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而立之年是几岁 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3 03:59:57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的“而立之年”是多少岁啊?

古时候十岁被称为幼学,二十岁被称为弱冠,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
古人详细的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10岁以下幼儿--黄口;
幼年泛称--总角、孩提;
童年泛称--垂髫、始龀;
10岁--幼学;
15岁左右--束发;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岁至90岁间--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扩展资料: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比如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一个结,形成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而立之年是几岁 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


  而立之年是三十岁。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后用而立指人三十岁,讲的就是男人三十是而立之年,三十岁就要成家立业,要独立生活了。“三十而立”则是指人到了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孔子还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知者。

  “而立”的意思是自立于世,古时多指学有所成,现今多用“而立”或“而立之年”来指人到了三十岁的年龄。

  而立之年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遂带领自己的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在经历卫国、郑国、陈国、晋国等国家时均遭遇碰壁,于是来到了蔡国闲居。孔子在与自己的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时,说自己从三十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了,自己的“仁政”思想还是不被各诸侯国所接受,感慨万千。也因此才有了《论语·为政篇》里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意思是到了三十就而立,到了回十就不感,到了五十就知天命,到了六十就花甲。
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扩展资料
这句话的启示: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而立之年
读音:[ ér lì zhī nián ]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白话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
汉字笔画:
近义词:当立之年
读音:[ dāng lì zhī nián ]
释义:指三十岁。
出处:《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白话译文: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三十岁。
“而立之年”是三十岁,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读音:ér lì zhī nián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用法:偏正式,作定语、状语。
例句: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而立之年”的近义词介绍:
三十而立
读音:sān shí ér lì
表达意思: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指三十岁。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之年 ér lì zhī nián
【释义】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一般用于男性。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近义词】三十而立,当立之年
拓展资料:中国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说法。
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 :志学之年
15~20岁:舞家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信)年华
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頣 ,人瑞
108岁:茶寿
而立之年是30岁.
【成语】: 而立之年
【拼音】: ér lì zhī nián
【解释】: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举例造句】: 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拘了。 ★鲁迅《导师》
【近义词】: 三十而立
【灯谜】: 30岁
【用法】: 作定语、宾语;指30岁,用于男性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而立之年是三十岁。
“而立之年”也称为“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架空后,率领门生们环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钉子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门生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此刻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触万千……宰予当即过来慰藉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是几岁的时候

而立之年是30岁,又称三十而立。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的意思是自立于世,古时多指学有所成,现今多用“而立”或“而立之年”来指人到了三十岁的年龄。现在“而立之年”的用法经过发展引申,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独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其他年龄称谓: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也叫“总角”;豆蔻:指十三岁的少女;及笄:指十五岁的女子;弱冠:指二十岁的男子,也叫“加冠”;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也叫“知天命”、“半百”;花甲:指六十岁,也叫“耳顺”;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数


而立之年是30岁。人们熟知的三十而立意思是到了三十岁应该能自立于人世且有所成就。实际上而立之年是古人用来表示年龄的一种称谓,此外还有弱冠之年、不惑之年、知非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等称谓,分别表示2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
年龄 :
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此外,各种人口现象,如结婚、生育、求学、就业、迁移、死亡等,都与每个人的年龄密切相关。所以,正确计算年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从成立时起到计算时止存在的时间长度,也可称为年龄。

而立之年指多少岁

而立之年一般表示男子30岁时。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而立之年一般表示男子30岁时。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而立之年:指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类似的说法:
1、有生之年:指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多用于晩年人。指人还活在世上的岁月。出自《镜花缘》。
2、古稀之年: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出自《曲江二首》。
3、天夺之年:意思是上天褫夺其年寿。指不能享其天年。出自《栩园词弃稿》。
4、桑榆之年:意思是照在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形容人已到暮年。
5、大有之年:意思是丰收的年岁。出自《幼学琼林》。
6、破瓜之年:意思是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两个八加起来是十六,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出自《无题》。
扩展资料:
1、而立之年的用法:作定语、状语、指30岁。
成语结构:偏正式
示例: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2、破瓜之年的用法:作宾语;指女子16岁。
示例:唐·范虑《云溪友议·韦皋》:“独东川卢八座送一歌姬,未当破瓜之年亦以玉箫为好。”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古乐府:‘碧玉破瓜时。’或解以为月事初来,如瓜破则见红潮者,非也。盖将瓜纵横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岁解也。段成式有诗云:‘犹怜最小分瓜日。’李群玉诗:‘碧玉初分瓜字年。’此其证矣。”
翟灏撰《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花间集》和凝《河满子二首》:“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瓜之年

古人称谓中的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形容女孩子),弱冠——20岁(形容男子),古稀——70岁。
详细解析如下:
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因此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
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因此,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3、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因为在古代,男子20岁会行冠礼,故用以“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4、古稀,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大意是指,到了70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大意如下: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