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 2、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 3、“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 4、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 5、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 6、敏而好学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 7、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
- 8、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 9、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出处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卫国国君为什么给卫国大夫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又虚心好学(敏而好学),不懂就向别人请教,哪怕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耻下问),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古人谈读书
朱熹〔宋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 ,不耻下问。
您好,这是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所以答案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下一句
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论语》写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扩展资料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夫子:孔文子【卫国贵族,身居大夫,子路曾经担任过他的大管家】的谥号为何确定为“文”?
孔子:文子天资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于他的人请教,所以给予了谥号“文”。
实用性很强的一则论语,这章论语强调了这么两点:
①、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
如果天资聪敏,然后又好学,这就是敏而好学,这种人想不成大事都困难。
②、一般而言,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耻于下问。只有那种身怀质朴、尊重事实、有求知欲望的高位之人才会下问,因为在其看来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自然,都是朴素的。
时至今日,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已经都成为了成语,相信这种治学精神可以在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去。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多行不义必自毙
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下句是“不耻下问”。
这是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示 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扩展资料:成语来由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
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不耻下问”。语句出自孔子的《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下句是“不耻下问”。
这是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作者:孔子
敏而好学--出 处 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
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01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解释: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成语在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
这个词的出处: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