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洋务运动有哪些内容?
-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 4、洋务运动的内容
- 5、洋务运动简介
- 6、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 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评价
- 8、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 9、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洋务运动有哪些内容?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失败原因 :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军、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
第三,筹划海防,创办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第四,培养近代人才,开办新式学堂和派出留学生,主要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
从15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就外部而言,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亚洲自然而然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英国在成功地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发动了对中国的殖民战争。1856年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北方的沙俄,西方的法国、美国等国也开始侵犯中国,中国一时间遭遇了严重的外部安全威胁。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
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中先后成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等军事工业。
2、创办民用工业
开办开平煤矿(河北开平,李鸿章)、湖北织布局(湖北武昌,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汉阳,张之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左宗棠)等民用工业。
3、筹建海军
清 *** 先后耗费巨资建立了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与福建海军四大近现代著名的海军。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工业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军事工业方面:同治四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同治九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了"军火机器总局",扩大生产规模,并改名为"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清末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
2、民用工业方面:从1875年起,先后在河北磁县、台湾基隆、河北唐山等地开办煤矿,是为中国机器采煤之始;张之洞于1893年建成湖北汉阳铁厂,盛宣怀、郑观应接手改为商办之后,汉阳铁厂才逐渐走上正轨。
先是陕甘总督(陕西、甘肃两省最高军政长官)左宗棠的部下赖长在兰州创办官办的兰州织呢局,1880年建成投产,为早期开发大西北的壮举。
3、1875年,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制造和购买铁甲舰,对付日本。
另设福建海军,掌握在闽浙总督和福建船政大臣手中。
正规的海军建设从这一年开始。
1888年,北洋海军初步成军,共有25艘军舰。
5艘自己制造,其余花巨资从国外购买。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是自强和求富。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861年1月11日,奕?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太后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是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的影响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
3、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指,1860年后清王朝中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他们所从事的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与外洋往来的一切事情,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861~1894年间清朝洋务派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其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前、后期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3.创办近代海军;
4.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曾国藩最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李鸿章在上海办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派还筹建了北洋 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变革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使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政府统治。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
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人。
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领土领海于日本,加重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日本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的内容:
1、洋务运动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80年代中期,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后期,在“求富”口号下,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产生原因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 *** 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主要内容1.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管 湖北织布局)
3.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4.建立新式海陆军(福建 广东南洋 北洋海军
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61--1894,洋务派在全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为中国近代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引进了一些近代的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受到这些企业的影响,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1313.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465230.html
主要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影响: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南洋水师。
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 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 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 的说法。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