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董仲舒简介
- 2、董仲舒是谁?
- 3、董仲舒的解释
- 4、董仲舒简历
- 5、【法家人物】董仲舒
- 6、董仲舒的介绍
- 7、董仲舒是谁
- 8、《董仲舒》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 9、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10、董仲舒是谁?
董仲舒简介
1、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2、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3、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4、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是谁?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和唯心论哲学家。
董仲舒,广川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汉景帝时任博士。
董仲舒是汉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曾向汉武帝提出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并被采纳,还根据儒家伦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影响至今。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广收学生阶段
在30岁时,董仲舒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由于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策问高光阶段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的三篇对策写得十分精彩,列群儒之首,颇得汉武帝的赞赏,均被武帝采纳,成为汉代治国安邦的三大文教政策,颁行全国。
两国为相阶段
汉武帝虽赏识董仲舒之才,却并未重用董仲舒其人,只委派董仲舒做了江都王刘非和胶东王刘端的国相,他在政治上也与孔子、孟子一样不得志。董仲舒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之类的活动。后来经公孙弘推荐又做胶西王刘瑞的国相。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瑞对他还比较尊重。
弃官归家阶段
董仲舒小心谨慎,唯恐做国相时间长了遭到不测,遂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据说他回家后不问家产,潜心著书立说,授徒讲学,但仍心系天下,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故。董仲舒死后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因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其墓地又称“下马陵”。
董仲舒的解释
董仲舒的解释董仲舒(前179-前104) : 西汉 哲学家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 建议 汉武帝废除各家之学,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 社会 都以儒学为 正统 。将天道和人事 牵强 比附,提出“天人感应”说,还提出“ 三纲 五常”的封建伦 6* 理。 著作 有《春秋繁露》等。 词语分解 董的解释 董 ǒ 监督 管理:董统。董督。董正( 督察 纠正)。董理。 董事 (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 主持 业务的人)。董其成。 正:“余将董道而 不豫 兮”。 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 姓。 部首 :艹; 仲舒的解释 汉 哲学家、今文经学家 董仲舒 。专治《春秋公羊传》,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之说。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才劣 仲舒 ,无下帷之思;家贫 孟公 ,无置酒之乐。” 南朝 梁
董仲舒简历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法家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儒家理论,又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被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下千多年。
既然董仲舒是儒客大家,为什么又把他列为法家人物呢?这是因为他所倡导的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 论心定罪”。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司法官就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诗》、《书》、《礼》、《易》、 《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董仲舒有关的断狱案例还曾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和法律的儒家化有重大推动作用。
董仲舒的介绍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誉为公羊大师、儒家大儒。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董仲舒是谁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今河北衡水)人。他是第二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的贡献在于,在儒学中引入阴阳观念,认为“物莫有不合,而合各有阴阳”,“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既然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交合构成的,那么它们服从的应该是一个“道”。就这样,他得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学新模式。
儒学之所以在汉代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正因为此,后人这样评价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董仲舒》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董仲舒】
【拼音:DONG ZHONGSHU】
【字号:】
【所属朝代:汉代】
【生卒年代:前179—前104】
【籍贯:信都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人物简介:西汉官吏、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帝采纳,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述。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董仲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董仲舒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董仲舒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刻于明壬申秋日,赵曙绘,吴攀桂赞,赵希献正书,高君殿镌。董仲舒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董仲舒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董仲舒坐像取自1928修《浙江余姚云楼董氏宗谱》。】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历代的人们对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举措都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他这一政治举措打击了其他学派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愚民的手段。还有些人都认为他这一做法,加强了我们古代君王的中央集权,为我们的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贡献,为政治上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那么董仲舒的想法主张,对于我们后世究竟有哪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负面?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去讨论一下。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人,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统一"的学说巩固了皇权统治,然后为了保障汉朝中央思想上也能保持统一他便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这种政治思想,汉武帝成功地推行并任命他为主要执行官。他的思想主张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中心,其中还伴随了一些阴阳五行学说,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君权神授“体系。保障了汉朝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尤其他提出的针对为人处事的标准,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后来以此标准举孝廉入仕。
但也基于此,有些人认为董仲舒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存在负面效果的,比如说他提出了“三纲五常伦理观”,其实是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人的特殊性发展有十足的制约。而且由于古代信息传递较慢,制度文化的偏落严重损伤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到,而这种愚民思想贯穿了我们整个封建王朝,尤其在明清时期,当时统治者为了君主集权,更是大兴文字狱,更进一步加剧了此类负面现象。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一生推行各类改革实现了对于先秦时期一系列思想的融合,并且推动儒学成为了我们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维护中央集权。他推出了这些理论和举措,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巩固了汉朝的政权,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其思想存在一些很明显的负面作用,我们对他的这些思想上,应该要选择性的进行扬弃。
董仲舒是谁?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西汉哲学家,古文经学大师,广川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他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有所揭露。在教育方面,主张以教化为“堤防”。后来托病辞官,专门从事修学著书,朝廷遇有大事商议,常常派人到他家里听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