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最后为何是悲剧?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2 15:09:10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

朱翊钧没有杀李太后。
孝定皇后李氏(1546年-1614年),后世有传名彩凤,女,汉族,北直隶顺天府漷县(今北京市)人,明穆宗朱载坖的妃嫔,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
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 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

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

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 答案是:朱翊钧并没有杀李太后。1.李太后:孝定皇后李氏,后世有传名彩凤,女,汉族,北直隶顺天府漷县(今北京市)人,明穆宗朱载坖的妃嫔,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2.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3.朱翊钧的历史评价:有人说,万历不上朝是因为他前期勤奋,后期懒惰;也有人说,万历不上朝是他对文官的不满和抵抗;还有人说万历不上朝,是因为他在逃避现状。

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

朱翊钧没有杀李太后。
孝定皇后李氏(1546年-1614年),后世有传名彩凤,女,汉族,北直隶顺天府漷县(今北京市)人,明穆宗朱载坖的妃嫔,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
十五岁进入裕王府,为裕王朱载坖生第三子朱翊钧,进而由都人(宫女)升为侧妃。裕王登基后被封贵妃,地位仅次于陈皇后。万历元年(1573年),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为母亲李氏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六年三月,加尊号曰慈圣宣文皇太后。
清代皇宫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新春祭祖大典时,皇上都要率领群臣们食用一种白水猪肉。这种肉制作极为简陋,直接将大块猪肉放入沸水中煮熟,切片即食,没有酱醋佐料甚至连盐都不放。
对于吃惯了珍馐的王公大臣而言,这样的肉自然难以下咽。但对于众多官员而言,能吃上这样的肉却是毕生的追求:正一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享用白水猪肉的待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虔诚的行为既不是对先祖们起兵白山黑水间的缅怀,也不是对后世子孙切勿贪图安逸的告诫,而是感恩一位明朝太后——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孝定李太后。

明万历丙子年是哪一年,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

明万历丙子年是哪一年 文:杨峰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观、祠、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释等38门。作简略说明。书末记述相邻近或地区的地理形势。凡所载,咸在 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大明一统志》体例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洪武六年(1373年)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景泰七年(1456年)编成。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朱祁镇为不使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誉,以其“简繁失宜,去取未当”为由,令李贤等重修,于天顺五年成书。英宗亲自作序,赐名《大明一统志》。该书曾于弘治、万历年间重新,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
《大明一统志》除了由明英宗写书序的原版外,还有弘治(1505年)慎独刊本、万历十六年杨刊归仁刊本、天启五年(1625年)刊大字本、万寿堂刊本以及《四库》本。

《大明一统志·陈政墓》

《大明一统志·王审知冢》
《大明一统志·卷七十八·陵墓》记载:“陈政墓 在南靖县南新安里。唐诸卫将军陈政领兵戍闽,卒于此。政,光州人,元光父也。俗名将军墓。”同一本书《卷七十四·陵墓》篇记载:“王审知冢 在怀安县北。审知,光州固始人,五代时称闽王,卒,葬于此,后諡忠懿。”由此可见,《大明一统志》对“光州人”和“光州固始人”是有区别的,是有不同指称的。
《大明一统志》中,“政,光州人”的记载,也是光家祖籍光州最早的官史记载。这要比明万历元年(1573年)罗青霄修《漳州府志》时在官修志书中才之一次出现光“光州固始说”,时间上要早一百多年。并且光州固始说仅限于福建地方史志中采用。这也打破了那些指责“光光州说”是光36世孙、明万历丙子(1576年)知光州事、闽龙溪肖厓陈烨从福建到光州任职时带过来的说法。并且,陈烨在光州任职的前三年,福建本地志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光“光州固始”说法,而陈烨在光州,却大张旗鼓、并在修志中说出“烨之先世元光,光,唐时随父政领兵戍闽,因家焉。”是否,这也是一种正本清源呢?是陈烨对福建地方家谱中、乃至影响到福建地方志书的“光州固始”说的一种反击。
《大明一统志》因为是一种地理志,并且囊括的是以为范围的,所以书中对光州事物及人物的记载并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该书对“光州”和“光州固始”的概念及使用,是有着严格的区分: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一》 :光州【在府城东三百里,本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囗黄蒋三国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汝南江夏二郡,三国魏析置弋阳郡,晋属弋阳汝二郡,宋齐属光城弋阳新蔡三郡,梁末置光州,治光城县,隋改弋阳郡,唐复为光州,徙治定城,天寳初,改弋阳郡后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节度,后改蒋州,寻复光州,元属汝宁府,省定城县入焉。本朝初改属鳯阳府,洪武十三年仍属汝宁府,编户二十二里,领县四。】……固始县【在州东一百四十里,春秋为蓼国,汉为寝县属汝南郡,东汉初改曰固始,晋属汝郡,梁改蓼县,北齐复名固始,置北建州寻废州置新蔡郡,后周改置浍州,隋初州郡并废,以县属弋阳郡,唐属光州,宋以殷城县省入,元仍旧,本朝因之编户四十九里。】……
白露河【在光州东四十里,源出分水岭,合春河入淮。】……史河【在固始县东二里,源出牛山,东北流入淮。】曲河【在固始县西一十里,源出汤坑池梅河,北流入淮。】石漕河【在固始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大苏山,北流入史河】……潢水【在光州,源出黄土白沙两闗之间,东流至州南,抱城而东,与淮水合流。赵彦珖诗:潢河绕出郡城楼,楼枕潢南城上头。天阔星连翼轸分,地长川带汉江流。】……
镇淮楼【在光州潢桥门上,宋建。】筹边楼【在光州城,宋建。】……愚阁【在光州学东南圃内,宋盛度赋《弋阳十咏》】防景阁【在固始县居镇,宋绍初建,濮温其有记。】……归雁亭【在光州故滑城内,宋欧阳修诗:长河终岁足悲风,亭古台荒半倚空。惟有雁归时最早,柳含微绿杏粘红】杏亭【在光州治,宋盛度诗:弋阳信夷旷,深在乱山中。惟此杏,特盛苍臣功。】……
普惠【在光州治西。】【在固始县西南,洪武初,因旧重建。】……玉清观【在光州南,正统中建。】玄妙观【在固始县东南,洪武中建。】……
名宦……柴再用【吴杨光州刺史,天祐初,朱全全忠攻淮南,抵光州,再用严设守备,俟其度淮,而北抄其后军,斩获万计。】……辛仲甫【雍熙中知光州,善于听断,遇事立决,待民以寛大,御军以威严,两尽其道。】……【靖康初,京城失守,绍先以兵数千屯光州,故是时,诸郡多破,而光得独全。】……王闻诗【知光州,尽心民事,能守其父十开家法,去官,民思慕之不忘。】柴中行【嘉定中知光州,严保伍,精阅习,増辟屯田,城壕营砦器械糗粮百尔具备治,行为淮右最。】……侯源【天顺末,主固始县薄,在任五年,以绩着(省志)】……桂荣【成化中,固始县丞,慈爱得民,因名之曰桂惜民因(省志)】……
人物……王潮【光州固始人,与弟审邽、审知并以材气知名。僖宗时,举兵畧定闽地,昭宗假潮福建观察使,乃作四门义学,还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审邽为泉州刺史,审知梁以为闽王。】五代王延嗣【光州人,唐亡,唐太祖拜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延嗣力諌曰:义不帝秦,此其时也。时强藩巨镇僣号,审知有效颦之意,延嗣极諌,审知虽不乐其言,然终其身不失臣节,延嗣之力也。】……
《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五·流寓秦系》亦记载了:詹君泽【光州人,避乱迁闽,隐植德山下。尝诣闽王上书,闽王昶欲留之,君泽以诗谢之曰: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
只要认真去读书,想来《大明一统志》中这些有关“光州”或“光州固始”所记载事物、人物,大家是不会把二者混为一谈或者去错误理解其所指称的。
以上就是与明万历丙子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固始的分享。看完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最后为何是悲剧?

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一直对他管教甚严。李太后原本是朱载坖继后孝安皇后身边的宫女,有一次被朱载坖临幸怀有身孕,后来生下朱翊钧,才飞上枝头。朱翊钧继承皇位后,尊生母李氏为太后,李太后于万历四十二年去世,与穆宗朱载坖合葬昭陵。
而李太后在被儿子尊为太后的那一刻,她或许也没有想到,将来会有一位女子,人生开局和她极其相似。不过这个女子,就不如李太后幸运了,因为她的结局极其悲惨。
今天,我们就要来说说,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人生开局和婆婆相似,却以悲剧收尾。
王氏生于嘉靖四十四年,比朱翊钧小两岁,她的父亲官任锦衣卫百户,属于中下级军官家庭。万历五年,朱翊钧大婚,皇后是品行端正,容止美丽的良家女王喜姐。本文主人公王氏也参加了这次选秀,只是未能被选为妃,不过凭借较好的自身条件,被选为宫女,并分配到慈宁宫,负责侍奉李太后。
万历九年的一天,朱翊钧到慈宁宫向李太后请安,但恰巧李太后不在。就在这时,朱翊钧见到了宫女王氏,就偷偷临幸了她。朱翊钧一心认为这只是在满足自己一时私欲,他不会告诉别人,也没想过让旁人知道。
可不曾想,王氏却因此怀了孕。朱翊钧嘱咐过王氏不要说出去,但肚子渐渐大了,便被李太后发现,在逼问之下,王氏才道出实情。李太后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毕竟她肚子里怀的是朱翊钧的孩子,而此时朱翊钧还没有子嗣。
李太后开心地找到儿子,让他即刻承认王氏的身份,让其安心养胎。然而,朱翊钧却不愿承认,称对方只是一个宫女。李太后仍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表示,王氏虽然是个宫女,但侍奉自己时一直都很用心,如今怀有龙嗣,只要进行册封就行了。没办法,朱翊钧只好册封王氏为恭妃。
更加幸运的是,王恭妃不负众望生了一个儿子,即朱常洛,这可是朱翊钧的长子,要是皇后不能诞下嫡子,那么将来就会是朱常洛继承皇位。李太后对于长孙的到来十分兴奋,可朱翊钧却仍然对王恭妃母子很是冷淡。
众所周知,朱翊钧最宠爱的是郑贵妃,后者是在万历九年进宫的,之后宠冠后宫长达38年之久。但说来也挺无语的,朱翊钧如此宠爱郑贵妃,后宫妃子也不少,他一直表现出不喜欢王恭妃母子,却仍然不忘宠幸王恭妃。
万历十二年,王恭妃又为朱翊钧生下第四女朱轩嫄,此女在4岁时夭折。不喜欢王恭妃,却也不忘和人家生孩子,都不是有点像这两天上热搜的那谁吗?但朱翊钧是皇帝,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渣”的概念。
不过人家朱翊钧还是有底线的,之后再没有和王恭妃生过孩子,而是和他最宠爱的郑贵妃先后拥有三子三女。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夭折了,只剩下老三朱常洵,于是朱翊钧对其异常宝贝,甚至想将其立为太子。
在生下朱常洵后,郑贵妃就被封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王喜姐。朱翊钧这样做,除了是表达对郑贵妃的宠爱,还是在为册立朱常洵为太子做准备。但问题是,按照明朝制度,在皇后没有生下嫡子的情况下,就应该是庶长子继位,而朱常洛才是庶长子,除非朱常洛提前死了,皇位才轮到朱常洵坐。
群臣忠于礼法,所以支持皇长子朱常洛,可朱翊钧却属意朱常洵,因此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就这样开启了。期间朱翊钧以要等皇后诞下嫡子为由,迟迟不肯册立太子,群臣也没有办法。同时,朱翊钧趁机将反对册立朱常洵的大臣们或罢官、或解职、或发配、或梃杖,牵连甚广。
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皇后始终没有诞下嫡子,大家心里也都有数了,于是对储君之位悬而未决十分忧心。群臣不得已只能惊动李太后,太后根据近期舆论,质问朱翊钧为何迟迟不立太子。
谁知朱翊钧竟然回答:
“他是都人之子。”
就是说,朱常洛是宫女所生(这话放到现在,真是妥妥的渣男啊)。李太后一听就怒了,因为她当年也是宫女,朱翊钧也算是宫女的儿子,于是怒斥道:
“母以子贵,宁分差等!你也是都人的儿子!”
听到母亲训斥,朱翊钧才反应过来,随即跪在地上不敢起来。还是李太后率先开口,说王恭妃为老朱家立了功,应该晋封她,她的儿子也是朱翊钧自己的儿子。就这样,朱翊钧最终妥协,在万历二十九年,正式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封为福王,但没有晋封王恭妃。
直到万历三十四年,王恭妃才晋封为贵妃,同年又封皇贵妃。这是因为这一年,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出生了,太子有了长子,可太子生母却始终没有得到晋封。朱翊钧迫于群臣和民间压力,才不得不晋封王恭妃。
不过她这个皇贵妃有名无实,和郑贵妃实在没法比。表面上看,王恭妃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谁知从此刻起,悲剧不断在其身上上演。
朱翊钧原本对王恭妃只是不那么喜欢,但还没到讨厌的地步,所以之前还能和她又生了一个女儿。但如今朱常洛被立为太子,这是朱翊钧被迫接受的结果,所以他对王恭妃深恶痛绝,即便表面上封为皇贵妃,却让其幽居深宫,无人问津。
再说郑贵妃这边,她的儿子没能当上太子,心中自然怨恨,所以也常常欺负王恭妃母子。众人皆知她受宠,且朱翊钧不待见王恭妃母子,因此都敢怒不敢言。王恭妃名义上已是皇贵妃,但生活条件极差,原本她还和儿子住在一起,可自从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朱翊钧就不许他们母子相见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恭妃一个人在景阳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即使儿子贵为皇太子,也无法改变什么。随着时间流逝,王恭妃对儿子的思念越来越浓,她整日以泪洗面,双眼都哭瞎了。
万历三十九年,听闻王恭妃病危,太子朱常洛求冷血老爹让他见母亲一面,朱翊钧同意了。当见到母亲时,朱常洛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双目失明,一脸憔悴的妇人竟是自己生母。
王恭妃已见不到儿子如今的相貌,只能用手去感受。本来她为了不让儿子伤心,强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但当真正见到儿子时,哪里还忍得住,母子俩瞬间抱头痛哭,就连左右看了都忍不住跟着哭起来。见到儿子后,王恭妃心愿已了,她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便在当日就去了。
更令人气愤的是,王恭妃去世后,朱翊钧并不在乎,甚至下令将其草草埋葬了事。但大臣们不同意啊,毕竟王恭妃是太子生母,还是应该厚葬。可朱翊钧将此事一拖再拖,拖到王恭妃的尸身已经腐烂,才勉强答应为其修建了坟园,按照前朝未生育的沈皇贵妃礼仪入葬,上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也没啥陪葬品。
朱常洛对于母亲的遭遇也是敢怒不敢言,直到他即位,才第一时间提出要追封母亲为皇后,还打算为母亲办一场追思会。谁知朱常洛仅在位一个月,就因“红丸案”驾崩了,这场追思会也没有办成。
之后他的儿子朱由校继承皇位,才正式追封祖母为“孝靖皇太后”,后上尊谥“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后”。同时,将王恭妃迁葬至定陵,与朱翊钧合葬。
王恭妃这一生,悲惨程度不言而喻,她的开局明明和婆婆李太后相似,都是以宫女身份得到皇帝临幸,并且生下儿子,且儿子最后继承皇位。但王恭妃命就苦多了,因为她的丈夫对她实在太差。原本应该总结一下王恭妃后期遭遇,但笔者认为她实在太惨了,也就不忍心复述一遍。
总之,王恭妃和婆婆的前期人生经历相似,但后来就好像遇到一个分岔口,她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回头看看,对于李太后来说,得到朱载坖的临幸是件幸事,可对于王恭妃来说,得到朱翊钧的临幸,却是悲惨结局的开始。

可以说大明因李太后而亡,李太后给大明埋下了一个怎样的政治危机?

主要原因在她的儿子朱翊钧身上,李太后对他过于严格,导致他内心抵触朝政学习,李太后离去后他彻底释放自我,也让大明的政治危机加深。
崇祯登基之初,局势还尚可。国家税收依靠太监集团尚可维持;关外虽然有满清崛起,但是当年蒙古也先在土木堡把皇帝都俘虏了,大明都维持下去了,各地流民起事也屡屡被镇压下去,军队虽然臃肿庞大,但是也有不少部队战斗力不错;朝廷无宦官外戚专权没有权臣跟他作对,上头也没太后跟他争权夺利,没有谁会想到,仅仅是过了17年,大明就亡了。
政权散落的危机,也正是因为她的原因,所以才会导致大明朝的灭亡走向了衰败。

万历朱翊钧:童年受到的压制,在“当家作主”后强势反弹

公元一六四四年,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终于在李自成领导的大顺,与后金多尔衮带领的大清,两面夹击下,迅速瓦解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以乱发披面的方式,自缢于煤山树下。

崇祯皇帝曾经悲号,“朕非亡国之君,却处处皆亡国之象。”他哪里能够想到,大明这艘巨轮,早已被他的前辈“赌气男”万历凿穿。

万历朱翊钧1573年登基,在位四十八年,怠政不上朝近三十年。虽然看上去国家发展没有偏离轨道,经济形势欣欣向荣,但这位万历先祖,“无为而治”的统治状态,还是极大地损伤到了大明国运,以至于在其身后二十几年迅速衰亡。



万历皇帝不必像他父亲那样,等到若大年纪登基。当时仅十岁的小皇帝万历,有了一个学问好肯付出的老师张居正,要求严格的慈母李太后,还有一个“大伴”冯保。是强大的管理团队,应该会培养出一代英主帝王。

每天的学习内容,老师张居正亲自安排并教授。《帝鉴图说》就是图文并茂的好教材。每有行动,不敢有任何差池,不然“大伴”会报到母后那里。挨批,罚跪,没完没了的数说,直到他认错,想想都让小万历恐惧。

老师很严厉,管得很细致,就是个只手遮天的摄政王。小万历空顶着皇帝头衔,却没有赏罚权。赏赐宫女,只能打白条,很尴尬。连想花钱改善一下母后的居住条件,都被老师否决。

小万历的“管理团队”,将幼小的皇帝,挤压成很小的生存空间。偶有任性,后果严重。少年天子,出去喝酒,就被“团队”惩治。罚跪训斥,伴着李太后的哭泣,被迫下罪己诏,就这还差一点“撤职”换人。

不能任性的小万历,在老师的辛勤教导下,学业水平提升很快,书法水平更是让人称赞。看“团队”脸色行事,毕竟令人不爽。好在时间是个好东西,老师张居正终于病倒。听说病因是,纵欲过度。

当张居正离世,小万历“当家作主”后,他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这一点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一身的轻松,从没有过的感觉,头顶上的大山被移除了。



获得“解放”,才知道作为一个皇帝,此前活得有多悲催。最要命的是,身为帝师的张居正,言行不一。他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他坐着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在里面可以会客休息,简直就是天下最豪华“奔驰轿车”。他在办公场所请客吃饭,花公款,着华服。一顿饭要换三次美华服。

已经长大了的万历,越想越觉得自己从前活得太窝囊。他感到受到欺骗,心中恨意蓬勃滋生。有臣下善于揣摩,早已上疏弹劾张居正。“顺应人心”,万历有了大动作。

他抄了大伴冯保的家,收获不少。抄了张居正的家,收获出乎意料的少,所有加在一起,才二十万多一点。这肯定也是贪污受贿所得,罪名成立就够了。

至于张居正的湖广老家,也被“尽职”的地方官查封,饿死老少很多人,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要说的是,万历自从大权独揽,就患上了“青春期叛逆症”,且一直到老。

从前老师不让干的,现在疯狂干。 使劲花钱,大手大脚。 当然这是对自己,及家人。对别人,那就是异乎寻常的抠门。

张居正去世半年多,万历就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出游活动。目的地是祖陵,打着谒陵旗号,为自己选择“万年基地”。所有的配置,都要超出规制,体现豪华。比方,皇帝的车驾、步辇都大大越制。这大概是老师教育后的结果。



万历在二十岁的年纪,开始为自己造陵寝,耗费白银八百多万两。当时大明一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仅四百万两。花费之惊人,可以想见了。

同时,万历皇帝还努力的“损公肥私”,将国库银两转给皇帝小金库。他花钱“大方”:爱妃过寿,赏银二十万两。女儿生日,儿子结婚,都动辄数十万两。

“大方”的对象,只能是自己和家人,换成别人,那就是吝啬了。赏赐大臣,可能就是字帖。也有万历墨宝。小时候学得的本事,用在了赏赐大臣上。好一点的,会得到时令蔬菜水果的赏赐。枇杷、杨梅,甚至活鲤鱼。中秋月饼,也就两块。可谓极致“节俭”。

明朝历史上,万历在任时间最长,但不上朝时间也是冠军。万历的理由是,身体不好。的确,只有一米六五身高的万历,还是个跛足。

为了他最宠爱的郑贵妃,万历和群臣开始了旷日持久的“ 赌气大战 ”。大臣们催促皇帝立太子,不能是郑贵妃的儿子。万历不接受劝谏,赌气不上朝。

他流连后宫, 好色纵欲 ,感觉身体渐渐被掏空。后半生离不开吃药,离不开那个药罐子。无人能够管束的生活很爽,却也有一定风险。

万历成为一个叛逆皇帝,好像青春期永远走不出,是少年时被压制后的强势反弹了。在青年时有过几次任性出游后,他就宅在深宫,再不出来。

万历年间国家经济发展没有停滞,一方面是张居正改革的良性影响,一方面也是明朝文官集团,没有放松管理的结果。

万历的“任性”、“叛逆”,有其对童年生活的反抗,同时也不能否认,有其祖父嘉靖皇帝的强大基因在起作用。嘉靖少年时以藩王身份即位,上演的“强势闹剧”,还是让人记忆犹新的。

李太后作为明朝中兴最大的功臣 为什么还说她毁了整个明朝

李太后开创明代中兴局面,却也毁了整个大明,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因为出身于社会底层,对老百姓特别同情和理解,对贪污腐败的官吏特别痛恨。因此朱元璋执政时,出台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惋惜的是,因为皇权的不断交替,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变得越来越昏庸。明代中期,贵族阶级凶狠而又贪婪,想方设法兼并土地,老百姓生灵涂炭。
万历首辅张居正掌权后,为改变这一局面,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为效果比较显著,明代似乎有了中兴的趋势。表面上看起来,明代能够恢复元气,重新强大起来靠得是张居正,可从本质上来说,他之所以能够掌握大权,放心大胆地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得到了李太后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李太后才是开创明代中兴局面的最大功臣。李太后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她一直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个英主,所以从小就狠抓教育。朱翊钧犯错之后,李太后基本上不会姑息,经常会狠狠的教训一顿。曾经有一次,朱翊钧因为调皮不愿意读书,结果被李太后罚跪,一直不敢吭声,得到允许才颤颤巍巍站了起来。
李太后确实是全心全意为明代和儿子考虑,希望整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好,可她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毁了大明,这是怎么回事?原因还是出在其儿子朱翊钧身上,他在李太后的手下,表面上听话,可实际上心里一直都有反抗情绪。李太后没有注意这一点,在朱翊钧大婚之后,按照规定带人回归慈宁宫。
此后,朱翊钧成了一个无人管控的野马,他逐渐放大胆子,开始肆意妄为。张居正为国家呕心沥血,因病去世后,朱翊钧假装伤心了一下,给张居正赐下谥号“文忠”。结果没过几天,朱翊钧就默许其他人弹劾张居正,然后剥夺了之前赐予的所有荣誉。
不仅如此,之前跟张居正有关系的官员,也跟着遭到了打压。其中,有一部分人被抓到了监狱里面,还有的人被剥夺了官职。早已隐居的李太后,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朱翊钧处理。最终,朱翊钧荒废朝政,让明代逐渐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张居正李太后

张居正李太后张居正与李太后没有关系。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在民间被称为李彩凤。她出生于公元1546年,而张居正出生于公元1525年。也就是说,张居正比李太后大21岁。公元1572年,10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当时,张居正已经48岁了,而李太后只有27岁。这两个人的年龄差还是蛮大的了。民间传说,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有一种模糊的关系。如果这是真的,那只能是张居正在威胁李太后,而且有这么多小鲜肉,所以李太后没有理由喜欢一个糟老头。而且万历皇帝抄张居正家的时候,李太后是一声不吭的。如果他们真的有感情,李太后就不会看万历这样做。明朝的妃子基本上都来自民间,这就是明朝没有外戚乱政的原因。李太后也是民间出身,最初是一名宫女。因为她生下了万历帝朱翊钧,所以李太后才从宫女的身份,被提拔为侧妃。当时朱载_还是裕王,等到朱载_登基以后,母以子贵的李太后则被提拔为贵妃。与此同时,陈皇后仍然在位,所以当朱翊钧登基时,是两宫皇太后并立的。明朝规定新皇登基以后,嫡母也就是皇后会被尊奉为皇太后,而生母虽然也是皇太后,但是没有徽号,给嫡母加上徽号以示区别。李太后做事非常谨慎,因为她没有庞大的家族来帮助她管理政务。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她的儿子朱翊钧。因此,她对朱翊钧的管理非常严格。在朱翊钧大婚之前,一直是李太后在管教着他。此后,朱翊钧被正式委托给张居正管理。她也不愿意插手政务,严格遵守后宫不干政的原则。可以说李太后是一个非常严于律己的太后。而张居正志图高远,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当时他一边要忙于改革,他一边还要教育万历皇帝,所以他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做其他事情。张居正号称大帅哥一枚,即使年近五旬了,张帅哥的颜值应该也是在的。而当时李太后也才二十来岁,这样一个女孩被一个英俊的男人迷住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张居正经常出入皇宫,并负责教导万历学习,所以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有任何关系似乎并不奇怪。但我们必须明白,在客观条件下,这是不允许的。李太后四周都是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陈太后在看着,张居正想要做任何事情,都有若干双眼睛盯着。他们俩也不能公然把所有人都打发走,这样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此外,张居正入宫就是为了教育万历皇帝,时间也是掐得死死的,而且写皇帝起居录的人,也都时刻在一旁侍奉着,张居正哪里有什么机会开小差,去和李太后私会呢?只是因为这种事情,宣传更引人注目,所以民间久而久之就传开了。百姓们天真地认为在皇宫里私会和在民间一样容易,所以他们自然相信这一点。事实上,这是一个古代版本的谣言,内容不堪一击。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朱翊钧没有杀李太后。孝定皇后李氏,后世有传名彩凤,女,汉族,北直隶顺天府_县人,明穆宗朱载_的妃嫔,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张居正到底有没有睡李太后大明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故,年仅58岁。20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亲政。没多久,朝廷就下令追夺了张居正的爵位,并派人将他抄家。张居正老家的荆州令,为配合上级查抄,提前封锁张家大宅,其家人被迫住到空屋子,查抄结束,饿死了十几人。但张居正家并没有查到多少财物,从张居正的兄弟子侄家里倒是抄出了大量金银。这并不能证明张居正敛财。万历皇帝剧照张居正对大明居功至伟,为什么刚死就遭到这样的下场?有一个传闻说,张居正生前与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关系暧昧,皇帝已经忍了许久,亲政掌权当然要报复。这个传闻还说的有鼻子有眼,什么张居正仪表堂堂,掌权时候才四五十岁,李太后年轻而孤独,两人关系如何不寻常之类的。流言肯定是早就有了的,不过杀伤力最大的一记补刀,出自清朝的一段戏文。这段戏文里讲到,当年张居正考公务员时候,拿了头名状元。有个叫艾自修的考生,也入了榜但排名靠后,用北宋起就流行的说法就是不在“龙榜”而在“虎榜”里。据说张居正看到榜单上艾自修的名字,觉得好笑,随口就来了一句“艾自修,自修不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张居正剧照这句话艾自修听说后很生气,但一时找不到回怼的话,这是个很难对上的的上联,嵌入了他的名字,还捎带说事儿。艾自修这口闷气就生了很多年,整日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想不来下联。后来张居正当上了丞相,推行“万历新政”,得罪了朝野无数人。有关张居正的坏话,坊间层出不穷。艾自修想必是有所耳闻,灵光一闪,终于对出了下联,这个下联把张居正怼得人仰马翻,“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就是说张居正与李太后暧昧不清,“黑心宰相”对“白面书生”,“卧龙床”对“背虎榜”,的确对得很妙。这段故事的出处,其实是《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等对联书收录的清代戏文故事。不用说《明史》,连最详实的明代历史笔记《万历野获编》,也没有记载艾自修其人其事。艾自修的简介出自地方史《云南通志》,他比张居正要小二三十岁,根本不是同一届考生。有人又说了,李太后为什么那么支持张居正变法,两人关系不一般。那么先看看李贵妃是怎么当上太后的。下文摘录《明史·张居正传》一段话:“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保”就是大太监冯保,冯保的权势是张居正也惹不起的。张居正就很聪明多次讨好过冯保。上面一段话记述的是,明穆宗隆庆皇帝死后,冯保想讨好万历皇帝的亲娘李贵妃,让张居正出面倡议,尊李贵妃为太后。按理说隆庆皇帝的陈皇后才是太后人选。怎么办?张居正不敢违拗冯保,只得变通,于是李贵妃和陈皇后都当上了太后,一个叫“慈圣皇太后”,一个叫“仁圣皇太后”。李太后剧照这种“两宫并尊”的情形在明朝景泰帝时候就有过,所以也不稀奇。这样一来,张居正左右逢源,两宫太后、皇帝和冯保都满意。李太后上位后懂得感恩,宫内大权给了冯保,朝政大权当然给了张居正。所以张居正推行新法,李太后和冯保都鼎力支持,不然张居正寸步难行,一个冯保扯他后腿就够喝一壶的。张居正独揽朝政多年,又强力推行新政,恨他的人多到数不过来,就像王安石一样背负骂名无数。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张居正初到内阁,还不是首辅时候,大搞权谋,与人联手,一连排挤走了好几个对手,《万历野获编》说他“此公才术,故非前后诸公所及”,就是说张居正权术很厉害。大太监冯保剧照最后分析一下,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在张居正死后对他“夺封抄家”:第一,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和冯保长期独揽权柄心怀不满,因为冯保也很快就被万历皇帝处理了;第二,内外朝臣、地方大族呼声一片,要求严查张居正罪状,出一口恶气。万历皇帝听信谗言,才对张居正处理得如此之重。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朱由校上台后,就给张居正平反了。所以本文认为,张居正的“绯闻”,纯属无稽之谈。参考书目:《明史》、《万历野获编》等嘉靖为什么要赶走吕芳嘉靖皇帝是个聪明人,嘉靖灭严党后,清流必然做大,一方做大,嘉靖就感觉头上悬了一把剑,以前是在清流与严党头上悬剑,嘉靖感觉到了危机。明朝有一个思想,君权、相权、监权,只要任何两方相连就可以控制整个大明帝国!嘉靖最后和自己孙子说的那句话,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简单的说就是,我必须是绝对的老大,嘉靖最要紧的就是分化,不让相权做大,让太监为自己所用,曾有说在御前会议上,嘉靖让徐阶内阁补个贞字,是胡汝镇,我倒不这么看,就是赵贞吉,因为赵贞吉能够揣测圣意,用赵贞吉可以分化官僚体系。而不用吕芳,也正像严世蕃所说:吕芳这个老狐狸早就靠不住了,他是把宝都压在后两代人身上,而嘉靖也早就对吕芳不满,还记得,嘉靖给完吕芳丹药后的咆哮吗?没有可靠的人了,现在连你也没有真心了!杨金水说过,我们只有一个上头,那就是宫里,严世蕃能看出吕芳押宝,嘉靖一定也看得出!个人想法,将吕芳放到南京,既是保他,也是防他,雍正王朝里面康熙快不行之时,将能臣干吏全部贬职,目的是将此能臣干吏监押保护,一旦新主登基,立即官复原职,成了新皇帝的臣子,如果留吕芳在北京,试想,新天子登基,吕芳会不会因自己有拥立之功而把持朝政?而此时北京已经是巨大漩涡,20年的无为天子,严党被清算了,下一个被清算的会不会是吕芳?如果被清算了,我能不能保住他?需要有人背黑锅,外一吕芳与徐阶连起手拥立裕王,我怎么办,可是哪个能顶替吕芳,不太笨,不太聪明,还要跋扈张扬,为我所用,还要被清流瞧不起,陈洪!张居正与万历皇帝母亲的关系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辅政大臣,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但是民间有传言,说是张居正和万历的生母,有一些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广为流传,说艾自修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榜,于是张居正就出了一个上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后来艾自修成功考中,于是就找机会对这个下联,不巧在后花园中发现了一个通往太后卧室的密道,随机出了下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但是历史上的张居正,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一、张居正是个正人君子。张居正正人君子的形象,是被朝政所认可的。张居正父亲去世的时候,作为儿子的张居正本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但是当时万历皇帝还是一个小孩子,离不开张居正,于是皇帝就下旨夺情,说张居正不用辞官守孝。当时张居正也正在推行改革,所以就接受了夺情,所以才能得到朝堂的认可。二、张居正对他的对手也是比较仁慈。如果说没有守孝是因为权利的压制,但是张居正确实做到了一个大臣的责任。严嵩失势的时候,整个朝堂避之不及,埋都没有埋,那个时候,也只有张居正站出来埋葬了严嵩。此外,高拱被处理的时候,连大太监冯宝都要栽赃陷害他,虽然高拱是张居正的政治对手,但是张居正还是想方设法制止了冯宝,可见张居正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三、张居正一心为朝堂。张居正在位时期,是一直在推行万历新政的,此时的他根本就无瑕顾及儿女情长,毕竟万历新政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张居正为了明朝的发展,情愿身负骂名,可见张居正对明朝,绝对是一片忠心的,这样一个人,怎么回去做苟且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