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语造句:用隔靴搔痒造句(约30个)
- 2、隔靴搔痒造句参考
- 3、隔靴搔痒什么意思
- 4、隔靴搔痒什么意思
- 5、隔靴搔痒的反义词
- 6、膝痒搔背近义词
- 7、猜成语什么靴什么痒
- 8、搔痒怎么造句
- 9、隔靴搔痒下一句怎么回
成语造句:用隔靴搔痒造句(约30个)
隔靴搔痒注音: gé xuē sāo yǎng 隔靴搔痒释义: 搔 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隔靴搔痒出处: 宋·严羽《沧浪诗语·诗法》 “意贵透澈,不可隔靴搔痒。” 隔靴搔痒造句: 1、但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阴谋论都是自动生成的。 2、让大家仅评这篇简短的文章和一段录像就对此事做出评价,就像让一位医生远程给病人看病一样,有点隔靴搔痒,但我愿意一点点收集你们读者的智慧。 3、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不管哪个老师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的创新、实验都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 4、在IT出版物和大会中,“治理”这个词被不断地提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从技术范围来讲,这些讨论通常最多算是隔靴搔痒。 5、尽管和几年前一样,这个措施只是隔靴搔痒,但这是免费的,而且很容易防止一些无意识的侵权行为。 6、所谓的会议根本没有深度,领导者们都在隔靴搔痒,拿不出真实而有约束力的决定。 7、但是,如果流行病真的发生了,这将只是隔靴搔痒。 8、这时,他人的经验体会才能对你起作用,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雾中看花”。 9、捕获感兴趣的文本仅仅是隔靴搔痒。 10、最后限期到来之前仍有希望重组希腊债务,但市场似乎已经厌倦了隔靴搔痒。 11、尽管这次大会各国间的协商取得了进展,但对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设置的处理却如隔靴搔痒。 12、可惜,上周欧盟峰会达成的协议仅是隔靴搔痒,建立一个豆腐渣样的防火墙,以及要求银行于明年6月前提高资本率,对于挽救危机根本无济于事。 13、在WTO以及自由贸易体系之下的讨论尽管是最切合实际的,但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隔靴搔痒造句参考
1、我虽然听你说过巴黎的一切,但因尚未亲自前去体会,总觉隔靴搔痒,甚不过瘾。
2、他提的意见虽多,却都是隔靴搔痒,无法切中要点。
3、不过改革只是对电力市场的补贴和结构进行隔靴搔痒,并没有涉及整个系统的核心。
4、他感慨道:其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任何局外人的评价,往往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5、制宪会议最后通过的改革方案可能是世上隔靴搔痒的改革方案。
6、外行人学说内行话,总觉隔靴搔痒。
7、如果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所提的评论便会像隔靴搔痒,()难以一针见血。
8、但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阴谋论都是自动生成的。
9、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如隔靴搔痒,根本没切中要害。
隔靴搔痒什么意思
“隔靴搔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方法不得当或不切实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能起到一时的缓解作用。
以下是10个造句:
1. 这种治疗方式就像隔靴搔痒一样,根本无法根治疾病。
2. 你这样做只是隔靴搔痒,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3. 老板的举措只是隔靴搔痒,没有真正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4. 这个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5. 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再隔靴搔痒了。
6. 政府应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隔靴搔痒。
7. 这种方法就像隔着鞋子去挠脚一样,效果很有限。
8. 你这么做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完全就是在隔靴搔痒。
9.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隔靴搔痒。
10. 这种应急措施只是暂时的,不能长久地隔靴搔痒下去。
隔靴搔痒什么意思
隔靴搔痒的意思:隔着靴子挠痒痒。
解析:原为禅宗用语,比喻领会佛理不透彻,未能悟其境、触其机。后用来比喻说话、作文、办事等不中肯、不贴切或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徒劳无功。
读音:gé xuē sāo yǎng。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例句:如果你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你所提的评论便会像隔靴搔痒,难以一针见血。
近义词:画饼充饥、徒劳无功、膝痒搔背、不得要领。
反义词: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对症下药、鞭辟入里。
隔靴搔痒造句
1、这位来宾尽说些大话、空话、假话,完全是隔靴搔痒,他的话解决不了学校存在的任何问题。
2、这是一篇隔靴搔痒的评论文章。
3、我虽然听你说过巴黎的一切,但因尚未亲自前去体会,总觉隔靴搔痒,甚不过瘾。
4、外行人学说内行话,总觉隔靴搔痒。
5、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如隔靴搔痒,根本没切中要害。
6、但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阴谋论都是自动生成的。
隔靴搔痒的反义词
隔靴搔痒
【读音】:[gé xuē sāo yǎng]
【释义】: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反义词】:对症下药
隔靴搔痒造句
1.首先要声明的是- - - - d计划犹如隔靴搔痒,动摇不了湖人的根基。
2.尽管如此,关于学生观的研究,仍然让人感到有点“隔靴搔痒” 、 “修修补补” ,未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起到“破旧立新、解放思想”的'作用。
反义词造句
1.做思想工作必须对症下药。
2.不具备关于贫困的地区、范围和特征的详细知识,就不可能直接对症下药。
3.对症下药,则药到病除。
4.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以新的方案去解决这问题。
5.他们发现了这癌症,以致能对症下药。感谢您,神。
6.先天不足,后天补拙,必须找到根源,对症下药。
7.看来,医生认为首先要了解其人,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8.治疗问题,请咨询专业医师,要对症下药。
9.假如是某种疾病造成的,当然要对症下药罗。
10.你好,建议上医院检查,对症下药,讯问医生
膝痒搔背近义词
膝痒搔背近义词隔靴搔痒
资料补充
膝痒搔背,汉语成语,读音为xīyǎngsāobèi,膝部发痒,却去搔背。比喻力量没有使在点子上。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例句:如果你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你所提的评论便会像隔靴搔痒,难以一针见血。
近义词:画饼充饥、徒劳无功、膝痒搔背、不得要领。
反义词: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对症下药、鞭辟入里。
隔靴搔痒造句
1、这位来宾尽说些大话、空话、假话,完全是隔靴搔痒,他的话解决不了学校存在的任何问题。
2、这是一篇隔靴搔痒的评论文章。
3、我虽然听你说过巴黎的一切,但因尚未亲自前去体会,总觉隔靴搔痒,甚不过瘾。
4、外行人学说内行话,总觉隔靴搔痒。
5、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如隔靴搔痒,根本没切中要害。
6、但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阴谋论都是自动生成的。
不关痛痒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
不觉技痒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不痛不痒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
隔靴搔痒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搔到痒处比喻说话说到点子上。虱多不痒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猜成语什么靴什么痒
隔靴爬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同“隔靴搔痒”。
隔靴搔痒】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隔靴抓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同“隔靴搔痒”。
隔靴挠痒
隔靴搔痒 求采纳 希望能帮助到你
成语:隔靴搔痒
解释: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语·诗法》:“意贵透澈,不可隔靴搔痒。”
示例:批语家也必须深入生活,否则,~的事情,总是难免的吧!取自◎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造句如下:
1. 这是一篇隔靴搔痒的评论文章。
2. 这算什么论文?论证不充分,而且有点隔靴搔痒。
3. 这些话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 这位来宾尽说些大话、空话、假话,完全是隔靴搔痒,他的话解决不了学校存在的任何问题。
5. 外行人学说内行话,总觉隔靴搔痒。
搔痒怎么造句
这点钱,对他来说就是隔靴搔痒,一点不解决问题。
1、这是一篇隔靴搔痒的评论文章。
2、这算什么论文?论证不充分,而且有点隔靴搔痒。
3、这个小偷居然扒县长的钱包,真是老虎头上搔痒。
4、这些话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这位来宾尽说些大话、空话、假话,完全是隔靴搔痒,他的话解决不了学校存在的任何问题
隔靴搔痒下一句怎么回
隔靴搔痒下一句回复的话是抓不到痒处。
1、读音
gé xuē sāo yǎng。
2、释义及出处
解释:搔:挠、抓。隔着靴子挠痒痒。原为禅宗用语,比喻领会佛理不透彻,未能悟其境、触其机。后用来比喻说话、作文、办事等不中肯、不贴切或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徒劳无功。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3、近义词
徒劳无功:徒劳:白白地耗费劳力;功:成效。白费力气,没有成效。
画饼充饥:充饥:充填饥饿的肚子,解饿。画个饼子来解饿。比喻只有虚名而无实惠。也比喻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隔靴搔痒造句
1、他的演讲很精彩,但有点隔靴搔痒,没抓住问题的核心。尽管他的言辞华丽,但他的观点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源。
2、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能只是隔靴搔痒,而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我们只是处理表面问题,而不深入挖掘根本原因,那么问题将会持续存在并可能变得更加严重。
3、他的批评总是隔靴搔痒,从来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他只是指出了一些表面的问题,而没有深入探讨问题的核心,没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4、他的举动完全是隔靴搔痒,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他可能只是做了一些表面文章,而没有真正解决核心问题,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5、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建议,虽然有些道理,但大多是隔靴搔痒,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他的建议虽然有些可取之处,但是没有针对问题的核心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