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朝鲜族是什么
- 2、什么是朝鲜族?
- 3、朝鲜族简介
- 4、有关介绍朝鲜族的详细资料
- 5、朝鲜族的特点和风俗
- 6、朝鲜族的资料
- 7、朝鲜族的风俗
- 8、朝鲜族生活在哪些地方
- 9、朝鲜族的独特风俗,朝鲜族生活特点及风俗?
- 10、关于朝鲜族的资料
朝鲜族是什么
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 、辽宁3省 。部分散居于内蒙古和内地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人口192万( 1990 ),绝大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少数杂居地区的朝鲜族人通用汉语文。
中国朝鲜族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朝鲜人。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有朝鲜人定居在中国东北境内。从19世纪中叶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迁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朝鲜族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朝鲜族人民重视教育。能歌善舞,其中的伽倻琴弹唱、顶水舞、长鼓舞等都是优美的传统歌舞节目。摔交是朝鲜族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男子普遍喜好踢足球,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活动。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近亲、同宗、同姓不婚。多实行土葬。喜爱素白服装。外出时多穿斜襟长袍,今改穿制服或西服。多数人从事农业。主要食粮是大米、小米。喜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还有3个家庭节日 ,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
荡秋千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
少数人信仰宗教,主要信奉佛教、基督教或天主教。
什么是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
Chinese Korean National Minority
朝鲜族(朝鲜文:????,英文:Korean),又称韩民族(韩文:???)、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朝鲜语/韩语。
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均为单一民族国家,共有人口7500万左右。除了朝鲜和韩国,朝鲜民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朝鲜族约有183万人,根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70万。
朝鲜族简介
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 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有关介绍朝鲜族的详细资料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语:???????????;英语: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简称朝鲜(DPRK / ??),是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平壤。其南部与韩国以非军事区分隔,北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西临黄海,东临日本海。成立于1948年9月9日,由朝鲜劳动党执政。1958年,朝鲜宣布完成了城市、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70年宣布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朝鲜族分2类。
一种是从北部(北朝鲜)移居过来的,所以听说话语调特别土,
他们习惯说<呀-————呀————呀->,其大部分移居到吉林省延边。
另一种是从南部(釜山)移居过来的,其大部分居住在吉林省延边市以外城市。黑龙江、吉林省都散居着。
二战时小日本占领了北部,所以当时是一个国家。
随便移居,不需要签证。
朝鲜民族(朝鲜文:????,英文:Korean),又称韩民族(韩字:???)、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
朝鲜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除了朝鲜和韩国,朝鲜民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朝鲜族约有183万人,根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70万。
在朝鲜语或韩语语境下,“朝鲜族”(???)的称呼特指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人,在非中国地区生活的朝鲜民族人不自称”朝鲜族“(???)。韩国人自称“大韩民族“或“韩民族“,朝鲜人自称“朝鲜民族“,中亚高丽人自称“高丽人”。为避免出现以“朝鲜族”(???)的词语称呼韩国人、朝鲜人及其他非中国地区的韩裔或朝裔造成的误会,特此说明。
朝鲜族的特点和风俗
朝鲜族的特点和风俗是:服饰风俗、饮食风俗、居住风俗、丧葬风俗、礼仪风俗。
1、服饰风俗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
2、饮食风俗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汤每餐必备,尤其爱喝大酱汤。朝鲜族特色食物有辣白菜、冷面、狗肉等。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
3、居住风俗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
4、丧葬风俗
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要赶制寿衣。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丧者向遗体三叩首,同时带去礼物。出殡前给死者擦身换衣,并把尸体用麻布捆三处入棺。
5、礼仪风俗
朝鲜族礼节很严。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
朝鲜族的资料
朝鲜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中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朝鲜族总人口为1,923,842人。
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角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布依族和朝鲜族。
我国朝鲜族的先民,是数百年间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朝鲜人。早在明末清初,朝鲜族已在中国定居并形成单独的族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的朴姓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朝鲜族的来源:
在清朝对东疆的“封禁”时期,中朝两国对边界的管理都相当严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朝鲜人越江而至中国领土者仍屡见不鲜。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致使其首都僵尸达3900余,各道死亡者合25万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咸镜道钟城人严贵玄,率妻子儿女并持牛马入居于吾罗、宁古塔两间站院,结果被清人发现,将其捉拿送到北京。此后,为了生计而潜越边界者越来越多。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庆源、庆兴、钟城等地的朝鲜人因“岁饥涌聊生”,自阿山、阿吾地潜越图们江,杀四人,并劫取人参、缎布、衣服等,朝鲜将金礼进等六人斩首,李友白等四人俱从宽免死,庆源、庆兴府使和阿吾地万户俱革职。1741年(乾隆六年,英宗十七年)因年荒饥饿,朝鲜西嫩达伊牟等男女55名趁土门(图们)江冻冰而潜入江北,饿死30人,其余25人寻榛子、松子等物,或在河中打鱼,各处觅食,被宁古将军摩下清兵捉住,解送到奉天衙门,后来由朝鲜使臣回国时顺便带去。1832年(道光十二年,纯宗三十二年),朝鲜张GAOLI等二人越图们江挖参捕牲,因迷路在“山东人于蒿窝棚换衣剃发”被清军拿获,于蒿交山东巡抚处理,将张GAOLI、张丫头押送朝鲜甲山府“枭首警众”。
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1987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年前后,没有发现1850年之前迁来定居的例子。
因此,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从19世纪后半期算起,而19世纪前半期朝鲜族的迁入,皆应视朝鲜移民史或中朝关系史。
朝鲜族的风俗
朝鲜族的风俗包括服饰和美食等等,具体如下: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
2、美食
朝鲜族的菜肴多以凉拌和泡渍的为主。朝鲜族泡菜家喻户晓。所用的原料多种多样,几乎无所不有,常见的有桔梗、薇菜、蕨菜、海带、萝卜、大白菜、黄瓜等等,泡制时所用的佐料主要有姜沫、蒜泥、辣椒沫、盐、味精等。
朝鲜族的名字概况
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00年全州人口221万,其中朝鲜族有80万人,占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1.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
自治州下辖延吉、图们、龙井、和龙、珲春、敦化六市及安图、汪清二县,全州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4。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另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处于长白山的环抱之中,2000年全县朝鲜族有1.36万人。
朝鲜族生活在哪些地方
朝鲜族生活在哪些地方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边境地区,还有一些聚居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朝鲜族在哪些地方生活。
吉林
吉林是中国辽阔的东北地区之一,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在吉林省,主要的朝鲜族聚居地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个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有着深厚的朝鲜族文化底蕴。在这里,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有着自己的饮食、语言和民俗文化。
辽宁
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与吉林省相邻。在辽宁省,朝鲜族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聚居在丹东、葫芦岛、锦州、沈阳等地。其中,丹东是中国唯一一个与朝鲜直接相邻的城市,朝边一侧是朝鲜的新义州市。丹东的朝鲜族人口比较多,所以这里有着深厚的朝鲜族文化氛围。
黑龙江
黑龙江,是东北地区最北端的一个省份,与俄罗斯接壤。在黑龙江省,主要的朝鲜族聚居地是图们市和珲春市。这两个城市都位于中国和朝鲜的边境线上,由于距离苏联较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不少朝鲜族移民来到这里定居。他们继承了韩国和中国两地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朝鲜族文化。
总的来说,朝鲜族在中国的分布比较广泛,他们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他们聚居的地方,你一定会被他们的热情和好客所感染。
朝鲜族的独特风俗,朝鲜族生活特点及风俗?
朝鲜族(朝鲜语,英语) Korean )是中国的少数民族,17世纪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
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少数分散在内蒙古和内地的部分城市。
朝鲜族聚居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
延边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也是我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
延边黄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享誉海内外。
朝鲜族因重视礼仪而闻名,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
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
朝鲜族有“尊敬称”、“对等称”、“谦虚称”三种等级。
晚生对长辈要用“敬称”,对妻子和丈夫都要用敬称。 兄弟姐妹如果大一岁也要用敬称,不能叫名字。
平时之间即使是初次见面也必须使用敬语。 否则就是不礼貌的,必须受到舆论的谴责。
老人在家里无论是早上还是社会上都受到普遍的尊敬。
我总是吃饭的时候不会和后辈同席。 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必须等老人回来才能吃饭。
一般情况下,亲子不同的座位上,同席的后辈不应该喝酒,而是在得到许可后,必须转身喝。
席间,长辈举杯后,剩下的人可以轮流举杯。
后辈抽烟的时候不能向长辈借钱。 不要对着火。
老人、老人外出,全家人都要鞠躬,同道的时候后辈要跟在老人后面。
父母丧失劳动力后,无论子女人数和贫富,都要由长子赡养。
每逢过节,其他孩子都要带家人去看“大家”(哥哥),父母也可以去其他孩子家走走,但生病的时候,必须住在大儿子那里。 这是朝鲜族规定的长子义务。
“花甲”(花甲(六十岁) )是朝鲜族人敬酒习俗中最庄重的一种,届时会摆上丰盛的宴席,招待全村的老人,共享其中的乐趣,在席上频繁饮酒,祝老人长寿。
朝鲜族不仅尊老爱幼,新的生命一诞生,孩子要举家多日庆祝,到了周岁时,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亲朋好友出席庆祝,之后每年给孩子过生日。
朝鲜族尤其重视孩子的教育,无论家庭有没有困难都要尽力让孩子读书,因为孩子离学校近,可以注重举家搬迁,教育孩子礼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女性,她们在家做家务、在外做体力活,家中的上下关系、邻里关系,都依赖女性的道德修养。
朝鲜族房屋独特,以平房为主,分为外部结构两部分和内部矛盾结构。
外部结构也有很多特点。
从前,房子是用许多树建造的。 屋顶覆盖着稻草、稻草、稻草或瓦片,墙壁被泥涂成了白色。 柱子有圆的、方形的、圆柱有腹部膨胀的、笔直的。 特别是隆起的圆柱把房子装饰得很雄伟,柱子的前端有横梁和正屋,用各种形状的坚固拱门支撑着屋顶、屋顶、屋顶。
以前多在屋顶上割草,但现在有屋顶、分悬山式、厂殿式和休山式。 悬山式为双落水屋面,厂殿式为四落水屋面,休山式为悬山式上半部分与厂殿式下半部分的混合体,四周形成屋檐,雄伟秀丽。
外墙的碹以前土墙很多,但现在专门代替了。 土墙先用穗子砌成帘子,再往里抹泥和泥沙。
内部结构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
中间是灶间,仓库里没有炕,门和灶间相通; 一边是住宅,全部铺在炕上。
住房分上户下户,下家一般用暖烘烘的炕头把老人住的上房分隔成两间,朝阳一间是客房,一间是儿子的卧室,每间被一个侧推的门板隔开,随时把隔板打开
家家户户都有通向外面的门,门的格子上有各种图案的格子和雕刻的格子,窗户纸现在大多改成玻璃窗框。
客人进屋有男女之分,男的进客房,女的通过灶间进大炕。 不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进屋的时候必须脱鞋。 以前铺的是芦席、梁木编成的席子,现在用人造纤维板、油黄纸,上面涂松节油,墙壁和天花板用不同颜色的花纸裱湖,整个房间明亮干净。
暖气主要靠火炕,灶口生火,烟通过炕洞把火炕加热,整个房间就暖和了。
朝鲜族饮食具有独特的风格,制作方法多种多样。
主食以大米为主,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年糕和冷面。
年糕是朝鲜族过年、红白喜事、招待宾客的主食,就像汉族吃饺子一样重要。
筷子、饭汤的分配方法有一定的位置。
筷子要放在吃饭的人的右边,饭要放在桌子的左边,汤碗要放在右边,有汤的菜要近一些,没有汤的菜要放在其次的位置,调料要放在中心等。
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吃狗肉。
朝鲜族的冷面更是独树一帜,朝鲜族有在正月初四吃冷面的习惯,这一天吃长冷面被认为是“长寿百岁”,因此也被称为“长寿面”。
朝鲜族喜欢吃狗肉,尤其是三伏天喝狗肉汤更是一种习惯。 他们烹制的狗肉和狗肉汤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冬天能御寒,夏天能解暑。
辣白菜是朝鲜族爱吃的泡菜,特点是色泽鲜艳、味道可口,白菜白、辣椒红、姜丝黄、蒜丝微绿,赏心悦目,令人胃口大开。 一口吃起来又酸又甜又咸,越嚼越有滋味,深受各族人民欢迎。
米酒是朝鲜族喜欢的饮料。
米酒是他们款待客人的绝佳选择,客人来访时,主人总是要带自制的米酒。
这种酒比黄酒的颜色白一点,而且有点甜味。
但是,绝对不能喝酒。 这个米酒开始喝的时候度数很少,但是之后会变得精神起来。
而且,和长辈一起喝酒的时候,应该把头移到一边喝,不能对着长辈敬酒。 否则,对长辈就没有尊重了。
朝鲜族喜欢穿白色的衣服,一般是短衣服和长衣服。
男性上衣没有围裙,用布系着,打上坎儿,内衣裤腿肥大,裤脚上有绳子。
女短衣斜无扣子,以彩带为结,长裙分裙、筒裙。
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裹裙,长后跟。
年轻女性的裙子宽度多是色彩鲜艳的绸缎。
近代男性多穿平面的白色胶鞋,劳动时穿草鞋。
女性穿船形胶鞋。
现在,除了节日和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几乎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差不多。
头顶搬运是朝鲜族女性独特的劳动习惯。
她们从小就学会了动脑筋,长大后,很好地掌握了这个技能。
无论是水箱、粮袋、包袱还是其他什么,她们都不是扛在肩上、背上、拿在手里,而是顶在头上,自由地走着。
朝鲜族婚礼中,婚前定婚一般要经过提亲、提亲、定吉日、送聘礼等手续。
为了传达女孩子和小团体的接触,“媒人”是必要的。
首先,男方家要把媒人带到女方家“见善”。 与汉族的“相亲”相似。 如果满意的话,小伙会正式向女儿求婚,如果女方也同意,男方家会给女方送“四柱”。
所谓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下名字和星辰宿像(出生年月日时),女性拿着女儿的四柱走向“穹合”。
“穹合”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互不相容。
生肖合适的话,女方可以通过媒人告知男方家,对于两人的“般配”,男方可以“择日”安排婚礼日期向女方家送彩礼。 一般需要“蓝缎”、“红缎”等。
到了婚期,新郎要在长辈的陪同下亲自迎娶,按时进女方家,献上带来的木雕雁。 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展翅飞翔,永不分离。
随后举行“醪礼”,女方在正室中央东西向摆放两张桌子,中间摆放青松翠竹,松竹青红线桌两侧摆放着木枪,摆着酒食,在主礼者的带领下,西方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
接下来,新郎进屋领取为女性准备的“大桌子”,摆放鱼、水果、蛋糕、糖果等食品。 爱“大桌子”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开玩笑,向父母和客人道谢不要失礼。
这个手续后,新郎可以骑马带着轿车和新娘结婚。
朝鲜族有一个特别的婚礼,叫做“结婚仪式”。 夫妻结婚60周年健在,子女中无人夭折,只要有孙子,就可以举行结婚仪式。
婚礼上,两个人必须穿结婚时穿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年轻人。 这一天,孩子、亲戚世世代代都离得很远,按年龄顺序向老两口敬酒,跪下表示祝福。
随后,两位幸福的老人坐上婚车,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朝鲜族开朗、会唱歌、生活富裕,每到节日,到处都能听到古老的伽耶琴、长鼓、洞篇的美妙声音,人们穿着华丽的裙子压跳板、荡秋千、摔跤,气氛十分热烈
在延边,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岁首节)、正月十五、清明、寒食、端午、中秋、冬至等。 6月1日儿童节、8月15日老人节、9月3日“州庆”也是朝鲜族群众非常重视的节日。
此外,还有婴儿诞生1周年、“花甲”、“花甲”、“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三个家庭节日。
回甲节是朝鲜族为诞生60周年举行的纪念日回婚节是朝鲜族为结婚60周年举行的纪念日。
每次回甲节或婚礼,孩子、亲友、邻居都要向老人祝贺。
“岁初节”是朝鲜族的春节,这是朝鲜族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朝鲜族过去过“岁初一”的时候,经常进行拔河比赛。 青少年射箭、打“石头仗”,姑娘们跳跳板、荡秋千,孩子们放风筝。
亲戚朋友也尽量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尽情享受。
春节是朝鲜族最盛大的节日。
新年伊始祭祖,孩子们就穿上华丽的和服向老人和长辈们拜年。
正月十五,朝鲜族男女老少都吃“五谷饭”,喝“开耳酒”。
农历六月十五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流头节”。
朝鲜族群众聚集在一起,按照习俗举行祭祀、舞蹈、洗头等活动,祈祷风平浪静、健康。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关于朝鲜族的资料
朝鲜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的长白山地区。这里群山耸立,峡谷纵横,风光一绚丽, 山的主峰--白头山是我国东北地 的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宛如一块剔透的碧玉,镶嵌在顶峰上,传说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来这儿沐浴。天池北侧有一个瀑布,浩浩清流悬空而落,犹如白练垂天,银龙飞舞。长白山脉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发源地。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婉蜒回环,滋润着长白山麓的广大地区。这山灵水秀的地方,就是朝鲜族的家乡。
我国的朝鲜族有19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城市。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的朝鲜族居民占了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怀抱中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
我国的朝鲜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他们原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来的。早在17世纪末,就有部分朝鲜族居民零星从朝鲜迁来。1869年朝鲜北部遭到大饥荒,灾民们陆续渡过图们江、鸭绿江,迁人到我国延边等地开荒定居,到19世纪80年代初已达几万人。1910年日本人侵朝鲜后,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残暴统治 和压迫的朝鲜人民,更是大批迁人我国东北各地。
朝鲜族不分男女都比较喜欢穿素白色的服装,显示出他们喜爱清净朴素的个性。妇女的民族服装,上身是白色斜襟的短衣,垂着飘带;下向是裙子,有水粉、淡绿、淡蓝、淡紫几种颜色,分长裙和短裙。长裙到脚面,短裙仅过膝,有筒裙和缠裙两种。男子在短衣外加坎肩,下面穿比较肥大的裤于,外出时再穿上斜襟的用布带做纽扣的长袍。
朝鲜族妇女善于在头上顶着东西走路,如盛满水的瓦瓮、装有衣物的包袱等,都用头顶着,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能走得很快。朝鲜族的妇女还十分喜爱清洁,房间、餐具、衣被随时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内用土坯和平整的石头砌成炕,人一进屋便脱鞋,在炕上坐卧
朝鲜族的主食是大米、小米,也爱吃打糕、冷面和大酱汤。特别喜欢吃狗肉和一种叫“克依姆奇”的泡菜,这种泡菜是以白菜和萝卜为原料,佐以大蒜、辣椒、生姜,用盐水腌渍而成,味道很独特。
摔跤是朝鲜族一种古老的娱乐和体育活动。男子最喜欢比技巧、比气力,看看谁更强悍、更聪明。足球是朝鲜族男子最喜爱也是最普及的一项体育运动。在延边,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有班队,工厂农村各单位也都有自己的足球队。每逢节假日,经常举办足球比赛。朝鲜族不仅踢足球的人多,而且踢足球的水平也较高。
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运动是压跳板和荡秋千。压跳板时,一端的人跳下,另一端的人被高高弹起,又轻巧,又惊险,往往会使观众发出笑声和赞叹声。少女荡秋千时,长裙在空中飞舞,一会几像白鹤扑向地面,一会儿又像彩凤钻人云天,真是健与美的绝好展现。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中国的朝鲜文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相同。朝鲜文最早是1444年在朝鲜李朝世宗的主持下创制的, 1527年曾作过改进。它有4个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叠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1952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再次作了改进,井取消了 夹用的汉字。但韩国的文字至今仍夹用汉字。
朝鲜族人民曾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在20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推行极其恶毒的奴化教育,强迫朝鲜族使用日本语文,禁止使用朝鲜族语文,并要他们改用日本姓名。如果学生偶尔说了一句朝鲜语,就要受到体罚。朝鲜族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朝鲜族的文教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国家先后建立了延边大学等上千所大、中、小学校,创办了使用朝鲜族语言文字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在全国统一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还专门设有使用朝鲜族文字的考场。现在,朝鲜族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成为我国每万人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比例较高的民族之一。
朝鲜族地区不仅山川灵秀,而且物产丰美,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朝鲜族人民聚居的地区是我国北方有名的“水稻之乡”,也是我国主要的烟叶产区之一。这里还盛产著名的“苹果梨”、高丽果、山枣、山葡萄等,有“秋时到处悬美果”的美誊。长白山连绵起伏的山峦上,覆盖着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素有“长白林海" 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在浩瀚的林海中,又盛产各种药材、山货等土特产,最著名的要数“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了。密林深处,栖息着东北虎、梅花鹿、灰鼠等珍稀动物。地下资源也极为丰富,有铜、铅、锌、金、铁、锑、磷、石墨、石英、石灰石、油母页岩等矿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朝鲜族人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了工业、农业、林业等各项产业,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朝鲜族的节日
回甲节、回婚节
回甲节是朝鲜族为诞生六十周年举行的纪念日;回婚节是朝鲜族为结婚六十周年举行的纪念日。
每到回甲节或回婚节时,儿女、亲友、邻居都要向老人祝福祝寿。
岁首节
“岁首节”即朝鲜族的春节,这是朝鲜族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朝鲜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又喜穿素白服装,所以被称为“白衣民族”。
朝鲜族以前并不过春节,在和汉族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也逐渐过起了春节。
朝鲜族过春节和汉族有几个不同的地方:首先,除夕夜朝鲜族也守岁,但一般只到12点,过了12点就休息了;其次,朝鲜族从来不贴对联。再有就是食品上的差别,朝鲜族过年除了吃饺子,还吃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据介绍,朝鲜族群众大年初一早餐通常吃打糕或大黄米饭,吃各种鱼、肉和山菜等。过去,男人喝特制的“屠苏酒”,这是用桔梗、防风、山椒等原料酿造的一种药酒,认为初一喝这种酒可驱神避邪,延年益寿,现在已经改喝白酒、果酒或米酒。而午餐和晚餐,则要吃一种名叫“德固”的食品。德固是一种饼汤,把大米面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儿,再把它搓成圆条,切成薄片,放在鸡汤或牛肉汤里,放上香油和紫菜。如果在“德固”里放进包有肉馅的二三个饺子,就称为“满德固”。
以前朝鲜族在过“岁首节”的时候,常常要进行拔河比赛,青少年射箭或打“石战”,姑娘们跳跳板、荡秋千,儿童们放风筝。现在,每逢过节的时候,亲戚朋友也尽量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尽情娱乐。
春节是朝鲜族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初一先祭祖,而后儿童们穿着华丽的衣裳给老人和长辈们拜年。正月十五,朝鲜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吃“五谷饭”,喝“开耳酒”。
朝鲜族的资料:
朝鲜族是由相邻的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地区而逐渐形成的我国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鲜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我国华北、东北境内。
如河北省青龙县塔沟及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他们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有更多的朝鲜人接连不断地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
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特别是1869年前后朝鲜北部遭受了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饥寒交迫的朝鲜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
在两江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据统计,1870年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1881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农户。
扩展资料:
朝鲜族风味小菜很有特点,以腌、拌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
朝鲜族很讲究腌,各家为腌小菜都备有大小不同的坛缸,腌菜有白菜、萝卜、缨菜、黄瓜、茄子、大头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为有名。
每到秋季,朝鲜族妇女都会忙于腌白菜,这已成为朝鲜族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腌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鲜族喜欢的菜肴之一,其种类甚多。
朝鲜族善于用各种山菜、海产品诸如桔梗、沙参、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鱼、蛎贝类等做拌菜。
这种生拌菜在酒席上颇受欢迎,特别是生拌牛肉、生拌牛百叶更是传统酒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族