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刚愎自用解释意思
- 2、刚愎自用的拼音
- 3、最自以为是的人打一成语
- 4、刚愎自用是什么
- 5、刚愎自用的读音是什么意思
- 6、刚愎自用的拼音
- 7、刚什么自用
- 8、刚腹自用中佛的读音是什么?
- 9、刚腹自用的意思
刚愎自用解释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集
自己以为自己很牛逼,天王老子的话都不听。
刚愎自用
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释义: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
刚愎自用的拼音
刚愎自用是一个成语,读音是gāng bì zì yòng,意思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
刚愎自用 [gāng bì zì y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
贬义
出 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例 句
老王这个人太~,根本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一意孤行 固执己见 我行我素 独断专行 自以为是 怙恶不悛深闭固拒
反义词
虚怀若谷 从谏如流 从善如流 博采众议 博采众长
刚愎自用(拼音:gāngbìzìyòng)。“刚愎自用”的意思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出自】西汉·伏生《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译文:爱好问,知识就充裕;只凭自己,闻见就狭小。【示例】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最自以为是的人打一成语
最自以为是的人 —— 打一成语
谜底: 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
[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释义]
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例句]
他是个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人,明知道有问题,他还是照做不误。
刚愎自用是什么
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解释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例子 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正音 “愎”,不能读作“fù”。
辨形 “愎”,不能写作“复”。
辨析 刚愎自用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刚愎自用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刚愎自用的读音是什么意思
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
意思: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成语寓意:故事中先彀一意孤行地率军前进,造成兵败黄河的悲剧。成语告诉人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己的想法未必是最好的;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一无是处的。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好的建议,对于一个向往成功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近义词:我行我素
反义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刚愎自用的拼音
刚愎自用(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是一个成语。
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刚愎自用(愎:固执)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文用法
“刚愎自用”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茅盾《子夜》:“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
姚雪垠《李自成》:“崇祯下棋正像他处理军国大事一样,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最忌别人提出来与他不同的高明意见。”
刚愎自用造句:
1、老王一向刚愎自用,无论别人怎么反对,他就是要硬干。
2、他怎么不怪自己刚愎自用,却怪别人不配合呢?
3、几次劝他,他似乎从未听进,如此刚愎自用,如何是好?
4、如果过分坚持己见,别人就会以为你是刚愎自用,而不愿提供意见了。
5、他总是自以为是,从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得令人无法忍受。
刚什么自用
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自用(愎:固执)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了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嫿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
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
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因此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彀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
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
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
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
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最终,因为先彀的固执,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而回。
刚腹自用中佛的读音是什么?
是刚愎自用,愎读bì,声母b,韵母i。
刚愎自用
【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
【解释】固执己见,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释义】荀林父的副将先縠刚愎自用,不仁爱士卒,不肯听从荀林父的命令。
近反义词
【近义词】我行我素、怙恶不悛、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深闭固拒、独断专行、师心自用、固执己见
【反义词】博采众长、从谏如流、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低眉顺眼、低眉折腰、百依百顺、博采众议
我行我素
【拼音】[wǒ xíng wǒ sù ]
【解释】不管人家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释义】一个真正的君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不会再有其它非分之想,如果富有则顺其自然,贪穷也没有什么,保持心态平和,和外国人相见友好对待,患难时也保持一个平常心,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自然怡人逍遥自在。
刚腹自用的意思
刚腹自用的意思是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
【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
【释义】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刚愎自用”。
【近义词】我行我素。
【反义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成语故事
鲁宣公十二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晋国于是派荀林父等人率军前往援助郑国。当晋军正要渡河时,却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而统帅荀林父在分析形势后,认为不能轻率地进军与楚国交战,因此就打算撤兵回国,人生智慧。然而大将却不听指挥,自行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去追击楚军。荀林父发觉后,已无法阻止,只好下令全军前进。
楚王听说晋军已经渡河追来,原本打算退兵,令尹孙叔敖也有相同的看法,就命令军队继续南撤回国。但是大夫伍参却力劝楚王应该出兵与晋军交战,他认为晋军的荀林父才刚新任统帅,威信不高;而将军又固执刚愎,不听指挥;其余将领也都意见不一,使得部下无所适从。
这时若是楚军出战,必定可以胜利。楚王听了伍参的话,就下令停止撤退,回师北进,迎击晋军,果然打败了晋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刚愎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