我在制作地球时格外的小心翼翼,因为我想到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开采资源和破坏环境,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我想:当地球真有一天撑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距离地球40亿千米以内,再没有了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颗行星。
为了人类的命运,为了地球的未来,为了太阳系的八颗行星的完整,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地球母亲添一份绿,尽一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八大行星玩教具的制作方法
八大行星玩教具的制作方法如下:
材料:支架、星球、砂纸、工具笔。
1、在制作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之前,需要先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包括:代表八大行星的小球、支架、砂纸、刷子等。这些器材可以确保模型制作的顺利进行。
2、接下来,将代表八大行星的小球组装起来,按照离太阳的远近顺序进行排列,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然后,用砂纸把每个小球进行打磨,使它们出现类似行星的轮廓。这个步骤需要耐心和细心,以确保每个小球都呈现出正确的形状。
4、最后,将每个小球装到支架上,用刷子涂上颜色,并晾干。这个步骤可以让小球更加逼真,呈现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点。最终,一个精美的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就做好了。
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介绍
1、水星: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平均距离约为5790万公里。它没有自然卫星,只有一颗名为“信使号”的人造卫星。
2、金星:金星是第二近太阳的行星,平均距离约为1.082亿公里。它也没有自然卫星,只有一个探测器“金星快车”在其周围运行。
金星的地表由约90%的硅酸盐岩石和10%的金属组成,其表面分布着大量的火山和熔岩流。金星的大气层非常厚重,主要由二氧化碳、氮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3、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表面由70%的水域和30%的陆地组成,其表面分布着各种地形和地貌,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高原、平原等。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有少量的其他气体。地球的气候复杂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沙漠、草原、温带森林等。
4、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平均距离约为2.23亿公里。火星有一个薄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火星的极地有冰帽,但其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不足以维持液态水存在。
看看真实的太阳系比例模型,空旷到怀疑我们也永远飞不出去
通常我们搜索太阳系图片时,给出的搜索结果大同小异,而且很多人都会觉得真实的太阳系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这也不能怪制作图片的人,因为如果按真实比例来绘制太阳系的话,估计没人可以做的出来。
那么真实的太阳系模型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太阳系的比例,看看是否能打开你的脑洞
下面是一副图片,是太阳系的模型图,你看了以后,估计会认为这时按照真实的太阳系缩小而来的,其实不然,下面我带你来看看真实的太阳系等比例缩小后,太阳系的模型该怎么画。
首先我们来看看太阳系中太阳和各大行星的直径、距离等数据
太阳:直径140万公里
水星:直径4878公里,日距(距离太阳)5791万公里
金星:直径12103公里,日距1.082亿公里
地球:直径12756公里,日距1.496亿公里
火星:直径6794公里,日距2.28亿公里
木星:直径142984公里,日距7.783亿公里
土星:直径120536公里,日距14.294亿公里
天王星:直径51120公里,日距28.7099亿公里
海王星:直径49528公里,日距45.0400亿公里
柯伊伯带:矮行星直径大约1000-2000公里,日距大约80亿公里
奥尔特星云:太阳系边缘外的云团,日距约5000亿公里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将这个太阳系模型等比例缩小。
首先是太阳,我们先把太阳缩小成一个直径一米的圆球,那么它与真实太阳的比例是一比十四亿,下来我们按照等比例缩小其他行星的直径和距离。
先来看水星:直径0. 348厘米,日距41.36米
金星;直径0.8厘米,日距77.29米
地球:直径0.9厘米,日距106.86米
火星;直径0.48厘米,日距162.86米
木星:直径10.21厘米,日距555.93米
土星:直径8.61厘米,日距1021米
天王星;直径3.65厘米,日距2050米
海王星;直径3.54厘米,日距3217米
柯伊伯带(冥王星所在的地方)矮行星直径约0.1-0.2厘米,日距约8000米
奥尔特星云:距离太阳约500-1000公里。(可怕!)
银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α星,距离太阳4.3光年,如果将太阳缩小成一米的圆球,那么这颗恒星距离太阳有三万公里。
可能你觉得将太阳缩小成1米的圆球,还是不过瘾,那咱再开开脑洞,将太阳缩小成1厘米的圆球,这可以将太阳画在一张A4纸的中心,大家可以拿出一张A4纸,试着画一下,这个时候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就成了直径0.0348毫米,日距41.36厘米,对不起A4纸画不下了。地球在哪里呢?地球成了直径为0.09毫米,距离纸上的太阳1.06米的一个小点,木星最大直径为1毫米,距离纸上的太阳5.56米,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就成了直径0.365毫米,距离纸上的太阳32.17米的一个小点,太阳的边界奥尔特星云距离这个纸面的太阳约为10公里,而银河系中距离这张A4纸上的太阳距离最近的恒星的距离有300公里之遥。
大家现在闭上眼睛,充分打开你的脑洞,假设一下,你的手中有一个一厘米直径的圆球,想象距离它40厘米处……1.06米处……32米处的几乎看不见的小点。相像一下,和这个一厘米的圆球相类似的圆球距离它还在300公里之外,你现在能感受到太阳系的空旷与浩渺了吗?感受到宇宙空间的空旷与浩渺了吗?
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纸带
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纸带如下:
处理太阳和行星远近距离的数据。
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在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太阳系是由太阳、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星际 物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观察到日食现像,月球远近位置不同看到的日食形状不同。
行星(英文:Planet),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形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因为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都非常的远,在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时每一格国际标准代表10000万千米,便于更好更形象的建模展示。
18世纪和19世纪,人们各发现了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而且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一颗比一颗远,平均距离分别约为19天文单位和30天文单位。它们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太阳系中最远的2颗大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说发现它们很不容易,那么,研究它们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们离我们是遥远的,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不多。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有多大)
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重新进行了定义。冥王星因为不满足新行星定义的要求而被降级为矮行星。这样太阳系中的行星由原来的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太阳系
那么,一颗天体要成为行星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要足够大,能够依靠自身的引力把自己变成圆球状;三是这个天体能够清理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轨道附近不能有比它大的天体。
在太阳系中能够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天体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八颗。那么太阳系中的这“八大金刚”都有多大呢?下面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大小对比图。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对它们的大小有很直观的认识了。
类地行星大小对比 类地行星大小对比
在太阳系中有四颗类地行星。它们都是以硅酸岩石为主要成分的行星,都有固体的表面。这四颗类地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四颗类地行星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大的,其次是金星、火星、水星。以行星的直径大小作为比较,地球的直径为12756公里,是金星的1.05倍,火星的1.88倍,水星的2.6倍。
气态巨行星大小对比 气态巨行星大小对比
除了类地行星,太阳系中剩下的4颗行星是气态巨行星。它们不是以岩石或者其他固体为主要成分的巨型行星。四颗气态巨行星按照体积由大到小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平均直径是139822公里。以它们的直径作为比较,木星的直径是土星的1.2倍,天王星的2.75倍,海王星的2.84倍。
木星和土星大小对比
在四颗气态巨行星中还可以再细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木星和土星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它们两个是传统类型的气态巨行星。木星的直径是土星的1.2倍;体积是土星的1.7倍;质量是土星的3.34倍。
天王星和海王星大小对比
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气态巨行星中的另一个类型。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水、氨和甲烷,氢和氦只是最外层区域的主要成分。因此它们又叫作“冰巨星”。天王星的平均直径是50724公里,比海王星的平均直径大了1480公里。它的体积比海王星略大一些。但是海王星的质量却比天王星大了两个半地球的质量。
八大行星“全家福” 前面将八大行星的大小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了对比。那么把八大行星放在一起来一张“全家福”,它们的大小比例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八大行星大小对比
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大约是最小行星水星的29倍。打个比方,水星在木星面前就好比是一个身高1.8米的人站在了一栋19层的高楼(52米)下面。
木星和地球的对比 木星和地球的比较
木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地球在木星面前就像是一个玻璃弹珠放在了一个篮球面前。
木星和地球的对比
太阳和八大行星对比 太阳的直径为1392000公里,是木星直径的10倍,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的体积和质量都是木星的1000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在太阳系中,太阳才是真正的老大。下面这张对比图足以说明一切。
太阳和八大行星对比图
在这张对比图中,你还能够找得到地球吗?
太阳系九大行星模式图
太阳系九大行星模式图:
九大行星是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水星
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 盆地,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
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金星
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1%。
金星的自转非常不同寻常,一方面它很慢,另一方面它是倒转的。另外,金星自转周期又与它的轨道周期同步,所以当它与地球达到最近点时,金星朝地球的一面总是固定的。这是不是共鸣效果或只是一个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也有几层由硫酸组成的厚数千米的云层。这些云层挡住了我们对金星表面的观察,使得它看来非常模糊。这稠密的大气也产生了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上升400度,超过了740开。
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热,虽然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要远两倍。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连几千米都不到。
地球
太阳系从内向外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第五大行星。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
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
火星
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在中国古代又称荧火,因为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
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
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
通过哈勃望远镜的观察却表明海盗号当时勘测时的环境并非是典型的情况。火星的大气似乎比海盗号勘测出的更冷、更干了。
木星
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和质量大2.5倍(地球的318倍)。
木星表面云层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微妙差异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但是其详情仍无法知晓。色彩的变化与云层的高度有关:最低处为蓝色,跟着是棕色与白色,最高处为红色。我们通过高处云层的洞才能看到低处的云层。
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观察所知晓。大红斑是个长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椭圆,总以容纳两个地球。其他较小一些的斑点也已被看到了数十年了。
红外线的观察加上对它自转趋势的推导显示大红斑是一个高压区,那里的云层顶端比周围地区特别高,也特别冷。类似的情况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还不清楚为什么这类结构能持续那么长的一段时间。
土星
离太阳第六远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土星的内部是剧热的,并且土星向宇宙发出的能量比它从太阳获得的能量还要大。大多数的额外能量与木星一样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产生的。但这可能还不足以解释土星的发光本领,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进行,可能是由于土星内部深层处氦的“冲洗”造成的。
土星的光环特别地薄,尽管它们的直径有250,000千米甚至更大,但是它们最多只有1.5千米厚。尽管它们有给人深刻印象的明显的形象,但是在光环中只有很少的物质--如果光环被压缩成一个物件,它最多只可能是100千米宽。
光环中的微粒可能主要是由水凝成的冰组成,但它们也可能是由冰裹住外层的岩石状微粒。
天王星
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其小。
天王星是由岩石和各种各样的冰组成的,它仅含有15%的氢和一些氦。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许多方面与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态金属氢外壳后的内核很相象。虽然天王星的内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样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它们的物质分布却几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气层含有大约83%的氢,15%的氦和2%的甲烷。如其他所有的气态行星一样,天王星也有带状的云围绕着它快速飘动。但是它们太微弱了,以至只能由旅行者2号经过加工的图片才可看出。由哈博望远镜的观察显示的条纹却更大更明显。据推测,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季节的作用而产生的。
海王星
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作为典型的气体行星,海王星上呼啸着按带状分布的大风暴或旋风,海王星上的风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时速达到2000千米。和土星、木星一样,海王星内部有热源--它辐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阳能的两倍多。
海王星也有光环。在地球上只能观察到暗淡模糊的圆弧,而非完整的光环。但旅行者2号的图像显示这些弧完全是由亮块组成的光环。其中的一个光环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螺旋形结构。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样,海王星的光环十分暗淡,但它们的内部结构仍是未知数。人们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环:最外面的是Adams,其次是一个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卫星的弧,然后是Leverrier,最里面暗淡但很宽阔的叫Galle。
扩展资料:
冥王星(被除名)
历史上曾经认为,冥王星是离太阳最远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在希腊神话中象征冥王哈迪斯,是宙斯的哥哥,被弟弟夺去王位后,堕落到冥界。冥王星有三颗卫星。
太阳系中有七颗卫星比冥王星大(月球,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卫六 和 海卫一)。
冥王星于1930年由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发现。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划入行星之列,是因为人们最初曾误认为其尺寸与地球相当。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小的一个,而且比那八颗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径仅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卫星还小。它的轨道也非常特别,与其它八颗行星运转的轨道有一个角度。尤其是在2003年发现“齐娜”后,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进一步的动摇。
“齐娜”的直径约为3000公里,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和太阳间距离的3倍,绕行太阳一周得花560年。美国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柯伊伯带发现了它,并将其编号为UB313。经过两年的观察,他们在2003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这一发现,并引起太阳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热烈讨论。
冥王星起初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在2008年6月,国际天文学会再将冥王星做为子分类类冥矮行星的原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因此,从“九大行星”改为“八大行星”就不难理解了。
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它们的轨道大小不同,运行的速度和周期也不一样,通常它们散布在太阳系的不同区域中。经过一定的时期,九颗行星会同时运行到太阳的一侧,汇聚在一个角度不大的扇形区域中,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联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大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下面这几张行不行?
#天文视频# [来欣赏一段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高清美图][一段音乐,欣赏八大行星的高清酷图] 视频剪辑:天文在线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从大到小做一个排序,比较出太阳系质量最大的行星。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具体情况如下:
1、木星(质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3)
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3)
3、海王星(质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3)
4、天王星(质量8.6810±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3)
5、地球(质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3)
6、金星(质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5.241.318cm3)
7、火星(质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3)
8、水星(质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3)
扩展资料
环绕太阳运转的其他天体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卫星(如月球之类的天体),由于不是环绕太阳而是环绕行星、矮行星或太阳系小天体,所以不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并且没有编号;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以天文单位(AU)来测量距离。
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亿公里(9300万英里)。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39AU,木星则约是5.2AU。最常用在测量恒星距离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大约相当于63240天文单位。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公转周期为周期变化着,最靠近太阳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有时会将太阳系非正式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内太阳系”,包括四颗类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带;其余的是“外太阳系”,包含小行星带之外所有的天体。 其它的定义还有海王星以外的区域,而将四颗大型行星称为“中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