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7 04:56:27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故事内容为: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锋,楚庄王在一次打败了戎族之后,得意洋洋,派兵到周定王的边境阅兵,以彰显楚国的强大。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到楚国慰问。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的重量,王孙满用在德不在鼎回答了楚庄王。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当初夏禹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 dǐng zhōng yuán

  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成语出自《左传》。

  成语的近义词为:中原逐鹿

  成语造句:

  1、那一年,服装行业群雄并起,未知谁家问鼎中原。

  2、一时间,江湖群侠并起,有的想匡扶李唐、重振朝纲,有的想问鼎中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楚庄王,芈姓,熊氏,名侣,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相传大禹把天下划为九州,铸了九鼎,成为天子的象征。据《左传·宣公三年》《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向王孙满询问起周鼎,王孙满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闻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中国有很多的成语、词语都和鼎有关。如“一言九鼎”以鼎来突出诚信的重要;“大名鼎鼎”则形容人的盛名;“鼎力相助”则表示大力支持。然而,在秦灭六国时,却并未得到九鼎。《史记·秦本纪》中载有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大鼎被风刮进江苏北部的泅水之中。还说秦始皇在东巡至泅水时,曾“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泅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而《括地志》中则说鼎被风刮到四川的鼎鼻山。此山就是因江水清澈能看到鼎鼻而得名。对此有人曾质疑九鼎的存在:如果九鼎中仅失一鼎,那其余的八鼎又到哪去了呢?况且什么风能刮走如此沉重的鼎?也许禹制九鼎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基本含义问鼎中原,汉语成语,拼音是wèndǐngzhōngyuán,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出自《左传》。成语解释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成语出处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七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_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_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_(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_(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成语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周武王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楚子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楚君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子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的是楚国的哪个国君?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说的是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楚王问鼎发生于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
楚国的崛起
楚国先祖是颛顼后裔。商朝时期,楚人在商人的驱逐下被迫逐渐南迁。商朝末年,芈熊率众投靠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周灭商之后,周成王封芈熊之后芈绎为子爵,诸侯国楚由此封邦建国。从“子爵”之封就可以看出,芈绎在周朝的地位并不算高。
楚国建国之初,非常贫穷,有时甚至连祭祀时所需的牛都没有,这件事被记录在《清华简楚居》中。经过楚国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后,楚国最终成长为南方最强的诸侯国。
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芈通除掉自己的侄子,自立为王,即后来的楚武王。楚武王灭掉权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权县。
楚武王希望得到周王室的承认,请随侯前往周王室请封,但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绝。楚武王自立,对于楚武王的这个行为,周王室想制止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庄王问鼎
公元前611年即楚庄王三年,楚国发生灾荒,周边国家也相继向楚国发难,而此时的楚庄王却依旧故我地沉湎于酒色之中。伍举与苏从等人冒死进谏,楚庄王幡然悔悟,一鸣惊人,灭掉庸国,并开启了晋楚争霸的时代。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发兵攻打陆浑戎,一路打到洛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已经成了一个摆设。面对楚庄王在自己家门口的耀武扬威,周定王无可奈何,只得派出王孙满前往犒赏楚庄王。
在宴会之上,楚庄王趾高气扬地问王孙满:“请教您一下,周王的九鼎重量几何啊?”
王孙满也看出了楚庄王来者不善,名义上是问九鼎的重量,其实是觊觎周天子的江山社稷。作为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自有他的过人之处,不急不慢地对楚庄王说:“楚王啊,九鼎的重量为多少并不重要,其关键在于德。九鼎最初为夏禹收九州之金所铸,在其上铸有四方神灵的图腾,以达到保佑天下苍生的目的。
正是因为夏有德才得以统治天下,到夏桀时,因为失德九鼎被商所夺。穿过六百余年后,商纣无道,天下为周所代,周天子传了三十代历经七百余年,这本就是天命。如今周王虽然德衰,但是天命并未改变。鼎的轻重如何,岂是楚王该问的么?”
楚庄王被王孙满一顿强白后,自知理亏,也就不再提及关于鼎的话题。
楚王为何要问鼎中原?
其一: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实力自是不能小觑。当时楚国偏安一隅,被中原诸侯视为“蛮”,楚庄王问鼎中原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希望通过武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问鼎中原是谁

历史典故“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本文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问鼎中原典故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
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锋,楚庄王在一次打败了戎族之后,得意洋洋,派兵到周定王的边境阅兵,以彰显楚国的强大。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到楚国慰问。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的重量,王孙满用在德不在鼎回答了楚庄王。
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当初夏禹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
周朝的国运还未完,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问鼎中原,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 dǐng zhōng yuán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成语出自《左传》。成语的近义词为:中原逐鹿成语造句:1、那一年,服装行业群雄并起,未知谁家问鼎中原。2、一时间,江湖群侠并起,有的想匡扶李唐、重振朝纲,有的想问鼎中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


1、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2、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3、成语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周武王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楚子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楚君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子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楚子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王孙满说:“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人物介绍:
楚庄王熊旅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辨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
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
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说到这个问鼎中原,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成语是企图夺取天下的意思。但是这个成语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说的主人公又是谁呢?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毕竟很多成语都是根据古代的一些典故传出来的,而且每个故事也都有它的主人公!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说的是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
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2、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
古文: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楚子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晋书?王敦传》因而也云: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问鼎成了篡夺的替代词。楚王问鼎也叫楚子问鼎。由楚王问鼎也引申出一些词汇,如问鼎中原。另外,东周战国时期,周赧王也遭遇了一次问鼎的尴尬。秦武王跑洛阳去参见周天子的时候,周赧王在他的要求下带他去看了九州之鼎,武王年轻,天生神力,跑到雍州鼎前高兴地说:此雍州之鼎也!说完,举臂欲抱,赧王阻挡不及,武王已经抱起雍州鼎走了好几步,不过鼎实在太重了,后来武王力竭,鼎掉下来砸了他的脚趾头,武王大呼:痛哉!就倒地昏迷了,周天子大急,急忙差人把秦武王以最高规格送回秦国,不久,武王就死了,由于武王没有儿子,所以请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昭襄王继承了王位。昭襄王就是安国君的爸爸,子楚的爷爷,秦始皇的曾祖父。

“问鼎中原”这一成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的主人公是(  )。

【答案】:C
“问鼎中原”意思是企图夺取天下,语出《左传》,是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的故事。

问鼎中原的诸侯王是谁

那么是谁给我们留下了“问鼎中原”的千古佳话呢?
答案是楚庄王。
公元前606 年,为讨伐陆浑之戎,楚庄王领兵北至洛水,在周天子脚下耀武扬兵,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往慰问楚军,实际上是想探探楚国的虚实。楚庄王乘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得不卑不亢:“在德不在鼎。”
在王孙满看来,“九鼎”是王权的象征。你楚庄王不知天高地厚,怎可询问“九鼎”的情况。事实明摆着,你楚庄王陈兵周郊,又问“鼎”的情况,是不是野心膨胀,要灭亡周室取代天下。
可是,警惕过度的王孙满这次却看错了楚庄王。
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实际上并没有取周而代之的打算。因此,他心中无愧地答道:“九鼎有什么厉害的?我们楚国用报废兵器的刃口,就足以铸成同样大的九鼎!”
王孙满一脸庄重。
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在王孙满的眼中,鼎是不能用大小、轻重来衡量的。它的分量在德而不在鼎的本身。夏桀昏乱,九鼎就迁到商都。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周室。
现在,周德虽衰,天命仍然在周。楚庄王啊!楚庄王,你就不要再去打什么问鼎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