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朝鲜舞蹈有哪些种类
- 2、朝鲜舞蹈分几大种类 朝鲜舞蹈分几大种类
- 3、朝鲜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什么
- 4、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 5、朝鲜族的舞蹈特点是什么
- 6、少儿舞蹈入门:朝鲜族舞蹈相关介绍
- 7、朝鲜族舞蹈基本动作教程详解
- 8、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 9、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朝鲜舞蹈有哪些种类
朝鲜舞蹈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几种。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农乐舞:是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
假面舞:是戴假面表演的男性舞蹈。其表演综合了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具有戏剧性,假面舞多用于表现讽刺性内容,情节活泼、幽默。
剑舞: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长鼓舞:是身带长鼓表演的道具舞蹈,男女均可表演。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风格潇洒、活跃。此舞来源于农乐舞中的单人表演,经演变后,成为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
朝鲜舞蹈分几大种类 朝鲜舞蹈分几大种类
八大类。
1、农乐舞:
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
2、杖鼓舞:
俗称“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3、扇舞:
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4、圆鼓舞:
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5、假面舞:
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6、剑舞:
是持可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连结于特制木柄,剑身可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并使之随腕旋转,发出铿锵音响,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造成特有的气氛。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典雅又具有韧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7、拍打舞:
亦称“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击打肩、胸、两肋、大腿等部位表演。
8、即兴舞:
表演者合着音乐节奏即兴跳舞的形式,称为“玛克村”。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是在古朝鲜、扶余、高句丽以及三韩等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朝鲜族民间舞蹈,在朝鲜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又在东北地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今日的舞蹈风韵。
研究朝鲜族民间舞蹈文化,要了解朝鲜民族的经济生活、民族心理以及其先民的历史方面等情况,进一步研究成为朝鲜族后的演变与发展,分析各发展阶段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特征与遗存。朝鲜族民间舞蹈是在广收博采中,成为富有我国民族特色和高水平艺术形式的。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律:
是朝鲜民族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升华的结果,展示出他们崇鹤的心态与风韵。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模拟鹤自然形态的物质因素有“鹤步”“鹤飞翔”等舞蹈形象。
高跷这种民间舞蹈看起来似乎与鹤、与朝鲜民间舞蹈无关,但在《高句丽文化》一书中,八清里古坟与水山里古坟曲艺人物壁画上有踩高跷表演杂技的画像,为古代朝鲜族鹤图腾崇拜有关的物质直观模拟。
而舞蹈中有鹤的神态、鹤的意境、鹤的舞姿,典雅、飘逸、满洒的风韵,则是仙鹤心态、观念和心理的艺术升华。可见当时鹤对朝鲜民族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影响。
鹤与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如此密切,究其源与朝鲜先民鸟图腾崇拜有关,与远古流传的巫俗活动有关,又和儒家的清高、道家的神仙思想分不开,这些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遂形成特有崇鹤的审美情趣,并在民间舞蹈中展示出来。
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
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深层的意识。正因为鹤在朝鲜民族的观念中是最普遍的心理影象,所以不论是在艺术舞蹈或自娱性舞蹈里,这一影象都会自然地流露而习以为常。不会追寻由来,不会称为鹤舞。而本民族以外的观赏者却从中看到了鹤的艺术形象和朝鲜族崇敬鹤的心态。
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常见。如我们常称为鹰舞的塔吉克族自娱性民间舞蹈,塔吉克族却从不称它鹰舞,藏族也有模拟鹰的形象与气势的自娱性民间舞蹈,但也不称作鹰舞。我们以“朝鲜舞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灿”来形容和启发学员对朝鲜舞蹈风格特点的掌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舞
朝鲜族舞蹈种类及风格
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长白山等地区。其民间舞蹈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外来舞蹈(主要有农乐舞[朝鲜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舞蹈分'持手'、'杂色'两类。
'持手'指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舞蹈;'杂色'指各类舞蹈角色。该舞还以'甩象帽'的彩条翻飞花样为其突出特色]、长鼓舞、僧舞[有宗教和宫廷舞蹈元素的传统舞蹈]、刀舞、牙拍舞、手拍舞、初目舞、绩麻舞、鹤舞、龟舞、狮子舞、巫舞等)、延边地区的舞蹈(主要有:'顶罐舞'、'沙帽舞'、'背架舞'、'汗衫舞'、'手巾舞'、'阳伞舞'、'碟子舞'、'弓舞'、扇子舞')和群众自娱性舞蹈(多为即兴发挥的舞蹈。主要有'快吉那庆庆那内'、'嗡嗨呀'、'嗬尔拉哩'等)。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因为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严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对称”关系更是朝鲜舞蹈中的重要体现。
首先,从动作上看,朝鲜族舞蹈动作多是圆形的。手臂是圆形的,身体是圆形的,路线也是圆形运动,因此不管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体现出这种完美的对称方式。例如朝鲜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划圆手”。即是由小臂带动经手腕到指尖的划圆动作。又如“翻摊扛手”:双手交替做扛顶手时,两只手运动路线是对称的,一只手顶起后向下落,另一只手抽起向上,顶起的手油手心向上转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则手心向下转至手心向上,最后落于横开手位时已经变化为一阴一阳相互平衡的状态。
其二,从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鲜舞蹈在形态上体现为围、柠、含、曲、圆,主要的动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由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然而,不论是折臂行,还是各种手位,也都具有上述的“对称”关系。在舞蹈中体现为一种整齐、沉静、稳重、和谐之美感。
其三,从表演形式上,特别是气息运用上朝鲜舞蹈也体现出“对称”关系。气息运用是朝鲜舞蹈表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势,经由呼吸方法及气息运用达成的。每种节奏都有其特定的鼓点和鼓击方法,亦有与其特点相应的舞蹈动作,而且要求舞者的呼吸必须与节奏相吻合。
部分舞蹈特征
朝鲜舞蹈种类繁多,尤其各种“长短”所产生不同性格舞蹈更具有独特风格,常用的有以下七种“长短”的性格舞,即:古格里舞、阳山道舞、它令舞、扎津古格里舞、沙尔普里、安旦舞及挥毛里舞
古格里特点:它的特殊性就是在于以气息的运用来带动膝部的屈伸与步伐,并贯穿于全身。使舞蹈呈现出含蓄、柔韧、细腻、动静相间的风格特点,即以内之动,带动外之动,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
阳山道特点:音韵颠簸、感觉游荡、情绪激昂、动作流畅。
它令舞特点:音韵沉重、感觉伸展、情绪诙谐、动作潇洒。
扎津古格里特点:它活泼、伶俐、快捷,带有跳跃同时又有向上升的感觉,是一种跳跃“ 弹挑动律” 呈现出'弹”“提”“碎”“点”“移”的动感特征。
安旦舞特点:它是一个“顿移动律”,动作大方、感觉跳跃、情绪高涨。
曲目1《苹果丰收》 2《桔梗谣》 3《阳山道》 4《迎春舞》 5《在泉边》 6《祖国的金达莱》 7《下雪》 8《长鼓舞》 9《簸箕舞》 朝鲜族舞蹈,动律优美、细腻、柔和、悠长,风韵典雅,动中有静,柔中带刚,轻灵含蓄,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善长表现潇洒和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也是旋律优美,节奏多变。朝鲜族舞蹈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如《苹果丰收》是最为经典的朝鲜族舞蹈之一,通过摘苹果的姑娘们快乐而有意义的劳动生活反映出苹果丰收的喜悦,曲调欢快,舞姿优美,极具欣赏性。
舞蹈类别
农乐舞
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制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手中击打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充分表现出朝鲜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此舞是随着朝鲜移民传入东北地区,又发展为中国朝鲜族喜庆中的表演性舞蹈。其中“舞童舞”由儿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着象帽让飘带在空中旋绕飞舞。辽宁本溪的朝鲜族农乐舞叫“乞粒舞”,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农乐舞的雏形联想到汉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联想到花鼓灯的“上肩”,都是农耕文化型古代乐舞在民间舞蹈中的遗存。
杖鼓舞
俗称“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扇舞
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圆鼓舞
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假面舞: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剑舞
是持可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连结于特制木柄,剑身可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并使之随腕旋转,发出铿锵音响,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造成特有的气氛。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典雅又具有韧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拍打舞
亦称“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击打肩、胸、两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据说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下层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即兴舞
表演者合着音乐节奏即兴跳舞的形式,称为“玛克村”。无一定程式,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在喜庆节日、群众聚集的场合,只要鼓声一响,人们就自由进场跳舞,即兴发挥,充分显示自己所擅长的舞蹈技艺。
编辑本段潇洒典雅的风韵
朝鲜族民间舞蹈是以潇洒、典雅著你的,潇洒,是舞蹈者表演时的神韵,是民族心态的形象化。典雅,是动作的规范、洗练,是舞姿的古朴自然,展示民族审美情趣,其形成的因素很多。
坚忍与自强的民族性格
朝鲜半岛素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古老的朝鲜民族在历史上屡遭侵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1945年获得解放后,至今仍分成南、北两个国家,有待早日统一。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清以来,先后迁徙到东北地区定居的移民。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垦荒种田,辛勤劳动,在北纬45度的寒冷地带(如延边)成功地种植优质水稻,建设起美丽的家园。优美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朝鲜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形成内韧外柔的风格特点。男子舞蹈中乐观、风趣的表演,也反映出朝鲜族勇于战胜困难的风貌。
舞蹈类别
农乐舞
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制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手中击打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充分表现出朝鲜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此舞是随着朝鲜移民传入东北地区,又发展为中国朝鲜族喜庆中的表演性舞蹈。其中“舞童舞”由儿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着象帽让飘带在空中旋绕飞舞。辽宁本溪的朝鲜族农乐舞叫“乞粒舞”,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农乐舞的雏形联想到汉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联想到花鼓灯的“上肩”,都是农耕文化型古代乐舞在民间舞蹈中的遗存。
杖鼓舞
俗称“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扇舞
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圆鼓舞
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假面舞: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剑舞
是持可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连结于特制木柄,剑身可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并使之随腕旋转,发出铿锵音响,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造成特有的气氛。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典雅又具有韧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拍打舞
亦称“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击打肩、胸、两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据说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下层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即兴舞
表演者合着音乐节奏即兴跳舞的形式,称为“玛克村”。无一定程式,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在喜庆节日、群众聚集的场合,只要鼓声一响,人们就自由进场跳舞,即兴发挥,充分显示自己所擅长的舞蹈技艺。
编辑本段潇洒典雅的风韵
朝鲜族民间舞蹈是以潇洒、典雅著你的,潇洒,是舞蹈者表演时的神韵,是民族心态的形象化。典雅,是动作的规范、洗练,是舞姿的古朴自然,展示民族审美情趣,其形成的因素很多。
坚忍与自强的民族性格
朝鲜半岛素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古老的朝鲜民族在历史上屡遭侵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1945年获得解放后,至今仍分成南、北两个国家,有待早日统一。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清以来,先后迁徙到东北地区定居的移民。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垦荒种田,辛勤劳动,在北纬45度的寒冷地带(如延边)成功地种植优质水稻,建设起美丽的家园。优美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朝鲜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形成内韧外柔的风格特点。男子舞蹈中乐观、风趣的表演,也反映出朝鲜族勇于战胜困难的风貌。
朝鲜舞蹈分为7类。
1、农乐舞
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
2、假面舞
男性舞蹈。其表演综合了 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具有戏剧性。起初在阴历四月初八,后来在端午节跳,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以盛行,是有剧本的民俗剧的一种艺术形式。
3、剑舞
又称剑器舞,是唐宋时期的民间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作为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4、长鼓舞
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5、扁鼓舞
扁鼓舞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时舞者两手击打胸前的扁鼓,边击边舞。
6、扇舞
指持花扇表演的女性道具舞蹈。源于古代巫女 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 扇舞两种形式。
7、拍打舞
亦称“手拍舞”,是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自娱性舞蹈,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旦”节奏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胁,表达喜悦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舞蹈
朝鲜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什么
朝鲜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长鼓舞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著名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有长鼓舞、农乐舞、扇舞、顶水舞等。
长鼓舞:朝鲜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朝鲜族,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长鼓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端鼓面分别为高、低不同,舞者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他们最具代表性的是民乐舞。
既然是问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那肯定就是民乐舞,或者称为农乐舞.至于其他朗朗上口的舞蹈,只是我们中国人在舞台上看得比较多,记忆比较深刻而已,其实每一次的朝鲜艺术团体去国外表演,都会表演民乐舞,长鼓舞等等一大批朝鲜民族特有的舞蹈节目,长鼓舞因其舞蹈时使用的长鼓特别惹人注目,所以给人印象深刻,而民乐舞几乎是徒手舞蹈,所以相比不太引人注意.朝鲜民族本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广大农村地区节日和丰收的时候徒手就跳民乐舞,所以非常流行,随时随地可以,长鼓更多地是在舞台上表演.
秧歌舞 B 科狄斯舞 C 长鼓舞 2
那肯定就是民乐舞,或者称为农乐舞.至于其他朗朗上口的舞蹈,只是我们中国人在舞台上看得比较多,记忆比较深刻而已,其实每一次的朝鲜艺术团体去国外表演,都会表演民乐舞,长鼓舞等等一大批朝鲜民族特有的舞蹈节目,长鼓舞因其舞蹈时使用的长鼓特别惹人注目,所以给人印象深刻,而民乐舞几乎是徒手舞蹈,所以相比不太引人注意.朝鲜民族本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广大农村地区节日和丰收的时候徒手就跳民乐舞,所以非常流行,随时随地可以,长鼓更多地是在舞台上表演.
好像是大长今里面跳得那个 吧
1、农乐舞
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
2、杖鼓舞
俗称“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3、扇舞
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4、圆鼓舞
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5、假面舞
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6、剑舞
持可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连结于特制木柄,剑身可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并使之随腕旋转,发出铿锵音响,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造成特有的气氛。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典雅又具有韧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7、拍打舞
亦称“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击打肩、胸、两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据说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下层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8、即兴舞
表演者合着音乐节奏即兴跳舞的形式,称为“玛克村”。无一定程式,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在喜庆节日、群众聚集的场合,只要鼓声一响,人们就自由进场跳舞,即兴发挥,充分显示自己所擅长的舞蹈技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舞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舞蹈姿态、音乐节奏、服饰以及场景布置等方面。
1、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之一是姿态优美、舒展自然。朝鲜族的身体特征和韵律美是朝鲜族舞蹈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朝鲜族舞蹈的舞姿多以自然丰富的曲线为基础,配以舒展的身体动作,体现了朝鲜族的柔和、优美和自然的舞蹈特征。
2、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还表现在音乐节奏上。朝鲜族舞蹈的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旋律性为特点,音乐和舞蹈之间的搭配使得舞蹈更加鲜活而有活力。在音乐的配合下,舞者以舞姿、舞步等形式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意境和主题,也表现出朝鲜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风情。
3、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还表现在服饰和场景布置上。朝鲜族舞蹈的服饰和场景布置通常以鲜艳、素雅、朴实为主,强调自然和民俗特色。舞者的服饰多以朝鲜民族传统服饰为主,舞台的布置多以山水、庭院、鱼池、花园等为主,让人感受到一种大自然的美感和清新之美。
朝鲜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1、从表演方式的角度来看,朝鲜族舞蹈已经从传统的宗教舞蹈和宫廷舞蹈逐渐向表演性的社交舞蹈转变。在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下,朝鲜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不断发展和改变,不再仅限于某些特定场合的表演,而逐渐成为社交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从舞蹈风格的角度来看,朝鲜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和特点始终保持着传承和发展的平衡。朝鲜族舞蹈在舞蹈动作、音乐旋律、场景布置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在艺术创新和表现方面做出了努力。在当代,不少舞蹈家在创作中加入了现代元素。
3、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朝鲜族舞蹈题材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传统的宗教、宫廷舞蹈逐渐向民间舞蹈和现代舞蹈转变,题材的选取更加注重人性、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呈现。这些题材在艺术表现上更加注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使得朝鲜族舞蹈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朝鲜族的舞蹈特点是什么
朝鲜族的舞蹈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且柔中带刚。朝鲜舞蹈从明朝开始,便有了它的历史记录。由于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爱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故而朝鲜人民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以素白为民族服装的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歌舞艺术中,讲究“鹤步柳手”。在朝鲜民族先民中,不论是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传说中坛君时代的古朝鲜,还是貊貌、扶余、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上的三韩,都是爱好与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据史料记载:古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舞蹈”。扶余有“腊月祭天”的风习,届时“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平时也是“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高句丽则有“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的习俗。朝鲜民族悠久的乐舞传统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因此,不论是唐、宋两代还是以后的文化输入,他们都能在广泛吸收外来的乐舞形式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使之不断发展。又由于宫廷的“乐舞”与民间的“乡乐”互为影响,相应提高增强了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而且擅长歌舞的古老风习至今盛行不衰。
少儿舞蹈入门:朝鲜族舞蹈相关介绍
这篇《少儿舞蹈入门:朝鲜族舞蹈相关介绍》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朝鲜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它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被称为“歌舞的民族”。朝鲜族舞蹈是中国朝鲜族人民的艺术智慧结晶,其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对朝鲜族舞蹈感兴趣并想学跳朝鲜族舞蹈的朋友可以来星火教育观看一下这部精品朝鲜族舞蹈视频教程。
朝鲜族舞蹈流传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朝鲜族聚住区。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其中,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 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其中有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等。长鼓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兼用鼓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具体总结,朝鲜族舞蹈的综合特征主要有:(1)从动作上看,朝鲜族舞蹈动作多是圆形的。手臂是圆形的,身体是圆形的,路线也是圆形运动,因此不管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体现出这种完美的对称方式。(2)从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鲜舞蹈在形态上体现为围、柠、含、曲、圆,主要的动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由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3)其三,从表演形式上,特别是气息运用上朝鲜舞蹈也体现出“对称”关系。
朝鲜族舞蹈基本动作教程详解
朝鲜族舞蹈基本动作教程详解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下面分享朝鲜族舞蹈基本动作教程。
普通步
准备:站“八字步”做“后背手”。
动作:柔和地呼吸,似正常行走步,略有起伏。
垫步(包括:行进式垫步、点式垫步)
准备:双后背手站成右后点步。
1、行进式垫步做法:与普通步作法相同,而节奏上为两拍内走三步(一大二小步)。
2、点式垫步做法:与行进式垫步相同,区别在于点式垫步的一大步二小步中,二小步为一行进一点地。
滑步
准备:双后背手站成右后点步。
动作:右小腿向外绕到右前,面对八点方向双腿弯曲,经过双膝直立,右脚迈到大八字位置,在重心移到右腿的同时,身体转向左前侧,向右旁倾斜,左脚掌垫到交叉步的位置。接着呼气,右脚掌开始迈到大八字位置上,重心移至右脚,微屈双膝。
蹬步
准备:双后背手站成右后点步。
动作:吸气,左脚开始向前做一次“垫步”后,控制呼气,屈双膝的同时,右脚翘起脚尖,脚后跟用韧劲向前蹬,然后,用右脚开始向后做一次“垫步”。顿弹提出(安旦长短)
准备:双后背手站成右后点步。
动作:与普通步伐行进步相同,只是相应强调行进每一步时都要顿、弹一次,体现出民族风格上的要求和特征。
要求:弹步动力腿的位置在主力腿内侧腓肠肌的下方。(男学生弹的幅度大些,女学生弹的力量小些)。行进迈跟步(安旦长短)
准备:双后背手站成右后点步。
动作:与普通步伐行进步相同,只是相应强调行进每一步时,前腿都要经过勾、绷脚,膝盖抬起迈出,后腿平脚拖地跟上的过程。单点踏跳出(安旦长短)
准备:左手叉腰,右手打开单斜手臂45度。
动作:左脚轻轻跳一下,同时右脚抬起(嗒拍)。第一拍时,右脚跳一下。
要求:抬脚不要太高,此动作为二人相互串位时所用。
;
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象帽舞、长鼓舞等舞种
还有有名的(长白祥云 美啊里 阿里郎 倒垃圾等)具体舞曲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有:
农乐舞(包括象帽舞,长鼓舞,圆鼓舞,手鼓舞,扁鼓舞,小鼓舞,乞粒舞等一系列舞蹈);
假面舞(这也是朝鲜族传统戏剧的一部分,通常以无言剧的形式出现);
剑舞(女子挥舞刀剑所营造的战斗气氛,也用于巫俗祭祀中);
顶水罐舞(通过朝鲜妇女在河边顶着水瓮的样貌所改编的民俗舞蹈);
手巾舞(用于古代巫俗仪式中,由手持白色手巾的白衣女子所跳的巫俗舞蹈);
此外还有扇子舞,鹤舞,碟子舞,牙拍舞,棒槌舞,打糕舞,簸箕舞,绩麻舞,背架舞,强羌水越来等等。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观赏性高。作为当代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保护了传统的舞蹈艺术,又哺育了新时代的舞蹈创作。朝鲜族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每逢重大的节日,都会举行隆重的庆典,全体人民一同载歌载舞,不分彼此。
朝鲜族有的舞蹈高雅朴实,有的则细腻含蓄,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淡雅如菊。这种种的表现都源自于舞蹈中所蕴藏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朝鲜族舞蹈中处处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气息,它与优雅的韵律配合得当,将舞蹈中细腻的内在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但又能够将所有的元素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审美价值。朝鲜族的舞蹈动作松弛自如、流动畅达,与朝鲜族人民性格中的热情奔放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