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飞扬跋扈为谁雄全诗
- 2、我自狂歌空对月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意思
- 3、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典故
- 4、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的是
- 5、飞扬跋扈为谁雄 原文 是那首诗 全文 作者
- 6、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
- 7、我自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什么意思
- 8、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写给哪位诗人的
- 9、我自狂歌空渡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那里?什么意思?
飞扬跋扈为谁雄全诗
飞扬跋扈为谁雄全诗如下: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出自唐代杜甫的《七绝·赠李白》。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七绝《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
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我自狂歌空对月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是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和李云龙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原句出自杜甫《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意思是我整日把酒狂歌空度岁月,这等放纵不羁又是为了谁呢?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李白》。它的意思是:我独自狂欢地唱歌,徒劳地对著月亮,我桀骜不驯,这样英勇的人究竟是为了谁呢?
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赞美和敬仰。他认为李白是一个英勇、自由、狂放的人,这种性格和风格是李白独特的,也是杜甫所欣赏的。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杜甫自己对自由、英勇、豪放的追求和向往。
“我自狂歌空对月 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意思是:我整日把酒狂歌空度岁月,这等放纵不羁又是为了谁呢。
出自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
《赠李白》
唐代: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秋来相顾尚飘蓬。”“相顾”即彼此相见。“尚”即还,仍然。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
“未就丹砂愧葛洪。”“未就”即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愧”即低于。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痛饮狂歌空度日。”“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
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典故
1飞扬跋扈为谁雄描述的是李白。
2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是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地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亮剑》中楚云飞和李云龙第一次见面时楚云飞所说。
出自杜甫《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赠李白》诗的翻译——
秋天到了互相看看,
还是像飘蓬一样漂泊流荡,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
不禁感到愧对郭洪。
痛快地喝酒狂放地歌唱,
白白地虚掷时光。
为人骄横而放肆,
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飞扬跋扈,为谁雄”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是指南朝宋武帝司马炎时,卫尉监魏胄野心勃勃,强征田地,欺压百姓,无人敢言,只有王导依靠言论和群众的力量,才成功制止了魏胄的嚣张跋扈行为,保护了人民利益,所以说“飞扬跋扈,为谁雄”,表扬了王导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句话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一个文学典故。
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的是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的是**李白**。出自唐代杜甫的《赠李白》。意思是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李白。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全句为“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意思是李白无拘无束地唱着狂歌,挥洒着自己的豪情壮志,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谁而做的,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这句诗表达了李白豪迈奔放、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豪放不羁的风貌。
飞扬跋扈为谁雄 原文 是那首诗 全文 作者
是"痛饮狂歌".....
是杜甫为劝李白不要过度饮酒而写的
意思是
每天痛饮美酒纵情高歌 虚度光阴 这样骄傲放肆是为了什么呢
【出处】唐·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原文)七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李白的。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
具体解释的意思,本人就把百科里的复制来了。
解析: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杜甫的《赠李白》。“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其中的“空度日”就是杜甫对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的感慨。当然,在诗歌中,杜甫这种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赠李白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创作背景
这首七绝《赠李白》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季。天宝三载(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年),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当时,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李白依依惜别的深情。杜甫在乾元元年(758年)写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这再次表明,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感上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
当杜甫在齐赵平原游历时,李白被唐玄宗招入了皇宫,成为了一名御用文人。但是李白放荡不羁,他洒脱的真性情,让他无法接受皇宫的束缚,最终他在酒后得罪了权贵,被赶出了长安。而当李白途径洛阳的时候,遇到了已经游历到此的杜甫,两人一见如故,已经名满天下的李白没有在杜甫面前目空一切,而风华正茂的杜甫也没有对李白一味恭维。两人以平等的身份,结下了羡煞众人的深厚友谊。
据统计,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共有15首之多。如《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等等,总之就是春天想、冬天想、秋天也想,做梦都想,送友人也要想想。
我自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什么意思
读书笔记:杜甫《赠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屯不宁 2019.7.11
这首诗被视为李白一生最简要精当的画像,“(本诗)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摘自《杜诗镜铨》蒋弱六的眉批)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全诗读来,诗意甚明,大抵是讲李白的狂放不羁,即便是经历坎坷也并不稍有迁就,并不“从善如流地” “识趣地”改变其旧日那慷慨任侠的豪放作风……但若细究起句意来,则颇多歧路,一不小心就会有大相径庭的错愕感,比如——
一,多有解释“未就丹砂愧葛洪”为“丹砂没有炼成丹药,因而愧对葛洪”。
二,把“痛饮狂歌空度日”理解成“白白地虚度光阴于杯酒狂歌之间”。
三,解“飞扬跋扈为谁雄”作“李白之纵横任侠的雄阔究竟是为了谁呢?”
如果撇开语境单看字面意思,上述三条或可得通,——但也仅仅止于此而已矣!没有上下文的束缚,文字当然会有其多义性的一面,无可无不可。而无可无不可的结果,事实上就只能是鸡同鸭讲,各得其欢却并无真正的交流!当我们能够回到全诗诗意时,上述三条显然就错得离谱——
未就丹砂愧葛洪
狂放不羁的李白怎么可能会因为什么没有炼药成丹的破事而感到惭愧?!
愧,在此只能是使动用法,“使……惭愧”,而不能是“愧对”。
试着意译本句:(皈依道家的青莲居士李白)虽然没有走炼丹成仙那条路,但他在修真路上的功力和表现仍能令葛洪这位道家名人深感惭愧。“什么叫自然超脱?你葛洪好好学着点!”
痛饮狂歌空度日
那个知道李太白喜好学仙求道的杜甫,那个刚刚赠诗青莲居士“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的杜子美,可能如此直白地点着李白的鼻尖骂“只知纵酒放歌而虚度韶光”吗?不可能。
本句诗意的理解,需要从“秋来相顾尚飘蓬”开始。李白因故放逐山林流落江湖,虽际遇不堪,但其并不因不得志而愁苦悒郁或者性情大改,他没有像其他许许多多的诗人那样去愤懑不平抑或“从善如流”,而是继续着往日里的痛饮与狂歌,并以此作为对政治失意的回应。于是,作为知晓朋友经历和内心的杜甫,艺高而胆大地选择用平铺直叙毫无遮掩的“痛饮狂歌空度日”的白描手法来反衬和刻画李白那性情洒脱飞扬的一面。
试译本句,意译: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多大点事儿!该干嘛干嘛……不让货卖帝王家,我(李白)就访仙求真得道飞升去,恰也落得个自在。
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时的杜甫仍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满满的志意踌躇,满满的经世济时,即便是感怀吊古,也都是些“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的雄浑路数,其于李白的洒脱放恣的背后苦痛的理解是极为深刻而清醒的。此时的杜甫,既无意替读者采访李白的飞扬跋扈究竟意欲何为,也无意心心念念地感伤于李白之经历的坎坷,更谈不上如前述三条理解的那样“接着‘纵情歌酒虚度光阴’的诗意来质问李白‘如此自暴自弃到底想干什么’”,杜甫真正表达的是——
“未就丹砂愧葛洪”和“痛饮狂歌空度日”的李白活得如此地潇洒,潇洒到让人不禁心生不敢与之并驾齐驱的无力感和敬服感……杜甫的感慨是,“谁才能可堪与之匹敌呢?!”
朋友间的相互赠诗,自然是要表现出彼此知音的一面的,而“为谁雄”正是苏轼在《登州海市》里的“谁为雄”(世外无物谁为雄)的倒装表达。
本诗始终都是围绕着李白的任情和豪放来展开的,饱含理解和赞许之深情。
古诗朗诵:“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意思?
直译是:
我放声高歌感叹时间不断流逝,不可一世的气魄到哪里去施展。
大概的意思就是指一身的胆识和才学,却无用武之地,白白的虚度光阴。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自负的表现,但也可以用来赞扬那些卧虎藏龙的英雄。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写给哪位诗人的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写给李白。
这首七言绝句就是杜甫和李白结伴漫游齐鲁大地后分别时写的,杜甫和李白在洛阳见面后,两年内同游梁宋和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谈理想,谈创作,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杜甫要去长安谋取功名,李白也要继续漫游江东,仗剑走天涯,不知此后何时还能相见。于是两人依依惜别,杜甫就写了这首诗赠与好友李白。在两人离别之际,杜甫给李白写了这首诗,“飞扬跋扈”就是对李白耿直豪放性格的赞扬。杜甫看人无疑是非常准确的,实际上这也是李白一生的写照。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我自狂歌空渡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那里?什么意思?
杜甫《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这首《赠李白》,是在他与李白交往的早期写就的。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尽了李白的精神、神态、性格和嗜好,是一幅形神兼备的"诗仙"李白的生动画像。
李白尚远游,一生如"飘蓬",云游四海,浪迹天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李白是扶风而起的大鹏,只有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激荡风云中,他才能扶摇直上,振翼搏击,俯瞰寰海,傲视苍穹。李白是心怀天下的布衣卿相,面对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翻浪涌,他慨叹人生苦短:"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更渴望建功立业:"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经历过朝廷的放逐、理想的破灭,他仍然坚定地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是高蹈飘逸的山中隐士,他陶醉于"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意境中,完全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宦海的嚷扰。尽管怀才不遇,尽管大志难伸,尽管登上龙廷又"放还"民间,都不能改变李白飘逸潇洒浪漫佻达的天性。李白是大自然的朋友,在落寞寂寥之时,他抱膝独坐,凝神远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以放逐他,趋炎附势的宠臣可以排挤他,但山川日月永远与他为伴,飞鸟闲云永远以他为友,任何时候,他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知音和伴侣。
李白迷丹砂,他曾经虔诚地求仙访道、采药炼丹。他幻想着佛学道箓能使自己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可以摈绝尘念,虔心炼丹,"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携玉童临炉而立,只期待着能炼出使他能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只要一剂仙丹出炉,他便可以驾鹤升仙,随鸥临海,去天上宫阙海中仙山任意遨游了。然而李白上当了,佛学道箓灵丹妙药都未能改变李白"斯人独憔悴""衔哀流夜郎"的悲惨命运。精神麻醉水银中毒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所以杜甫取笑李白"未就丹砂愧葛洪"--在求仙炼丹方面未有所成,一定会愧对精于提炼"神仙丹药"的大师葛洪。李白本人在即将离世的当年,也已经"了然识所在"--破除了对求道炼丹的迷信,只可惜已岁暮向晚,无法疗救他陈疴多病的躯体了。
李白嗜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一人独饮,他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朋友对面,他要"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他甚至可以与酿酒的老叟成为莫逆之交,老叟死了,他作《哭宣城善酿纪叟》以祭,并担心自己不在的情况下,老叟又能把酒卖给谁呢:"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谁人?" 作为诗人,李白是以酒研墨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留下与酒有关的兴酣之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在豪饮的同时,他也升腾着自己的诗兴与豪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放纵着自己的桀骜与狂放--"黄金白璧卖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壶中洞天,酒是我友;黄金白璧,皆为粪土;天子王侯,视如草芥!既然皇帝老儿不用管晏屈贾之才,既然"匡扶社稷"的壮志难伸,我只有"痛饮狂歌空度日",举杯月下,醉倒松间,"唯愿长醉不复醒!"岂管它功名权位、富贵荣华?!
李白轻尧舜、笑孔丘、长揖天子、平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自视甚高:"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乐观坚定地认为总有一天自己能施展抱负。天宝元年,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征聘其入朝。志得意满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岂是蓬蒿人",昂首挺胸来到长安,受到唐玄宗"降辇步迎"的接待,成为皇帝的嘉宾。他自以为从此要官列卿相,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了。岂知唐玄宗看重的是他的锦绣诗文而不是他的政治才干,让他供奉翰林,任务是陪伴皇上吟诗作赋,游宴消遣。在宫中,他只不过是皇帝生日蛋糕上嵌放的一颗红樱桃--只图悦目而不求实用。这种悲屈的"词臣"的地位,岂是"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客""谪仙"所能接受的?只十几个月的时间,李白便受不住羁束和冷落,由心底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号。而他的桀骜不驯、自傲狂放、诗酒豪纵、裘马逸风,更令公侯侧目,阉宦忌惮,玄宗皇帝也说他"固穷相",将他"赐金放还"。李白由朝廷回到民间,虽然是遭放逐而返,依旧是傲气冲天:"昔在长安眠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他在精神上永远是凌于人前,不落人后的。李白从青年时期就壮志凌云,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直到临终,他在绝笔诗中依然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自况。李白一生如大鹏翱空,声震八方,俯视群小。他抱负远大,才具非凡,任侠仗剑,嗜酒好诗,飘逸狂放,仙风道骨,永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生不受权势礼法约束。"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以十分欣赏的目光与李白举酒相顾,眼中的李白神采飞扬,狂傲不羁,真堪称人间狂客,天上谪仙,酒中豪杰,诗坛巅峰!当世之雄,舍你而谁?!
李白一辈子恃才傲物,志在天下,但终究官场失意,大志难抒,没有实现封侯拜相建功立业的梦想。倒是酒酣兴至醉里梦中抒发豪情逸志愤懑牢骚的信手之笔成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由此塑就了他矗立中国诗坛万年不朽的灿烂金身。杜甫的这首《赠李白》,可以说是写尽李白一生风貌的传神之笔。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和李云龙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杜二人均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两人虽然相差11岁,且性格炯异,但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仅《李太白全集》中就收录杜甫写给李白的诗11首。《不见》中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又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杜二人均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两人虽然相差11岁,且性格炯异,但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仅《李太白全集》中就收录杜甫写给李白的诗11首。《不见》中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又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出自杜甫《赠李白》,具体内容前面诸位已经写的很详细了,我就不赘述了。但我觉得杜甫的意思是劝戒李白不要终日沉迷于美酒以致光阴虚度。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杜甫《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出处:
《赠李白》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意思: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扩展资料
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相顾”即彼此相见。“尚”即还,仍然。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
“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蓬”一种植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接着写道:“未就丹砂愧葛洪。”“未就”即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愧”即低于。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所以,杜甫在第三句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
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
其中的“空度日”就是杜甫对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的感慨。当然,在诗歌中,杜甫这种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最后写道:“飞扬跋扈为谁雄。”“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与众不同的人格的写照。
其中,“为谁雄”就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