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5 22:49:23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三大文教政策之一。禁止各家学派学说,只推崇儒家一家。目的是禁锢士人思想,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董仲舒介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他提出的这一观点正好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可以使国家的思想大一统从而进一步巩固政治大一统。同时儒家思想正是适用于国家安定的状况,与当时的历史相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统治地位的标志。
在中国朝代史上,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的简介:
董仲舒,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曾担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极盛时期,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谁的提出来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他建议废除除儒家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以防止这些学说迷惑百姓,这样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
只有思想上统一了,才能巩固和维护政治的统一,只有政治统一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大一统建议,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变型需要的重大举措,先后以十一年之久,历经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六个阶段,由政治开路到理论完成继而组织实现,构成一个险象环生、波澜迭出的历史过程。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从教育学角度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教育的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的特性。
从教育系统的职能方面来说,其根本职能在于促进人类个体的社会化,以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所谓人类个体社会化,指人由生物实体不断改变为一个能完善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实体,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人类个体社会化的根本含义在于使人对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能妥善适应,而这种适应是通过能力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实现的。教育系统就是通过知识、技能与规范等经验要素的传递,来促进人的能力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人类个体社会化使新一代人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心理素质心理特性,使人类的更新换代得以实现,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前提。这样,教育系统就构成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永恒存在的系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提出的建议。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
3、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董仲舒的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代表作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等。董仲舒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

  2、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意思是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3、简单来说就是尊奉儒家,废黜其他学派的思想。

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年少刻苦好学,曾以三年不窥园、而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等儒学经典,这在中国学界誉为佳话。景帝时任博士官。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先后三次对策,进献著名的“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武帝采纳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著作有:《举贤良对策》3篇、《春秋决事》10卷(已佚)和《春秋繁露》17卷82 篇。董仲舒致力于《春秋》和《春秋公羊传》的研究和阐发,并与当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相联系,这既成就了他自己的公羊春秋学大师的名誉,也使公羊春秋学受到西汉当政者的高度重视,使之成为显学。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乃至黄老法名思想所形成的一个儒学新体系。这是中国儒学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余的各家学说如法家,道家等均受排斥,是汉武帝接受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先生的建议而确立的官方统治理论和伦理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大家也耳熟能详的"三纲五常",而其教育思想、"大一统"以及"天人感应"理论,都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基石。
详细介绍
历史牛书《资治通鉴》言之凿凿地认为董仲舒参加了对策,广川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接下来老董还罗列了孔夫子的一大堆儒家理论,不过《汉书·武帝纪》却推迟到六年之后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史学研究者认为《汉书》所记比较可信。因为以窦太后当时对政治决策的最后决定权,也决定了董仲舒不可能如此放肆,窦太后是出了名打压儒家推崇黄老的人,时机当然不太对。

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人物是谁

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人物是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思想。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董仲舒其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