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锱铢怎么读?
- 2、锱铢怎么读什么意思
- 3、锱铢怎么读?
- 4、锱铢这两个怎么读,什么意思?
- 5、“锱铢”怎么读?“锱铢必较”是什么意思?
- 6、锱铢怎么读什么意思
- 7、锱铢必究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谢谢!
- 8、锱铢必较怎么读?
- 9、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怎么读?
释义 词目:锱铢 拼音:zī zhū 词义: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锱铢zī zhū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奈何取之尽锱铢。--唐. 杜牧《阿房宫赋》
锱铢怎么读什么意思
锱铢的发音为:zī zhu。意思为:非常小的钱,非常少的数目,也可以说是形容非常精细、严格,不肯放过任何一点小细节的做法。
锱铢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君子爱人以德,虽锱铢必较,小恶不为。”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对待人要重视品德,即使是一点很小的东西也要认真对待,不能放过。后来这个词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精细、严格,不肯放过任何一点小细节的做法,也可以用来表示非常小的钱,非常少的数目。
在古代,"锱铢"还是一种单位,用来估量钱财的多少。据记载,锱铢的价值相当于一个“铢”,而一个铢又相当于一百分之一两,或者一千分之一斤。当时的人们用铜圆、银片等金属来制作锱铢,它们的大小都相差不大,通常就是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古代钱币。
现在,"锱铢"在口语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精细、严格的性格或做法,有时候可能会带有一些贬义的意味,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强调做事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有时候,"锱铢"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视财务安全的态度。例如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为了控制成本和保证经济效益,必须对企业的每一笔开支进行仔细地审核和计算。
锱铢对人们的启发
锱铢必较这个成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启发人们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让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能够时刻保持谨慎、严谨、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保证工作和生活品质的高度。
在职业发展方面,如果一直锱铢必较、严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就能够获得更加优秀的成绩和更好的职业前景。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如果"锱铢必较"能够被用于正面的价值引导中,那么它也同样能够给我们带来更高明的沟通能力和更高的社交形象,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锱铢必较这个成语,无论是从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互动中看,都可以激发人们的责任心、精益求精的态度,帮助我们更加面对现实,追求卓越,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锱铢怎么读?
释义
词目:锱铢
拼音:zī
zhū
词义: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锱铢这两个怎么读,什么意思?
锱
(1)
锱
zī
(2)
(形声。从金,甾声。本义:古代的重量单位) 同本义 [zi, an ancient measure of weight]
锱,六铢也。――《说文》
锱锤之冠。――《淮南子·说山》
八铢为锱。――《广韵》
铢六则锤,锤晖也;二锤则锱,锱炽也;二锱则两也。――《风俗风义》
虽分国如锱铢。――《礼记·儒行》。郑玄注:“八两曰锱。”
(3)
说法不一。等于6铢、8铢、12铢、6两或8两不等。引申为微小。如:锱毫(比喻细微处);锱介(比喻微小);锱锤(比喻微小之物);锱铢不爽(分毫不差)
锱铢
zīzhū
[trifle]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奈何取之尽锱铢。――唐·杜牧《阿房宫赋》
锱铢必较
zīzhū-bìjiào
[haggle over every penny] 为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争个不休
锱
(锱)
zī ㄗˉ
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介(喻微小)。~锤(喻微小)。~铢(喻琐碎的事或极少的钱)。
郑码:PZKI,U:9531,GBK:EFC5
笔画数:13,部首:钅,笔顺编号:3111555525121
铢
baht;
铢
(1)
铢
zhū
(2)
(形声。从金,朱声。从“金”与货币有关。本义: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3)
同本义 [an ancient weight measure]
虽分国如锱铢。――《礼记·儒行》
(4)
现代泰国基本货币单位[baht;bat]
铢,权十分黍之重也。――《说文》
(5)
[名]∶姓
铢
(1)
铢
zhū
(2)
钝,不锋利 [blunt]
其兵戈铢而无刃。――《淮南子·齐俗》
(3)
细微 [slight]
陛下铢分邪正,升黜分明,天下幸甚。――《辽史》
铢积寸累
zhūjī-cùnlěi
[accumulate little by little;build up bit by bit] 由细微而累积。比喻积少成多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铢两悉称
zhūliǎng-xīchēng
[exactly equal in weight;have the same weight] 悉:都。形容两者的轻重或优劣相当,没有一点差别
铢铢校量
zhūzhū-jiàoliàng
[haggle over every ounce] 铢:古时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形容计较特别细小的事
乐天既退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较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着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宋·胡仔《柳柳州》
铢
(铢)
zhū ㄓㄨˉ
(1)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两(极轻微的分量)。锱~(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喻极微小的数量)。~积寸累(lěi)(喻一点一滴地积累)。
(2)
不锋利:~钝。
郑码:PMKO,U:94E2,GBK:EEF9
笔画数:11,部首:钅,笔顺编号:31115311234
锱
(锱)
zī
(1) ㄗˉ
(2) 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介(喻微小)。~锤(喻微小)。~铢(喻琐碎的事或极少的钱)。
(3) 郑码:PZKI,U:9531,GBK:EFC5
(4) 笔画数:13,部首:钅,笔顺编号:3111555525121
详细注解
--------------------------------------------------------------------------------
锱
锱
zī
〔量〕
(1) (形声。从金,甾声。本义:古代的重量单位) 同本义 [zi, an ancient measure of weight]
锱,六铢也。——《说文》
锱锤之冠。——《淮南子·说山》
八铢为锱。——《广韵》
铢六则锤,锤晖也;二锤则锱,锱炽也;二锱则两也。——《风俗风义》
虽分国如锱铢。——《礼记·儒行》。郑玄注:“八两曰锱。”
(2) 说法不一。等于6铢、8铢、12铢、6两或8两不等。引申为微小。如:锱毫(比喻细微处);锱介(比喻微小);锱锤(比喻微小之物);锱铢不爽(分毫不差)
常用词组
--------------------------------------------------------------------------------
锱铢
zīzhū
[trifle]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奈何取之尽锱铢。——唐·杜牧《阿房宫赋》
锱铢必较
zīzhū-bìjiào
[haggle over every penny] 为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争个不休
锱铢
zhi zhu 都是一声
锱铢 zī zhū
1.锱和铢。比喻微小的数量。
2.比喻微利,极少的钱。
“锱铢”怎么读?“锱铢必较”是什么意思?
锱铢zī zhū。锱铢必较的意思是:锱和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自】:宋·陈文蔚《陈克斋集》:“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译文】:先生造理精微;出现在处事;知道哪件事情轻哪件事情重要;很小的地方也要计较
【近义词】:分金掰两、睚眦必报、鸡虫得失、一毛不拔、斤斤计较、爱财如命、锱铢较量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分金掰两 [ fēn jīn bāi liǎng ]
【解释】:比喻过分计较。同“分斤掰两”。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分金掰两的。”
【译文】:真是泥腿地痞流氓,只会打算盘、分金攀两次的
二、睚眦必报 [ yá zì bì bào ]
【解释】: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出自】:汉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译文】:一饭之恩一定补偿,极小的怨恨一定报
一,zī zhū。
二,锱铢必较,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1,语出《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2,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形容极其微小的数量。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4,近义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反义词,慷慨仗义,宽大为怀,宽宏大量,虚怀若谷。
5,锱铢必较,zī zhū bì jiào,英文翻译, to haggle over every penny; to dispute over every detail。
6,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贪婪无厌,虽锱铢必较。"
锱铢必较读法:[zī zhū bì jiào]。锱铢必较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富国》。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锱铢必较是人性的缺点,一个事事都计较的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珍贵的东西。过于用心计较每件事,就会觉得事情件件都不对。若是退一步思考,就会觉得每一件事都那么容易处理。这就是在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不要斤斤计较。
锱铢怎么读什么意思
锱铢的解释 [trifle]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 之一 ,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比喻 极其微小的数量 奈何 取之尽锱铢。——唐· 杜牧 《阿房宫赋》 详细解释 (1).锱和铢。比喻微小的数量。 《庄子·达生》 :“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淮南子·兵略训》 :“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馀。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唐 柳宗元 《披沙拣金赋》 :“观其振拔污涂,积以锱铢,碎清光而竞出,耀直质而 特殊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 :“吾无遗债累汝,汝亦无父母兄弟 掣肘 ,得行己志,可勿受锱铢聘金。” (2).比喻微利,极少的钱。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曼云 先生 家传》 :“余常谓 公平 生有数反。家无常物,而用财如泥沙,不计有无,至锱铢之入,辄相顾动色,不苟取。”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一钱致富》 :“夫云:‘柰无锱铢何?’女即褪藕覆……并探抹胸带结上真珠一串,曰:‘以此易银,货殖有资矣。’”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 卷二:“近 娄 东某人诗有‘题无轩冕诗方贵,囊绝锱铢手亦香’之句。” 词语分解 锱的解释 锱 (锱) ī 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锱介(喻微小)。锱锤(喻微小)。锱铢(喻琐碎的事或极少的钱)。 部首 :钅; 铢的解释 铢 (铢) ū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 标准 不一):铢两(极轻微的分量)。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喻极微小的数量)。铢积寸累(噄 )(喻一点一滴地积累)。 不锋利:铢钝。
锱铢必究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谢谢!
锱zī
铢zhū
必bì
较jiào
【锱铢不爽】犹言分毫不差。
【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较量】同“锱铢必较”。
应该是“锱铢必较”吧
zi一声
zhu一声
bi四声
jiao四声
释义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锱铢必究
释义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言简意赅
简:简练;赅:完备、完整。言辞简练,意思完备。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备
zizhubijiu
一声
一声
四声
一声
意思是连一点点小的东西都计较
【其实应该是锱铢必较的】
词目
锱铢必较
发音
zī
zhū
bì
jiào
释义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处
《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示例
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一些情面也没有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锱铢必较怎么读?
锱铢必较[zī zhū bì jiào] 【解释】: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回答完毕 ,感谢你的提问,希望对你有帮助,记得采纳给好评呦,祝你学习进步!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取之尽锱铢翻译: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原文选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释义: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心,心意,意愿。奈何:怎么,为什么。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扩展资料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作者成就影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奈何取之尽锱铢什么意思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出自:《阿房宫赋》杜牧〔唐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翻译: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奈何取之尽锱铢读音《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全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__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统一;蜀地的山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钩住屋心,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化为了一片焦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及鉴赏:《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锱铢怎么读1、锱铢读作zīzhū。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2、锱铢必较,汉语成语,读音是zīzhūbìjiào,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现代多用于形容维护公平权益,做事严谨细致。3、《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