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顾茅庐的解释是什么?
- 2、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 3、请问三顾茅庐的意思?
- 4、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 5、三顾茅庐什么意思解释
- 6、三顾茅庐什么意思解释
- 7、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解释
- 8、三顾茅庐的意思
- 9、三顾茅庐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解释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释义: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庐里来探望我。
近义词
礼贤下士
读音:lǐ xián xià shì。
解释: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重视人才。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
译文: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这是圣人所教导的;骄傲自满,无理于人前,这是先代的哲人所鄙弃的。
三顾茅庐:原意是指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自己。后人用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一、读音:sān gù máolú
二、字词解释:
顾:拜访。
茅庐:草房。
三、寓意:向别人请教问题,或者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真诚,并且要有耐心。
四、用法: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宾语;含褒义,“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意思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下面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吧:
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lú)
详细释义:
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话后来概括为成语“三顾茅庐”。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近义词:草庐三顾、三催四请、礼贤下士
反义词:妄自尊大、拒人千里
成文用法: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宾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1)元·马致远《荐福碑》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2)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八章:“咱们今正是惨败之余,人家牛先生肯屈驾前来,不用咱们三顾茅庐,难道我还不中途相迎,以表诚意!”
(3)现代·王安忆《舞台小世界》四:“想来想去,新团长只好亲自去请福奎,动员他再站一班岗。他作好了三顾茅庐的思想准备。”
关于“三顾茅庐”还有个很有名的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为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不是一个空谈之人,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据土地,夺取天下。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孙权,安抚少数民族,夺取荆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团出现变故,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平定中原。
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到新野为刘备出谋策划。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亲密无间的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并真的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势力强大的曹操、孙权,觉得刘备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汉中一战,刘备将曹操杀得大败,将曹氏兵将赶出汉中。而诸葛亮在后方筹措粮食,对前线的刘备进行了有力的支持。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拼音:sān gù máo lú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例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请问三顾茅庐的意思?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是指中国三国时期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顾,乃往”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今湖北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亦可以说是“三分天下”之计最早的起源。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的命运从此改变。
三顾茅庐:原意是指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自己。后人用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一、读音:sān gù máolú
二、字词解释:
顾:拜访。
茅庐:草房
三、寓意:向别人请教问题,或者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真诚,并且要有耐心
四、用法: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宾语;含褒义,“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解释是: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三顾茅庐的解释是: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拼音是sān gù máo lú。结构是动宾式成语。年代是古代成语。繁体是三_茅_。关于成语三顾茅庐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示例 点此查看三顾茅庐详细内容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二、语法三顾茅庐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三、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四、成语故事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三顾茅庐的反义词妄自尊大三顾茅庐的成语接龙三顾茅庐、庐山面目、目瞪口呆、呆如木鸡、鸡栖凤巢、巢焚原燎、燎若观火、火上浇油、油嘴花舌、舌敝唇枯、枯树逢春三顾茅庐的成语翻译英语:call on sb. repeatedly$日语:三_の礼(さんこのれい)$俄语:неоднокрáтно обращáться$其他:prier avec instance un homme de talent de fournir son concours三顾茅庐相关成语茅庐三顾、三顾草庐、草庐三顾、初出茅庐、庐山真面、庐山面目、茅茨土阶、茅室蓬户、茅屋采椽、草茅之产三顾茅庐相关词语茅庐三顾、三顾茅庐、茅庐、三顾草庐、草庐三顾、顾庐、三茅、三顾、初出茅庐、三茅钟、三脊茅、三茅君、一茅三脊三顾茅庐的成语造句1.新任厂长三顾茅庐,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2.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成绩,校长三顾茅庐去请特级教师来给我们上课。3.这位技术精湛的技术员是我们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功臣。4.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5.还是想试一试看是否有人有"三顾茅庐"的精神呢?6.他一再来请你到学校主持教务,真有三顾茅庐之诚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三顾茅庐的详细信息
三顾茅庐什么意思解释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成语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师表?三顾茅庐》。
原文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释义: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三顾茅庐意思如下:
基本解释
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详细解释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后《草庐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具有典范价值。
《隆中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词语分字解释】
三(sān)
(一)、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二)、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顾 gù(ㄍㄨˋ)
(一)、回头看,泛指看:顾眄。顾名思义。回顾。
(二)、照管,注意:顾及。顾忌。顾虑。顾念。顾恤。顾全。顾问。顾惜。兼顾。
(三)、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顾客。惠顾。主顾。
(四)、拜访:三顾茅庐。
(五)、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耳”。
(六)、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七)、古同“雇”,酬。
(八)、姓。
茅 máo(ㄇㄠˊ)
(一)、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茅草。茅庐。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庐 lú(ㄌㄨˊ)
(一)、房舍:茅庐。庐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
(二)、姓。
【用法例句】
1、新任厂长三顾茅庐,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2、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成绩,校长三顾茅庐去请特级教师来给我们上课。
3、这位技术精湛的技术员是我们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功臣。
4、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
5、还是想试一试看是否有人有"三顾茅庐"的精神呢?
6、他一再来请你到学校主持教务,真有三顾茅庐之诚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
7、董事长以三顾茅庐的诚心,到处延揽人才。
8、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莅校任教。
9、大名鼎鼎的刘备也放下架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是成语。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或拜访。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
该典故讲述了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 三顾茅庐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卧龙岗[1]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历史背景】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顾茅庐什么意思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 真心 诚意,一再 邀请 。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 表》:“先帝不以臣 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例句: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三顾茅庐 。 繁体写法: 三顾茅庐 注音: ㄙㄢ ㄍㄨˋ ㄇㄠˊ ㄌㄨˊ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 礼贤下士 旧指降低身分去敬重、结交身分比自己低而有才识的人。形容君主或高官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 拒人千里 见“ 拒人于千里之外 ”。 妄自尊大 虽无真才实学,却自命不凡,盲目骄傲自大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后汉书》 成语语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 俄语翻译: неоднокрáтно обращáться 日语翻译: 三顾の礼(さんこのれい) 其他翻译: <法>prier avec instance un homme de talent de fournir son concours 成语谜语: 刘备请孔明 写法注意: 庐,不能写作“芦”。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解释
三顾茅庐的释义: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典故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曹操趁机挟持天子,控制朝廷,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而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也到处搜罗人才,积蓄力量。
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很有才干,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
刘备只好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
刘备不辞劳苦,三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他以经天纬地之材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三顾茅庐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
【解释】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用法】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近反义词
【近义词】草庐三顾、三催四请、礼贤下士
【反义词】妄自尊大、拒人千里
礼贤下士
【拼音】[ lǐ xián xià shì ]
【解释】礼贤:对贤德的人以礼相待。下士:降低自己的身份结交有才能的人。指有地位的人能够敬重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南朝·粱·洗约《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
【成语用法】“礼贤下士”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形容重视人才,含褒义。
【近义词】爱才若渴、爱才好士、彬彬有礼、吐哺握发、三顾茅庐
【反义词】盛气凌人、傲世轻才、居高临下
三顾茅庐的意思
三顾茅庐(拼音:sāngùmáo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
成语解释【成语】:三顾茅庐【拼音】:sāngùmáolú【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成语典故【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词语辨析【举例造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拼音代码】:sgml【近义词】:礼贤下士【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歇后语】:刘备访贤【灯谜】:刘备请孔明【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真心诚意邀请【英文】:repeatedlyrequestsomebodytotakeuparesponsiblepost【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1]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隆中对策》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后《草庐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具有典范价值。《隆中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