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 2、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翻译
- 3、“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4、士不可以不弘毅啥意思
- 5、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翻译
- 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 7、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出处
-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 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不可以不”就是不能不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出自《论语·秦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说: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出自《论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为“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是朱熹的发挥。程颐认为:“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可以看出,弘和毅对于一个人成就道德品质和提高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指的是些什么人?《论语》中“士”字共出现十五次,其义有三:(一)泛指一般人士,如“虽执鞭之士”(《述而》第七);(二)指读书人,如“士志于道”(《里仁第四》);(三)特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及影响或有较高修养的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就是指这种人.这种士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以实现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推而广之,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故其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原文】
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意思:学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学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也是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此处的“不亦重乎”对应“任重而道远”的“任重”;“不亦远乎”对应“道远”,故应该翻译为“也是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之意。)
相关介绍
此句选自《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
1、翻译;
没有弘大刚强的品格就不能胜任重任,没有毅力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典故出处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3、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4、典故出处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5、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这句话出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啥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曾子,名参,是孔子弟子之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士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因此,弘而不毅,固难持久;毅而不弘,则气量褊狭;既弘且毅,方能任重道远。
曾子对“任重而道远”是这样阐释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曾子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文章赏析
在本文中,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翻译
1、意思学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quot学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
2、译文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出处论语·泰伯章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
4、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
5、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
6、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8194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出自曾子·子思子。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如下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
9、1完整的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翻译意思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
10、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1出处孔子论语·泰伯章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共计21章,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曾子,名参shēn,是孔子。
12、直接翻译为士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翻译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
14、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
15、完整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出处】《论语十则》——先秦·孔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创作背景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出处:《论语·泰伯章》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扩展资料:
赏析: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教科书中去寻找了。他们是屈原、荆柯、楚霸王、岳飞、陆游、文天祥,或者是哈姆雷特、浮士德,而绝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尤索林、“等待戈多”的流浪汉。更不是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王朔笔下“过把瘾就死”的人。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不刚强勇毅,因为他的责任很重,路程又很遥远。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段话的背景是,孔子在回答曾子关于什么是“士”的问题时,强调了有抱负的人必须具备刚强、坚韧、决断、勇敢等品质,因为这样的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路程又非常遥远。在这里,“弘”表示刚强、坚韧,“毅”表示决断、勇敢,“任重”表示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道远”表示路程遥远。
总之,这句话意味着有抱负的人必须要有坚韧、勇敢、决断等品质,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远大的目标。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缺乏刚强勇毅的品质,因为承担的责任很重,而实现目标的道路又很遥远。
【出处】
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子的话语,收录在《论语》中的《学而》一章。
【原文节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向的人必须要有刚强勇毅的品质,因为承担的责任重大,前路漫漫。视推行仁爱为自己的职责,难道不是重大的吗?即使在死后才停止奋斗,难道不是漫长的吗?”
【赏析】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有志向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毅力,因为他们要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前途也十分漫长。在推行仁爱的道路上,需要承担很多的责任和压力,只有弘毅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定。即使在死后才停止奋斗,也不应该轻言放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在孔子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生活困难。而孔子则提出了仁爱之道,他认为要做一个君子,要以仁爱为中心,努力追求道德的完美,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注释】
“士”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弘毅”指的是刚强勇毅的品质,
“任重而道远”指的是承担的责任重大,前途漫漫,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意味着仁爱、仁慈、仁心,
“已”指的是“结束”。
【生活启示】
这句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启示我们,如果想要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刚强勇毅的品质。在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困难和挫折,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来面对和克服。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我从小学习乒乓球,一直非常热爱这项运动。但是,到了初中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被同龄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的成绩没有得到任何进步。于是我决定参加一个乒乓球培训班,每天晚上放学后就去训练。起初,训练并不算太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疲惫,甚至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我一直坚持下去,每天在乒乓球场上练习数小时。最终,我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我赢得了自信和对乒乓球的热爱。
这件事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拥有弘毅的品质,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道路崎岖,远方漫长,我们也要保持信念和毅力,勇往直前。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毅力和勇气,不怕遭遇挫折和失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赢得成功。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出处
1、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
2、出处:《论语·泰伯章》。
3、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曾子,名参(shēn),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士人(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因此,弘而不毅,固难持久;毅而不弘,则气量褊狭;既弘且毅,方能任重道远。
曾子对“任重而道远”是这样阐释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其实,曾子既是论士,也是自述其志。
拓展资料曾子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为了弘扬仁道,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甚至不惜“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则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践仁成德贯注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不仅把“道”视为超越自身生命的最高价值加以严守,同时也弘扬了儒家的刚健进取精神,凸显了儒家“善其身,济天下”的高尚人格。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论语·泰伯章》中的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
作品名称:《论语·泰伯章》
作品别名:论语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论语》
文学体裁:语录体
作者:曾子
分享
解释
“弘毅”:“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
“不可以不”就是不能不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曾子说:“士 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再来说说我的理解 :古时候 士 比如象棋的士 就是谋士 士大夫 也就是读书人 有见识的知识分子 他一定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他责任重大,实现梦想的路途很漫长很遥远 必须要刚强 有毅力 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就是 :为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自己的祖国崛起一定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报答国家,报答父母 报答社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中文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提出者
曾子
出处
《论语·泰伯章》
解释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出处】《论语十则》——先秦·孔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