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吴稚晖简介 关于吴稚晖简介
- 2、吴刘满是吴稚晖后代吗
- 3、“世界免费欠我一个初恋”民国金牌选手吴志辉骂汪精卫三天吃不下饭!
- 4、信札趣谈·吴稚晖
- 5、想知道吴稚晖是好人吗?
- 6、留法勤工俭学兴起于什么时期
- 7、如何评价吴稚晖?
- 8、吴稚晖经历了些什么?
- 9、清朝妻妾都非常有才,却最爱目不识丁的老妈子的才子是谁?
- 10、如何评价吴稚晖?
吴稚晖简介 关于吴稚晖简介
1、吴稚晖(1865年—1953年),名敬恒,字稚晖,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2、举人。历任天津北洋大学、上海南洋公学及唐山路矿学校国文教员、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校长、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建设委员会委员、导淮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支持蒋介石反共清党活动,1953年卒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他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东路交叉口的铜像,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吴刘满是吴稚晖后代吗
**吴刘满并非吴稚晖的后代**。
是。吴刘满是吴稚晖的后代,儿子吴详的孩子。吴稚晖,江苏武进人,原名吴敬恒,1865年3月25日,吴稚晖出生于江苏武进,曾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教习,上海南洋公学学长。
“世界免费欠我一个初恋”民国金牌选手吴志辉骂汪精卫三天吃不下饭!
吴稚晖虽然喜欢骂人,但很有分寸:从不骂蒋介石;就像骂蒋介石喜欢的人;同时,他对蒋介石反对的政治团体和个人破口大骂。把它们交给蒋介石,是吴稚晖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12月25日,吴稚晖给被称为“巾帼英雄”的陈璧君写了一封信,力劝汪精卫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要做汉奸。然而,吴志辉这封信一发出,汪精卫就发布了一条“奇闻”,公开叛逃。得知后,吴稚晖十分愤怒,起草了开除汪精卫党籍、永远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的决议:“汪兆铭违反党纪,危害党和国家,这是显而易见的。很难容忍这种强烈的正义感。就是把他永远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让他听党纪,看事实。”此后,吴志辉对汪精卫等人展开了一系列“骂战”。吴志辉的骂法很特别。——汪精卫被称为“汪精雀”、“白羊京”,是“陈屁裙”。汪精卫的心腹楚敏仪成了鼠蚊蚁,大汉奸周佛海成了“周狒狒黑”.当人们提到这些人的名字时,这种奇怪的责骂方式会让人感到厌恶。在汪精卫的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辛亥革命时刺杀北京摄政王。汪精卫因暗杀未遂被捕后,也曾写道:“慷慨易,从容难。一首华丽的诗,“快拿刀,别丢了年轻人的头”。这首诗的英雄气概激励了许多年轻人,于是汪精卫成为革命青年敬仰的英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的反清义士,堕落成了可耻的汉奸卖国贼。吴志辉跺着脚骂他,“你是个漂亮的女人。你为什么是小偷?这个“污名”虽然只有八个字,却一针见血。这件事流传了一段时间,深深地刺痛了汪精卫的心。据说汪精卫听了这话,三天没吃饭。后来人们说“吴志辉是汪精卫的克星”,这是真的。吴稚晖早年信奉无政府主义,主张反对一切权威,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沉迷于当官。1925年,当吴稚晖听说他的老朋友施立要当北京政府的首席教育官时,他写了一封信,建议说:“官员不必做,国家大事不能不管。”不问国事,那是我国人民最大的弱点;一问国事,就会想到一个官员,这是我们人民的一大错误。一定要提倡一种官员万不得已,只能忍气吞声的氛围。"吴志辉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吴稚晖没有机会做大官,却一再拒绝:蒋介石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他拒绝上任;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改组,蒋任命他为监察院院长,他拒绝接受。1943年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去世。据说有人想推荐吴稚晖当国民政府主席。吴志辉多聪明啊。他立即拜访了蒋介石,发现他有意继任。他拒绝了人民的支持:“不,不,绝对不是千千。”我有一个怪癖。我每天都要在野外拉屎。你认为这是什么样的系统?有像我这样的国家元首吗?"当支持者看到他不想当主席时,他问:“你认为谁更适合继承主席的位置,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吴志辉假装生气,说:“有眼无珠。你不能自学。只有蒋介石才能领导中国军民抵抗敌人。他是我们国家的伟大英雄。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吗!”这些人被他们所说的话惊呆了。蒋介石听了这话,从心底里感到非常高兴。因此,蒋介石在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特别任命吴稚晖为宣誓监督人
信札趣谈·吴稚晖
信札趣谈·吴稚晖
《吴稚晖》:吴稚晖(1865-1933),名敬恒。江苏武进人。7岁入私塾,18岁开始教书,23岁入县学,25岁入江阴南菁书院。1891年辛卯科举人。1897年任天津北洋学堂教习,1898年任上海南洋公学学长。后留学日本。1905年冬加入同盟会,为国民党 “四大元老” 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政坛上,曾有过吴(稚晖)、蔡(元培)、张(静江)、李(石曾)“四大元老” 的说法,系指在宁汉对立、蒋桂反目和宁粤对立国民党内部冲突中,四人都曾以国民党执监委员身份和 “党国元老” 资格支持蒋介石,有 “翊赞中枢” 之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去台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有《吴稚晖先生全集》。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 ——给陈璧君的信
1938年12月18日,正当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汪精卫悄然登机逃出重庆,经昆明转到河内。汪精卫叛逃,使吴稚晖的心情特别沉重。几十年来,他们之间有着不薄的友情,于公于私,他都感到道义所归,应力劝汪精卫悬崖勒马,以不致“一朝失足千古恨”。于是,他给汪的夫人陈璧君去信,希望其影响汪精卫。
吴稚晖在给陈璧君的信中说:“惟要人举动,易为敌奸兴谣诼。此时仅抗日之初,以弱敌强,集中主力,待其消耗深入以歼之,此举国共同之信念。即彼利‘速战速决’、我利‘长期抵抗’,已合四百五十兆人而定之国策……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人为被诱而死,国为被诱而亡,均为民族之耻……精卫先生病中不知外事,望先生速为清除污障,使天际永现真人,知先生必早为之矣。”吴稚晖不惜笔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尤以民族大义相招,无奈汪精卫并非“真人”,乃是“真奸”,铁了心要做千古骂名的汉奸。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表投敌叛国的通电,史称“艳电”。吴稚晖对汪精卫叛国投敌的行径义愤填膺,汪伪所谓“国民 *** ”粉墨登场后,吴稚晖发表《卖国贼是世上最凶恶的毒物——汪精卫夫妇因学三等娼妓而甘之》一文。这是一篇诙谐、辛辣的讨汪檄文。文章说:“你们这班贼男女,狗男女,竟为了区区短命富贵,乃昧着天良,替敌人骗同胞,真狗彘不食的怪物。什么和议,真是放狗屁,狗放屁。秦桧易名缪丑,精卫是填海的小鸟,如何给你这小白脸来污辱。我今权且送你一个易名大典名曰汪精怪,省得污辱无辜的精卫小鸟,亦便于大家在汪贼汪逆之外,称个汪精怪,知道是你。至于你千秋的大名,或曰顽钝,或曰精怪,自有将铸铁像时再为你易名。”吴稚晖不仅给汪精卫改名,还把陈璧君改为“陈屁裙”,褚民谊改为“鼠蚊蚁”。他甚至发表《建墓铸逆启事》,倡议仿效西湖岳墓,也为汪氏夫妇铸铁像,让他们如同秦桧那样遗臭万年,成为不齿于人世的狗屎堆。
五言联 吴稚晖
六言联 吴稚晖
想知道吴稚晖是好人吗?
吴稚晖是坏人。
吴稚晖最有名的“绝活”是骂人。他写文章,脏话连篇,极其难听,“正言斜语、国骂村骂、市井俚语”,全部用上。如果他只骂你是“猪狗”,那是最最轻微的脏话了。而他骂的人,并不只是辩敌。只要看不顺眼,谁都难逃他的毒口,而其更是害死了很多有志之士。
人物经历
吴稚晖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他6岁时母亲病故,家里甚至连棺材都买不起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下葬。外祖母陈太夫人看他实在可怜,便将他接到无锡抚养。然而外祖母家也是十分困难,在吴稚晖十五六岁时更是窘迫到了偶尔断炊的程度。但好在吴稚晖天资颖特且学习刻苦,18岁便担任私塾教师减轻家中负担。
留法勤工俭学兴起于什么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时期,1917年前后形成规模,“五四”后达到高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运动。这一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一九〇一年,李石曾、夏坚仲、张静江等人官费赴法留学。行前,李石曾在上海会晤了志同道合的吴稚晖。老于世故的吴稚晖,深知国库空虚,腐朽的清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补贴留学生,便告诫李石曾,到法国后,要“注意于苦学”,以期广于介绍”。
一九〇三年,吴稚晖亲自与几名同学赴英苦学,并于一九〇七年来到法国与李石曾等人“试验节俭之生活。”同年,蔡元培与同学数人,自费赴德,实行俭学。在这些人的试验倡导下,留欧学界兴起一股“俭学风”。
“俭学风”兴起后,一九一二年二月,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造成新社会、新国民”。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
他们为该会确定的宗旨是:
“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以劳动朴素,养成勤洁之性质”
如何评价吴稚晖?
吴稚晖狂狷磊落,敢笑敢骂。蒋介石毕生待之以师礼,蒋经国亲为其主持海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其为“世界学术文化伟人”、“一个坏透了的好人”。吴稚晖在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文化事业,在语音、文字、哲学、教育、书法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单看外表,这位学问家、党政要人就令人瞠目:近70岁时,仍是一身青竹布的长衫,圆口布底鞋,旧式帽子,像极了乡间老财主。好容易等到这位昔日留学生穿西装,却是用箭袖袍套改制的,穿在身上皱皱巴巴,不伦不类。
吴稚晖生平介绍:
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史学研究会常务委员,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等职,他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右派人物,是蒋介石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基本上脱离了政治活动的前台。1949 年1 月逃离大陆去台湾。1953 年10 月30 日因病死于台北。主要著作编入《吴稚晖先生合集》、《吴稚晖先生选集》。
吴稚晖经历了些什么?
吴稚晖,1865年3月25日(清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阳在阳湖县(今属武进县)雪堰桥。他的曾祖父叫吴玉裕,祖父叫吴治永,父亲吴有成,世居雪堰桥。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北门人。他了生在农历二底,古书上将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为“眺”,故取名吴眺。后来他才改名敬恒,字稚晖,晚年自称老人,笔名燃、燃料、夷。
吴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吴稚晖的祖父死时,只能买口有缝的松木板然后用纸把缝煳起来。吴稚6岁时,年方25岁的母亲就病故,下葬时,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外祖母陈太夫人可怜他,把6岁的他带到无锡抚养成人。由于吴稚晖一口无锡话,至老未改,许多人把他当作是无锡人。吴稚晖总是笑着说:“说我武进入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吴稚晖7岁进了无锡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艰苦,在吴稚晖十五六岁时,更是窘迫,往往断炊,衣衫褴缕。
1882年18岁的吴稚晖应聘担任私塾教师,借以稍缓困境,外祖母将自己的外衣典当后给他买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旧走上讲台的难堪。以后,他白天在私塾教书,晚上便常到无锡崇安寺春源茶社,与孙揆均等一边喝茶,一边讨论八股及时务,这种讨论对他学业的长进帮助极大。他的文章长于史论,研究《皇清经解》颇有功力,对诗赋喜读而常作,“稚晖”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南朝诗人谢玄晖而取。
1887年,吴稚晖考中秀才。1889年,他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入学第一天,他去谒见书院山长典以周,目睹芮以周的座案上有“实事求是,莫作调人”8个大字,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称:一生只认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便调和。可以说,就深受这8个字启示的彻底的精神之影响。27岁外祖母去世,吴稚晖对外祖母的感情极深,说“其恩至笃”。就在这一年,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到北京参加会试而未中,仍回到南菁书院。有一天,江阴知县经过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与同学纽永建等看到后,认为这是“非圣无法”之举,便拾起石子掷击,知县大怒,把吴稚晖押入县署,后经黄以周交涉,知县承认拘捕举人为非法,便用轿子送回书院,风波才算平息。但黄以周怕以后招惹麻烦,便请他们离开书院,后来吴稚晖转读苏州紫阳书院肄业。在这一段时间里,吴稚晖只想以苦读求功名,他自称自己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为何物,但慕咬文嚼字”的“陋儒”。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迫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了波及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吴稚晖一则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一则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始觉中国要学习西方工艺造大炮机关枪才能抵抗敌人,所谓“兴学之不容缓”,乃开始冒充为维新派小卒。后来,他到天津北洋学堂教书。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南海会馆拜访了康有为,大家谈到最重要的问题乃八股、小脚、鸦片三害,吴稚晖认为除此三害,要从自己做起,他说:“八股,我们可以自动不赴考;小脚,可以不缠;鸦片,可以相戒不染。”他还写了一个3千字的摺子,在1898年膛历春节那天地候在彰仪门大街,拦下了朝贺回宅的瞿鸿禨,请他专呈光绪皇帝,但瞿鸿禨说:“你的摺子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带回去细看再说”,然后轿即如飞而去。过了一天,吴稚晖知道不会有什么回音,便离京返津。
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这时,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他闻讯后就在无锡崇安寺创办三等学堂响就变法,推行新教育,并与朋友约定不再读线装书,又改名敬恒以自警,即唯“敬”与“恒”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如果说甲午惨改使吴稚晖开始觉悟“中国不能不学西方式艺”,那么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刺激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吴稚晖离开财洋公学,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不久,国内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办新学堂。他便于这年12月份从东京回到广东。吴稚晖在广东办学招生,直接接触到官场内幕,深觉与他个性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摇头而去。1902年他便带了26个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师范。时清驻日使为蔡均,吴稚晖请求他保闼江苏、浙江、江西自费学生9人入成城学校,那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一年后即可升入士官学校,但蔡均不答应保送。吴稚晖与孙揆均带着26个学生赴使馆与蔡均争论,吴稚晖伶牙利齿,据理力争,其余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亦广为声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蔡钧恼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驱逐吴、孙二人出境。吴稚晖气愤异常,写下了绝命书,愤投水自杀,幸被警察所救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国邮般回国时,正在日本的蔡元培先生闻讯赶到船上护送他回国。吴稚晖由次事件,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回到上海后,便在欢迎大会上慷慨陈辞,痛斥清廷腐败,丧权辱国,革命思想由此引发。
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1903年起,爱国学社在张园发起演说会吴稚晖等纷纷登台演说,《苏报》将张园演说词刊登出来。1903年夏,《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篙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推荐、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客帝篇》、《驳康有为政见书》、《革命军序》等文,革命旗帜鲜明,一时欢迎如狂。
清政文化教育十分恐惧,派人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捉拿邹容、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结果,章太炎在租界被捕,邹容自动投案,吴稚晖在亲友的劝说下连忙离开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后转赴英国。
1903年8月,吴稚晖抵达英国,他在英国雒极为当地中国留学生排忧解骓,在留学生中声望很高。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在伦敦拜访了吴稚晖,这是两位革空家相见之始。孙中山请他一起到老师康德黎家里吃饭,殷殷相待。会晤给吴稚晖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后回忆:“国父是一个很诚恳、平易近情的绅士。然而祗觉是伟大,是不能形容的伟大,称为自然伟大,最为适当。世俗所谓伟大,都是有条件衬托出来的,或者是有贵人气,又或者有道学气,又或者有英雄气,或者摆出名士气,而国父品格的伟大,纯出于自然。”是年夏,孙中山到日本,各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成一个中国同盟会,以实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奋斗目标。是年冬,吴稚晖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在伦敦加盟。1907年,他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并组织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鼓吹革命。巴黎《新世纪》创刊于1907年6月26日,停刊于1910年5月21日,每周1期,共出121号,吴稚晖始终主持其间。《新世纪》成为革命党的一大喉舌,与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东西相应辉。
吴稚晖在主持《新世纪》其间,以雄健犀利的笔锋论述了许多重大问题。他屡屡蓍论培击清室,认为清贼不除,卟使四百兆人浮沉于欲进进步能进步之地位。欲争起直追,能左右于优等之民族,同趋于公善,非破弃一切障得不可。破弃一切障碍则以毁灭皇统为根本之图,万以毁灭满洲皇统为根本之根本,故他说:“排满革命,非种族上之问题,乃革命条件上之事类也。”他又屡屡著论痛斥满清之所谓,立宪“决不能真”。因为真立宪就意味着清政府自割头,丧失统治权。而由于清政府只会搞假立宪,革命也就必不能免。他又针对国人的麻木,作文鞭笞,甚而至于将昏睡的中国人讥讽为“猪生狗养”,话虽尖酸,却能惊醒国人的灵魂,促国人毅然奋起。他又大谈科学教育,学习西方工艺,认为要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要造就一代新人,非注重教育不可。
吴稚晖在巴黎主编《新世纪》周刊时,正值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盛行之时。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出身俄国的克鲁泡特金创造了互助论,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他认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吴稚晖在雒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中接受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宣传无政府主义,鼓吹实现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它没有强权、军队、法律,消灭阶级、去国界、毁政府,众生一切平等,人我无界,无争无尤,无钆怨无竟怡怡然四海如春。在这个社会里,物质文明十分发达,凡劳动都归机器,每人每日只要工作2小时,便已各尽其能,人们享用的东西,应有尽有,使人各取所需,全世界共用一种语言80%的经费用于教授人民生活科学知识,20%的经费教授人们的无政府思想化理。这个社会不再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别,只有化理而没有法律,人人正直无私,诚实可欺。从吴稚晖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其大同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联系,受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影响,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清朝妻妾都非常有才,却最爱目不识丁的老妈子的才子是谁?
王闿运生性非常风流,并且拥有非常多妻妾,并且这些妻妾都非常有才,然而他最喜欢没有上过学的老妈子周妈。
民国时期的吴稚晖,是一代传奇。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毁誉参半,被称为“坏透了的好人”。
吴稚晖性格乖张,行为怪诞,平时最喜欢骂人,并自认自己是个流氓。他对男女之事很是感兴趣,到晚年有心无力,只得纸上谈兵。
一、自认“流氓”
吴稚晖在学术的影响不用多说,蒋梦麟曾经评价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
这样的大师,总会有一些自己的原则和坚守。吴稚晖的坚守,就是不接受任何官职,平日生活清苦,却怡然自乐。
由于平时心态好,老年的吴稚晖还被称为“白头青年”,依然对男女之事兴趣十足。
他曾自认自己“流氓”,说自己年轻时放纵无度,浪费了身体,晚年虽有兴趣,也只能纸上谈兵了。
吴稚晖曾经说过:“六十岁以后,决不轻举妄动。”
好友李石断弦,老来想找一个伴,便决定再婚,吴稚晖赶紧写信劝说:“老夫少妻,动都动不得。”
然而好友并没有听他的劝告,还是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新太太。
后来,吴稚晖和好友李石应邀去参加朋友丁福生设的素席,吃饭的时候,朋友共同讨论起吃素的好处来。
因为吴稚晖平日饮食清淡,注重养生,丁福生便问吴稚晖吃素的好处。
不料吴稚晖诡秘一笑,说:“我嘛,上头喜欢荤的,下头却吃素;石曾先生上头吃素,下头却是吃荤东。”
听他这么一调侃,李石羞愧万分,脸急得通红,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二、和妻子相守一生
吴稚晖虽自认“流氓”,却不是好色之人。他一生不曾娶妾,和目不识丁的妻子相守一生。
他的妻子名为袁云庆,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妻子。
袁云庆有洁癖,平日里很讲究,虽不喜欢丈夫的不拘小节,却一直不离不弃,和吴稚晖漂泊半生。
妻子的付出,吴稚晖自然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自己工作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妻子,所以,夫妻俩只能靠书信来传达相思之情。
因为妻子不识字,吴稚晖便发明了一种“豆芽菜”文字,也就是用来注音的字符,以便跟妻子写信交流。
因为此事的启发,后来,吴稚晖还倡导了一场国语注音和国语运动,推广自己的注音字符。这种注音方式,至今还在台湾等地通行。
民国时期有不少文人娶了不识字的妻子,他们成名后,大多休妻或者纳妾,像吴稚晖一般疼爱妻子的,很少见,更别说为了妻子发明注音文字了。
这种浪漫,羡煞旁人。
吴稚晖和妻子一共育有一儿一女。吴稚晖的儿子,在婚后没有子嗣,香火无继,很多人为吴稚晖感到悲哀和遗憾,但吴稚晖生性豁达乐观,对此并不十分在意。
如何评价吴稚晖?
吴稚晖对官场有着十分的清醒。他毫不讳言自己是个泥人“大阿福”,只是以“元老”身份,站在前排照照相,放在橱窗里摆摆样子。
他曾对人说,自己“官是一定不必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虽然他被挂了许多虚职,但是从来都不到任。他一生只领着一份中央监察委员的薪水,却从不去办事,紧急公文送来,他就胡乱签署。
而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和鼓吹科学精神上。尽管年过五旬,他仍然不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鼓吹科学和工业文明。
到了60岁时,他还为《民国日报》的《科学周报》写了许多生动幽默的“编辑话”。对科学、理性和社会进步的肯定和传播,以及对所谓“东方精神文明”及其落后现实的批判,成为他终身努力宣扬的思想。
他个性鲜明,观点亦鲜明,诙谐而尖锐辛辣的语言,使其文章更具杀伤力。比如,对当时整理国故的风气,他撰文批评,又犯了骂人的瘾,认为“国故的臭东西”,一定要“丢到茅厕里三十年”。
这位清醒的老人,在晚年也清清楚楚,清算财务,没有一分不义之财。他在遗嘱中写道:“生未带来,死乃支配,可耻。
家庭背景
其父名有成,字屺峰,母亲邹氏。有成名实并不相符,一生并无什么显著成就,既未进学,更未为宦,经商多年,但多为他人跑腿,一生穷困潦倒。但有成为人淳厚朴讷,并以善人著称于乡里。邹氏18岁便下嫁吴家,同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一样,操持家务,服侍翁姑。
吴稚晖是有成夫妇的长子。据说,他出生时,其家人曾得一谶语:“郭巨埋儿天赐银。”于是为其取名为纪灵。取其谐音,又名寄。到了晚年,吴稚晖特将书斋取名寄斋。
吴家虽在江南富庶之地,名义上也是耕读之家,但吴有成终其一生,绝无东晋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别致。
实际上,有成家境极为贫寒,仅有旧屋四问,薄田三亩,风调雨顺之年,尚可勉强维持温饱;遇上年景不好,就得举债度日。祖父吴治永年老体衰,便在家门口开一个小茶馆,聊以补贴生计。
吴稚晖对官场有着十分的清醒。他毫不讳言自己是个泥人“大阿福”,只是以“元老”身份,站在前排照照相,放在橱窗里摆摆样子。
他曾对人说,自己“官是一定不必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虽然他被挂了许多虚职,但是从来都不到任。他一生只领着一份中央监察委员的薪水,却从不去办事,紧急公文送来,他就胡乱签署。
而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和鼓吹科学精神上。尽管年过五旬,他仍然不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鼓吹科学和工业文明。
到了60岁时,他还为《民国日报》的《科学周报》写了许多生动幽默的“编辑话”。对科学、理性和社会进步的肯定和传播,以及对所谓“东方精神文明”及其落后现实的批判,成为他终身努力宣扬的思想。
他个性鲜明,观点亦鲜明,诙谐而尖锐辛辣的语言,使其文章更具杀伤力。比如,对当时整理国故的风气,他撰文批评,又犯了骂人的瘾,认为“国故的臭东西”,一定要“丢到茅厕里三十年”。
这位清醒的老人,在晚年也清清楚楚,清算财务,没有一分不义之财。他在遗嘱中写道:“生未带来,死乃支配,可耻。
家庭背景
其父名有成,字屺峰,母亲邹氏。有成名实并不相符,一生并无什么显著成就,既未进学,更未为宦,经商多年,但多为他人跑腿,一生穷困潦倒。但有成为人淳厚朴讷,并以善人著称于乡里。邹氏18岁便下嫁吴家,同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一样,操持家务,服侍翁姑。
吴稚晖是有成夫妇的长子。据说,他出生时,其家人曾得一谶语:“郭巨埋儿天赐银。”于是为其取名为纪灵。取其谐音,又名寄。到了晚年,吴稚晖特将书斋取名寄斋。
吴家虽在江南富庶之地,名义上也是耕读之家,但吴有成终其一生,绝无东晋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别致。
实际上,有成家境极为贫寒,仅有旧屋四问,薄田三亩,风调雨顺之年,尚可勉强维持温饱;遇上年景不好,就得举债度日。祖父吴治永年老体衰,便在家门口开一个小茶馆,聊以补贴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