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8 12:31:34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明朝的于谦。意思是两袖中除清风外,别的一无所有。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官员则穿长衫,袖子宽大,便于放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用两袖清风比喻官员清廉。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现多数用来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两袖清风的典故:
  明朝正统年间,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不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此嘲弄那些阿谀奉承的贪官。从此,成语两袖清风便流传下来。

  成语的近义词有:洁身自好、廉洁奉公、一贫如洗、一清如水、囊空如洗、廉洁奉公
  反义词有:贪得无厌、贪赃枉法、宦囊饱满、徇私舞弊、监守自盗、贪求无厌、雁过拔毛、结党营私
  成语造句:两袖清风方为好干部,一身正气才算真英雄。

两袖清风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1、两袖清风典故的主人公是于谦。2、两袖清风(拼音:liǎngxiùqīngf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两袖清风原指两袖迎风而起,飘飘扬扬的姿态。后多用于比喻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除衣袖中的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3、故事内容: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浙江钱塘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做了监察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赏识他。于谦被破格提升为河南、山西巡抚后,衣食住行仍很俭朴。明英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他以权谋私,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贪官。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并作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明朝的于谦。意思是两袖中除清风外,别的一无所有。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官员则穿长衫,袖子宽大,便于放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用两袖清风比喻官员清廉。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现多数用来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于谦的相关简介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官宦世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聪明伶俐,少负盛名。八岁时的一天,于谦骑马在桥边玩耍,惊扰了一位出行的巡按。巡按责备他影响公务,于谦从容说:“千里马急欲上进,一时难以收缰”。巡按见他语意双关,话里有话,便想考考他。于是口出一联:“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脱口应对:“赤帝子斩蛇当道”,巡按愕然叫绝:“这小孩年纪轻轻,竟能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作对子,有气势,不简单!”
于谦15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不久,他就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在山西他纠察百官,体察民情,“廉干”的美名各地传扬。每次进京奏事,于谦都声音朗朗,思路清晰,深得其时在位的明宣宗喜欢。所以,当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后,就派于谦控诉朱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朱高煦伏地大汗淋漓,战栗不已。宣宗欣赏于谦才干,任命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
作为明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于谦在山西、河南等地任职达19年之久。在这19年中,他“威惠流行”,甚得民心。他巡视州县,访问父老;赈济灾民,救治疫病。民间有冤狱枉屈的事,可直接到巡抚衙门申诉。于谦这些勤政爱民的措施,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人们称他为“于龙图”,有的地方还给他立生祠。
于谦的死因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让当时掌管国家的朱祁钰当皇帝,并严厉斥责了那些官员,提出了保卫北京的计划。于谦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于谦提升负责首都的防卫。于谦虽然出身平民,但于谦的军事能力也不差。几年后,朱祁玉回到了明朝,为了维持明朝的稳定。朱祁镇被迁往南宫,国家仍由朱祁玉掌管。
朱祁镇的回归,让一些人起了歪主意。曹吉祥等人趁朱琦玉病重之时,敦促朱琦镇发动兵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夺门变法”。攻城成功后,朱祁镇又一次坐上了王座,在石恒等人的诽谤下,朱祁镇认为于谦是汉奸,于是将于谦处死。就这样,于谦受委屈而死。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明朝的于谦。意思是两袖中除清风外,别的一无所有。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官员则穿长衫,袖子宽大,便于放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用两袖清风比喻官员清廉。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现多数用来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两袖清风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受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人物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两袖清风说的谁

于谦。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明朝时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于谦,他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要职。两袖清风讲的是他在明代官员入京送礼的时候,每次进京都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他就说带有清风,此后人们就以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清廉。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啊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于谦,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两袖清风的于谦结局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让当时掌管国家的朱祁钰当皇帝,并严厉斥责了那些官员,提出了保卫北京的计划。于谦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于谦提升负责首都的防卫。于谦虽然出身平民,但于谦的军事能力也不差。几年后,朱祁玉回到了明朝,为了维持明朝的稳定。朱祁镇被迁往南宫,国家仍由朱祁玉掌管。
朱祁镇的回归,让一些人起了歪主意。曹吉祥等人趁朱琦玉病重之时,敦促朱琦镇发动兵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夺门变法”。攻城成功后,朱祁镇又一次坐上了王座,在石恒等人的诽谤下,朱祁镇认为于谦是汉奸,于是将于谦处死。就这样,于谦受委屈而死。
两袖清风的于谦成就
于谦被称为“救国宰相”。于谦在明代主要功绩富含在政治、军事、文学、思想等很多方面。众人都知 “两袖清风”代表的就是于谦,于谦不仅在生活中提倡廉洁,而且在政治舞台上仍然坚持廉洁作风。于谦作为官,敢于为百姓求情。只要有违法者,于谦绝对严惩压制。在于谦的指挥下,首都附近的军队赶到北京建立防线。
此外,于谦还召集民兵作为后备力量在首都服役。当敌人来袭时,于谦命令各部门冷静应对,不能有丝毫差错。此后,于谦不仅得到了许多奖励,还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于谦并没有以自己的功劳为傲,非常尽职尽责,工作诚实,和很多同事相处得很好。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两袖清风的故事是怎样的?

主人公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故事是这样的,于谦当兵部侍郎时,王振专权,贪赃纳贿,有一次于谦巡抚河南,回京之前有人劝他带点礼物给王振,于谦听后哈哈大笑,题笔一诗:“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朝的于谦,一身正气,两袖带有清风,拒绝给宦官王振以权谋私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正面典型,为年青一代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主人公是于谦,说的是他在巡抚的过程中有人劝他带一些贵重物品回京做人情,而他却赋诗一首:"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源自于明朝名臣于谦,其他官僚赴京时为了讨好王振都会身带金银或特产,而他却始终只带“清风”,故而人们纷纷用“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清廉。于谦在永乐年间考取功名并借此进入官场,为官期间一直保持清廉与正直。明宣宗登基后的第二年其叔叔朱高煦意图谋反,结果被镇压。待朱高煦投降之后随军出征的于谦受命细数他的罪行,最后朱高煦被骂得体无完肤,直呼罪该万死。
明宣宗因此龙心大悦,于是便将于谦提拔为江西巡按,此后又委派他巡抚晋豫等地。因为他为官公正清廉,所以在朝堂以及民间的风评极好。但是待英宗登基之后,宦官王振在太后以及“三杨”相继离世之后开始频繁干涉朝政,而英宗对此却放之任之,为此朝权逐渐落入王振手中。手握重权的王振明目张胆地在朝中收受贿赂,而众朝臣为了仕途也是积极给予配合。
性情耿直的于谦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所以即便每次进京述职时都有同僚劝他准备一些金银或者特产作为礼品送给王振,但是于谦却从不准备。不仅如此,于谦还曾与同僚开玩笑说自己的袖子里就只装了清风。于谦的特立独行很快便引起了王振的不满,于是不久之后便因诬陷而被捕入狱,还因此险些被处死。当时还是民间百姓联名上书为于谦求情,王振唯恐犯了众怒而心不甘情不愿地将于谦释放。
因为于谦的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开始使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那些为官廉洁之人。后来于谦在英宗被掳去瓦剌之际也是全力保卫京师,还带头提议将监国的郕王拥立为新帝,明朝的朝堂以及社会局势也得以迅速从君王被俘的动荡中恢复过来。

两袖清风指的是哪个人

两袖清风指的是明朝的于谦。
知识拓展:
两袖清风是一个成语,出自: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翻译:身上飘扬的袖子随风摇曳,随着月色的轻柔,拄着手杖踏上了桥。
“两袖清风”本义为衣袖迎风摆动,姿态飘逸的样子。因为在古代宽衣阔袖为王公贵族、官员士子流行的服装款式,若迎风而行,衣袖自然会随风摆动,诸如“两袖清风和月偃,一壶春色透瓶香”,“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等句中均有类似用法。
在不同语境中,“两袖清风”还常被活用为“两袖春风”“两袖秋风”等。在这些诗句中,作者借助衣袖、清风的意象融入自己或潇洒、或淡泊、或惆怅、或苍凉的感情色彩,但均与清廉无甚关联。
两袖清风这个汉语成语的典故主人公是于谦,这个成语讲述的故事是:在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各地官僚都会向他献宝,而于谦每次进京都不带任何礼品,有同僚劝他,她却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由此两袖清风这个汉语成语便流传下来,用于形容做官廉洁的人。
于谦严以律己,为官不搞排场,生活节俭。他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上任时,乘坐的是普通的骡马车,既无锣鼓仪仗,也无卫兵随从。他下去暗访时,也都是轻车简从,从不惊扰百姓。在生活上,他衣不华美,食不兼味。别人过生日大搞庆典,大收贺礼,而于谦过生日,谢绝一切贺客,拒收所有贺礼。
于谦对当时官场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当时,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贪污盛行,贿赂成风,大臣进京,必须送重礼,但于谦却一身正气,坚决抵制,不随波逐流。他进京时,有人劝他也带些礼物去,哪怕是土特产。
他则举起双手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两袖清风”典故的由来,也是于谦反腐倡廉决心的生动表现。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谁

于谦。
一、典故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二、两袖清风
释义: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 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出处:明·于谦《七绝·入京》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译文: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
扩展资料明代·于谦《入京诗》
原文: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译文:
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
赏析:
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袖清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谦
“两袖清风”的主角是明朝的于谦。
两袖清风
  【注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
  【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
  【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
  【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
  【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两袖清风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受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 (或曰"两袖清风" )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两袖清风主人公:
明代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