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
- 2、马革裹尸的典故
- 3、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 4、马革裹尸的典故来自哪里?
- 5、马革裹尸出处和典故
- 6、马革裹尸的故事
- 7、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 8、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 9、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如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
不久,威武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一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惠尸还葬,他出兵贵灿,更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资料扩展: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寓意:
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成语运用:
马革裹尸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陆游《谢周枢使启》:志士弗忘在沟壑,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薄福难与成功名,第恐有猿臂不侯之相;舒位《梅花岭吊史阁部》:豹皮自可留千载,马革终难裹一尸。
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讲述了一个英勇的将领马援的故事。
马援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名将,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征战和奋斗。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带兵出征,为国家平定边疆。然而,在一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不幸被敌军箭矢射中,身负重伤。
回到营地后,马援的伤势日益恶化。他的部下和战友们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纷纷前来探望。然而,马援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伤势而感到沮丧和悲痛,他反而安慰大家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既然已经为国家献出了我的生命,那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不久之后,马援病逝了。他的部下们为了纪念他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用马革将他包裹起来,送回了国都洛阳。在洛阳,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洛阳郊外的一座山脚下,成为了一代英雄的象征。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将士们战死沙场后,用马革将其遗体包裹带回,寓意着为国家献身、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赞美英勇将士的话语之一。
学成语好处
激发好奇心: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底蕴,简单有趣,通常四个字就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探索成语背后的故事。
锻炼想象力:成语一般都能引经据典,孩子在学习成语时,会先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提升语文成绩:孩子熟练地掌握了成语后,就能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对语文成绩的提升很有帮助。
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
《东观汉记 ·马援》:“ (马)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后汉书 ·马援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马援认为好男儿应当效死边疆,为国尽忠,以马皮裹尸归葬,才是本色。而不应死在家里床上。后用此典表示为国战死疆场。
用典形式
【马革】 清·孙旸:“未能马革酬明主,肯为猪肝累故人。”
【裹革】 明 ·皇甫汸:“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清 ·吴伟业:“老臣裹革平生志,往事伤心尚铁衣。”
【包马革】 宋·汪元量:“人谁包马革,子独衣羊裘。”宋 · 陆游:“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裹尸入】 南朝梁·何逊:“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裹尸还】 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裹全尸】 清·沈绍姬:“总为人间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马革惊心】 清·王士禛:“乌啼溅泪逢寒食,马革惊心裹战场。”
【马革裹尸】 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 ·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甘同马革】 清·蒋士铨:“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裹尸马革】 宋·陆游:“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明 ·张家玉:“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马革裹尸的典故来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最初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记载的故事。故事中,晋国名将韩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齐国用马革裹尸来抵挡晋军攻势,以此鼓舞士气。
后来,韩起使计攻破了齐国的都城,看到敌方将领的尸体用马革裹着,深受感动,下令将其安葬。此典故成为了用马革裹尸来表达不达目的誓不回头的典型比喻。
马革裹尸出处和典故
马革裹尸出处和典故如下
出处: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典故: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以足智多谋闻名,是马援的老朋友。他对马援说道:“将军啊,大丈夫沙场立功,此番得胜还朝,皇帝定有封赏,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此生再没……不料,未等孟冀说完。
马援就皱着眉头对他说:“我本指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夸奖我呢。”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国家开疆拓土,足足打下了七个郡,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这样的地位与荣华富贵怎么会长久呢。”孟翼听了,还是一言不发。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国边境,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当个先锋官,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应该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然后被子孙用棺材敛尸埋葬。
大丈夫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孟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对他说:“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他只在洛阳呆了一个多月,见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了对边地的袭击,就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去了。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五溪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就直接去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
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动作矫健不逊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的故事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相反词】临阵脱逃
【英文】bewrappedinahorse'shide
【成语造句】
◎ 支队长这样阐释任务,定是把张敏带到了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中,那沙碛、冷月、相搏的戟戈、喊风中噼啪作响的战旗……古代军人那种马革裹尸的豪迈的悲怆,
◎ 这让我很为难,也很困惑,我知道祖父这个举动暗示着什么,尽管那时我不过是个孩子,但我实在对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兴趣不大。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1、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马革裹尸是个褒义词,多指军人战死于疆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常用来形容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意志和决心。
3、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4、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边境这一问题,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虽然有了成效,但那也只是短暂的。
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马革裹尸是出于东汉初的名将马援的典故。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 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 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盂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 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的少 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 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 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风他精神矍烁,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出处《东观汉记·马授传》
马援(前14—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亹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亲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
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成语典故: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可参见三国89集,司马懿为张郃马革裹尸。
典故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出自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 )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为国奉献。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扩展资料: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援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成语典故: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可参见三国89集,司马懿为张郃马革裹尸。
典故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有大志,和他同辈的兄弟都觉得(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惊奇。后来到陇汉地区游学(古代通过去外地寻访师友增长本事),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立志,(志向受到)困顿反而更加坚持,年龄越大越有壮志雄心。
起初(早先,指马援从军生涯的早期),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快到(家乡)的时候,朋友们都来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取得胜利),马援说,我希望你有什么好的话教导我,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呢?当初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也不过分封了数百户(作为食邑),我立了小小的功劳就厚颜的接受了一个大县(的食邑),真是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指孟冀)有什么(好建议,好方法)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智力低下,想不到什么方法”。马援说:“现在匈奴和乌桓(当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想(向皇帝请求)攻击他们。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怎么能安心的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
孟冀(佩服的说):“你确实是烈士(有远大志向的勇士)啊,确实是应当那样(为国家战死在疆场)啊”。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
成语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例句: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杨振宁《邓稼先》,人教版初一下语文课本第11课)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马革裹尸是出于东汉初的名将马援的典故。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
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扩展资料1、“马革裹尸”释义:
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2、“马革裹尸”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3、近义词:
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
4、反义词:
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
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