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
- 2、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有多可怕?
- 3、安史之乱有多血腥?
- 4、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 5、安史之乱有多吓人?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安史之乱有多残忍多残酷
- 6、
- 7、安史之乱有多少人伤亡?
- 8、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
- 9、“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
我们在学历史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秦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却不知道它的可怕,安禄山带领着他领导的叛军,在一路上死了很多人,很多人无家可归。
安史之乱严重地摧残了北方经济,给人民带来一场浩劫。在战乱期间,长安洛阳一带受到交战双方军队来来去去的洗劫,一度还被吐蕃趁虚侵入,战后出现了人烟断绝,野兽出没的景象。
有相关典籍记载,安史之乱的叛军所到之处,百姓民不聊生,很多普通人都无从幸免。
安史之乱,对于大部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是一个难以释怀的事件,它的破坏性是空前剧烈的,不但让大唐盛世灰飞烟灭,还大大改变了中原汉民族几千年来铁血尚武的精神面貌,使得后来的汉人王朝继承者变得喜文厌武,最后结果都是被异族入侵,落得生灵涂炭,文明进程几乎被中断的结果。
我们重温历史,特别是揭开那一个个深入见骨的伤疤,并不是我们有受虐倾向,而是以史为鉴,以远见近,无论我们是身居殿堂,还是升斗小民,都能从从先辈身上吸取知识的力量,生存的教训,发展的动力,避开曾经的错误,少走弯路。
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有多强?
一、人口急剧缩减
先看一个统计数字: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2万户,人口数达5288万。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官方统计户数为293万户,人口约为1600万人。人口损失达惊人的3600万,原来人口的七成在战争中“蒸发”。一个国家损失70%的人口,想恢复到原来的经济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二、控制地域剧减
安史之乱发生后,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平叛,其中有安西都护府的李栖筠率精兵7000,李嗣业率精兵5000,马麟3000兵,一共15000返回中原,投入抗击叛军的洪流之中。除了唐朝的边防军人之外,唐政府还征集了西域多国的军队来助战。如于阗国五千军人,还有大食国、吐火罗等西域九国派出数量不等的军队帮助唐朝平叛。虽然这些军队在平叛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唐朝在西域的力量变的空虚,吐蕃乘机蚕食唐朝在河西的传统领地。
三、安史之乱让后来的汉人王朝不再信任武官
在唐朝和唐朝之前的各个王朝,武官的地位都的非常高,人们以参军为荣,从军功中博取功名是最常见的进阶之路。即使是文人,也崇尚军人,看看大诗人李白,他除了大诗人这文人的身份之外,还号称“天下第二剑”,五十多岁还加人军队,为军中参谋。还有杨炯写了一句诗:“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从这诗就可以看出文人对军人推崇。再看后面的宋朝和明朝,哪里还有这样的诗句?特别是明朝,军人的地位完全无法和文人相比。
结语:安史之乱让盛唐的繁华烟消云散,即使这场浩劫结束后,唐朝经过一百多年努力都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且还因它的后续影响造成藩镇割据,从而结束王朝的生命。更甚至它的负面影响达上千年,让汉人王朝忌惮武力,扬文抑武,以致文强武弱,再也无法恢复汉唐的铁血雄风。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有多可怕?
比大饥荒还可怕,安史之乱持续了十年之久,路上到处都是尸体,死伤无数,老百姓颠沛流离,压根没办法安稳生活。
特别的可怕,因为这一次的战役有很多人都死在了这个战争中,唐朝的繁盛也从这个开始走向了衰败。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是很可怕的,对唐王朝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让唐朝走上了衰败。
对于一个生活在安社的人来说,当时的场景可能是我这辈子都不曾看见过的到处乱糟糟然后人民时时刻刻都是饥肠辘辘反正就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模样。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非常可怕,古代打仗都很可怕,安史之乱是史上著名的造反战役之一,其恐怖程度可见一斑,非常的可怕。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整整打了八年,不但军队伤亡惨重,老百姓更是十室九空,尤其是北方黄河流域经济严重破坏,统一繁荣、强盛的政治局面一去不复返。中央政府权势日益衰落,藩镇势力不断增长,开始形成割据局面。不但是唐王朝,而且整个封建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最惨烈战役
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交战前,唐军有士兵大约一万人,城中老百姓数万人,而叛军有将近十三万。交战后,张巡等统帅几乎全部或阵亡或被俘虏后杀害,城中军民仅剩四百多人,而叛军被杀有将近十二万人。从人数的变化情况可见,这场保卫战激烈程度。
唐军的粮草情况,由于睢阳城被判军团团围住,导致外部粮草无法运进来。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在老鼠树皮等几乎吃完的情况下,张巡决定让士兵吃人,以保障士兵有足够的体力应对敌人。张巡作为统帅,为了给士兵起到表率作用,他将自己的爱妾杀死,让士兵们吃自己爱妾的肉。
许远也效仿张巡,杀死了自己的数名仆人让给士兵们吃。就这样,睢阳城的士兵们依靠吃人,维持了三个月,为唐朝稳固统治争取了有利时间,等到叛军进城时,守城的士兵大多也连人肉都没得吃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入城。睢阳保卫战,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张巡杀妾并吃人
张巡在唐史上的安史之乱中,流传着他死守睢阳的故事,其中张巡杀妾飨卒当时被人传为佳话。现代人眼光看这些事会觉得古人没人性,真的像鲁迅先生说的封建社会是“吃人”的,鲁迅的吃人是精神上的吃人,而古代是真的以肉体为食。
张巡与许远一起在睢阳抵抗安庆绪的部将尹子琦的十几万燕军。当时张巡与许远只有数千的士兵,但是尹子琦攻城数月都没有成功,后来索性就两军展开神经战,燕军驻扎在城外,等着城里的唐军粮草吃得差不多的时候自己来投降。当时张巡经过400多次的交战,剩下的兵力都很薄弱,粮食也没有了,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根本没有作战的能力。
张巡认为睢阳若被攻下,那么江淮地区就要被叛军占据,这对大唐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张巡决定将自己的小妾杀了,给士兵们充饥,等待唐军的援军,结果城中就开始吃人,直到破城的时候睢阳只剩下400余人了。
安史之乱影响 1、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2、藩镇割据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3、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4、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5、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安史之乱有多残忍多残酷
如果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对这个安史之乱那还是知道一些的,安史之乱对唐朝影响很大,大到直接影响到了唐朝历史走向问题,也有人说这个安史之乱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这个安史之乱就很吓人了,那么这个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么的残忍残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呗!
天宝14年,也就是公元755年
三镇节度使,三百斤的安禄山在范阳(北京)起兵,剑指中原,安史之乱爆发!
叛乱兵变在古代历史中也经常发生,而且安史之乱最终也被平定了。
公元755年
但是教科书却将安史之乱定义为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如果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来,这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甚至于人民的心理以及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那么,这场浩劫是如何爆发的呢?他对后世的中华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看看当时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
强大且统一的汉朝灭亡之后,中国经历了三分天下,而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下。
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原并且大兴土木,开展了京杭运河为首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并且再次大同已经封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丝绸之路。
同时开创科举制,为中原的繁盛强大打下了基础,但基础设施劳民伤财,加上隋炀帝杨广的暴虐,隋也就在二世而亡。
公元618年
唐高祖李渊在此基础上建立唐朝。
之后的几代皇帝在宫延内血腥夺权,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先后击败了,东突厥,西突厥,灭掉高句丽,挡住土蕃等强敌。
在人口红利以及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下,唐朝军剑指四方鲸吞蚕食,让周围环伺的一众国家俯首称臣。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中期,唐朝国力到达顶峰,到了天宝13年,全国的户口统计为52881280人。
加上隐户(逃户),佃农(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奴脾士兵僧道等不统计人群,史学家估计全国总人口应该有八千万,仅长安所在的京兆府(特区)就有人口二百万余,二同时期全世界人口才刚过两亿左右,即使人口众多,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却达到七百斤,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均粮食占有量,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才赶上,封建帝制的大部分时间的占有量,都不及这个一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剧中唐朝的国民们,个个装扮华丽上档次,肉饼可以成为主食。羊肉也是寻常百姓家的常客,导致唐朝真的就有资本以胖为美,这也是体型庞大的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喜欢的原因之一。
由于统治范围还与四海管辖民族众多,民族问题当然也要考虑,所以保全其部落,顺应其土俗的政策也让其非汉民族得以安分。
同时给予少数民族相对平等得地位,除了宰相,其他朝中官职以及国防军政要职,均向外族人开放,对待臣服的国家,采取恩威并施的举措,在军事征服之后,运用和清册封等手段消除国际问题,国际贸易也是当时唐朝统治者相当重视的问题。
唐朝之所以把疆域打成这个形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控制丝绸之路,掌握贸易主动权,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流向西域欧洲等,换来金银珠宝,橄榄油,葡萄酒等经济作物,电视剧也大多还原了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繁盛形象,面积四倍于紫荆城的大明宫。就处于长安城的东北方,与北极星呼应,155米宽的朱雀大街纵贯城门与皇城,街道纵横交错的长安城内。波斯人,契丹人,突厥人,吐蕃人,高丽人,罗马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穿梭其中,从商做官。
长安的太学院已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学院,大批各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学成归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国家汉化,可参考现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有不少留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堂上担当重臣,当然学习是相互的,那时的唐人将北方大漠以及西域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天宝年间,长安城统计在册的胡人就有十万人,胡食,胡语,胡旋舞以及胡人传过来的马球,很快成为长安城中的时尚,唐玄宗李隆基在即位之前就因马球技术高超让世人称赞。
胡人彪悍开放,洒脱有活力的特点,也在当时大唐的汉人甚至皇帝身上表现出来,安禄山的胡旋舞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也成为了他平步青云的开端,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执政之初,年轻的皇帝意气风发,勤于政务,亲自参与改进科举制度以及兵役制度。
一度亲自批阅县级官员的考卷,保证地方官员的素质以及军队的战斗力,对农业也采取了调控的措施,丰年国家收购余粮,防止谷贱伤农,灾年开放谷仓,使百姓仍有余粮,如此一来,调冬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还使国库存粮充足,这样军队也就有了后勤保障,同时唐玄宗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在皇帝以及权臣的励精图治之后,终于迎来了唐王朝,也是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开元之治。
也唯独这个时代,诗词歌赋,舞蹈,壁画等高端艺术才能被普通人津津乐道反复玩味,可是不能所有人都去举杯对月。
唐玄宗在自己执政中期,面对如此繁荣昌盛的长安城,对权力逐渐失去兴趣,政务朝政不再细心打理,苦心专研声乐歌舞,在他见到自己的妻子杨玉环之后,彻底放飞自我,不理朝政。
以女人为中心的生活当然逐渐奢侈,权臣百姓也纷纷效仿,开元之初节俭之风荡然无存,不过国库还算充裕还可以维持下去。
就在此时,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遇到了一件决定世界走向的大事。
怛罗斯战役
强大的唐帝国军队在高丽大将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率领下,灭掉了车迟国和石国等一众小国之后,遇到了同样处于鼎盛时期正在扩张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他击败了东罗马帝国,灭掉萨珊波斯帝国之后,版图与唐接触,阿拉伯帝国几次袭击骚扰唐军失败之后,高仙芝决定主动出击,可是孤军深入的3万唐军,遇到了阿拉伯军队的围剿,加上唐军内部附属军队的二五仔临阵倒戈,出击的唐军尽数剿灭,随后双方在你来我往的袭扰中,认识到了彼此的实力,即进攻不成防御尚可,所以两国放下兵刃,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互派大使。
虽然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这只是一次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可是就此中国停止了向西的征伐,武力扩张并用文化统治的中国化进程结束,因为意识到两个大国的存在,西亚中东各国开始从心理上不再一味的依附大唐。
节度使
节度使,为了为此对外用兵或者镇守边关而设置的官职,起初只是管边境军事事务,可是到了开元末期,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严重,也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百姓的土地据为己有,尤其是灾年以钱粮换地,使得很多人口丧失土地成为流民,代表资产阶级的中央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雇佣流民大量从军,成为职业军人,同时期游牧民族骑兵数量与质量得以加强,国家正好也需要长期驻守边关的快速反应部队,可是军队的开销也随着增加,中央供给不足,于是开始让军队自己在边境屯田耕作,这一事务的管控权力自然落到了节度使身上,逐渐的,节度使掌管了所管辖军区的-军事-行政-民政-财政以及生产和税收,在辖区范围内吸取流民,补充兵员也由节度使管理,这样一来,随着节度使的权力增大,在其管辖内的士兵就容易出现-只知其将之威而不知有皇-的现象,怛罗斯战役后,随着中央军事战略的调整,对外用兵的需求减少,各镇节度使的注意力也必然从国外转至国内,因为在唐朝有不少边关将领回到中央,成为朝廷重臣的先例,中央官员与边关各镇出现对立之势,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玄宗因为个人原因荒废朝政,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导致中央腐败严重,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李林甫代替。
张九龄
张九龄在皇帝不理事务之时,几乎独揽朝政,虽然李林甫才华出众起初为皇帝解决部分财政问题,可是其巩固权力,阻塞迫害贤良的手段却无所不用其极,科举制度逐渐形同虚设,任人唯亲的现象在朝堂以及地方成为普遍,最致命的后果就是中央军队腐化,庸才流入,缺乏管理缺乏训练,中央实力逐渐消弱,而地方节度使却在日益壮大。
安禄山本是一个打了败仗,被押解回中央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可他通过贿赂官员洗脱罪责,同时因表演胡旋舞得到唐玄宗的注意,很快平步青云,李林甫考虑胡人不能做宰相,于是投唐玄宗所好,推举安禄山为东北三镇节度使,一来减弱节度使对其相权的威胁,二来安禄山可以成为其强劲党羽,这三镇的节度使足足有15万人,力量已经盖过中央,而皇帝贵妃还在与安禄山嬉戏共舞,没有丝毫忌惮,李林甫病死后,原本市井地旮出身的杨国忠,因为是杨玉环(唐玄宗老婆)的族兄,同时也十分会做人,所以成为新的宰相,升任宰相之前因为争宠成为李林甫的政敌,安禄山作为李林甫的党羽,与杨国忠交恶,双方持续且轰动朝堂的党争,皇帝却任其发展,视而不见,而杨国忠祸乱朝纲,阻塞中间的本领,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自身的能力有限就会嫉贤妒能,使得中央更加腐朽,不懂兵法又好大喜功,对南方几度用兵,两次使军队走入瘴气之地,军事失败导致唐军折损数万余,也让南方少数民族与唐交恶,安禄山看到自己的权力,甚至个人安危竟遭威胁,同时也认识到中央实力不济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公元755年12月16日
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北京)起兵,其数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由于安禄山的东北势力庞大,骑兵之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就占领河北,随后直指东都洛阳,同年12月22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命儿子荣王李婉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东征安禄山保卫洛阳,由于唐朝的军队还在边关不能及时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的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都是些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此时也没时间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所以安禄山虽然遇到大军阻碍但很快将其击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叛军就攻入洛阳,杀守将和御史中丞并自立称帝,国号:大燕。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撤出洛阳之后,在潼关再次集结,边关兵力部分调回,并在潼关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潼关易守难攻,在此坚守并等待边关节度使调回大军本是正确战略,可是朝延的腐朽,让庸才文官视武将立功为洪水猛兽,加上高仙芝等人也非汉将,胡将安禄山的反叛使得唐玄宗对外将产生忌惮,这也就成了官宦诬陷武将的最有力借口,随后封常清高仙芝,以勾结叛军避而不战的罪名处斩,新将领是已经年过花甲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不过身为大将,深谙兵法,依然正确判断了战争形势,上任之后立刻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安禄山大军,几度强攻均被挫败,而此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同为叛将的史思明,一度连续得手进展十分顺利,此时哥舒翰认为,只需要继续坚守,叛军劳师远征急于速胜,在占领区不得民心,且后方失利的情况下,便会自行溃散,可是大唐的失败也恰恰来自于其后方,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在为自身利益而怯战,同时安禄山派处老弱病残在唐军阵前袭扰,让皇帝以及杨国忠认为叛军已经大势已去,毕竟人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于是逼迫哥舒翰出关剿灭叛军,百般劝解无果,哥舒翰无奈出击,安禄山佯装退败,诱敌深入,在灵宝山的山道上设伏,二十万守军覆灭,主将哥舒翰也被下属绑赴敌营,这次出击失败也让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战果功亏一篑,此时长安城已经门户大开,安禄山的精锐铁骑开始全速冲击,唐玄宗和杨国忠在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冷静后向长安城放言,要御驾亲征,不过在陈玄礼的禁军集结完毕之后。
公元756年6月12日黎明时分
唐玄宗皇帝 逃出长安,向蜀地而去,四天后,安禄山占领长安,冲进大明宫,破坏宫殿,抢夺财物,将皇室成员尽数屠杀。
安史之乱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曾经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关中地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量的饥荒和逃亡让这一地区的人口锐减,由于年代久远,据记载,损失人口约为三千万,也就是整个中华大地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曾经商 周 秦汉建立起来的中华中心地位荡然无存,唐朝以后再也没有朝代在长安建都,因为安禄山是胡人,且又是叛乱的根源,所以非我族人其心必异的思想开始影响后世,这也就让之前开放包容的中华大地,变得保守,内敛而且排外,这一思想经过后世一千多年的强化之后,中华大地逐渐由世界中心变成与世界脱轨的状态,封闭自我,减少交流,同时由于地理的原因,中原周边地区不是海洋就是大漠,南边是充满瘴气的丛林,所以也就有了坐井观天的自傲,认为自己生活的地区就是天下,即使右后来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其直接目的是彰显我中原国力强盛之威,与不久之后欧洲欧洲展开的大航海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实我们现在回望安史之乱,很明显,这是一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内部的党争封建中央与地方的对抗,是这场人祸的根本原因,还看到在中央集权的政权统治下,一旦出现了类似唐玄宗这样多变的因素,国家的未来就会变得不可控,要说民族矛盾也可能只是安禄山在胡人集聚地起兵的一个口号罢了,因为他用的部将士兵80%都是汉人,而对抗安禄山的大将却很多都是,高丽契丹以及胡人出身,其实胡人以及其余各族各国人民,在长安和全国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也被平等对待,所以全国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民族矛盾,各族充分交流融合以及发达的国际贸易,也是唐朝初年创造盛世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伤亡?
具体数字没有,不过6000万是绝对没有滴,去掉两个零还差多。
要知道唐朝人口,也就天宝十三左右(正是安史之乱开始前)的时候
全国总人口才6300万人口!你同学说的等于是全部死光了——而且
那时粮食可不像现在这种产量,如果粮食都不能维持士兵了,人都
饿死了,仗也打不了滴。
安史之乱
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68%。
死伤3000万左右,参考《资治通鉴》,死的都是百姓,死了三千万不代表有3k万人参战啊,实际一方参战士兵大概只有30w-40w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唐玄宗江山美人皆失去
安史之乱士兵伤亡约为30万人。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唐玄宗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不在于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城,因为即使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用几十年时间也能逐步恢复过来。其实关键在于,安史之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触发了唐朝中后期的四大致命问题——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
一、外族入侵
唐朝的军事在太宗李世民时期达到鼎盛,被尊为“天可汗”,高宗中期开始一度衰弱,吃了几个大败仗,西域、朝鲜半岛都有不少政权不服从唐朝管制,纷纷侵扰,直到玄宗李隆基重整旗鼓,前期政治清明,军事上也是人才辈出,恢复了太宗时期的威望。然而,玄宗中后期随着皇帝志得意满,朝政腐败,盛唐的军事实力似乎成了一个传说。而安史之乱,就是戳破这个泡沫的针,让外族认识到唐朝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战无不胜,不可一世了。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又昏庸地自毁长城,处死高仙芝、封常清,逼得哥舒翰投敌,三大名将陨落,潼关和“两都”长安、洛阳都落入敌手,原本可以快速解决的安史之乱延续了几十年,各地守军不敌叛军,纷纷溃败。最终肃宗李亨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洛阳,向回纥借兵,并允诺城克之后,土地、士庶归唐朝,财帛、子女归回纥。因为这个承诺,回纥洗劫了洛阳,长安靠当时的太子、后来的代宗李豫求情才得以保全。经此一役,外族也就彻底认清唐朝已经早非当年的强盛。
此后,吐蕃还曾杀入长安,回纥也一度跟吐蕃联合,其他如南诏等小国也不断侵扰边疆,唐朝自此四方不安。
二、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对藩镇已经开始放松警惕,这才有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起兵造反。但是玄宗时期的节度使至少还能受朝廷制约,除非真的谋反。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就不一样了。随着长安沦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拜托玄宗,前往除了安禄山外最强的藩镇朔方,在朔方军将领的支持下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也就是说,李亨的皇位都是靠藩镇将领支持得来的。藩镇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之后,朔方藩镇也就成为肃宗攻打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朔方藩镇将领。这些将领在平定叛乱中也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兵权和领地,成尾大不掉之势。就说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除了郭子仪真的是一直兢兢业业,忍辱负重,连李光弼后来都因为对朝廷不满,拒不执行军令,仆固怀恩更是最后直接造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之后的藩镇将领一个个拥兵自重,唐朝的最强战力都在藩镇,他们抗拒朝廷命令,不上缴税收,直接父死子继,然后逼朝廷承认,朝廷偶有派兵征讨,这些节度使就互相帮助,大多数情况都能轻易击败朝廷军队。即使不行,也能把朝廷拖的熬不住,最后双方各自让一步,藩镇承认错误,朝廷既往不咎,都不敢严惩。就这样,藩镇割据一直闹到唐朝灭亡。
三、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带来的进一步结果就是宦官专权,因为皇帝信不过藩镇又不能不靠藩镇。安史之乱中,有一场著名的邺城之战,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会攻安庆绪的大本营邺城,结果肃宗担心任命任何一个节度使为主帅都会难以控制,就派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节制九大节度使。结果指挥失当,唐军惨败。虽然宦官往往会瞎指挥,但皇帝还是对宦官绝对信任。因为这些人才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
肃宗还任命亲信宦官李辅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大元帅由皇子兼任,李辅国实际上就是执掌全国兵权),李辅国由此涉足朝政,甚至最后自己做了宰相。从李辅国开始,宦官权力日盛,一直由宦官师徒相传控制禁军,到后期甚至宦官可以毒杀皇帝,废立天子,还发动政变,杀尽朝臣。这都是由安史之乱开的坏头。
四、大臣党争
这条和安史之乱关系少一些,但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都密不可分。由于在外藩镇无视皇帝权威,在内宦官大权独揽。原本应该主管朝政的宰相们权力大大削弱。简单来说,没事可干了。
于是,他们能做的恐怕就是互相攻击,以求获得那些已经被削弱很多的权力。他们攀附宦官或者藩镇,今天甲党官员依靠宦官将乙党首领贬出长安,明天乙党首领依靠当地藩镇的势力卷土重来再踢走甲党。周而复始,朝局更加动荡。
就是这样,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最终让唐朝遭受重创,始终不能恢复,最终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
在“安史之乱”这个时期,爆发了多年的战争,屠城和烧杀抢掠等惨绝人寰的事情大范围发生,这直接导致上千万人的死亡。造成“安史之乱” 的不是杨玉环,让杨玉环背锅是后世对她的污蔑,该为此事件负责的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后期昏庸无能,重用了奸臣杨国忠和胡人将领安禄山,这直接造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大约造成了30万人的死亡,所以真的非常的惨烈,也导致了两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当时的李隆基对于杨玉环非常的宠爱,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杨玉环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人,所以才会得怪杨玉环。
安史之乱是非常惨烈的,因为当时战场上的血腥场面是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死亡人数达到30万人;是的,因为在一场战役中,他们会认为这是安禄山和杨国忠惹的祸,而这两位正是杨玉环的亲人,而且也会觉得杨玉环没有做到妻子的职责。
“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安史之乱”后唐朝从巅峰开始走向低谷,所以就有很多的人想”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主谋是谁,而有许多人就觉得是杨玉环造成的,但是这个“锅”是杨玉环背吗?下面由小资道来。
唐玄宗费尽心机获得杨贵妃,如获至宝,乃至把国号改成“天和”,对杨贵妃的宠溺做到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水平。“一骑红尘妃子笑,没有人知是荔技来”。由于杨贵妃喜欢吃南方地区的荔技,那时候可没有高铁动车和飞机场,唐玄宗命人以骏马传送应急文书的方法,日夜兼程把荔技急送至京城,每一年的荔技季,都需要累成狗好几匹骏马。
自打她进宫以后,就获得玄宗的独宠。杨贵妃不止是大花瓶,她对自身很有功底。唐玄宗恰好也是音乐发烧友,因此俩人有共同话题,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伴侣。
唐玄宗压根离不了她。她有2次惹玄宗气愤,被玄宗命人送到娘家人。自古以来君王惩罚嫔妃,从没有送到娘家人的,要不是打入冷宫要不立即处决,而玄宗把玉环送到娘家人的作法,更像平常夫妇,表明在玄宗心中,玉环是他的老婆。没了玉环在身边的玄宗,茶不思饭不想,总是闹脾气,或是高力士掌握他。提议他派人接回来妃,贵妃见了特使,一承认错误玄宗马上优柔寡断了,喜悦地接她进宫。
由于五十步笑百步,玄宗对李家倍加册封。玉环的三个姐姐无功功率却都受封妻子,每月各赠膏脂钱十万。远房亲戚弟兄杨国忠,原来是一个市井无赖,因和妃沾亲带故的关联,得到亲密玄宗,最终竟然拜相。每一次玄宗去华清池休闲度假,一直携带李家人声势浩大一起出发,沿路掉下的饰品满地,奢华到令人愕然。
李家在妃受宠期内,娶了俩位公主和两位郡主,乃至玄宗还下笔为陈氏编写官庙碑。李家对我国并无大功,却由于一个杨贵妃而鸡犬升天,如何不许别人有羡慕嫉妒的看法呢?
安史之乱有唐玄宗中后期政治腐败的缘故,但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杨国忠这个人,30岁以前一事无成,知名度偏差。之后参军,没获得器重。但就这样一个为人用户评价不佳的人,凭着妃的关联,亲密玄宗,顺水推舟,一路以火箭速度晋升,变成玄宗最仰仗的丞相。玉环针对自身这一亲威,没有调研实情,或是虽知实情却纵容他跟玄宗贴近,只有说她没有保身的远见卓识。
杨国忠是个自私心极重的人。在安禄山都还没下定决心谋反的情况下,他为了更好地主要表现自身有远见卓识,也为了更好地挤兑安禄山,一天到晚在玄宗耳边吹风机,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要立即除之。最终安禄山感觉很缺乏安全感,自身不动手能力,或许哪天玄宗就先把他灭了,因此只能先下手了。
尽管说没有杨国忠,手握着雄师的安禄山也是有很有可能谋反,但杨国忠在这件事情上发挥了催化机理。政界上没有单独的个人,全是以帮会存有的。全世人都明确杨贵妃跟杨国忠是一伙的,因此跟杨国忠算帐的情况下,也不会忘记了杨贵妃。
玉环是个醉心于文化艺术的女性,她对政冶一点都没什么兴趣。假如生在当代,她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优异的作曲家或歌唱家。但遗憾的是,倾国倾城让她入不对帝王家。
对玄宗来说,杨玉环没有政治野心是最对他食欲的。由于他亲身体验过武则天、韦后、太平小公主这种政冶强女人是如何乱政的,他立誓不会再一错再错,因此他宠溺过的嫔妃,全是没有当政欲望
可是身旁君王身旁最亲近的人,要跟政冶彻底划清关联是不太可能的。杨玉环伴驾很多年,尽管没有惑主,但都没有进谏过玄宗,一天到晚一起四处去玩,莺歌燕舞,“君主此后不上朝”,玄宗明摆着颓废政务。但玉环没有劝他清正廉明,都没有劝他避开杨国忠那样的危险人物,由此可见,杨玉环并并不是贤妃,她不是玄宗的好妻子。
她就是一个钟爱享有的漂亮的女人,没有心机,没有远见卓识,不容易想得过多。对她而言,玄宗宠溺她,她是全天地最幸福的人。她的心理状态跟当代那类嫁给有钱人,随后放心享有宽裕的日常生活,每日疯狂购物的富太太是一样的。福兮祸所伏,厚积而薄发。只了解享有的当代富太随时随地有被老公背弃的风险,而玉环更悲惨,虽没有被皇上背弃,却被世人背弃。
她本有可能变成高阳公主、窦漪房那样的好妻子,但她很有可能不喜欢读史,不明白得宠更要不张扬,不明白牵制宦官,不明白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的大道理。马嵬坡之祸,在她受隆宠时已种上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