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元勋都没有好下场?
- 2、为什么古代很多开国功臣没有好下场?
- 3、开国功臣们的命运一般都很悲惨,为什么?
- 4、曾大败徐达、常遇春,投降后成为开国元勋,为何最后是鞭死的凄惨结局?
- 5、古代历史上为啥只有明朝和西汉的开国功勋下场最惨?
- 6、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 7、刘伯温到底有什么功劳,为什么落得不得善终的悲催结局?
- 8、为什么开国功臣总没有好下场?历史上那些被“鸟尽弓藏”的名人!
- 9、唐朝三个开国元勋,一个被斩首,一个被逼死,第三个结局非常凄凉
- 10、三省权力在手的开国元勋为什么会离奇死亡?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元勋都没有好下场?
并不绝对唐朝的李世民虽然有些猜忌李靖,但是总体来说李靖还是得了善终,而唐朝的所有开国元勋,没有死于战争的都得了善终。
宋朝的赵匡胤也通过杯酒释兵权,让大多数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弟兄们都得了善终。
很多开国元勋无法得善终,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 中国的开国战争,大多耗时长久。长期的战争中,很容易让军队和长期指挥他们作战的将领血脉相连,感情深厚。这种情况下,即使很严格的军事制度也很难隔断部队和元勋们的联系,更何况,中国历代的军事制度,都并非那么严谨呢。
这就导致了,哪怕开国元勋们名义上卸下了兵权,实际上依然对部队拥有极强的影响力。开国君王们怎么能够不担惊受怕呢?
2 制度的不完善。上面提到了,中国历代的军制并不算非常完善。对于开国元勋身后事的处理,也普遍比较随意。这种情况下,开国元勋们一旦有了反心,是很容易造反的。开国的君王们,自然也就要消除隐患了。毕竟,对于君王们来说,还是自己的儿子侄子更亲啊!
3 性格因素。不管如何雄才大略,照样有很多开国君主是性格阴狠之辈,性格阴狠的开国君主,对开国元勋们大杀特杀也就正常了。
4 对历史不忌惮李世民之所以不杀功臣,并非他宽宏大量,而是这货杀兄逼父,实在不能再干缺德事让史官念叨了,所以才不杀功臣。
赵匡胤因为得位实在太过不正,所以只得在其他方面夹紧尾巴;
杨坚得位不正,所以对开国元勋们就很客气;朱元璋因为由驱逐鞑虏的大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历史地位,所以就比较随意些;刘邦因为秦始皇之后的第一个皇帝,没啥经验,所以杀功狗就狠一点;国朝太祖无法无天,浪漫主义情怀严重,又是自己亲手打下的天下,而且连儿子都没有,所以就干脆破罐破摔。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
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
为什么古代很多开国功臣没有好下场?
从汉朝开始开国功臣能有善终的除了东汉,北宋外好像下场都不太好。总让人感到皇帝薄情寡义,滥杀忠臣。其实不然,开国功臣的悲惨命运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开创了一个王朝也要为这个王朝献祭。
能成为开国元勋的人基本上都是人精,能力极强像韩信,徐达,蓝玉等这一类就是典型代表,在天下未定之前,他们的能力就是资本,皇帝依仗着他们去攻城略地。但天下统一后,他们的能力就是威胁,对开国皇帝来说,其实问题不大,毕竟有威望有手段,不怕他们出岔子,但是开国皇帝死了怎么办,继位的小皇帝怎么可能镇的住这帮人,朱元璋就说的很露骨剪除功臣就是替后代拔除棘杖的刺。
在者就是这帮人的心态问题。跟着皇帝出生入死几十年,自然会倚老卖老,居功自傲。在皇帝眼中这些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且这帮人一般都是势力庞大,在军队,政府都有自己的人,今天他们或许是臣子,难保明天他不会造反,尤其是当一个人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时候,因为皇帝已经满足不了你了,就会担心你会不会心生不满从而意图不轨。对于皇帝来说你有没有造反的心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千古不易之理,纵然如北宋,不也有杯酒释兵权,彻底放弃所有权力安心当个富家翁,才有善终的可能。
开国功臣们的命运一般都很悲惨,为什么?
开国功臣命运一般而言不是很悲惨,很多的开国功臣都得到了封赏,并安度晚年。而不一般的那些悲惨的原因有很多,大概分为以下几类:一,自己作死,功高盖主但不知收敛,二,皇帝自卑或疑心太重,三,君王嗜杀。
我们先说这种自己作死型的,在开国初期,皇帝需要人才为他征战,有时为了留住人才甚至不择手段,这个时候一个有着军功的大臣就算是僭越了,冲撞了皇帝,皇帝也不会惩罚他,说白了就是留着你有用。而统一建立帝国之后,不需要打仗了,一个有着赫赫军功的大臣,仗着自己有功,仗着自己手下有兵,还处处顶撞皇帝,你说皇帝气不气?比较典型的是雍正时期的年羹尧,我仗着自己给你扶上位,仗着自己手里有兵,我就想干什么干什么,皇帝不杀他杀谁?
第二是皇帝疑心太重的那种,我担心你们这些人要造反,你们虽然为我的到了这天下,但是你们手里有兵,我当年也是因为手里有兵造反了才当上皇帝的,所以,你们有兵我很怀疑,当一个皇帝怀疑自己的手下要造反时,是一个大臣最危险的时候。比较明显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原来是一名将军,因手握兵权决定造反当皇帝,所以他对这件事情很敏感,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谁不交出兵权就杀谁,根本不管你之前功劳有多高。而兵权与武将的分离也是导致宋朝御敌软弱的原因。
第三种就是君王嗜杀,最明显的就是明太祖,太祖可以说是杀的人最多的了,杀到最后没人敢做官。
所以,开国功臣的命运一般取决于他自身的做法和皇帝的性格。
开国功臣的功劳是很大,也会得到很多的奖赏,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善始善终。稍好的就是卸甲还乡过自己的小日子,惨点的就是被盖个罪名杀死,有甚者株连九族。
有句话就是“功高盖主”,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皇帝罪名会允许比自己功劳还大的人留在自己身边。颜面上过不去不说,这也是一个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有可能领兵造反,危机自己的江山社稷。
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在西汉建国前立下了汗马功劳,什么“暗度陈仓”、“背水一战”都出自韩信。在西汉建立后被解除了兵权封王,当时西汉是规定的异性不能为王,但韩信因为功劳巨大,算是个特例。但没过多久就因为一些错误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刘邦多疑势必会伤害到他,他就很少参与政事。也曾受人蛊惑让他可以离开汉朝自立为王,但韩信以为对汉朝劳苦功高不会得到迫害所以就没有背叛。但最终因为当时和反贼的一句约定被吕后和萧何密谋杀掉并且株连三族。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后对几十个开国功臣逐一杀害,几乎没有一个善始善终。而且他赏赐给那些功臣所谓的丹书铁券也没有可以免除他们一死。可见封建统治者对开国功臣的残忍程度不是一般的。
宋太祖赵匡胤还算是一个有良心的君主,作为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在众部下的拥戴中龙袍加身。从将军到皇帝赵匡胤很清楚兵权的重要性,话说当时赵匡胤和以前的部下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的部下还没有君臣之分,对赵匡胤还大哥大哥的喊着。
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很正常的,毕竟人不能忘本啊。但在当时那个讲究等级的封建社会而言这就是大逆不道,是要杀头的。而赵匡胤还是有良心的,一场“杯酒释兵权”轻松地让那些开国大将交出兵权,要么回家养老,要么找个闲职做。
战场上的好兄弟变成了政治上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彻底清除。可见权利对那些君主来说胜过一切,为了江山社稷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往日的兄弟情深在江山社稷面前都是浮云,唯有除之而后快。
功高盖主从古至今都不是好事情,唯有低调行事才是那些古代功臣的唯一出路。要么低调一生,要么卸甲还乡或者惨死与屠刀下。
开国功臣,就是对这个国家或者朝代贡献非常大的人。这种人往往在历史记载中下场都不是很好,因为他们贡献太大了,本身的权利就比较大,收拢的人心也是比较多的。所以一旦觉得只当个臣子不满足想要当皇帝的时候,皇帝是很难制衡的。所以在开国成功之后皇帝就会变相的削弱他们的权利,甚至严重的会悄悄的将他们暗杀,其实人都是自私的,哪怕对于自己有功的人,在威胁到自己绝对的权利的时候,宁愿杀掉也不放过。
举个例子,秦始皇的时代那段历史大家都学过。秦王嬴政残暴无人道,然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抗秦,这个时候楚项羽也在秘密的起兵抗秦。后来厅长刘邦在完成秦王的壮丁任务的时候,没有顺利完成,导致要面临杀头的处决,最后觉得回去也是个死,还不如落草为寇,也反了。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项羽巨鹿背水一战大败秦军,俘获秦军二十万。这个时候刘邦势力还很小,秦国已经不行了。这个时候项羽的实力是诸多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但是之前楚王定下规矩,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趁着项羽巨鹿之战的时候,秦国兵力空虚的时候趁虚而入拿到玉玺先入关中。但是大家都知道最大的功臣是项羽,牵制住了秦军主力才让刘邦有机可乘。刘邦入关后项羽在修整兵力,刘邦身边的功臣萧何樊哙等等都在辅佐刘邦,当时项羽入关的时候刘邦派兵阻拦,导致项羽生气。
刘邦醒悟觉得项羽是老大,然后退出秦宫让给项羽。后来项羽设立鸿门宴准备杀掉刘邦,可是刘邦手下樊哙张良等等拼死户主然后刘邦偷偷的溜走了,然后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针对躲入了巴蜀之地,也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个时候韩信因为在项羽的帐里得不到重用转而投靠刘邦,刘邦善于用人直接封韩信为大将军,然后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开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个时候的刘邦开始强大了起来,由于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导致人心涣散,最后的结果也是十分的明显,霸王别姬乌江自刎了。刘邦成了汉高祖,但是他身边这么多的功臣下场都不好,大将军韩信,军权在握,权利太大。刘邦为了怕他起兵造反,先是收了兵权然后有刘邦的妻子将其杀害。
张良知道不能久待所以提前归隐三林,然后身边其他的大奖都给派到了边疆,也有谋反的但是都被杀了。刘邦成了最大的赢家,一直到其死去,汉朝也整整延续了四百年,一直延续到董卓三国的时候。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功的开国功臣最后下场都不好的原因。
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上的许多开国功臣,他们的下场往往是非常惨的。他们跟随自己的君主一起打天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每天都是在刀山火海中度过的,已经成为了好兄弟了,那么当自己的君主得到了天下的时候,往往君主都会把他们很残忍的杀害。其实主要一点就是这些皇帝们都害怕这些功臣居功甚高,在将来的有一天会造反。
我们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就是汉高祖刘邦,登基做皇帝的一件事情就是杀萧何和韩信,连他的谋士张良都难逃一死。要知道,当初他还仅仅是一个沛公,那个时候多亏了这帮兄弟呀,陪他出生入死,上刀山下火海。尤其是之后得到了韩信,韩信更加是用兵如神,帮他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要知道在楚汉争霸中,刘邦一直是处于劣势的。如果没有这一帮兄弟,他早就死掉了。
其实刘邦是一个非常小心眼的人,当他登基做皇帝的时候,特别害怕这些功臣们会在有一天举兵造反,尤其是韩信,他手握兵权而且更加是用兵如神,是世间难得的人才。而且韩信这个人非常的骄傲,当自己有了功勋的时候就渴望得到更大的权利。所以刘邦才会将那些功臣一一杀掉。
一个皇帝往往都会去杀掉那些功臣,是因为这些人都有很大的权利,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这些人都是一些天赋异禀的,有着非凡的实力。皇帝都会防患于未来,他们都会吸取前朝的经验,就算错杀一个也不会放过一千。不过,杀害功臣往往都会遗臭万年,那么刘邦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从汉朝开始开国功臣能有善终的除了东汉,北宋外好像下场都不太好。总让人感到皇帝薄情寡义,滥杀忠臣。其实不然,开国功臣的悲惨命运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开创了一个王朝也要为这个王朝献祭。
能成为开国元勋的人基本上都是人精,能力极强像韩信,徐达,蓝玉等这一类就是典型代表,在天下未定之前,他们的能力就是资本,皇帝依仗着他们去攻城略地。但天下统一后,他们的能力就是威胁,对开国皇帝来说,其实问题不大,毕竟有威望有手段,不怕他们出岔子,但是开国皇帝死了怎么办,继位的小皇帝怎么可能镇的住这帮人,朱元璋就说的很露骨剪除功臣就是替后代拔除棘杖的刺。
在者就是这帮人的心态问题。跟着皇帝出生入死几十年,自然会倚老卖老,居功自傲。在皇帝眼中这些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且这帮人一般都是势力庞大,在军队,政府都有自己的人,今天他们或许是臣子,难保明天他不会造反,尤其是当一个人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时候,因为皇帝已经满足不了你了,就会担心你会不会心生不满从而意图不轨。对于皇帝来说你有没有造反的心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千古不易之理,纵然如北宋,不也有杯酒释兵权,彻底放弃所有权力安心当个富家翁,才有善终的可能。
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忌讳,君主都害怕功高盖主,第二件事是因为君王传承的问题。
忌讳这个其实一直都有,不仅仅是在开国功臣,就连现在的公司都这样,一般的开过功臣都是最开始就和君王一起打天下,打天下容易但是管天下难啊。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时候吧,当初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将军其实有很多,但是到最后谁活下来了呢?后来和朱棣一起推翻建文帝的的将军们,最后也只有一个和尚善终了而已。
因为君王都忌讳这样的人物,虽然自己当了皇帝,但是以后治国的时候这群人就很尴尬了。他们都有和君王一样的威望,甚至还有比君王都要高的威望,并不是说他们一定会谋反,而是他们有谋反的能力。
当然,皇帝也是人,他们在杀掉这些开过功臣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后代留下荣华富贵的。
而且这些开国功臣其实大多都是武将,武将在之后也用不到了。
第二件事就是传承,自己在的时候还能镇住这些开国功臣,可是自己去世之后,皇位是想要传给自己的子孙的,他们那个时候可就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了,所以为了他们也要杀掉这些人。
还是朱元璋的例子,当初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标,但是朱标死在前面了,朱元璋就想要传给朱建文,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呢,后来就杀了当时的丞相。
所以说其实开国将军的结局都差不多,聪明人直接就告老还乡了,打天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那是兄弟,打了天下就是敌人了。
曾大败徐达、常遇春,投降后成为开国元勋,为何最后是鞭死的凄惨结局?
朱亮祖,因为他污蔑道同,害得朱元璋错杀道同,所以事后朱元璋就弄死了他。
因为朱元璋对他不放心,所以他最后才会有这样的下场。
因为他诬陷同道,所以朱元璋杀了他们,后发现是朱亮祖设计的,果断处决了。
这个人是朱亮祖,因为朱亮祖居功自傲,坑杀忠臣。
这位将领是明代十分著名的武将朱亮祖(与朱元璋没有血缘关系),其人骁勇善战。但是他成为明朝开国元勋后,却欺压百姓,无视王法,甚至设计陷害同僚,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忍受,已经触犯了朱元璋的底线,所以后来被朱元璋下令连同其儿子朱暹一起被鞭死。
元朝某年,四处有人打着义军的名号起义叛乱,然而深受其害的不是元朝的官员,而是百姓,后来朱亮祖因此召集乡里的壮士抵御叛乱军,因此而得到元朝封赏,成为义兵元帅,镇守宁国府。后来的战场中,朱亮祖也算是骁勇善战,曾击退过徐达、常遇春,后来几经反叛后,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纳入麾下。
朱亮祖本事的确还是有的,在鄱阳湖一战中,立下诸多战功。所以到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钦定了三十四功臣,其中就有朱亮祖,同时朱亮祖也被论功行赏封为永嘉侯。然而朱亮祖并没有因此得到善终,他在镇守广东期间,放任地方豪强欺压百姓,并且无视法律将依法办事的番禺的县令道同羁押鞭打一顿,后来道同上书给皇帝,却被朱亮祖抢先诬蔑道同傲慢无礼,无视上级,朱元璋因而赐死道同。等到道同的奏折呈上来后,朱元璋才醒悟过来,一怒之下下令将朱亮祖与其儿子召回南京,并且一同鞭打至死,但后来朱元璋还是开恩,准许以侯爵的礼仪厚葬。
综上而言只能说是朱亮祖自作孽不可活,毕竟他的做法已经触犯到了法律,能有此结局也算罪有应得了。不过明代的开国功臣确实也没有几个能得善终的,很多人都死于恃功自傲上。
古代历史上为啥只有明朝和西汉的开国功勋下场最惨?
因为明朝和西汉的开国皇帝,心胸都非常狭窄,认为功臣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把大部分功臣都杀掉了。
这两国的开国功臣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得到天下来之不易,才会仇视功臣。
因为他们都没有摊上一个贤明的君王,他们都很小人心思,很嫉妒自己手下的大将。
历史上为何只有西汉和明朝的开国功勋下场最惨,一个原因不容忽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数百位的皇帝,其中有不下数十位是自己打下的天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国皇帝,比较有名的像秦朝的秦始皇、西汉的汉高祖刘邦、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以及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这几位基本上都是从无到有,克服重重险阻,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庞大帝国,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盛名,当然了,其他一些开国皇帝虽然名气不如这几位大,但不管建立的国家大小以及过程如何,最后结局都是一样的,坐上了那把至高无上的龙椅。
然而,纵观跟随这些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他们的命运却不尽相同,尤其是西汉和明朝的开国元勋的下场最惨,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其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唯有刘邦和朱元璋是真正的草根出身。
先说汉高祖刘邦,他是三代贫农出身,小时候连个大号也没有,人称刘季、刘三或者刘四,素小无赖,后来混上了泗水“亭长”,按现在农村人口规模来看,“亭长”还到不了乡一级政 府官员的级别,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小村的“治保主任”,或者大村的“片书记”。
正常来说,“亭长”这个级别的官员,估计还拿不到国家的俸禄,也就是可以凭借着“流氓”行经以及政 府赋予的“治安”权力,从村子里拿个“三提五统”,最后混个好肚油肚罢了。
明太祖朱元璋就更不要说了,出身比刘邦还苦,因为家里穷的没饭吃,很小就开始给人放牛,后来又跑去当了一阵子和尚,其实,就是一个“合法”的乞讨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两位都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没有丝毫的水分。
相比较而言,像刘秀、杨坚、李渊、赵匡胤等等这些开国皇帝,不是出身宗室就是贵 族,起步阶段要比刘邦和朱元璋高多了,而他们在对待开国功臣的时候,基本上都能保持着“礼敬优容”的态度,不像刘邦和朱元璋,杀戒大开,最终把功臣几乎杀了个干干净净。
刘邦连头号功臣,号称“军神”的韩信都毫不犹豫的杀了,其他人的日子可想而知,而朱元璋制造的“明初四大案”,不仅杀死了众多开国功臣,更是牵连了数万人之广,如此狠辣的大手笔,纵观整个历史,也是极为少见的。
那么,为什么这两位出身草根的皇帝如此不待见开国功臣呢?不得不说,刘秀、杨坚、李渊、赵匡胤等人在征战天下之前,都属于见多识广的人物,他们对权力能抱有一颗平常心,并且愿意与他人共享太平。
而刘邦和朱元璋两人有点儿像“暴发户”,由于出身低微, 以前没见过太多的世面,没有享受过太多权力带给自己的优势,所以,他们更怕别人染指好不容易到手的江山社稷,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变得患得患失,不敢相信任何人,于是,这两朝的开国功臣就成了历史上最倒霉的一群人。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谈到隋朝的建立高颎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名功臣,而且隋朝在平定南陈的时候更是屡立战功,隋文帝更是亲自封他为齐国公。可是这样功勋卓著的功臣到最后却被废除勋爵,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聊聊,高颎这位隋朝位极一时的国公到被废除,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高颎在北周的时期就已经颇有威名,在当时北周武帝平定北齐的战斗中,他也是屡次立下战功。而到了后来杨坚篡权,他也转投杨坚门下。到了隋朝时期,高颎更是被杨坚升官到尚书。隋朝时期,高炯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平定南朝,在当时的平定南陈的战役中,高颎任职军事参谋,几乎所有的对南陈作战都是由他亲自决断的,在这个时候高颎因为屡次立下战功便被封为齐国公。
而高颎之所以被废除官爵,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隋文帝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因为当时的太子是杨勇,隋文帝认为杨勇没有什么大才,便想要废除太子,立杨广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在这个时候,高颎坚持认为,自古以来都是一张嫡长子继承制,如此行径就是影响到继承人的合法性,会导致朝堂的动荡。不过在杨坚看来,高颎是有自己的私心,更是怀疑他的动机。因为高颎与杨勇是联姻的关系,如果杨勇真的成为了皇帝,那么高颎就是最大的外戚,可能会走杨坚的旧路,想到这里,杨坚便废除了高颎的爵位。
总的来说,高颎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大臣,他也是为隋朝平定南陈,北克突厥,也是被加封为国公。不过,由于他参与到了继承人的问题,更是有不好的先例在先,所以被隋文帝废除了爵位。
主要还是因为他觉得隋炀帝太奢靡,议论了他,结果被人告发,隋炀帝就把他杀了。
因为他遭到了隋文帝的猜忌,而且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卓越,触犯了帝王继承人的问题,所以才会有此结局。
文武双全的高颎是隋文帝杨坚的头号追随者,高颎不仅以自己的才能助力杨坚登上帝位,更是对杨坚耿耿,深得杨坚的器重和信任。所以,当杨坚登上帝位成为隋文帝之后,高颎自然而然成为了第一开国元勋,所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就这样一位功臣,到最后却失宠被废除,高颎之所以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无非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源于晚年的隋文帝杨坚生性多疑隋文帝杨坚早年在位时也是一位贤君,励精图治,知人善用。然而,到了晚年之后,却总是因为自己得到皇位的方法,而担心身边那些有声望的臣子也效仿当年自己的做法取得皇位,因此,变得生性多疑,经常对德高望重的臣子产生异心,设法百般打压,而高颎无疑成为了第一个目标。虽然碍于过往的情分,隋文帝杨坚不好直接打压高颎,但是,随着隋文帝杨坚越来越器重和信任高颎,俩人关系慢慢越来越疏远。
第二个原因:源于独孤皇后的打压孤独皇后受到小儿子杨广的哄骗和挑唆,一心劝导隋文帝杨坚废除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获知此事的高颎,多次上奏劝阻隋文帝杨坚不能废除杨勇,因此,惹恼了孤独皇后,对高颎产生了记恨。孤独皇后为了铲除这个高颎这个阻碍,便设想借用汉王杨谅之事做文章,在隋文帝杨坚面前加害高颎,最终导致高颎被隋文帝杨坚废除。
所谓伴君如伴虎,即便身为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也终究逃不过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定理。君就是君,臣就是臣,那怕往日助你登上帝位,今日也终究因为猜忌而被废除,这就是高颎失宠被废除的原因。
刘伯温到底有什么功劳,为什么落得不得善终的悲催结局?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可是因为他功劳盖主,朱元璋容不下他,所以他最后落得不得善终的悲催结局。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是他辅佐朱元璋打败元朝军队和陈友谅的起义军。刘伯温之所以不得善终一方面是因为他太过于清高自以为聪明,另一方面是胡惟庸迫害。
大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民间被称之为“神人”,他不仅颇为精通兵法战术,而且谋略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相比毫无逊色,他是明朝开国元勋,也是明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刘伯温,名基,于公元(1311生于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一个官宦人家。因为家境好,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导致他从小酷爱读书。
元明宗至顺年间,刘伯温高中进士,成了元廷官员。但在黑暗的元政府为官,刘伯温非但不能一展才华,而且还处处受挫,因此,他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刘伯温回到老家青田后,专心著书,写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张的传世之作《郁离子》。
公元1360年,朱元璋以“三顾茅庐”的方式把归隐山林的刘伯温请出山,刘伯温给朱元璋的见面礼是——“隆中对”,他深入分析天下局势,向朱元璋建议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对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位枭雄。
特别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后的鄱阳湖决战中,刘伯温居功至伟。朱、陈两军相战于鄱阳湖,第一天便激战数十丈。朱元璋坐在船上为他专设的胡床上督战,刘伯温则侍立一旁当参谋。激战正酣,刘伯温突然大叫一声,一把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外一只船上,朱元璋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一发炮弹飞来,将他原来乘坐的船炸得粉碎。而陈友谅及其部下只见炮弹击中了朱元璋的座船,都大喜不以。随后,刘伯温请求分兵拒守湖口,并与陈友谅军相约于金木相克的那一天决战,结果,大意的陈友谅战死。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张士诚,北取中原,终于成就帝业。
此后,刘伯温一路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常常帮朱元璋解困于危难之时。然后刘伯温又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以大明为国号招揽民心。最后,在灭元时,刘伯温是主参谋。计划,并予以实施,他参与军机达八年之久,统筹全局,可以说,刘伯温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智囊。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三大建议。一是建议朱元璋施德政。朱元璋处决犯人时,仁爱的刘伯温总是劝其不要做过多杀孽。二是建议朱元璋实行卫所制度,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三是建议朱元璋对民众教化,让他们懂法,因此刘伯温制定了《大明律》。
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共同辅佐朱元璋。结果李善长和刘伯温水火不容。当时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他的职务是中书省都事,犯了贪赃枉法罪,李善长自然想出面包庇他,于是主动张刘伯温,希望他能放李彬一马。按理说刘伯温总得给朝夕相处的李善长这个面子,然而,刘伯温却将李彬罪行上报给了朱元璋,最终李彬这被斩了。而李善长却和他决裂了。
之后,李善长处处找刘伯温的刺。而也刘伯温也知道前途凶险,于是以身体有羌为由辞职回家了。
刘伯温回到老家后,开始“闭关”,据悉,当地知县几次求见,刘伯温都给他吃了闭门羹,后来化妆成老百姓才见到他。结果交谈时,当县令露出自己的身份后,刘伯温马上惊恐失色地站起身来自称草民,并礼送知县出门,不复再见。
刘伯温回家后虽慎言谨行,但依然难以保身。李善长一手培养出来的亲信胡惟庸等人对刘伯温发动了强烈的反击。结果朱元璋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为相,刘伯温长叹不已,由于担忧和气愤,刘伯温病倒了。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终于派人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时年65岁。刘伯温去世得如此之快,据说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为什么开国功臣总没有好下场?历史上那些被“鸟尽弓藏”的名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带来的历史上那些被“鸟尽弓藏”的名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古代皇权社会中皇帝和功臣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可以共患难,不可共享福,这也成了功高盖主的大臣不可避免的宿命诅咒。皇帝为什么要杀掉这些居功至伟的开国功臣呢?
古代皇权社会中,皇帝一人独大,在千辛万苦坐上皇帝宝座后,他首先想的不是封赏有功之臣,而要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以及后继者皇位的延续,自己在世时那些开国元勋能镇得住,可自己儿子即位后难免管不住这些功臣,皇帝不管你有没有造反的心思,只看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为保万一,索性杀了吧。
文种:鸟尽弓藏,无罪也被赐死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为了活命,卑躬屈膝侍奉夫差十年,甚至去尝夫差的屎为他治病,在勾践被扣押在吴国的这十年间,他大臣文种治理被打散的国家,渐渐恢复了元气。勾践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终于在决战中战胜了吴国。
勾践还有一个大臣叫范蠡,在灭吴后悄悄走了,临走给文种留了一封信,他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嘴鸟,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文种舍不得越国,又认为自己没犯错误,越王勾践不会杀自己的。
狡兔死走狗烹(漫画)
可他不知道勾践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文种此后就称病不上朝了,这时有人诽谤文种有不臣之心,勾践也不调查,就坡下驴赐给文种一把宝剑,对他说:“你交给我七条攻伐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四条你替我去先王那里尝试一下吧。”文种只好自杀了。
韩信:功高盖主,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攻必克,战必胜,在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率军平定中国北方,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的势力。现在的形势是韩信帮刘邦则刘邦赢,帮项羽则项羽胜。
韩信的谋士蒯通对韩信说:“我会相面,看您的面相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可是当您背过身去,则富贵不可言。”意思是让韩信反刘邦。韩信念及刘邦的恩情,没有反叛,最终在垓下击败项羽,刘邦一统天下。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韩信形象
韩信功劳太高,被封为楚王,没过多久刘邦开始剪除异姓诸侯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这才想起蒯通的话,闷闷不乐,准备谋反。这时刘邦不在皇宫,吕后和萧何得知消息,萧何骗韩信入朝,被吕后抓在钟室,刘邦承诺韩信“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铜不杀,不过吕后有办法,他把韩信放在一个麻袋中,挂在房屋中间,命人用竹签子插死。可怜一代军神就这样死于妇人之手。
蓝玉:性格狂妄,被判死刑
要说最喜欢杀功臣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他不是一个一个杀,而是一批一批杀,动则几万人人头落地,蓝玉就是那个撞刀口上的人。
蓝玉是大将常遇春的妻弟,有勇有谋,战功赫赫,更是在捕鱼儿海之战中,扫清了北元的残存势力,蓝玉的声望达到顶峰,而这也是他作死的开始。
蓝玉居功自傲,养了许多义子,横行霸道,强占民田,被御史查问时,反而将御史打跑。有一次出征归来,夜抵喜峰关,守关将领没有及时开城门,蓝玉便命令士兵冲关毁城,朱元璋知道了很不高兴,让蓝玉收敛点。
可蓝玉丝毫不收敛,居然与元主的妃子有私情,导致元妃羞愧自杀,这可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大事。朱元璋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这一系列的事情,改封为“凉国公”。
最终,蓝玉因为谋反罪下狱,被剥皮实草,游街示众,抄家灭族,一代战神蓝玉就这样陨落了。
蓝玉之死(绘画)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即便蓝玉安分守己最终也会被朱元璋杀掉,他的性格只是加速了自己的死亡。皇权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他会除掉一切威胁自己的力量,功臣们想要保命也简单,就是主动解除对皇权的威胁,可是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的有几人可以做到呢,可惜,可叹!
唐朝三个开国元勋,一个被斩首,一个被逼死,第三个结局非常凄凉
开国皇帝手下会有一批能力出色的手下,但往往开国皇帝的接任者多事一些在安逸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这些人往往性格比较软弱,才能也不是很突出。皇帝担心自己的继任者驾驭不了自己的手下,所以就把有威胁的全部杀掉。
如果继任者是能力较强的人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比如唐朝第二任是李世民就比较强,开国元勋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了,但是“伴君如伴虎”,唐朝的这些开国元勋有些也并没有逃脱凄惨的下场。我们来看唐朝三个开国元勋,一个被斩首,一个被逼死,第三个结局非常凄凉
第一个:刘文静
刘文静是怂恿唐高祖李渊取天下的首义功臣,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征讨,功勋卓著,高祖即位后,官居吏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同时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勋,更受亲信,这为刘文静所不平,为此在议论朝政时常常与裴寂对立,彼此矛盾极深。
据《旧唐书》本传载:刘文静曾与他的弟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酒后狂言,拔刀击柱道:“必当斩裴寂耳!”这原本是喝醉后感情冲动,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泄,但被一个失宠的姬妾听见,把话报告了皇帝说他要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文起兄弟双双斩首,家产籍没。
三省权力在手的开国元勋为什么会离奇死亡?
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人暗杀了他,因为很多人都很忌惮他,并且也想要杀害他。
别老阴谋家了,就是旧病复发导致的死亡而已,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会留下暗伤的,老了就会复发。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的野心非常大,还有就是他的存在对当时统治者造成了影响等等。
提起长孙无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兄,也是唐朝开国元勋,是唐朝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年轻时和唐太宗相处得十分融洽。同时由于其双重身份,所以在唐朝初年生活得顺风顺水,可以说除了皇帝唐太宗之外,没有任何人敢忤逆,但是为什么到了老年时却被活活赐死呢,是谁敢如此对待一位开国元勋呢?
根据民间流传,一直认为是武则天陷害长孙无忌的。因为当时唐高宗李治,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他想要立武则天为后,但是长孙无忌一直不同意,并且从中劝阻,所以都觉得是武则天怀恨在心,所以让许敬宗在李治身边进谗言,说长孙无忌想要以老为尊造反。而唐高宗竟然信以为真,竟然一怒之下削去了其官爵,将其流放到黔州。并且又派使者去逼问长孙无忌,最终将其逼迫致死。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试想长孙无忌毕竟是李治的亲舅舅,所以就算武则天进谗言,那么李治也要考虑几番,不可能将其亲舅舅这样冤枉致死。所以真正的幕后之人是李治,是他将自己的亲舅舅逼迫致死。那么为什么之前关系如此要好的舅和外甥,最后弄成如此结局呢?细究其原因其实在这几方面。
首先,在唐太宗去世之前,由于李治羽翼未丰,所以李世民特意为其挑选了几位辅佐之人,他们便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当时的唐朝还盛行三省六部制,为了防止篡权专制的出现,特意设三省六部来互相牵制,但是李治上位后,长孙无忌却将三省的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并且还借助自己的权力将李恪、李道宗害死。
其次在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孙无忌专权达到了顶峰,就连众臣子在汇报李治情况之前都要先经过长孙无忌的同意,所以李治在一次朝堂会议上,大发雷霆,公开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但是毕竟权力掌握在长孙无忌手里,所以也无能为力。
第三,是在唐高宗李治废皇后一事上。李治由于想要立武则天为后,所以打算废后,但是长孙无忌一直不同意。无奈之下,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委身去长孙无忌府里,并且端茶倒水,希望能够让长孙无忌松口,并且还称长孙无忌几个宠姬为朝散大夫,并且还赏赐金银财宝千万,但是之后派人询问长孙无忌的看法,仍旧被他义正言辞的拒绝。
最后,长孙无忌被害死时,只是武则天为后的第三年,其还未掌握权力,甚至都没有参与政事,所以没有李治的同意,武则天根本没有权力将长孙无忌赐死。
所以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信息,李治才是幕后真正的主谋,因为通过前三个方面,他便对长孙无忌没有了任何好印象,所以在得到徐楙功的支持下,他毅然决然立武则天为后,并且开始将权力回拢到自己手上,再加上当时有人告发长孙无忌谋反,所以李治才新账旧账一起算,将自己的亲舅舅、一代名臣长孙无忌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