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后代成克杰,建军大业粟裕是谁 建军大业粟裕历史上结局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8 22:00:12 浏览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父辈的战争岁月的目录

序言1:《父辈的战争岁月》创作感言序言2:宣扬英雄是我们的责任第一章 粟裕粟裕大将简历常胜将军粟裕我和父亲像战友——粟裕大将儿子粟戎生口述实录将军一生光照千秋——粟裕大将侄子粟刚兵口述实录忆爸爸对我的培养教育回忆叔叔粟裕粟裕大事年表第二章 黄克诚黄克诚大将简历心地无私黄克诚丹心可鉴目光远大爱无垠复何求——黄克诚大将儿子黄晴口述实录父辈自觉选择了艰难把幸福留给了后代——黄克诚大将女儿黄梅口述实录岁寒心——我心目中的父亲黄克诚遗范永怀——记父亲黄克诚二三事黄克诚大事年表第三章 陈赓陈赓大将简历天地英雄陈赓父母亲是我永远的骄傲——陈赓大将长子陈知非口述实录家国梦戎马情——陈赓大将次子陈知建口述实录侠骨·柔肠—一陈赓大将女儿陈知进口述实录我见到了父亲感受父亲女儿心中的父亲——写在父亲陈赓同志百年诞辰陈赓大事年表第四章 谭政谭政大将简历带笔从戎谭政牢记父亲的教诲——谭政大将长子谭泽代口述实录政治大将——谭政大将次子谭竞先口述实录他把一生献给了革命——谭政大将妹妹谭毅恒口述实录谭政大事年表第五章 肖劲光肖劲光大将简历从容淡定肖劲光肖劲光大将子女口述实录父心·爱心·党心——回忆父亲肖劲光对我的教育蹉跎岁月忆童年大将萧劲光的艺术情缘亲爱的爸爸安息吧肖劲光大事年表第六章 许光达许光达大将简历忠贞不渝许光达父亲是一本大书——许光达大将儿子许延滨口述实录许光达大将孙女许雪清口述实录许光达大事年表后记:弘扬主旋律再创红色经典

哥哥粟沛为粟裕放弃学业,建国后想进军校求助粟裕遭拒绝:你不行

这是 粟裕将军 写下的诗句,如其所写一般,粟裕将军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沙场,奉献给了祖国,是人民敬仰爱戴的将军。
年少立誓献身革命,成年率领部下在沙场驰骋。粟裕的一生传奇且值得赞扬。
而与其有着为民、爱民、奉献自我精神的还有其 一母胞兄---粟沛 。
为弟谦让,自己辍学,后入革命,为民发声。
然而建国后,渴求弟弟粟裕安排一份差事的他 却遭到了粟裕将军的直接拒绝 ,并且还在其 回家两年后被直接判了刑 。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粟沛为何被判刑?粟裕又是为何拒绝?粟裕和粟沛当时的身份又是如何?
1903年, 粟沛 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作为家中的长子, 父亲粟嘉会 很是欣喜,粟家是个小地主家庭,父亲粟嘉会是清末时期的落第秀才,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面对儿子粟沛的到来,粟嘉会的最大欣喜便是想将其培养成封建地主家庭的接班人。
四年后,粟裕出生了。
即使二儿子粟裕出生,父亲粟嘉会也依旧是同样的培养方式, 准备把家里的两个男丁全部培养成封建家庭的接班人。
然而,两个孩子似乎喜欢与父亲反着来。
粟沛与粟裕一样,两人不喜欢封建主义的教条,反倒是对于民主革新的思想很是好奇与憧憬。
这一切还得归咎于两人的二叔。
粟裕的二叔青年时期在长沙读过书,接受了民主革新思想, 1912年毕业之后,正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时期,受到民主革新思想的二叔回到家乡创办了新式学堂。
粟裕与粟沛两个人也就没少往二叔的学堂跑去。
二叔学堂的课程很是丰富,并且 取名为“第八国民学校” ,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课程、算术、音乐等新式课程。
与父亲所教导的封建式思维论调相比, 两兄弟更青睐于民主革命思想 。
为了跟随二叔学习,粟沛与粟裕先后来到二叔的学堂学习民主革新的思想,也便是这番年少的学习,为日后的革命志向道路与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在于两个人的教育上, 父亲粟嘉会更重视粟裕一些 ,从其出生时父亲最开始为其取的名字便可以看出。
1907年一出生的粟裕便被父亲 取作“继业” 的名字, 目的依旧是培养粟裕成为一名封建地主家庭的接班人,但后来在粟裕母亲劝阻下,还是改为了粟裕。
不过,纵使父亲这般,粟裕也依旧对于民主革命思想心生向往。
除去二叔的缘由外, 还有时局的动荡。
1911年,四岁的粟裕便经历了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会同县衙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中华民国政府,处于地主家庭的粟裕,身边的长工便是生活在 社会 底层小人物的真实写照,在长工长期底层人民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下, 粟沛与粟裕二人对于帮助百姓除暴安良的“侠客”形象很是向往 。
1913年,父亲便让两人去到私塾进行学习。
1914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讨袁护国战争。
接连的时局动荡让粟沛与粟裕二人有着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救苦救难的侠义之心 ,同时受到一些进步青年的 宣传“打倒土豪劣绅”等进步思想的影响 ,以及亲历军阀部队打到会同时对百姓残害和掠夺场面,两个人心中的革命种子便开始一点点发芽。
1918年, 孙中山发起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 ,“南北战争”也开始在湖南岳阳展开,这年的粟裕一家也因为土匪的猖獗和侵扰,搬进了会同县内。
也是因此, 二人接触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在结束新思想的同时,还接触了不少 社会 上不同信仰、不同思想的人,这也便使二人对于劳动人民的感情加深了。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想要去外面接受新知识的想法也越加强烈起来。
1924年的一个决定,正式开启了兄弟俩截然不同的人生 。
“ 我想去常德第二师范学校读书。”
粟裕的声音很是坚定有力,这样的想法对于家中都在学堂念书的粟沛和粟裕来说,却让一旁的父亲粟嘉会犯了难。
因为1918年土匪的猖狂与侵扰,这年的粟裕家家道中落, 家中的钱财自是不够同时养两个孩子去学堂。
若是同意了粟裕没同意粟沛,场面又该如何整理。
看着父亲为难的模样,比粟裕大上四岁的粟沛主动告诉父亲,自己把机会让给弟弟,自己可以出门打工为家里添补家用。
粟沛的主动退出解下了父亲粟嘉会心里的担子。
粟裕来到了常德念书,而粟沛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1924年3月,粟裕到达常德,进入第二师范院校读书,在常德这个革命思想蓬发的地区, 粟裕参加了爱国反帝、抵制洋货的运动,激发了粟裕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激情 。
而另一边的 哥哥粟沛,积极参加了大革命运动,并且经人接受下加入了国民党,从事北伐的宣传工作。
两兄弟开始了各自不同的人生。
1925年11月,国民党掀起了一股反共逆流,为了反对国民党恶势力的斗争,常德学生界以第二师范学校学生为领袖,掀起了一场反革命暴力的斗争。
粟裕也是参加其中,失败的反抗战争也让粟裕明白, 在革命运动中势必要取得一般群众的支持,否则自己将会陷入孤立当中。
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是沸沸扬扬,担任北伐宣传工作的粟沛却是为困苦的百姓勇敢发声,到处的宣传,到处的讲演,粟沛的名号开始在百姓之间响亮起来。
粟沛与粟裕一样,都在为了心中的民众而努力着。
1927年,粟沛靠借着在百姓之间的名气, 成为会同县农协筹委会主任 。
成为主任的粟沛依旧在为百姓的困苦奔走相告着,经常为贫困农民讲话,为佃户等弱势群体发声,保障他们的权益诉讼。
粟沛的名声更响了。
1927年5月,粟沛还出席了湖南省各县市党务联席会议 。
也便是这时粟沛遇到了共产党人士 。
李慰农 与 夏雪池 很早就听闻了粟沛的名号,知道会同县有一个爱民、敬民、为民操劳的好官员,两个人很是希望粟沛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
听闻于此的粟沛自是欣喜, 共产党不仅传播民主革命的新思想,以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指导,加上爱民、为民的党派,粟沛当即便答应二人的请求。
然而,粟沛直到逝世前都不属于正统的共产党员。
粟沛被耽搁了。
距离结束会议没多久的时间, 马日事变 爆发了,从此粟沛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湖南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粟沛的入党申请书也在这之中淹没。
而粟裕所在的第二师范学校也是反动派军队的重点包围对象, 反动派军队试图捉拿进步师生以此进行威胁,加入共青团的粟裕遭人告密说其是共党分子 ,反动派便在学生群体中集中捉拿粟裕。
在文寿山的帮助下,粟裕乘上了驶向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的火车。
到达地方后的粟裕便接受了当时中共中央的安排进入了 叶挺 领导的由二十四师成立的教导队。
粟裕在其中经受一个多月的训练后,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
粟裕加入中国共产党,粟沛颠沛流离,反动派抓不到人便专门来到粟家找到父亲粟嘉会逼问二人的下落。
根本不知去向的父亲粟嘉会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追捕,不得不举家搬迁,且与两个儿子均失去了音讯, 长期的担忧生活加上精神不济,粟嘉会在其四十三岁的年纪便病倒了,从此没了生气。
这也是粟裕与粟沛兄弟俩最大的伤痛。
粟裕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而另一边的哥哥粟沛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隐姓埋名,粟沛先后担任过武、长、株、萍铁路局文书课课员兼办党部事务 。
并担任过益阳、零陵、洪江、会同等县的民报社社长,会同财政局长,教育局课长等等。
粟沛的丰富经历为其后来进行的 “迎解运动” 提供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沛与粟裕终是取得了联系。
彼时的粟裕已经是红四军的一名将领。
看着自家兄弟平安无事的样子,粟裕与粟沛很是欣喜,为了勉励粟沛积极学习,粟裕经常会给粟沛寄来抗日的宣传品以及书籍。
本就爱国心切的粟沛对此更是深受鼓舞。
两兄弟就这样彼此之间以书信进行往来,回到老家会同的粟沛一边照顾着母亲和妹妹,一边学习着粟裕送来的书籍。
皖南事变 后,为了不打草惊蛇,粟裕与粟沛转入了秘密通信,但依旧被国民党拆封扣留,并因此撤销了粟沛教育局课长的职位。
然而粟沛并不在意,只要自己和弟弟一心为民,撤销便撤销罢了。
1946年,民间声望不减的粟沛被百姓推举为了会同县参议会副参议长。
粟沛利用自己的名望在当地号召百姓积极抗日,勇敢地加入抗日的队伍序列,并号召百姓为前方的战士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粟沛在职期间,号召百姓为前方战士募捐了不少经费与物资。
弟弟在前方作战,哥哥在战后作宣传,粟家的孩子尽显中华儿女勇于斗争的血性 。
只要有粟沛在,百姓生活自是安稳些。
粟沛的名气越来越响,百姓的爱戴也越加浓烈,自然也是遭受到同事的眼红与嫉妒。
谁都知晓粟沛有一个在前方作战的弟弟,还是响当当的领袖粟裕。
1946年7月,国民党集中正规军近50万人, 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
而作为华中野战军指挥的 谭震林与粟裕 自是要奋起迎击 ,率领19个团3万余人,历 时45天,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 。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 粟裕先后率领华东野战军发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战役,粟裕的带兵有道加上足智多谋的战略,“不败将军粟裕”的名号也渐渐显露出来 。
名气越发响亮的粟裕让哥哥粟沛满是自豪。
而这一切与粟裕的严苛要求无法分割,为了能够打胜仗,粟裕已经很多年没回家看过了, 陈毅还劝粟裕,离家这么久了回家去看看,但粟裕总是坚持说等到打了胜仗,再回家去。
为了在战役中发挥最优的水准,粟裕制定了详细的军事计划,对自己都是详细的高要求标准,这也是粟裕能够成功的缘由之一。
1949年10月3日,会同解放。解放军驻城部队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临时的维持治安委员会,享有名望的粟沛更是直接被推选为主任委员。
粟沛上任后,恪尽职守, 劝降了不少痞匪改邪归正 。
1950年正式担任剿匪委员会委员的粟沛,加大审查力度,严查剿匪,为我党的剿匪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个是常胜将军,一个是百姓爱戴的官员,粟家两兄弟的名号很是响亮。
一次吃饭的间隙,粟沛向粟裕提起能否让其为自己安排一个学校的工作,自己终是想要弥补几年学堂的遗憾。
当粟沛询问过后,却遭到了粟裕的强烈反对,这是为何?
“哥你想去哪个学校?”
粟裕仔细的询问着粟沛的答案。
“华东军政大学。”
听到于此的粟裕沉思了,华东军政大学是有着二十几年革命 历史 的学校,并非不是粟裕不愿意让哥哥前去,而是 身份的问题太敏感 。
原因不是其他,而是在 1924年,粟沛加入过国民党 。
纵使后来得到了李慰农和夏雪池的引荐,但因为当年党组织遭到破坏的关系,从此粟沛入党的消息也便石沉大海。
粟沛身上的标签依旧是“曾经的国民党旧部”。
光这一个头衔若是想进入有着二十年共产主义思想熏陶的华东军政大学,怕很是困难。
最大的诟病便是扬言粟裕“公权私用”。
一直倡导清廉自守的粟裕 将军如何能够允许旁人利用他的旗号将此事添油加醋传播出去,在粟裕眼里则是 严谨的“公是公,私是私”, 即使是自己的亲哥哥也不得打破这项原则。
粟裕建议自己的哥哥去到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 ,这个学校 主要就是收容解放前国民党的旧职 ,粟沛进去后不仅不会遭受旁人的指点,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学习。
看着粟裕坚持的语气,粟沛明白粟裕的清廉自守,也不愿为难自己的弟弟,于是 告知粟裕自己决定还是回到家乡去。
回到家乡的粟沛凭借自己为百姓做的实事得到了不少革命人士的肯定,还被 评为迎接解放军的有功人员,因此当地政府分配给粟沛一个中学副校长的工作。
然而不过两年时间,粟沛便被抓了起来。
1953年,粟沛被逮捕入狱。
原因是因为曾是国民党旧部的关系,粟沛被判定为“反革命”。
为百姓脚踏实地做实事的粟沛被冤枉入狱。
粟沛所在的学校里有位女老师喜欢写揭发材料诬陷他人 ,而粟沛因为是粟裕将军的哥哥,这层身份重大,加上粟沛确实曾经在国民党旧部谋职,粟沛也便成了这其中的对象。
被揭发的材料当中有位叫做 黄元昌 的人被诬陷为从事破坏革命活动,为了洗刷自己的冤屈,也便将粟沛拉下了水。
粟沛家与黄元昌家确实有着几十年的来往,如此亲密的关系加上粟沛曾经的经历,粟沛被判了刑。
纵使有功,粟沛也还是入狱了。
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入狱后不久的粟沛便因被诬陷加上忧思成疾,患上了痢疾。
1954年2月, 粟沛因病离世。
而其冤屈在 1984年12月,经怀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理才得到洗刷 ,宣告粟沛无罪,并肯定了其在迎解工作中的较突出贡献。
五年后, 1989年2月5日,粟裕逝世 。
按照粟裕生前的要求, 将其骨灰撒在其曾经频繁转战的福建、浙江、上海等城市的土地上,要求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待在一起 。
留给粟家后代的是继续延续着两位爱国将士的革命事业。
粟家的两位好男儿,一个以“武”闻名全国,一个以“文”受百姓敬仰。
向走在革命前线的粟裕将军致敬,也向时刻为百姓发声的粟沛致敬。

粟司令的后代成就如何?亲家是元帅,长子是中将,次子是公司高管

解放战争中,粟司令无疑是我军表现最亮眼的高级指挥官之一,与林总齐名,并称“林粟”,二人均擅长大兵团作战。林总打仗稳妥,粟司令打仗出奇制胜,打法多变,二人不分伯仲,均是我军中的高级军事人才。
别看粟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指挥几十万人马作战,威风凛凛,非常霸气,可他也是从基层上来的,靠实力一点点被上级提拔起来。在南昌起义时期,粟司令只是一名班长,属于我军基层官员,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让粟司令从中学习了很多,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革命时期,粟司令几经生死,从敌人的包围圈中侥幸逃脱,可以看成是一种幸运,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粟司令的军事指挥才能已经得到了证明,从新四军的支队司令员到一师师长,在军中的地位一步步提高。
得益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出色表现,主席十分看好他,预测粟司令将来可以指挥几十万人作战。主席看人的确很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司令已经是野战军的军事主官了,指挥整个野战军作战,取得了令上级满意的战果,顺利完成了中央交给部队的任务。
淮海战役期间,粟司令是主要指挥官之一,指挥数十万人马打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最终的结果是全歼蒋校长精锐部队,为解放全国做了坚实的基础。淮海战役,从军事指挥角度来看,粟司令是首功。当然,淮海战役的胜利,自然也离不开几百万支前民工的无私付出。
建国后,粟司令荣耀满身,各大战事仍然由粟裕负责,主席亲自点了他的名。1955年授衔仪式上,粟司令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在第一位,虽然与元帅失之交臂,但是已经足够优秀了(授元帅早期革命资历不足)。1954年,主席钦点粟裕为总参谋长,这是粟裕军事生涯的巅峰。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粟司令既然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人,他的后代们自然也不会差。粟司令与夫人楚青在革命中相识,两人之间的恋情也很简单,年轻时期的粟司令在感情方面不是非常有经验,在追求妻子楚青的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好在最终有了一个美好的结果,一切都是值得的。
粟司令与楚青之间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人成就如何呢?长子粟戎生继承了父亲的职业,长大后以父亲为榜样,当了一名军人。1942年粟戎生出生了,粟司令对于这个孩子非常喜欢,从小对他十分严格。由于是战乱时期,粟戎生的幼年在战乱中度过,跟着保育院的工作人员转移到各地。
粟戎生三岁的时候,父亲粟司令就带他来到小河边,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竹筒,让他抱紧,然后被抱起来,抛进水里。突如其来的这么一下,可把粟戎生吓住了,一旁的粟司令对着他大喊道:“抱紧,不要怕,自己游。”三岁的粟戎生本能反应很快,抱着竹筒在水里扑通扑通游了起来,这一幕被一旁的楚青看到了,他责备丈夫不爱惜孩子。粟司令说:就是要把他扔进水里,要不老学不会,你看怎么样?不是也没淹着吗!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经常在粟戎生身上发生,粟司令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安逸的环境下长大,经常锻炼他,培养粟戎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父亲的影响下,长大后的粟戎生当了兵,从班长做起,从抗美援越的南疆到“反修”前哨的北疆,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沿,经历了革命战火的洗礼,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1999年,粟戎生晋级为中将军衔,早在1990年他已经是少将了。2006年,粟戎生选择退休,晚年,他积极参与各种革命爱国运动,回忆父辈们的艰辛和不易,以自己的父亲粟裕为榜样。
粟寒生出生于1947年,那年是解放战争山东战区最为艰难的一段岁月,当时,粟司令主持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看望这个孩子,直到建国后,父子俩迎来了一段相处的时光。
粟寒生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经常带他出席各种会议,见到了亲爱的毛主席,这是他值得骄傲的事情。与大哥粟戎生一样,长大后的粟寒生也选择参军,在部队里得到了锻炼,从事海上舰艇作业,是一名技术兵。在海军服务多年后,粟寒生选择转业,来到了中国远洋公司,担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一职,成为公司的高管。
除了两个儿子外,粟司令还有一个女儿叫粟惠宁,在家庭方面,有儿有女,还有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一家人十分幸福。粟惠宁也在军队锻炼过,他的丈夫是陈毅的小儿子陈小鲁 。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与粟司令的关系非常好,儿女结为亲家,真是亲上加亲。
结语
粟司令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子女过得都不错,真是虎父无犬子。长子粟戎生当了将军,次子粟寒生是国企的高管,女儿粟惠宁的丈夫来历不小,活得各自精彩。

栗裕大将的后代

儿子栗寒生, 栗志军, 职业不祥
栗裕将军有2个儿子,1个女儿。
长子粟戎生,中将军衔,1942年生于江苏扬州。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7年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
次子粟寒生,1947年出生。中国远洋公司副经理,曾任南方远洋总公司党委书记。
女儿粟惠宁,大校,原二炮研究院主任级。
扩展资料: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粟裕

开国十大将军的后代还有多少

主要有以下:

1、黄克诚将军之子黄楠,是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黄克诚长女黄熙是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黄克诚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现任人民日报社海外部主任,黄克诚次子黄梅,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

2、陈赓将军之子陈知非,航天部高级工程师,陈赓长子陈知健,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陈赓次子陈知庶,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少将,陈赓三子陈知涯,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军事科学院外军研部研究员、少将。

3、粟裕将军之子粟前明,中将,二炮副司令员,邓小平的妹夫粟戎生,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4、徐海东将军之子徐文伯,是原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

5、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是原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

栗毅将军的后代现状

粟裕将军(侗族,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的后代:
长子:粟戎生,中将军衔,1942年生于江苏扬州。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4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抗美援越的南疆到“反修”前哨的北疆,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他经历了和平时期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在1967年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1983年任步兵第200师师长、1985年任第67集团军参谋长。1983年5月—1989年1月,在陆军野战部队任师长、军参谋长(其间1985年2月至86年6月参加老山防御作战。)1989年1月—1993年1月任总参军务部副部长。1993年1月—1998年8月任第24集团军长。1998年8月—2006年1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6年1月退休。曾为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
次子:粟寒生,1947年生于湖南会同。1968年初参加解放军,从事海上舰艇作业,曾在海军服役多年,后转业至交通部、中国远洋公司,曾任南方远洋总公司党委书记,现任中国远洋公司副经理。
女儿:粟惠宁,大校军衔,长期在二炮研究院工作,曾任原二炮研究院主任。

建军大业粟裕是谁 建军大业粟裕历史上结局是什么

建军大业粟裕是谁
其实粟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侗族后代。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首,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
接连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受到极不公正的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
建军大业粟裕历史上结局是什么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所以粟裕在历史上的结局并不好,看粟裕大将当年的照片,年轻时候的大将那是很帅的,就连老年的时候看起来也是个帅老头,其实除了打仗厉害,大将颜值还那么高,在那个时代应该也是属于男神了。

粟裕没有后代吗?

  粟将军有一妻二子一女。妻子楚青,原名詹永珠,192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早年参加新四军,后为避免家里受牵连,而改名楚青。1941年2月26日,两人于如东县石庄结婚。
  长子粟戎生,1942年生于江苏扬州,1961年参加解放军,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控制专业,1999年晋升中将军衔。
  次子粟寒生,1947年出生,1968年初参加解放军,从事海上舰艇作业,后转业至交通部、中国远洋公司,曾任中国远洋公司副经理。妻子李鲁鲁。
  女儿粟惠宁,1949年出生,参加解放军,大校军衔,1975年与陈小鲁结婚。有一子陈正国,1978年出生。
  
楼主什么意思?
长子粟戎生,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
次子粟寒生,原香港远洋公司副总经理
女儿粟惠宁,女婿陈晓鲁(陈毅之子)。
长孙粟志军!
在后代呢,非常活跃,忙着给它爹正名(本来就歪)呢。

开国十大将军的后代还有多少

基本都还在粟寒生——中国远洋公司副经理(粟裕之子)
粟惠宁——导弹部队大校军官(粟裕之女 陈毅儿媳)
肖永定——国家机电轻纺公司总经理(大将肖劲光之子)
肖伯膺——中将 解放军高级军官(肖劲光之子)
肖卓能——原山东政协副主席(妻李谷一,肖劲光之子)
肖策能——海南省经济合作厅副厅长(肖劲光之子)
肖新华——少将 武警部队高级军官(肖劲光之子)
肖 凯——原北京电影公司领导(肖劲光大将的长女)
陈知非——航天部高级工程师,大将陈赓长子
陈知建,陈赓之子,退休前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陈知庶——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副司令员、少将(陈赓之三子)
陈知涯——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军事科学院外军研部研究员、少将(1949生,陈赓之子)
陈知进——301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陈赓女儿)
罗 箭——国防科工委后勤部政治委员、少将(大将罗瑞卿幼子)
罗小青——原国家水利部局级干部(大将罗瑞卿之子)
罗点点——又名罗峪田,原医务工作者,现作家。1951年生(罗瑞卿小女儿)
张远之——原国家核工业部四局副局长 (张云逸大将长子)
张光东——少将 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张云逸次子)
张晓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云逸大将之孙,原国家核工业部四局副局长张远之儿子)
徐文伯——文化部副部长(大将徐海东之子)
黄 晴——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原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次子)
黄 熙——原北大某计算机研究中心教授,1944年(黄克诚长子)
黄 浦——高能物理研究所副主任(黄克诚长女)
黄 梅——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黄克诚次女)

张雄文的作品后记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三版后记生物学上有个著名的只认第一、无视第二的“印刻效应”:小鸡刚孵出来,头一眼见到的不是母鸡,而是其它动物,也依然会跟着跑。尤为奇特的是,一旦小鸡形成跟随反应之后,便不会再对其他物体产生类似反应了。科学研究还发现,“印刻效应”不只存在于低等动物,也同样存在于人类。如果每天让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便会对电视产生“印刻效应”,而对母亲的说话兴味索然,无动于衷。华东战略区军事统帅粟裕一生,战功赫赫却际遇坎坷。他的夫人楚青说:“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粟裕几乎隔天挨天整。”悲怆之言,令人震惊。战争年代,粟裕指挥人马最多时达80万,横扫千军如卷席,可谓叱咤风云,英雄至极,却因只居副司令员或代司令员,不仅蒋介石一方认为他的指挥是别人所为,说“关内共军,陈毅一股最狡猾”;自己一方除最高统帅部以及兵团一级将领外,普通士兵也认为是别人在指挥自己作战,发牢骚都嚷:“陈司令的电报哒哒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江山初定,当年出生入死的人可以论功行赏,安享封爵之时,粟裕却很快成为最早被错误批判的高级将领之一,早早戴了顶“帽子”,坐起了冷板凳。“文革”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挨过林彪、“四人帮”整的人都咸鱼翻身,粟裕苦熬多年却依然没戏。因为他当年的挨整与上述“坏人”毫无关系,粟裕仍然只得默默靠边。楚青老人曾说:“粟裕的冤案不是毛泽东搞的,也不是林彪搞的,搞他的人有的还在,至少那个山头的人还在,阻力和困难还很大。”直到1994年,在当事人基本辞世后,中央军委才决定给粟裕公开平反正名,但在审批签字时却依然有人施加影响,企图阻挠。长达36年掩盖、淡化、转移、磨灭粟裕的战功和影响,世人在军史上的所见所闻多是某些虚假的“母鸡”,一旦粟裕这只真正的“母鸡”重新出现,“印刻效应”便注定使他们排斥、抵制他。无论有多少新发现的确凿史料,在他们而言都是“足”,务必削掉以适应他们“印刻”之履。这些感慨一直郁积于胸,便有了写作本书的念头,其主要目的在消除一些人的“印刻效应”,因此不吝笔墨地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将某些历史人物对比阐述,以期“有比较才有鉴别”,让人们重新认识真“母鸡”。一本书的初衷无论多美好,效果却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不想,本书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获得如潮的好评。各大网站选载的部分,仅新浪读书频道点击即达一千三百余万次,留言二万六千余条,至今居于人文书榜前十名的前列。80余岁高龄的楚青老人亲笔来信说:“我将这本书,放在我的床头枕边,常在睡眠前阅读,倍感内容充实而真实!将永作留存了!” 原三野司令部作战股长、90余岁高龄的秦叔谨老人读完书后,说书写得很不错,敢说他们不敢说也不能说的话。《粟裕传》传记组成员之一的温镜湖先生,接我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书写得很好!”粟裕大将的原秘书鞠开老人电话里对我说:“你的书反响很大啊,我要向你们学习。”另一原秘书刘祥顺老人则说;“书拜读,给人以很大的震撼!谢谢你!祝贺你!”粟裕的特型演员谢伟才先生读后也来信说:“你很不简单!你在为好人说话!……”许多研究单位、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将士们的后代与广大军史爱好者更是慷慨解囊予以支持;一位崇敬粟裕的公司主管甚至将本书作为必备读物,让员工人手一册。出版社的库存也便一再告罄,如今已印至第三版。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本书三版之际,我想起了许多帮助我成书、出版后又给我真诚慰勉的人以及广大支持我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提供了书中全部图片的《粟裕传》传记组与百忙中慨然作序的朱楹将军。这些热心的人们,我将终身铭刻在心。还有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李惠老师,素昧平生,从无往来,却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非凡胆识与魄力,毅然相中本书书稿于草根之中,不仅为书稿立项、出版,两年多来,还以编辑《毛泽东选集》等领袖文集的一贯要求,对本书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令我感受到了国家最权威出版社的严谨与慎重,也深感此生的巨大荣幸。我将没齿不忘,并将以她的敬业精神激励自己,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